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是一本由[法] 福楼拜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4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一):21.03.24
可是她呀,生活好似天窗朝北的阁楼那样冷,而烦恼就像默不作声的蜘蛛,在暗地拉丝结网,爬过她的心的每个角落。 然而她在灵魂深处一直期待着发生意外。她睁大一双绝望的眼睛,看着她寂寞的生活好像沉了船的水手一样,在雾蒙蒙的天边,遥遥寻找白帆的踪影。她不知道什么地方有机会,哪有一股风把她送到岸边,是划子还是三层甲板大船,满载忧虑还是幸福。但是每天早晨,她醒过来,盼望马上实现幻想,细听种种响声,一骨碌跳下床,纳闷怎么还不见来,随着西落的夕阳心情沉落,她又向往明天。 爱情对她来说,应该突然而来,光彩夺目,好像从天而降的暴风骤雨,横扫人生,震撼人心,像狂风扫落叶一般,把人的意志连根拔起,把心灵投入万丈深渊。 她爱海只爱海的惊涛骇浪,爱青草仅爱青草遍生于废墟之间。她必须从事务得到某种好处。凡是无助于她感情发泄的,她皆看成无用之物,弃置不顾——正因为天性多感,远在艺术爱好之上。她寻找的是情绪,并非风景。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二):包法利夫人们
作者对爱玛怀着的是同情。包法利夫人面对爱情的追求是勇敢的,一往无前,甚至失去了理智,从这一点上,她比大多数人都要勇敢。但是她不值得赞美,因为她过于感性,仅仅是同情罢了。
看书的时候,爱玛让人厌恶,因为她虚伪、虚荣、虚假的过着想要的生活,她欺骗自己的丈夫,败光家产,将忠贞抛在脑后,把谦逊踩在脚下。一切都要给心中的爱情让路,她是由追求的,为了实现心中的美好可以抛弃一切,名声、钱财、安稳的体面生活不值一提,但是,不论是爱情,亦或是事业、荣誉,都是精神层面的需求,她和别人一样,追求精神的满足感罢了。
爱玛的爱情被幻想埋葬,而我们的痴嗔妄念也在幻想中野蛮生长。不要痛恨包法利夫人,她和我们一样都是可怜人,都一样的。幻想来源于家庭,教育,生活环境,还有读的书,接触的人, 听到看到的事。在浪漫与现实之间,每个人都要做出抉择,勇敢追求或者苟着,由结果评判对错。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三):我来骂人了
我见过卑劣肮脏不耻淫乱,看过狼虎猛兽蝼蚁草芥 我也见过纯洁美好忠贞热血,看到山川江河风花雪月 因为美的太美,于是厌恶所有的不堪 福楼拜是个天才。他的文字有温度,热得灼人,也冰得碎骨。他笔下有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有喷发的火焰昏了半边天,有扭曲和可怖,有很多人性中脆弱且低贱的一面。 憨厚老实的夏尔,死了,是上天不公;放浪形骸,毫无廉耻心的爱玛,也死了,是自作自受;那个药剂师,虚伪卑鄙,留到最后,讽刺你我。 所以世界并不公平,正道不一定能对抗的了恶。 虽然感情这事,本就不论公平。它更像一场豪赌,赌场上,输赢由天。 夏尔输得彻彻底底。他失败吗,好像也不是。他忠诚纯朴,有所坚守,他是不够好,不如人意,但他没有错,至少是那种原则性错误。 真心待人绝对没有错,勇敢付出值得骄傲,我始终肯定这一点。 但真心一定能换真心吗?当然不是。那不用真心去待情待人了吗?当然不行。 如果真心换不到真心,那就是我没找对人,我可以再继续找。如果真情被辜负被背叛,我会感到鄙夷恶心,但是是他配不上我,无论人格还是什么。 我坚守内心,脚踏大地面朝皇天。我很坦荡,所以我有资格去拥有那些我所追寻的,去找一个值得我对他那么好那么用心的人。 情之一字,我也始终认为与义不可分割。亲情友情爱情,情让人心生爱恋;情坚情贵情难得,义让情经久不衰。
