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海浪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11-01 00:54: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海浪读后感1000字

  《海浪》是一本由[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浪》读后感(一):我不知要如何生活如何死去

  我不知道海浪如何组成,但我可以感受到。我可以感受到那种语言在大脑中爆裂开来的快感,为什么会有人可以如此娴熟的运用着文字,鱼在水中游泳一般的自在,但却又真诚。

  从幼年到老年,从好像这种无聊的学校生活反反复复永远不会结束,到生活像芦苇被玻璃瓶囚住的中年,到伯纳德的词汇本马上就要被女工和掉到桌下的垃圾一起丢到垃圾桶,海浪的水流无法抵达更远的岸上去沾湿那里的一些石子。

  自从工作这件事情发明以来,几个世纪的无聊与麻木都可以在这里被看到。那段 我做各式各样的表格,四点见a先生,四点半见b先生.... 如果没有在做这些事,我感觉我的人生就如雪花一般飘散了。

  我的简历上,也是由那些a公司与b公司的日常我不关心的事务堆砌而成,毕业开始做第一份工作,两年后做第二份工作,再两年后做第三份工作,日期要写到月份,不敢将缝隙时间拉扯的太长,以免被社会丢下,以免我上份工作积攒下来的那些一般等价物,无法延续我已习惯的生活。

  为了延续,为了在这里一步步走下去,我选择了一份工作和另一份工作,我选择早上七点起来九点上班,吹着大楼恒温的空调,闻着商场刺鼻的香味,午休时在奢侈品与奢侈品之间闲逛,走在商场铺设的通道,而不会走进任何一家店询问任何一件商品。这商场不是为我而建立,我深知这件事情。

  然后总有一天,我会开始回顾自己的一生,发觉这一切几乎都是童年时的性格毫无顾忌的发展到了老年,我朝九晚五直到退休,才突然发觉,已经被世界甩开,总有新的人们进入我们走过的生活轨道,气宇轩昂,朝气蓬勃。而我们会走过经历,习惯,遗忘和死去,最终像海浪击碎在岸边。

  《海浪》读后感(二):伍尔夫意识流特征巅峰之作

  《海浪》这部作品真的是伍尔夫的意识流特征最为明显的一部。虽然说这部作品在伍尔夫所有作品当中并不能算是出色之作,但是其结构和手法的独特性绝对令人叹为观止,也是她的意识流小说当中最为抽象和复杂的一部。 这部作品整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每个章节的开头部分连起来描写了一天中太阳照射下的海面上的变化,从太阳刚刚升起的破晓时分,到太阳当空照耀的正午时分,一直到夕阳西下。而海浪也不断涌动,生出各种变化。每个章节的正文部分则全是由六个人物的独白构成,完全没有任何故事因素。完全没有。而且这些独白都十分飘渺,正如海上朦胧的晨雾:“我看见一个圆环儿”,“我看见一片淡黄色”,“我听见有个东西在蹬脚”…… 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开始读者会感到新奇,这种结构就像是舞台剧,光轮流着打在每个人的身上,然后由他说出自己的感受;读了一会读者会感到困惑,不会只有独白吧?什么时候才是头呢?故事情节什么时候出来呢?最后读者禁不住好奇心的诱惑,冒着被剧透的危险快速翻动之后的书页,想要一探究竟,结果发现,真的是没有情节的。于是读者放弃找故事,心甘情愿沉溺在伍尔夫美丽的而又朦胧的语言里:“‘兰波特小姐的戒指上的紫色光泽,’罗达说,‘在祈祷书皓白的书页上的黑色斑点上面来来回回地闪过。那是一种美酒一般的颜色,那是一种含情脉脉的光泽。’”他们的独白一直从儿童时期持续到老年。所以说,在这部作品中伍尔夫完全撇开了她认为是外表的客观因素,而单纯地揭示主人公“心理的隐曲”。 这六个人物是从儿时就一起玩耍的伙伴:路易斯、珍妮、苏姗、伯纳德、奈维尔、罗达。伍尔夫通过他们各自的独白在读者心里给他们塑了像:路易斯是个优秀的男人,但是终生因为其澳大利亚殖民地口音而感到自卑;珍妮自恃美貌,沉迷于与男人的周旋之中;苏姗热爱自然,厌恶社会……他们在一生中的各个年龄节点都会聚会,从而交待出他们的生活变化。他们就像是一条条鱼儿,在生活的海浪的拍打下浮浮沉沉。 伍尔夫的意识流作品可谓是切实地实践了其所倡导的“艺术无边际”的创作态度。作品最后一句“海浪拍岸声声碎”让人不禁为人类一生的短暂无常及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循环往复而唏嘘。

