《杨之后》是一部由郭共达执导,科林·法瑞尔 / 朱迪·特纳-史密斯 / Malea Emma Tjandrawidjaja主演的一部剧情 / 科幻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杨之后》影评(一):盛夏的果实是亮点
电影情节简单,故事性不强,和斯皮尔伯格的AI比差距不小。主要讲一对白人和黑人夫妻领养了一个中国女孩,为了照顾女孩和培养她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买了一个机器人哥哥yang,然后yang出故障后一家人面临的问题。主要探讨的是科技外壳下人性的本质和西方文化角度下中国文化的内涵。
电影科幻性不强,自动驾驶之类的科技很普通,可能预算很低。本质上是一部文艺片,但是过于单调的情节让人感觉冲突不够。最尴尬的是黑人妈妈,和老公基本没啥感情互动,半夜三更去加班,只知道指责老公不关心小孩,其实自己也是很少陪伴女儿。如果把yang变性换成她,反而感觉是更加正常的一家人。
电影配乐不错,对国人来说亮点是莫文蔚的盛夏的果实,没想到节奏放慢了以后,是一首哀悼歌。当然电影有很多的中国元素,但是对我们来说有点隔靴搔痒,是迎合西方文化的中国元素。相比较李安就做的更好,卧虎藏龙在国人看起来也不违和。
《杨之后》影评(二):漫长的哀悼仪式
安静细腻,故事的哲理发人深思。“对毛毛虫来说是世界的终结,我们却称之为蝴蝶。”(Eckhart Tolle)What a caterpillar calls the end of the world,we call a butterfly.
未来世界里,家庭机器人的故障失修被处理成一场针对已逝家庭成员的漫长哀悼仪式,在片段的记忆里重新审视过往人生,从碎片线索里追寻存在的证明和意义,追溯的过程很像《网络迷踪》。
品茶和蝴蝶标本两场戏的音画错位可以被解读为不同视角下记忆的微妙差别;画幅的变化也直观划分出yang与其他家庭成员的视角区别,全画幅是yang主观视角,对世界充满好奇,风吹动树叶,房间里的光影都是他眼里新奇的发现。
当然,在导演的设想里,yang的程序已经进化到能够使他默默找寻到爱人的克隆人,并重新“爱”上她。这也太过浪漫,仿佛是对现实里人与人之间淡漠的情感联结失去了信心。
拿掉yang作为陪伴型机器人的设定,整个故事或许就变成展现亚裔身份认同的cliché,边界不断被模糊,国家、种族、性别…人类还是在不断追问数千年前阿波罗神庙门楣上印刻的神谕,我是谁?是什么让我成为我?
《杨之后》影评(三):这个故事不是非要是“chinese“
前半段我中断了好几次,觉得心酸,很难看下去。
当韩国脸的“中国Yang"跟他的(疑似)日本名偶尔穿浴衣的妹妹Mika讲古代“嫁接“技术,it hurts, in a very strange way。
当他们研究Yang,拆解他,授权维修点,路边摊,科学研究院的人说起关于他的种种猜测,我心里已经悄悄打了满分。(误)以为,这个故事会这样下去,怀揣着不必点名的隐喻,东西文化之间的误解,还有无法调解的矛盾与难题,用一个身份,就摆在了明面上。
然后后半段,开始戴墨镜(???)读取Yang的记忆,用刻意重复尾句卡带式的方式带出了,一个记忆里的女孩,Ada,就......没那么喜欢了。可能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是前半段一种极其强烈的“misfit”,“我们从来没有这样说过我们的故事”。
最后半个小时,小女孩看着手术台上的Gege,脆弱的呼喊里,突然开始一段熟悉的旋律,“盛夏的果实”。"what makes someone asian",他提问了,却没有答案。除我并不觉得这个故事里非要使用“chinese“这个设定,也没看出来,用泰国马来西亚韩国日本越南,有何不同。毕竟一度出现了在家疑似韩国餐厅的店放着越南河粉小碟式的桌面吃日本拉面的混搭桥段。
Yang还说了一段被互联网纠错的“混搭古圣贤名言”——
What the caterpillar calls the e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calls a butterfly. -Richard Bach. (掉分啊)
最后的最后,小女孩是因为嗓音被选中的吗(喜欢她的轻哼
《杨之后》影评(四):杨死后
After Yang 电影名翻译成中文是“杨之后”,其实英文的意思就是“杨死后”。相比展示视觉奇观和文本精妙,这种以语言为驱动的内省式电影深得我心。这有可能是我的问题。大概我对以上的奇观和它们各自的有限表现方式已经厌倦,我无法不意识到表达方式的存在以及表达方式对我的影响甚至是操控,倒是语言在我看来,是全新的且非封闭的奇观;如同我对路上持续移动的以及存在于屏幕上被拼接的人物扮相已经厌倦,他们的语言倒是有可能重新激发我对其审视的兴趣。
电影将人类和科技智人(techno-sapien)置于生活这一平台,从体验的角度探讨了科技智人和人的不同与同。电影中穿插了不少中式哲学。如“蝴蝶意味着毛毛虫的死亡”,“死后是虚空”,“茶的味道很难描述,一口茶里的味道一言难尽,有茶的生长,茶的历史,以及和茶有关的生活方式 ”,就看你能不能品出。当然,这些在我看来,算不上哲学,只能算是哲学化(philosophizing)。这种哲学化的好处是让人不自觉脱离具象以及具象引发的精神捆缚,坏处是逃避问题本身,有自由的错觉。当然,人的精神有需要缓解的时候,哲学化是好事情;但是当人恢复了,如果还继续一味哲学化,就会产生新的问题。
电影除了开头几分钟,基调是压抑的,因此哲学化既合理,又是一种情绪平衡手段。电影压抑的原因之一,是其试图将科技智人和人类的界限模糊,即把电影中的人类塑造成更接近科技智人,和将科技智人进一步人化,从而引发对问题的探讨。科技智人拥有人类情感合理吗?人类不会爱上手机,那爱上了科技智人怎么办?人和家的概念,如何重新定义?未来的人会不会因为科技而丢失许多人类本该有的体验?当人工智能开始大面积应用,未来世界的风貌跟接近赛博朋克,还想更接近这部电影描绘的趋近保守?这些问题的提出,也可以看成是借未来说当下。
科技人类也许会比人类更有信念。科技人类出厂的时候,被编程过,有不得违背的原则。有雷打不动的原则,有时候比没有信念要好。很多作品中的机器战胜人类或感动人类,都是因为机器人做到了更有信念。巧合的是,人类当下的信念系统,也正在逐渐变得更弱。
电影的结局是一家人接受科技人 Yang 的“死”,并缅怀他为有独立个体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