希望大家都能爱与被爱,有情有义。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四):她只是犯了一个全天下女人都会犯的错。
本书又名《嫁给一个我不爱但爱我的男人会过怎样的生活》。李健吾先生的译文非常精彩。
重读这本小说,有些不一样的感受。
和爱玛纠缠的三个男人。一个是她不爱但对她死心塌地的查理,一个是馋她的身子但并不爱她的人的罗道耳弗,还有一个是她以为她自己爱着他的赖昂。
她只是犯了一个全天下女人都会犯的错。还没形成对世界对自己的认识,就过早地步入了婚姻。
幸运的是,爱玛嫁给了对她一心一意的老实人,他虽然不是她的理想情人,却不曾亏待过她一分。不幸的是,通过这个人,她瞥见了另一个纸醉金迷的世界,打开了潘多拉盒子,从此被内心的欲望折磨,踏入了求而不得的泥沼。
她的虚荣、挥霍、物质,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另一半的放任。查理的默许助长了她的气焰。除了她的婆婆,没人告诉过她,这样是不对的,而为什么不对为什么不可以,她也不懂。她只能浸泡自己在对物质的渴求中,无声无息地滋长欲望。
一个女人浑浑噩噩地踏入婚姻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如果她明白自己的野心,知晓自己的虚荣,成为一个彻头彻闹的拜金女,一路往上爬,倒也没有那么折磨。如果她图求安稳,嫁给这么一个无趣但有一定能力的男人,倒也没那么难以忍受。最可怕的是,选择了一个实在人过日子,却发现自己想要轰轰烈烈的恋情。和一个不爱的人结婚,却说服不了自己接受。压抑久了,得不到纾解的办法,最后就自我了断了。
回看爱玛的这两段婚外情。先是受到罗道耳弗的勾引,后是控制不住对白月光的吸引。但故事的结尾,罗道耳弗和赖昂都离开了她,拒绝了她,给她晕了头的激情泼了一桶又一桶的冰水。
不存在绝对浪漫的男人,不存在心心相印的感情,不存在永远燃烧的爱情。爱玛的死,是给所有对婚姻心存幻想的人警钟,不分男女。你以为的真爱,可能只是馋你的身子。你以为的女神,不过是需要一个提款机。
再多的激情最终都会回归于平淡,若是还没有想清楚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在感情和婚姻中需要什么又能得到什么。趁早定好闹钟,保持清醒,不要做梦。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五):什么是爱
读这本书的起因是看《萌芽》上一篇库里里的介绍,说夏尔的一生痴情,到妻子死后才知道她有过几个情人,他活在他以为的“她爱他”的爱里,让我很是悲凉。也不知道为什么,看完整本书也并无什么大感触,只是更加觉得爱情这种东西太复杂了,根本没有起因,甚至没有结果!也可能是自己也身处感情纠葛中,也更加悲观些。扯回书上吧,我其实不怀疑爱玛曾经是喜欢夏尔的,不管是不是因为从修道院回到家中的无聊,还是压抑在心中的感情,因为心动了便是了,但只是能否称之为爱,就不大确定了。有点像那个小男孩对于爱玛的感情吧!另外,那两个情人,也就是列翁和罗多尔夫,她与这两个人似乎也没有爱,后者肯定是没有的。前者之所以不敢太断言,是因为刚开始两人似乎互生了情愫,可是爱玛的做法却很令人我不解,“她爱上了列翁,却寻求孤独,以便更从容地在思念中享受巨大地欢乐”也不能称之为病态吧!个人拙见,是堕落地最后一扇门?她虽然向往,可还是不太敢,所以只是寄情于这份思念?与之后的罗尔罗夫不同,也可能是罗尔罗夫更知道如何挑逗女人?还是爱玛忍受不了这平淡的生活了?她和罗尔罗夫虽然开始并未怎样,只是有点亲密,但爱玛很快就“败下阵”了,之后在遇到列翁时,也并未压住心中的欲望了。这是已经干过一次后的无畏了吗?