  《海浪》读后感(三):时间的喧嚣

  同是“六人行”,基调却走在经典美剧《六人行》的另一个极端,满满的欲、恨、嫉妒、厌世、黑暗与死亡。

  文字确实像诗歌般优美,讲述六个人从少年时期到死亡的心路历程。六个人,六种截然不同的暗黑性格,哈哈,阅读起来有点压抑,但又能在字里行间看见自己,看见身边人的影子。

  摘录:

  看,黑板上那些圆圈一样的图案开始被时间填满,它把世界圈了进去,而我却在这个圆圈之外。我现在要开始画一个圆——像这样——好了,一个闭合的圆。世界自成一体,可我却在它之外大喊着,“哦,救救我,我被永远地驱逐到光阴之圈的外面了。”

  在这个宇宙里,没有什么是一本正经、安稳不动的。万事万物都像水的波纹一样起伏着、舞动着。

  我的好奇心仅仅被激发了一小会儿。人能摆脱机器生活的时间大概最多不超过半个小时。

  你们也从来没有勇气成为另外的样子。为了度过一天的日子,你们要带着怎样污浊的灵魂才能那样谎话连篇、点头哈腰,既趾高气昂又卑躬屈膝?

  曾经插在桌子上花瓶里的那束红色的康乃馨啊,变成了由六条生命所生成的、六面的花。

  呼风与疾驶的车轮变成了时间的喧嚣,而我们奔向——奔向哪里呢?我们是谁?我们在一瞬间熄灭了,仿佛火星消逝于燃烧的纸张,只留下漆黑的空洞。

  人就这么生于此地,死于此地;生命时而汁甘甜美,时而奋尽酸楚;我自己也常常东一下西一下。现在一切都结束了。

  无限接纳,包容万象,因内心的丰富和圆满而颤抖着,却也头脑清晰,自我约束——我的存在似乎就是这样的。现在愿望已经不再将它驱使,现在好奇也已不再将它染成五颜六色;它深深地躺在底下,波澜不惊,百毒不侵。那个被我成为“伯纳德”的人,现在已经死了。

  《海浪》读后感(四):渴望而不可及的伍尔夫

  伍尔夫的作品是非常有魔力的,且不说她的成就,就读完那个后劲儿就够受,第一本《达洛维夫人》,读完一两年还经常回味“达洛维夫人说她要自己去买花”。第二本《到灯塔去》,好嘛,那个烦人的爸爸,“你们去不成灯塔了”。就这中间儿的无数次的想读,想重读,已经让人无法自拔了。这次读《海浪》,挥之不去的那块柠檬黄的海绵。

  前段时间想买套伍尔夫的作品全集,豆友推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这套红色封面的,先买了一本看了装帧,摸起来特别舒服的小开本,主要是字体,排版,颜色,都超级符合我的审美,这次读了《海浪》,觉得译文也是非常美好,放心收。

  说回这本书的内容,伍尔夫用意识流的方式,散文诗的体裁,呈现了她的人生观,六个小伙伴的交织起来的生活和情感,从年少到年老,谈到了文学,事业,死亡,孤独,一边读一边感概,忘记谁说过的,一切的故事,形式,都已经被前人写过了。这本书有点像意识流版的《人生七年》,也可能纪录片导演迈克尔·艾普特读过伍尔夫的书收到了启发呢。其实我很羡慕早逝的珀西瓦尔,在最炫丽的年纪离开,留给整个世界的都是年轻的画面。第一次重聚的画面,也是非一般人能写得出来的,伍尔夫的视角特别刁钻,真是不得不佩服。

  文字太美了,散文诗一样的飘逸,情节不重要,重要的是阐述,重要的是描绘,正巧前面读了一本极其让人厌烦的尽量写得琐碎的小说,读到这本的时候,有种见到祖奶奶一样的通透感。自认文学造诣很浅,只能读个皮毛,即使是皮毛,也能让我身有触感的书籍才是更好的。

  读到这一段,我全身一阵酥麻,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多读伍尔夫,重读伍尔夫。从此,这本书就开始带着光环了。

  其实伍尔夫真的有看透一切的双眼,她提到统一的学生服,抹去了人的个人特点,百年过去,我也赞同她。提到典礼,深深地感动着,但并没有十分的虔诚,没有忏悔之情,只想快点结束。还有感动我的“弓背的猫”,就这四个字,就刺到了我。

