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事最重要的是只有定向,选择好了,就不改了,一生只做一件事。这样就可以做到承受任何压力和焦虑,一心一意都在自己的志向上下功夫。
《西游记》是很多人小时候的回忆,那时候只看到孙悟空如何如何厉害,上可以大闹天宫,下可以吊打地狱,逆天改命。
在搞事之前是妖猴,搞成事之后成了人见人怕的孙大圣,取经归来更是成为了人见人敬的斗战胜佛。
在这三种状态下的孙悟空内心都是怎么想的呢?
被大家当做妖猴时的内心目标:
当好花果山的王,提升自己的实力,保护猴子猴孙不被欺负,衣食无忧。
被众神当作孙大圣时的内心目标:
因为野心够大,不满足只做花果山的王,更想要获得天地之间的认可,不断的搞事情,比较膨胀。
最后成为斗战胜佛时的内心志向:
因为之前太过膨胀被压了五百年进行深刻反思,并有了观音菩萨的严格规则红线和唐僧的取经来救天下人的大志向。最后功德圆满。
其实取的真经靠什么?
唐僧一个人去那么远的地方,还能把经取回来,回到现实生活中放在我们身上去切己体察,我们都知道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都不存在的。
可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些不存在的物种要花费那么心力在上面呢?
答案只有一个:很重要!
那么到底重要在哪儿呢?
孙悟空代表的是唐僧的成事的必要能力的化身。而且孙悟空有七十二变,这里指的是心中的想法很多,面对不同境遇时的心中所想。
遇到事情基本都在喊:悟空,大师兄,大圣。
猪八戒代表唐僧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欲望:好色、贪吃、情商高,一遇到事情就要分行李回高老庄。
沙僧代表的是唐僧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品质。
所谓九九八十一难,只是用来提升自己的心性,从而磨练自己的灵魂。让自己比回归自然时比来到自然时灵魂更加纯粹一些。
过程这么辛苦,做这些有什么意义呢?
因为事情成不成不是你能掌控的,因为有天灾、有人祸、有例外,所以只要修好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修好了,身体力行了,时间久了,面部表情自然就会变得越来越舒缓,儒家的话叫做:婉容。
做的事情比较讨喜,大家都愿意跟你干,模仿你的行为,信赖你的决定。
当这样的修行成果自然明朗的从你身上散发出来时,成事不过是顺势而为而已。
因为成事是末,修身是本。
孔子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不要本末倒置,一心只求那个结果。而是要在自己的心上自省和改过,在自己的行为上落实自己的决定。
因为只有耕耘,才有收获。
问耕耘是本,是先;而收获是末,是后。
知所先后,就是只问耕耘。
但有人说,怎么能不问收获呢?
这就相当于你在春天时连种子都没种,然后在秋天的时候看到别人都有果实收,而你却只收获到了羡慕嫉妒恨,恨是由嫉妒来,嫉妒是由羡慕来。
有个词叫做不外慕。
意思就是一心只在自己的志向上,没有心思去操别人的心。
这就像射箭一样,你没射中靶心是你自己的功夫不到家,不能怪别人射中了。
羡慕别人还有一个坏处:
就是会不由自主的去追求那个必然的结果。
还是拿射箭来举例子:如果你追求的是一定会射中靶心,你就很容易忽略自己的身体是不是放松的状态,拉弓的姿势是不是正确,心跑偏了都不自知。那样的结果也很难到来。
而正确的方法是一心只在自己射箭这件事上磨练自己的那颗不安的心。觉知自己的拉弓时的气息是否平稳,拉弓的姿势有没有走形,面对外界的干扰是不是不为所动。甚至面对打出十环的成绩也不膨胀骄傲,还要把自己没射好的地方加以刻意练习。这样的修行才能让你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准上。
能做到这些就要对自己诚实,面对自己的问题千万不要逃避,做到不自欺。不欺瞒自己的良知。时间久了,功夫到位了,就一身正气。别人见你也会被你的气场所折服。这就是修身的功力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