好吧,本人还是觉得爱玛其实有点可怜的,她爱的人无果,不爱的人至她死后还是很爱她。况且这里的她所谓的“爱”我觉得还是有待商榷的。是少年时阅读物留下的未满足?是真的爱?还是仅仅不想过平淡而普通的生活?向往书上的刺激与快感?我倒并不认为是真的爱对方。我依稀记得有段话,写的大概是她认为情人之间就该每天通信。恐怕也是从书中看到并效仿的吧!还有那个送给罗尔罗夫的和那个子爵很像的烟盒。这些给我的感觉是,爱玛爱的是她心里期盼的那种生活罢了。
最后再提一下夏尔吧!他真的太“天真无知”了!就是那种软弱无能,实在令我反感厌恶,但也并非是他的错,小时候的成长环境,遭遇的确有挺大的影响。但很赞佩于他对于爱玛的那种爱吧,让人有一丝心痛。终究呀,爱这个事情着实令千千万万的人困于其中,甚至“不得善果”但它的确有着无穷的魅力使人深陷其中。但转念一想,生活也不乏平方朴素也同样令人艳羡的爱情呀!“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也还是得到了一丝安慰。
“她想去巴黎,她也想去死。”
“对夏尔来说,世界再大也大不过爱玛的一条丝绸衬裙。”
嗯,我该怎么写呢?别人的书评里包含的东西也太多了吧,尽管我也有一些看法,但我还是喜欢着重于某一点进行书写的。大概就针对自己所写的方面吧,其实于我看来,她对两个情人也还是没有实际意义上的爱的,(感觉讲着讲着,都是写些之前写了的东西,讲一些自己已经很知道的事情,可能之后会好点?)而是一种对欲望的满足。正是列翁的离去,使得爱玛对于下一个,也就是罗尔罗夫,有着更大的欲望,而后来再见到列翁使,双方的“成长”使得欲望更大,一发不可收拾了。嗯,不大想写了。再说一下夏尔吧,他的“宽容”,又何尝不是将爱玛推向深渊的一双手呢?2021.6.16-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六):《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 [法] 罗国林 译 现代出版社 我对这种外国小说喜欢用剧透式阅读,先了解故事梗概,然后再去读,这样我就能多理解一点,不然,蒙头去读我会很痛苦,因为翻译也因为文化背景差异,很多外国小说读起来比较困难,得提前做点功课,了解一下作者生平,了解一下本书的创作背景,知道这本书是讲什么的,然后再翻开去读,在了解一定的相关知识基础上散发思维。 《包法利夫人》是外国经典名著,作者是福楼拜,上学的时候接触过一点点关于福楼拜的文章,了解不多,如今我才知道这位作家终身未婚。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包法利的妻子因为渴望真正的爱情而在婚后先后与两个人私通,但这两个人均是渣男,先后都对她不是真情实意,只玩弄她的感情,骗她欠下巨额债款,她偿还不起,又羞愤难当,最后自杀,他的丈夫帮她还款后,也因为郁郁寡欢而身亡。
表面上看这就是个情感小说,妻子因为现实婚姻而无法体会浪漫爱情,追求自己心中的爱情,但她太惨,遇人不淑,遇不到良人,最后因为对生活失去希望和信心而服毒自杀。
用流行话来说,包法利夫人没有公主命却有公主梦,包法利是舔狗舔到最后一无所有。
包法利虽然很想和妻子维持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但由于他俩成长环境不一样,妻子受过一些技能教育,会欣赏音乐,会画画,会读书什么的,而他童年比较穷苦,以前还被迫和一个女骗子结婚,忍受前妻的神经质,两个人其实从三观上就有差距,婚后又不懂的磨合,丈夫一味的用自己的方式对妻子好,妻子又比较天真,追求浪漫爱情,殊不知婚姻的本质和爱情有区别,情欲可以不顾伦理道德,但无法满足幸福感。
最后以悲剧收尾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这种故事在我们的眼里就是俗套小说,没什么特别了不起的,就像八点档的狗血剧,食之无味。
但我想,经典之所以是经典,肯定有它长盛的理由。
我们阅读经典,不能光以当代的思想去看,而是把它放到它的时代背景下,理解它想表达的某种诉说,百度对它的主题定义是: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浪漫主义与浪漫小说的清算。
还包括对贵族、市侩、地主等恶德丑行的抨击。让人们发现在丑陋现实下浪漫的理想的可笑,残酷现实终究是击溃美丽幻想。
所以我觉得,包法利夫人又有什么坏心眼呢,她不过是想追求自己的爱情罢了,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是权利啊,婚姻不能作为爱情的坟墓。她就算不道德,但至少勇敢,虽然也很可怜也很可笑,但真的敢于争取。
她有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并且为之冲动的愚蠢,但我觉得她可怜,可以看出无论什么时代,女性追求爱情的幸福的权利总是在受到压迫和打击。
她不配吗?
