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贝聿铭建筑探索》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10-31 00:18: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贝聿铭建筑探索》读后感精选

  《贝聿铭建筑探索》是一本由黄健敏等著作,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贝聿铭建筑探索》读后感(一):华裔建筑大师之路

  他的建筑风格横跨东西、超越时代,被成为“ “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大师” 。他是为数不多的作品登上了纸币的建筑设计师!他的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深远的时代意义!

  他的建筑风格横跨东西、超越时代,被成为“ “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大师” 。他是为数不多的作品登上了纸币的建筑设计师!他的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深远的时代意义!

  《贝聿铭建筑探索》读后感(二):独特的贝聿铭

  前几天看《圆桌派》在讨论什么叫有成就。弹幕里有人说,死后仍然有人记得才是真的成就。翻看这本书的时候,突然就想到了这句话。如果这样说的话,那贝聿铭的成就绝对是不容置疑的。虽然贝老已经仙逝,但是世界的许多角落都屹立着他亲手设计出的美轮美奂的建筑: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东海大学路思义纪念教堂、苏州博物馆……

  最初认识这位伟大的建筑师是通过卢浮宫的扩建工程。我还记得乍一看到那个玻璃三角体时内心的震撼。它就那样自在地屹立在老卢浮宫面前的广场上,活泼的风格与雄伟庄严的老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是现代主义的贝聿铭。他喜欢不规则的几何图形,喜欢玻璃材质,喜欢利用天光给建筑增加光彩。“光是关键”,当有人问贝聿铭塑造空间的重点时,他这样回答。正因如此贝聿铭十分钟情于玻璃这种材质,在《晶莹空间——贝聿铭的现代玻璃构筑》这篇文章中,作者分析了贝老的多处玻璃建筑,比如肯尼迪图书馆的玻璃沉思大厅、美国国家美术馆等,这些建筑对天光的利用让人印象深刻。

  本书集合了若干篇由建筑专业人士撰写的贝聿铭建筑评论文章。其中有侧重介绍其生平的,也有侧重介绍其建筑特点的,比如《晶莹空间——贝聿铭的现代玻璃构筑》、《贝聿铭早期作品与混凝土构筑探讨》等。从文章的介绍中,可以发现贝聿铭不光是专业出众,在接手项目时的谨慎态度也是非常令人敬佩。比如他正是凭借谨慎的个性拿下了肯尼迪图书馆的项目。在肯尼迪夫人跟候选人谈话时,贝聿铭与其他竞争者信心满满的态度不同,他坚持在看了基地之后再谈。正如他所说的,地段很重要。因为他认为一幢好的建筑要能够与基地融为一体。

  最后,贝聿铭在评价一个建筑是否成功时,重复了三遍“业主”。他说:“建筑师都在寻找好的业主,但一流的业主也在寻找能让他们信服的顶尖建筑师。”他对于业主也是有挑剔的,对于那些品味或修养不行的业主,他会拒绝合作。这充分表现出了贝聿铭对专业的信心,以及对建筑作品的尊重。正因如此,他才成为了如此独特的建筑大师。

  《贝聿铭建筑探索》读后感(三):透过建筑,我们读懂贝聿铭

  提到贝聿铭,你想到的是什么?法国卢浮宫的玻璃建筑?香港的中银大厦,还是苏州博物馆?

  作为一代华人优秀的建筑大师,我们是通过他的作品来认识和理解他的。

  他在中国出生,在美国求学,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后来去到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师从于包豪斯著名的创办人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和马歇.布劳耶。

  他的求学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期间也是经过曲折和探索。因为对宾夕法尼亚大学保守制的学风和僵化的建筑规律无感,然后转而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最后因为妻子的影响进入哈佛大学,开始了与这两位老师亦师亦友的生涯。

  这些都是他的光辉岁月,虽然是跟随这样的大师,他也不满足于只是继承老师的衣钵。他想有所突破和创新,找到自己的风格。 然后他对自己的建筑有一定的选择和要求。

  贝聿铭早期以混凝土金属幕墙为主,晚期以石材为主,纵然建材有所差异,建筑的细节都能体现他的灵魂。贝聿铭偏爱法国米色马格尼石灰石。他的作品里有对几何图形的热爱,从建筑的风格上就可以明显看到。北京的香山饭店和纽约四季酒店,香港的中银大厦,卢浮宫的玻璃建筑等等。

  他在项目选择上有自己的要求,比如地址一定要在好的地段。客户的选择一定要是优良的。对于一般的业主因为要求比较多,而且对于建筑并不很是了解,有很多的不切实际的要求,所以他在甄选客户方面也会有不少的标准。

