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译白居易诗选》是一本由白居易著作,中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1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许渊冲译白居易诗选》读后感(一):中英两译好诗选
前段时间跟孩子一起阅读赵丽宏《给我一双明亮的眼睛》中,赵老师有提到早些年间在国外看到寥寥无几的中国经典著作,以及如今的随处可见显而易见简直不能同日而语。能有今天的局面,少不了说说这位翻译界泰斗许渊冲老先生。 他是一位精通中国古典诗词和英法两种外语的大才,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 而今天的我们要说的这本《许渊冲译白居易诗选》就是许老中英两译的代表作品。作为一位孩子的母亲来说,从小让孩子们背诵诗词这是毫不犹豫的,就怕孩子起步晚了,输在了起跑线上。只是我们平时所购买的诗词无论是全诗文的还有有其它的内容的全部都是的中文,而这还是我第一次看到中英双译的诗选——《许渊冲译白居易诗选》。尽管我们这一代的父母英文水平不高,但是,我们还是非常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从小有非常好的英语环境,比如这样的书籍《许渊冲译白居易诗选》。 回到这本书来说,白居易是何许人也,无论是语文课本中诗词背诵内容还是历史课本中我们都千篇一律的背着: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然而内容都止步于前,许老的这本书,首先帮我们简单的回顾了白居易在诗词之作的一生:前期是非常热情,关心国家大事和人民生活的,这期间写了很多非常进步诗歌;后期被贬,思想消极,他的作品反而更通俗易懂了。 本书精选了白居易五十首诗词,有很多内容都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诗。比如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在每一位父母给孩子们启蒙诗词时,都会让孩子会的一首诗。许老不仅仅做了注释,且还有诗的分析,让我们从历史背景中来读懂这首诗词。比如《赠卖松者》、《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而我们再看,许老的英文翻译,用了最浅显,最有韵味的词表达出来,且读来朗朗上口,韵律感十足。 《长恨歌》,也是白居易的代表作,里面出了很多千古名句诸如“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一直被大家传送,引经据典。当我们在阅读时,只有在了解了白居易所处时代背景的情况下,才会好好品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而许老是真的在引导看书的我们,从这方面入手。曾经在《猫妖传》里看到,白居易为了完成《长恨歌》的真实性,一直追着这个答案。无论电影是否有夸大的嫌疑,但是我觉得不仅仅是白居易,还是这本书的作家许渊冲,在我们看到的这本书之前,都是做出了极大的努力的。
《许渊冲译白居易诗选》读后感(二):用另一种语言聆听,体会古诗的国际美
为了庆贺翻译界泰斗许渊冲老师一百岁,中译出版社于2021年出品了这套百岁经典系列。
在这套百岁经典系列中,共有十本传世诗篇、七本名家诗词选、四本古典名剧。
今天要读的《许渊冲译白居易诗选》正是七本名家诗词选中的一本。
许渊冲老师在语言方面非常有造诣,无论是他学习英语、法语,还是意大利语,都非常厉害。后来许渊冲老师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多年,特别是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而隐藏在这些赞美之后,是来自许渊冲老师原生家庭的影响。
据说许渊冲老师的表叔曾将一剧目译成英文,在英国上演引起轰动。这一举动让许渊冲老师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下了学好英语的志向。可见原生家庭对一个人兴趣的产生和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
《许渊冲译白居易诗选》这种书,基本看几页就会让人很想买。因为许渊冲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有魔力的人。
许渊冲老师翻译的白居易的诗,有着自己的特点:意美,音美,形美。有韵律感,有画面感,又有中文诗中的那种意境,完美地将一种中国美转化为另一种国际美。
《许渊冲译白居易诗选》一书采用32开的小开本,尺寸是840*1092,封面采用优雅的淡蓝色,配以花的图案,透出一股清新淡雅之气。
书中有我们很熟悉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是白居易16岁时的作品;白居易传诵千古的名作《长恨歌》;白居易的朦胧诗《花非花》等等。
在《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我们可以看到,白居易在杭州看到的西湖景色;在《杭州春望》中,可以看到杭州的春景。
在每一首诗的下方,是有关于这首诗的含义,诗中个别字词的注释,整首诗创作年代。通过逐句解释,让我们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诗所反映的意思,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整本书采用左边是一首古诗,右边是古诗的英译,非常方便阅读、对照。入选诗为白居易前后两个时期的诗:前期进步诗歌,后期通俗易懂,各有特色,很有代表性。
《许渊冲译白居易诗选》读后感(三):文学的魅力是无国界的
第一眼看到这本书就如获至宝,我本身就很喜欢古诗词,这本书封面淡雅清新,本以为是中英双语读起来会有压力,没想到,读的很快乐,我边读边查字典,把一整篇诗词都用英文读下来,好有成就感,朗朗上口这个词我现在才深有体会,古诗词有韵脚不奇怪,奇怪的是英文也可以达到,如此优美的文字,让我们发现语言的魅力,文学的魅力是无国界的。
比如这篇:
花非花 A Flower in the haze
花非花,雾非雾。In bloom,she’s not a flower ;Hazy,she’s not a haze.