现实告诉她,你不配。
多么荒唐又多么习以为常。
我看的这本翻译让我有点昏昏欲睡,看了一大半再没继续,虽然很明白罗翔老师说的学习也是痛苦的,痛苦才可以学到东西,光愉悦是不行的,但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确实是不愉快的,没啥快感,就草草翻阅,没什么吸引我的地方。
因为是翻译版本,无法体会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特色,所以不作什么评价了。
就当是听了个故事吧,我还没找到它经典的原因。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七):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伟大的风格和浪漫主义的幼稚导致的危害
居斯塔夫·福楼拜无疑是一个文学史上的巨人。其贡献巨大,不仅在于创作了一部非凡的《包法利夫人》,更是因为福楼拜终其一生通过一种虔诚的狂热把小说的行文给个人风格化。在福楼拜这里的个人的“风格”完全就是一个非凡的悖论,福楼拜坚持小说不作判断,对小说中的任何人物都无所爱憎,客观的叙述下,敏锐的读者都会明白,不作判断亦是一种判断,无所爱憎亦是一种作者写作的情感。福楼拜的写作偶像中有塞万提斯、拉伯雷和莫里哀,并称他们是伟大的作家,因为他们没有技巧。在当时, 对于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们,小说叙事源于作家对社会生活元素的虚构、想象、杜撰和组合,其审美世界的建构尤其离不开作家的创作性想象。作家依据个人的社会生活体验和灵感触发,通过嫁接、杜撰、虚构、联想、组合等创作想象,首先是为读者建构了一个想象性的艺术空间,正是这种想象性的叙述造成了小说世界的整体性诞生。 福楼拜对于个人风格的追求,或许就是对其小说本身失败的理解下的行为,这种深刻的悲观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其同时代的现实主义小说的悲观体现。在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中鞭伐的对象表面是浪漫主义视线下的骑士小说,实质上的本质是一场关于伟大的友谊的冒险,其中夹杂着对骑士小说滑稽的逗弄。在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中鞭伐的对象表面是浪漫主义视线下罗曼司(爱情)小说,实质上的本质是一场关于界定伟大的风格的冒险,其中夹杂着对罗曼司小说滑稽的逗弄。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尤其是这样一类的作品。 虽然,题材上《包法利夫人》可以说是一个关于包法利夫人这样一个女性的悲剧,一旦将其置于小说的“世界史”里,处于同一个维度的作品有托马斯•哈代的《苔丝》和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而霍桑的《红字》跟托尔斯泰的《复活》相比《包法利夫人》就是另一种变体,可以看作女性悲剧故事包裹下的男性救赎故事,不过苔丝、安娜和包法利夫人唯一能救赎她们的只有某种读者阅读后的期望值,假如寄希望于安吉尔•克莱、夏尔•包法利的身上,显然不可能,托尔斯泰笔下的虚伪的卡列宁和冷漠的渥伦斯基,同样也不可能。苔丝对于“纯洁性”的误解,安娜•卡列宁娜对于无法控制或压抑的激情驱使的内驱力(弗洛伊德将其称为“力比多”),包法利夫人对于浪漫主义理解后的幼稚心态,这三部作品几乎独占了对于女性心理的文学性想象。直到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最后一章,莫莉的意识流中,才有了突破。
所以,包法利夫人对于浪漫主义理解后的幼稚心态成了《包法利夫人》的理解核心。虽然,这种对于浪漫主义理解后的幼稚心态主要是以对罗曼司(爱情)小说而产生,但是福楼拜通过包法利夫人身上的悲剧的错误,来重新理解了界定了浪漫主义,将一个外省的通奸的现实主义故事,在文字上精简辞藻,约束风格,给散文化的表述注入诗的韵律(所以,普鲁斯特称赞福楼拜“语法的纯正”),将其浪漫化和现实主义化的统一体现。