  在他的为人处事风格上,他还是秉承东方的传统。不轻易训斥人,温和幽默,不生气。这些都是为他长久的发展带来良好的合作关系,也为人才储备打下良好的基础。

  《贝聿铭建筑探索》这本书是对贝聿铭大师整体的职业风格、人格特质和作品的汇集。让我们看到整个建筑思想发展,对于贝聿铭建筑的影响,也看到他在设计过程中如何节省材料,进行创意,调整标准去满足需求和帮助业主进行改革。同时还因为东海大学那个像斗篷一样的教堂建筑,牵出了他与同窗好友的陈年往事。

  同时这本书里还提到了作者去拜访贝聿铭的建筑中所遇到的曲折的事情。让我们对他的建筑有更深刻地了解。对于那些需要靠数量或者只想做地标建筑梦想一夜成名的设计师有很多启发作用。大师也不是一天就成为大师的。

  贝聿铭在苏州的祖宅被一对设计师夫妇接手使用。当时报道说这对夫妇并不是所有提交人当中,最富裕的、投资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但为什么被这对夫妇接手,从中也能看出贝聿铭对于建筑的喜欢。他也希望自己的祖宅能够在建筑师的保护和使用当中得以传承,而不是仅仅用作商业。从思想的角度可能是对以自己相同的人有一种惺惺相惜的认同吧。

  建筑是凝固的时光。通过贝聿铭所留下的建筑,我们得以窥探他在那个时期的思想和表达方式。通过这些建筑被使用和传承,人们会细细品,他所运用建筑的语言所留下的风格。

  《贝聿铭建筑探索》读后感(四):越是民族的,就是越是世界的

  位于北京西山风景区香山公园内的香山饭店;位于香港中西区中环花园道1号环视中区经济和金融核心的中银大厦;位于法国卢浮宫拿破仑庭院内的世界标志性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位于苏州历史保护街区范围内达到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日本滋贺县甲贺市体现了建筑家打破传统的创新风格的私立美秀美术馆……

  这些建筑已成为一个地区的地标、一个国家的代表、甚至是一种文化的标志,成为众多游人的必打卡地点,这些建筑历久而弥新,放到现在至未来,设计也依旧不过时。

  苏州博物馆新馆

  我想说到这您可能已经猜到了,今天我要和您聊的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土木专家,更是以具有突破性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而被世人所知的“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的贝聿铭先生。我曾实地探访过香山饭店和苏州博物馆新馆,被建筑之美所震撼,我曾流连于故宫的古建之美,雕梁画栋独具匠心,而贝聿铭先生的这些建筑可谓是将现代的美融入了建筑的基因中,典雅大气,不突兀地融入那个环境,极具协调之美,让建筑发挥作用的同时,让土木之气韵通达。

  最近不能到处游玩欣赏这些建筑,我就找来了《贝聿铭建筑探索》一书,一探大师之智慧,此书系《贝聿铭建筑十讲》作者的又一力作,内含多位专家对贝聿铭的全方位解析,相关出版物资料的全面整理和评述,是学习、研究贝聿铭不能错过、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

  贝聿铭先生1917年出生于中国广东,他是苏州望族之后,在狮子林里度过了一段童年时光,我想也正是这样的成长经历,在儿时便在贝聿铭先生心中埋下了建筑设计之美的种子。后来即便是受过多年西方教育的他,内心仍是坚定“我在中国度过了吸收能力最强的少年时代,因此有种中国性,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无论如何也很难改变。我仍是一个十足的中国人。”因此在我们所看他的建筑设计,在西方现代主义风格中融入了东方式的意境与诗韵。

  这本书在我看来,对于建筑设计、土木专业的学生真的是一本重要的知识与灵感来源,当然非这些专业的同志也可以用这本书来了解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锻炼自己的审美,提升个人的知识面。全书从贝聿铭先生的全方位介绍开启,讲述世纪大师的人生建筑历程,我最喜欢的部分就是贝聿铭先生的求学与发现自我的历程,我觉得这13年时间的经理每个年轻人都应该看一看,特别是初出校园的毕业生们,有助于思考自己的未来。

  书中后续用4部分重点介绍了建筑设计的个人发展,特别是第五章中可以看到基普斯湾广场、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埃弗森美术馆等一系列贝聿铭先生早期的作品,一探贝聿铭先生早期作品的成长发展。第六章中大量呈现贝聿铭先生现代玻璃构筑作品,如丹佛市里高中心、肯尼迪图书馆、香港中银大厦等,看这位建筑设计师如何发挥“玻璃的魔法”。