夜半来,天明去。She comes at midnight hour;She goes with starry rays.
来如春梦几多时,She comes like vernal dreams that cannot stay;
去似朝云无觅处。She goes like morning clouds that melt away.
Starry rays-布满星星的光线;cannot stay-不能停留;melt away-悄悄离去。这三个词组真的无比贴合原句。让人不得不佩服许老先生的深厚功底。许老先生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文学研究所,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 。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2010年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2014年8月2日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系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他让我想到了用英文写作的林语堂,《京华烟云》整个都是用英文写完的,又由他的女儿翻译成中文。我们为什么要去学一门语言,在一个非母语环境下要学好一门外语太难了,同样的,现在条件这么好了,我们还是学不好,而许老他们在西南联大那么艰苦的环境中还能学的这么出色,真的太不容易了。许老在西南联大的同窗——杨振宁,同样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再加上现在双减,外语已经不是主科了,不知道我们的后代还有没有能力掌握一门外语。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把外语学好,必定得下一番苦工。
白居易的诗题材广泛,有描写帝王爱情的千古佳作《长恨歌》,有小儿都会背诵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有心系苍天百姓的《卖炭翁》,还有描绘景色的《遗爱寺》、《忆江南》。唐代有他们这些诗人才是真的了不起,唐朝波澜壮阔的历史都被他们所赞扬,所记录,才得以在千年之后,我们仍然为他们的诗词所感动。感谢许老先生,笔耕不辍,兢兢业业将我们古代的文化瑰宝翻译成英文,让古诗词走出国门,受到其他人的喜爱。我最喜欢这首《问刘十九》。
问刘十九 An Invitation
绿蚁新醅酒,My new brew gives green glow;
红泥小火炉。My red clay stove flames up.
晚来天欲雪,At dusk it threatens snow.
能饮一杯无?Won’t you come for a cup?
寥寥数词就将整个诗词所要表达的意境展现在我们面前,green glow ;threatens snow;都是一样的后缀,还单押了。最后一句也是神来之笔,简单明了。所以,我们如果积累到了一定的词汇量,也可以试着翻译一下,虽然肯定没有大师翻译的好,但也不失为一种学习英语的好方法。这本书适合珍藏一辈子,没事的时候背诵背诵里面的诗句,中英文一块背诵,相信一定会收获满满。
《许渊冲译白居易诗选》读后感(四):当古诗与英文相遇,那又是一番怎样的美景
因为喜欢,
更喜欢一个人走自己的路,
所以一生只选了翻译一条路。
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
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
你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记忆。
——许渊冲
也许很多人对许渊冲这位老师不熟悉,先来看下这位老师的简介:
许渊冲,生于1921年,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翻译家,著译有中、英、法文作品百余部,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中文著作有《翻译的艺术》《文学翻译谈》等;英文著作有《中诗英韵探胜——从诗经到西厢记》《逝水年华》等。英文译著有《诗经》《唐诗三百首》《西厢记》等;法文译著有《中国古诗词三百首》等。翻译过莎士比亚、德莱顿、雨果、司汤达、巴尔扎克等英法文学家的经典作品多部。
2010年获得中国翻译协会表彰个人的最高荣誉奖项——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获得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国际翻译家联盟(国际译联)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2020年获全球华人国学大典海外影响力奖。
看到他的简介,也许很多人会无感,但正是因为他,我们遇见了包法利夫人,遇见了于莲,遇见了李尔王;也因为他,西方世界遇见了李白、杜甫,遇见了崔莺莺、杜丽娘。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Wild grasses spresd o'er ancient plain;
With spring and fall they come and go.