我们几乎可以将其与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相比较,《包法利夫人》获得了一种福楼拜所能理解的小说的“终极形式”,一种吞噬伟大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浪漫主义风格的狂热而虔诚的歇斯底里般的努力。巴尔扎克那里的高超的观察能力,奥斯丁那里的沉稳的戏谑文风,笛福那里的自我迷惑的探查能力,司汤达那里的洞悉欲望的作者意识。福楼拜几乎将这些能力糅合在一起,搭配上福楼拜自己对于善恶保持中立的作家意识,形成了现代鲜明的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所以纳博科夫称赞福楼拜“没有福楼拜就不会有法国的普鲁斯特,不会有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俄国的契诃夫也不会成为真正的契诃夫。”不过,我们很难界定这个努力的成果,在詹姆斯·伍德的中庸的表述下,这个努力的成果坍塌成了一种文学风格的宗教,后世无数的作家都会信仰或者亵渎这个文学风格上的宗教。在我看来,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努力的成果无疑是伟大的个人风格的成功,有了福楼拜近乎客观的叙述角度,就可以理解加缪的《局外人》和《鼠疫》中的叙述者表达出的“淡漠”的情感风格,就可以理解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中的叙述者表达出“无所事事”湖面下的暗潮涌动。所以,福楼拜是虚心接受的好学生和导师,也是一个特别的卢克莱修主义的写作者。在一封1852年的信里写下了著名的言论:“艺术是第二自然,这种自然的创造者必须遵循一种类似的程序:在每一个原子中,在每一个方面,都能感受到一个隐藏的,无限的无动于衷。而之于观者的效果必是一种惊奇。这到底是怎么弄出来的!”不过,在探索小说写作的道路的前行中,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这里达到了这个艺术天赋真谛:对于无限的生活细节上无限的细微体验。虽然这个艺术天赋的真谛,在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中或许只是勉强触及。这个艺术天赋的真谛教给了契诃夫以及詹姆斯•乔伊斯,继而将其成为后世所有有小说作家(特别是短篇小说作家们)的用之不竭的宝藏。这是所有福楼拜之后小说家们对于福楼拜的个人风格的认同。
在伊格尔顿的《文学阅读指南》里,讨论了《包法利夫人》那个著名的开头。伊格尔顿注意到了包法利的帽子,他说得很不客气:“铺陈到这个地步,凶猛。正如批评家们所说,夏尔的帽子到底什么样子,已经无法想象了。将所有细节叠加起来合为一体,反倒令人无所适从。这种帽子只有文学里才有。”简而言之,伊格尔顿认为福楼拜写得斤斤计较,提供的细节越多,真实的印象反而越少。伊格尔顿对“包法利的帽子”抒发了一通可以理解的牢骚。
为了在写作中体现特别的卢克莱修主义,福楼拜摆脱了惯常的现实主义的方式,不全部采用巴尔扎克那种高超的观察能力对环境或者事物进行细致的描绘。按照詹姆斯·伍德的说法就是“将惯常的细节和变化的细节混合起来。”
福楼拜笔下的“包法利的帽子”确实只有在文学里才有,变化的细节如“这顶帽子是个杂拌儿,有点像毛皮高筒帽,有点像波兰骑兵帽,又有点像圆筒帽、獭皮帽或棉便帽,反正看上去挺寒碜,那副讳莫如深的丑样儿,活像一张表情让人莫名其妙的傻瓜的脸”,通过帽子种类的不确定性的变化,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对于帽子的描写,实际上描绘的却是夏尔·包法利的脸。然后将帽子的惯常的细节继续陈列出来。福楼拜然后将叙事拉长,将帽子成为一个代表夏尔·包法利的“符号”留在了小说世界里。但是,让我们读完第一章中的课堂部分,然后放下书,仔细回顾一下“包法利的帽子”的帽子的时候几乎可以说是无所适从,只有记忆力最好的读者才能够完整复述出帽子中惯常的细节,而变化的细节可以说很重要却又无从复述,我们不知道夏尔·包法利到底戴的是什么类型的帽子,因为这顶帽子始终是只是一顶帽子。
夏尔·包法利除了头上的那顶帽子之外,有关于他的头发,他的上衣,上衣的袖口,还有浅黄色的长裤,还有穿着蓝袜子露出的小腿肚,还有脚上的鞋子。福楼拜描写的就是一个小说人物的轮廓,他直接跳过人物的相貌,在人物轮廓下留下空间,继而小说接下来的部分,进行填补这个空间。福楼拜依旧奉行如此的写作技艺,将一切细节都变得重要却又无关紧要。