  2019年5月17日,这位杰出的建筑设计大师,离开了我们,但这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中,他的建筑设计遍布4个大洲、10个国家,更影响着无数具有设计梦想的年轻人,在建筑设计的道路上正在探索前行。正如“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在1983年为贝聿铭先生的颁奖评价,“贝聿铭给予了我们本世纪最优美的室内空间和建筑形体,他始终关注他的建筑周边的环境,拒绝将自己局限于狭隘的建筑难题之中。他对于材料的娴熟运用达到了诗一般的境界。”“越是民族的,就是越是世界的。”贝聿铭先生的这句话,值得你我深思。

  向大师致敬!

  《贝聿铭建筑探索》读后感(五):成为经典:后辈对贝聿铭建筑人生的探索

  这是一本关于研究贝聿铭其人及其志业的文集。收录的文章主要来自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举办的“重思贝聿铭:百年诞辰研讨会”及香港举办的“重思贝聿铭:百年诞辰研讨会”上发表的部分论文,发表在杂志《放筑塾代志》和《建筑师》上的部分论文,汇集成一书。虽是文集,但文章的安排颇具心意。第一章《世纪大师》展现的是贝聿铭在建筑界的成就与地位,以此说明贝聿铭何以能被称之为“大师”;第二章《建筑志业》梳理了贝聿铭从求学到成功树立自己品牌的一生,探寻他所设计的建筑何以成为经典;第三章《空间时间》、第四章《高端现代》、第五章《立体造型》、第六章《晶莹空间》分别针对贝聿铭的经典作品作为案例来解析,第七章《披帙展书》在收录海内外有关贝聿铭相关出版物资料的基础上,对其作解读和分析,全面展现纸上贝聿铭的形象。每一章节虽然内容并不相同,但章节间前后联系,可作为了解贝聿铭建筑人生的专业读物。

  不得不说,贝聿铭的作品真的遍布各地。这些作品不少还成为当地的地标。他的设计风格以简洁利落的几何造型见长,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竟可呈现出和谐共处的视觉效果,能超越贝聿铭的建筑作品,确实难寻。我们所熟知的卢浮宫扩建工程第一期的混凝土设计,在贝聿铭心中,是自己历年来所有项目的混凝土设计中最极致的表现。

  © ikuku华人建筑

  © ikuku华人建筑

  他的人生如何收获如此大的建筑成就?贝聿铭为苏州世家后代,父亲贝祖贻受过西方教育,曾任中国银行总裁,贝聿铭从小生活在广州、香港和上海,这些都是早期国际化大都市,他18岁就已去美国求学,论家世与见识,贝聿铭都有他自身的优势。

  在贝聿铭进入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之前,其实他对西方建筑学教育并不感兴趣。不是说他不喜欢建筑设计,而是传统僵化的教育方式实在让人深感无趣。恰逢包豪斯设计学院被德国纳粹强行关闭,其中的大师到哈佛大学继续任教,贝聿铭才重新接受欧洲现代建筑教育的浸润。后来贝聿铭获得格罗皮乌斯的赏识,成为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最年轻的助理教授,就这样,贝聿铭成为欧洲现代主义移植美国的第一代传承人之一。

  据说贝聿铭没有明说自己喜欢的作品(除了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但有四张作品的照片挂在他个人办公室里:东海大学路思义纪念教堂(1954-1963),贝聿铭职业生涯第一个里程碑,它让贝聿铭在美国立足,与主流媒体界和上流社会有了交集与互动;肯尼迪图书馆(1969-1979),贝聿铭成为全美知名建筑师,这是他职业生涯的第二个里程碑;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1974-1978)让贝聿铭再次成为焦点,成为他职业生涯的第三个里程碑;卢浮宫扩建工程第一期(1983-1989),这是众所周知的玻璃金字塔,是贝聿铭职业生涯的第四个里程碑,也是他事业高峰点。

  如果仅以几何造型示人,难以领悟贝聿铭独特的建筑语言。在他设计的作品中,不难发现,除了识别性强的几何造型,贝聿铭还擅长使空间有流动性,不仅如此,他还善于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主义结合,又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文关怀等元素融入其中,经典作品也要数苏州博物馆,将上述的元素完美结合于一个空间之中,古今时间也在这样的建筑中重合。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

  正如第七章《披帙展书》提到,研究建筑师的思想,他们的作品是最直接有效的对象,要进一步了解并阐释他们的作品,相关的文献和出版物必不可少。就此,书中详尽列举了与贝聿铭有关的出版物,为研究贝聿铭的同仁提供不少资料线索上的帮助。