  其实伍尔夫对孩子的看法竟然是在全篇中最让我意外的部分,好像与全书风格有点不同,突然充满了希望一样的,也可能是绝望里透着一点光。她说孩子像撒出去了一把种子,让他们落入了更广阔的天地,会开创新的领域。

  伍尔夫的作品,只读一遍怎么可能够,只能知道大概的写法,大概写了哪些内容,需要重读才能找到很多联系,慢慢来吧,总之是祖奶奶级别的人物。

  《海浪》读后感(五):海风吹,海浪涌,六个伍尔夫来回讲述

  读完《海浪》,内心却仍像处在茫茫的大海之上,乘坐的白色小船被海浪来回拍打,潮起潮落,潮起潮落,有点头晕目眩,又想要放空一切,刚好印证为《海浪》里的最后一句,“海浪轰鸣,击碎在岸。”

  作为三大意识流文学作家的开创者之一,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文字都能认识,句子也很流畅,但全部堆砌在一起就是不免会让人感到困惑、纠结、深思,那些陈述、事实、景色、比喻、物品、想象等跳跃交织在同一段、同一句里,那些优美诗意的描写让人沉醉,那些流离莫测的意象让人心碎,就像《海浪》中描述的:“所有的东西都变得朦胧而没有定形,就像碟盘上的瓷在流动,而做成刀子的钢是液体一样。”千变万化的语言是她独有的魅力,一旦进入到伍尔夫的意识世界里,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弗吉尼亚·伍尔夫

  这本《海浪》以目录里太阳升起落下、海浪潮起潮落为隐喻,讲述了六个性格迥异、命运不同的好朋友们各自的一生,苏珊、路易、萝达、珍妮、内维尔和伯纳德,书中其实就是六个人围坐在一起,你一言他一句,共同完成了从孩童到青年到老年整个生命的精彩或悲惨的经历。他们当然全部是用伍尔夫独特的语言,我原称之为六个分裂的伍尔夫互相交谈,六个伍尔夫过着各自不同的生活,其他的任何人都无法和他们交流下去。“帕西瓦尔要走了”,这是我们会说的,而内维尔会说,“我们被这些东西包裹在这里,而印度却是在这之外的世界。”“如果不能拿出我的证书、通过大声朗读让人相信我所获得的荣誉,那我还剩下什么”,而内维尔会回答,“留下的都是苏珊透过她那双透彻的、梨形的绿眼睛带到聚光灯下的东西。”你猜不到下一句会是什么,会有什么奇怪的比喻突然出现。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相隔仅仅一念之间。悲惨的经历和家人的离世一度让她精神崩溃,几乎每次创作完成后伍尔夫就会发病。虽然她的丈夫从她十八九岁时就开始爱她,后来不管不顾的娶她,但伍尔夫最终还是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不想再让自己的逃离继续侵蚀她的丈夫。伍尔夫说:“我生来就会编造那些前所未有的好词佳句,借着一件事或者另一件事吹着浮华的气泡。随后,我会把这些词句随手甩开,开始让自己的思想变得更加复杂精密,区分自己不同的人格。”她确实是与众不同的,她的作品也是,在浮夸繁华的字句下隐藏着深度的思考。

  恍惚之间,我乘坐的小白船还是被海浪击碎了,我抓着那块浮木漫无目的漂泊。太阳已经升到了中天,它不再影影绰绰地,阳光烘烤着我的头颅,海水渗透入我的肌肤,在到达脖颈时便竞相蒸发逃脱升天,一半海水一半焰火。我的脑子里只剩下伍尔夫的自言自语,这让我感到头脑更加爆炸,我的四肢麻木,我的视线模糊,一片海浪卷来,那上面出现了几行文字,我不记得是否见过,但我肯定那是伍尔夫的语言,伍尔夫无处不在。伍尔夫最后跳入了湖泊,她的灵魂可能就在那里汇入了世间所有的江河湖海,进入了所有人的心脑肺脏。海浪不断涌现,越卷越大,我一直读着那些诗句,浪花也在我的体内升起了,它高高腾起,隆起脊梁,好似一匹骏马,载着我上下奔腾。我的视线没有办法转移,我得抉择,是的,我依然憎恨循规蹈矩,悠扬的汽笛声搅乱了时空,灯塔的顶部布满了红花,海鸥的分泌物落在海浪上,给一段长长的独白画上了句号,是改变路线《到灯塔去》,还是呼叫过往的船只一起《远航》,抑或是继续和《海浪》在一起潮起潮落,潮落潮起。是的,我得抉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海浪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