整本小说中,夏尔·包法利拥有一种善良的愚昧,爱玛·包法利拥有一种天真的幼稚。现在看来,这两种特质,一定程度也代表了阅读作品的读者们。在我们面前,最为困难的就是怎么看待爱玛•包法利和理解包法利夫人,这是作为主角女性的社会身份的深刻转变后的第一个疑难问题。虽然,每个读者无须获得真确的答案。作为平庸的读者,为了便于阅读的记忆,包法利夫人首先成了成为了一个道德的沦丧者,在外披着由阅读大量浪漫主义的罗曼司小说营造的合理的情欲,这个情欲拥有指向性,直指里昂和罗道尔夫,几乎可以让我想起安娜•卡列尼娜的情欲。对于爱玛•包法利来说周围的一切被无聊而平庸所统治,其中平庸的丈夫,平静的生活,都与她的梦想完全相反。生活难道不该是充满激情和浪漫,充满变化而丰富多彩的吗?而她的生活却和她在想象的画面完全相反,她只能感觉到庸俗,单调和乏味。这是俗世生活永恒的法则,无聊于自己的无聊,厌恶于自己的厌恶,这种奇怪的想要打破小说世界中的天体的法则的期望萦绕在爱玛•包法利夫人的身上,在本质反而毫无悲剧性,如果我们把爱玛的想法跟唐吉诃德(如果塞万提斯的伟大小说真的是福楼拜写作的范本和偶像的话),爱玛•包法利夫人被赋予的特质就不单单是一个悲剧性的故事,可以是一个对于唐吉诃德的严肃的戏仿,甚至可以简•奥斯丁的《爱玛》形象的一个反面。我几乎还把爱玛•包法利夫人跟弥尔顿的《失乐园》中撒旦等同起来看待,撒旦等待挑战上帝权威后的失败而坠于地狱,爱玛•包法利夫人等待着挑战现实后的浪漫主义梦想的溃败而死于自杀。我可以平庸的理解,爱玛这个充满幻想的美丽女人只有用服毒自尽来结束这一切。她的错误在于拒绝将梦想和现实相连接,混淆了真实的幸福和想象的幸福,也不知道从现实出发创造自己的幸福。她的灭亡是必然的,也许她应该经历死亡才能找到生活的真实感。
幸好,纳博科夫将《包法利夫人》评价为最富浪漫色彩的一篇童话故事。可能更多的是从包法利夫人的身上的特质来看到整个故事,抑或是小说细节都变得重要却又无关紧要的文笔氛围下呈现出的另一种理解上的岔路。就如先前所说,唯一能救赎她们的只有某种读者阅读后的期望值,而纳博科夫就给了包法利夫人如此的期望值。在我想来,纳博科夫也看到了包法利夫人的浪漫,某种属于包法利夫人个人对幸福生活毫无结果却有不屈不挠的追求,包法利夫人之所以成为包法利夫人的特质,将其与“现实”疏离,称其为“童话”。
福楼拜至少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关于爱玛对于浪漫主义理解的幼稚导致的悲剧故事(我可能错误的站在这里边),另一个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戏仿(戏仿和致敬的是《唐吉诃德》,《爱玛》等等)的故事,其理想的浪漫主义如何分崩离析,变成悲剧的浪漫故事,或者可以学习纳博科夫称为浪漫色彩的童话故事的话。
在小说最后的结尾,在包法利夫人眼中平庸的丈夫夏尔·包法利,却比书中任何一个人物,在面对与包法利夫人的诀别的时刻,表现出绝无仅有的浪漫主义,包法利夫人终其一生想要寻找的浪漫其实也近在眼前,却始终远在天边。
至此,福楼拜在文学的理念上永不满足,其贪婪程度可能胜过当时一切的现实主义作家,其《包法利夫人》代表了文学史上仅有几次的对于小说体裁的“终极”样式的挑战。这个挑战的成功与否其实并不重要,自此有了《包法利夫人》中爱玛形象,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中洛丽塔形象也变得更为清晰,可以将其从亨•亨的叙事角度中解放出来。
附论:写这篇读后感的原因,有一部分是为了纪念李健吾先生翻译的《包法利夫人》,另一部分的原因是我多次阅读《包法利夫人》的过程中总是觉得我没法特别有力的把握其中的某种难以言喻的作品核心。就算在今年的阅读时间中,我先是重温了李健吾译本,周克希译本,还有新出的金龙格译本之后,我仍旧没办法看清《包法利夫人》的某种特质。这篇拙劣的读后感发表在新版译文经典的《包法利夫人》的页面下的原因是,可以略微抢占先机一般让本文可以让路过阅读的人得以窥探《包法利夫人》文学的史学意义。写完之后,我才发觉,有时候我也特别惋惜我在个人的阅读生涯中,面对越来越巨大的某种精力磨损的无能为力,还要尽力达到某种苦修式的阅读的努力。所以,对于《包法利夫人》的偏爱只能停留于这个理解倾心的阶段了。再此,感谢《包法利夫人》这部我难以望其项背的巨大之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