  总体而言,这本书从几方面梳理出贝聿铭的一生及其建筑志业的达成,经典为何成为经典,独特固然是重要因素,然而,建筑本是冰冰冷冷的物体,贝聿铭将其赋予人文关怀,也是值得后辈建筑师们继续秉持和追求的。

  《贝聿铭建筑探索》读后感(六):贝聿铭的建筑人生

  在建筑史上,贝聿铭绝对占浓墨重彩的一笔。

  身为苏州望族之后,生于广州,长在香港,又在大洋彼岸求学,就是这样多元文化的经历,为他之后游走在中西方文化之间奠定了稳定的基础。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35年,18岁的贝聿铭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院,之后转到麻省理工学院改学工程,后来又改回建筑。1944年,贝聿铭退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之后顺利在哈佛任教。贝聿铭的求学经历并非一帆风顺,期间也经历了一些摸索和挣扎、思考和沉淀,从1935年到1948年,从宾夕法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再到哈佛大学,贝聿铭才逐渐确定了自己追求的目标,那段自我探索的时光也成就了他日后的风格。

  贝聿铭职业生涯的第二个阶段开始于齐肯多夫的建筑公司,在那十余年的时间里,贝聿铭主持了20多个设计开发项目。然而,正如《肖申克的救赎》中所讲的一句话:你知道,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在建筑公司工作多年后,贝聿铭决定自立门户,那里才是他的才华肆意发挥的地方。

  1964年,贝聿铭击败名气大得多的路易·康(Louis Kahn),被肯尼迪总统的遗孀杰奎琳选为肯尼迪图书馆的建筑师。后来,肯尼迪图书馆的建设几经波折,历经了15年的沧桑,肯尼迪图书馆终于在1979年完工启用。在这个图书馆里,挑高的玻璃大空间只悬挂了 一幅巨型美国国旗,让参观者能在这个空间里静思,感受肯尼迪生前对美国的贡献,同时,远眺波士顿市区与一旁肯尼迪曾经使用过的帆船,缅怀肯尼迪曾经在波士顿的生活记忆。

  肯尼迪图书馆,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贝聿铭的建筑风格里 ,光与混凝土的搭配风格绝对无人能敌。

  20世纪80年代初,贝聿铭接受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着手设计卢浮宫的扩建。1984年初,当金字塔模型甫登法国媒体,针对它及设计者的舆论批评爆炸了。顶住舆论的压力,贝聿铭经受住了考验。1988年10月14日,“金字塔”在拿破仑中庭落成,卢浮宫可以重新对公众开放了。1989年3月,“金字塔”正式投入使用。1993年“大卢浮宫计划”圆满完成,古老的卢浮宫在透明“金字塔”的映衬下,终于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该设计被誉为“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法国前文化部长雅克·朗格回忆到:

  这座充满着奇异未来感的建筑,将古旧的宫殿从几个世纪的王权中带出来,从高不可及的皇宫贵族那里带到了普罗大众的眼前,带进了这个更自由、民主、开放的时代。

  卢浮宫金字塔,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说卢浮宫金字塔的设计是贝聿铭对西方建筑风格的一次勇敢尝试,那么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则是他对东方文化的深刻认知。

  苏州博物馆坐落于国内保存完整的一组太平天国历史建筑物忠王府里,被喻为贝聿铭“最美的小女儿”。在苏州博物馆设计中,艺术和历史真正彻底融合为一体,因此,有人评论苏州博物馆:“一座博物馆,半部江南史”,在这白墙黑瓦里,藏着一个江南的情怀。也许,苏州的风格是刻在贝聿铭的骨子里的,所以,无论他看过了多少风景,走过了多少路,对于苏州,他始终怀着赤子之心。

  苏州博物馆,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为闻名全球的建筑家,贝聿铭很少公开演说或主动解释设计理念。他曾在马歇·布劳耶的个人传记中为其写过前言,其中写道:布劳耶与妻子康妮,淑华和我一起出海航行到希腊的岛屿。我们彼此承诺在船上滴酒不沾,也不谈论关注建筑的话题。结果,我们在海边畅饮着茴香酒,沉醉在阳光所带来的令人赞叹的各种光影形式之中。难道,这不是建筑的本质吗?

  也许,对于贝聿铭来说,从来不在于建筑是什么,而在于他赋予了建筑什么样的契机。一门学科,一个专业,也是一种生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贝聿铭建筑探索》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