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是一本由[法] 福楼拜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元,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一):翻译佳作
这是一本被誉为“小说家的教科书”的小说,正如陈村先生在导读中所讲,可以放在枕下,睡前读几段,这是一本需要慢读细读的经典之作。福楼拜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语调平静,叙事波澜不惊,描写尤为细致,书中的景物栩栩如生,人物活灵活现。而周克希先生的翻译,带着浓浓的文艺腔,留有鲜明的个人色彩,细腻婉转亲切动人,堪称翻译佳作。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二):生活那么沉闷,也有清新一刻
爱玛结婚时,从教堂行礼回来,大伙儿走在田野上那一段,多好啊:
……行列起初齐齐整整,走在绿油油小麦之间的狭窄阡陌,曲曲折折,好似一条花披肩,在田野动荡起伏,不久拉长了,三三两两,放慢步子闲谈。前面走着提琴手,提琴的卷轴扎了彩带;新人跟在后头,亲友随便走动;孩子们待在末尾,掐荞麦秆子上尖尖的花儿玩,要不然就瞒着大人,自己玩耍。……提琴手一直在田野拉琴,格支格支的声音总在大家耳边响。他一看大家落远了,就站住换气,仔细给弓子上松香,弦子吱嘎起来,也好听些,然后举步又走,琴柄忽高忽低,帮自己打拍子。乐器的声音惊起小鸟,远远飞去。
把这段读了又读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三):读《包法利夫人》
因为是翻译作品,我没能很明显地感受到福楼拜那精致的文笔,最直观的体验只能是整部作品中大量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不得不说作家在心理描写上下了很大功夫,阅读包法利夫人的心理活动时我甚至也能捕捉到她与我之间曾经相似的想法。大概,但凡是同性都有过类似感受吧。
生活在那样的时代,投身于那样的家庭,包法利夫人的幻想和渴望便成为了一种奢侈。她的悲剧不仅仅是时代造成的,也是她自身造成的,一个巴掌拍不响。
不过我仍然对她的遭遇表示同情,毕竟世上最残忍的事情莫过于压制人的天性。如果她足够幸运,生活在上层社会,做一个能够肆意徜徉在艺术海洋的名门闺秀,或许可以找到两不相负的人。然而时代所限,爱情算什么?理想又算什么呢?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四):包法利夫人
看评论都是很多女人会在爱玛身上看到某些自己的影子,在看前面部分时候确实有地方是有被戳到,对于虚荣的爱慕,对艺术文学的热爱,对爱情的向往;但是随着故事发展,有种东西在不断被打破,其实绝大部分女人还是跟她不同的,因为大家知道自己界限在哪里,也知道自己分量在哪里,所以只会从她身上看到时曾相似,但绝不会成为她!刚开始的两章有点不适应作者的文风,那是非常多的描述堆积起来的话语,需要消化…越到后面就越能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对爱玛无知偏执的愤怒,对丈夫懦弱无能的怜悯,还有对情人们滥情冷漠的鄙夷,但事出必有因果,谁能逃脱呢?……所以她的死亡是必然的!正如“可怜这人必有可恨之处,而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其实到最后我也不同情她,从她相信小说里面的童话爱情开始……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五):包法利夫人
被窝里,阳光下,一口气读完,包法利夫人,一个大写的傻叉。一度怀疑起作者福楼拜的性别,惊叹于一个男人何以能如此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这种小布尔乔亚式的骄奢淫逸,飞蛾扑火,终至毁灭。故事是悲惨的,字里行间荡漾着欲求不满四个字,爱玛这样的女人,说她荡妇吧,她别无所求,她要的只是爱情,最后的绝境之时也没有牺牲尊严;说她可悲吧,也实在让人同情不起来,因为相比之下,他的丈夫女儿却更无辜;说她活该吧,心底又仿佛不时被狠狠电击,她对平淡乏味生活的厌倦和无力改变的无奈,似乎每一个人又都逃脱不掉.....只能说不能凭空奢谈爱情,纯粹的情感只是感觉,且往往都和贫穷与卑微相伴相生,你要么抹平它,要么由着自己的贪欲,索取欺骗,直至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而落下,粉身碎骨。
三个字:傻死了!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六):别活成了瞎子
人最可怕的,就是活成了一个瞎子。 艾玛终其一生,都活在自己的幻想里。丈夫夏尔平凡迟钝,即使他深爱着艾玛,也无法拥有她的心。她开始了追逐,追逐自己幻想中的生活。两段偷情,仿佛点亮了她苍白的人生,她最初都充满着欢欣鼓舞,以为终于美梦成真,可结局都是幻想成了幻影,一戳便破。艾玛终了也未能满足自己的幻想。幻想本身是没有错的,艾玛的性格不容许她活在每日重复,毫无波澜的日子里,但她选错了方式,也选错了时代。也许这是命。看到前头时,觉得艾玛是个有知者,有别于芸芸众生。故事开展下去,却又只剩叹息,替这唯数不多的有知者的愚昧感到悲哀。相比之下,夏尔的迟钝反而让他得以长期生活在幸福婚姻的假象之中,为自己美丽的妻子着迷。书末反复提及的瞎子在我看来也是讽刺至极。世上又有多少人,睁着明亮的眼睛,却又活成了瞎子。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七):包法利先生。
先生,您的夫人啊,她喜欢成片的柠檬树,白色的大理石教堂,她乐意打扮,繁琐而美艳的细节需要枝形烛灯的注视。你们共有的美丽记忆,已经全然是别的男子的印记,她缅怀着爱情,对待小女儿,哈,我不知道她如何对待那个孩子。巴黎的剧院与浮光掠影,巴黎的调笑与裙裾,全要装进那绒布披风里。我不敢说什么,她的千百种人格轮流出现,温柔高贵又自私可怕,但是,但是,她甚至厌恶您啊。所以,您的确很傻呀。我不是同情您,只是可惜也没有谁,轻蔑地告诉您什么是恨。
《包法利夫人》里,四个人物特别具有戏剧性的相继死亡,来得特别快,也特别神奇,脱离了悲伤和抑郁。最着力看的自然还是包法利先生和他的夫人,一个颇费了一番笔墨,或许这竟然会是他俩最接近的时候,然后倏忽远去。一个死得似乎更随意,线索埋得隐晦。
说不清道不明。却又十分明了。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八):无题
艾玛之死不在于她自身的“堕落”与“浪漫”,而错在当她还在外省农场如饥似渴地阅读爱情小说的时候,她身处的法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浪漫”所需的土壤和气候早已消失殆尽,然而她对此一无所知,还沉浸在业已逝去的骑士风度中。 那包法利呢,他的迟钝、平庸、古板、懦弱的背后是宽厚、淳朴与善良,这样一个人物如果出现在17世纪的《堂:吉诃德》里,也许还会带上一点喜剧色彩。 “我就是包法利夫人”福楼拜说。我们身处的当今社会与19世纪的法国工业革命多么相似:物质财富快速增长,城镇化以惊人地速度吞噬原野的绿意,而诗意,就像月亮与星辰一般湮没在“文明”给苍穹新添的灰色罩衣里。旧的时代精神已经显得不合时宜,新的却不知从何建起。真实与虚构在生活中不时转换自如,我们用着两千年来练就地逆来顺受的本领配合演出。 在历史无情的齿轮下,极少数人做了敏感的遁世者,隐逸在乡间的欲望主体。多数人做了奥默先生,新近荣膺了十字勋章。不出意外,我也将是那多数人之一。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九):一个坏女人的爱情误区
有句话一直被女人挂在嘴边、写在朋友圈,那就是:好女人活的踏实,坏女人活的精彩。为了不让仅有一次的人生白白活过,女人们解放自己的天性,鲜明自己的个性,认为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是人生最大的悲哀。而为了避免这种悲哀,往往会做出一些不合传统的惊人之举。爱玛就是这些女人中的代表。
爱玛是19世纪中叶法国最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她不满于婚姻的平淡,先后三次与两个男人偷情后又被无情的抛弃。在偷情过程中她耗尽了全部家财,沦落到债台高筑的悲惨境地,最终在爱情的幻灭和债务的催逼下,她服毒自杀。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十):评《包法利夫人》
我们都想摆脱平庸,只是有些人用错了方法
包法利夫人爱玛,是一个普通的农场主女儿,但长得非常漂亮,还受过一些高等教育。天性中有着对奢侈生活的向往。囿于现实,她嫁给了老实本分的乡村医生夏尔。不论是丈夫的收入还是长相才华,都无法满足她对上流社会生活的追求。她渴望参加各种舞会,喜欢锦衣华服,幻想各种与爱情有关的场景。她迫切要摆脱平庸的生活,但现实终究是现实,一个女人不可能光凭美貌实现阶层的跃迁。
爱玛只能拙劣地模仿贵族们的生活。她自以为勇敢地追求所谓的爱情,先后与罗尔多夫、莱昂偷情。罗尔多夫是情场浪子,在相处一段时间后将她抛弃;莱昂与她的相处也越来越索然无味。她花钱如流水,借了许多高利贷。欲望满足不了就痛苦,满足之后就无聊。爱玛一直在痛苦与无聊中徘徊。
也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包法利夫人,每个人都想要摆脱平庸的生活。只是包法利夫人用错了方法,偷情并不能带来真正∵的爱情,模仿也并不能使她成为贵族,最后她身败名裂、债台高筑、服毒自杀。就如同我们掉进消费主义的陷阱,以为穿件名牌衣服、背个名牌包包就能高人一等。其实只是被引导超前消费,成为资本的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
我比较赞同的摆脱平庸的方法是终身勤奋,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去获取果实,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千万莫贪莫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