Fire tries to burn them up in vian;
They rise again when spring winds blow.
《许渊冲译白居易诗选》书中精选了白居易代表诗作50首,读此书可以品味乐天笔下的“诗”与“道”,双语阅读的同时还能提升英文阅读能力,感受中国经典在外文语境下的独特魅力,中文部分的生僻字词也做了注音和解释,很方便参考学习。
许老曾说:“科学无法解释文学的优美,不能只翻译表面形式,要提取中心思想。只有坚持中国文化的美感,才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找个温暖的午后,泡上一杯热茶,好好地品读下许老的这一美集吧!
《许渊冲译白居易诗选》读后感(五):把本就很美的汉语诗翻译成很美的英文诗
My new brew gives green glow,
My red clay stove flames up.
At dusk it threatens snow.
Won’t you come for a cup?
这是邀请朋友来家小饮的邀请诗,你能想到这是哪位诗人的诗吗?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不知你想到了没有,这是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上面的英文版是我国首位荣获国际译联“北极光”的许渊冲教授英译的。他说:“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全世界的美。这是全世界最大的乐趣。”这一定也是他的乐趣。无论是白居易的古诗原文,还是许教授翻译的英文版,虽都简短,但都很美。中国的汉字中国的诗词妙不可言,越是简短的诗要翻译成外文越是难,如果组合过多的词汇,就显得太冗长,体现不出原诗的精悍。但是汉语一字多义,一句抵多句,要找到这么精准的英语来对接、翻译它,并非容易的事。可见许教授的语言积累多么深厚。
Brew,是酿造,是沏茶,clay stove,是粘土炉,dusk是黄昏, threaten,直译是“威胁”的意思,但是在这里有种天黑压顶,风雪欲来的意味,巧妙地道出了“欲”字。有点寒冷的夜,能得到朋友的邀请,喝一杯暖身,谁能拒绝呢?
闻着花香,读白居易的诗,同时念一念许渊冲教授英译的诗,两者结合,中国的美和世界的美,都在嘴中了。《花非花》 这首朦胧诗,有人说它是一首悼亡之作,可是这时候读没有悲伤,反而有种如梦如幻的感觉。“In bloom,she’s not a flower”盛放中,但她不是花。(花非花),原文只用喻体,不用喻本,所以朦胧了。
白居易曾在杭州任刺史,他也因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关于杭州的佳作。《钱塘湖春行》、《春题湖上》、《杭州春望》等,精句频发,写出了杭州之美,就连他去往杭州赴任时心情都是轻松愉快的。《暮江吟》就是他离开江州去杭州时的心境。“半江瑟瑟半江红”,用自然的江景道出了他离任与新赴的两种交替心情。许渊冲教授把这句翻译为:“Half of its waves turn red and the other half shiver.”显得更直接。shiver.,就是颤抖,可以说是“瑟瑟”最直白的字面翻译。而原诗中的“瑟瑟”本意碧色宝石,在这里形容江水呈碧绿色,因为受光少,有点冷冷的。想必外国人很难理解汉语这样的“拐弯抹角”,所以许教授用了这样直白的翻译,倒也是一种为外国读者考虑的心态吧。
中国诗确实很美,有很多意境用一言两语难以表达得清楚,但是许教授这样的翻译,让不懂的外国人能读懂中国古诗,也让懂的人体会到其中的妙趣。
《许渊冲译白居易诗选》读后感(六):没想到还能通过英文学唐诗!
诗是中国文化中璀璨的一部分,简洁的语言既能带我们领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广阔,也能让我们欣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禅意;既能让我们感受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凌云壮志,也能感受到“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萧瑟与惆怅。
老舍先生曾提到,文学讲究美感,而古人所写的诗,集韵律、意境、情感之美于一体,任何一点摘出来都可以展开,所以我们常说诗歌之美,也就我们自己能体会了,但凡经过翻译,失了韵律,没了典故,直白就显得苍白,有深蕴又怕词不达意,想要将我们文化中的诗词之美通过翻译走向世界,确实是一条艰难的路。
可是,我们要相信事在人为,许渊冲老先生就做到了!
鲁迅在《自文字至文学》一篇里提到中国文学创作的“三美”,即为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在此基础上,许渊冲先生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论,也就是意美,译诗要和原诗保持同样的意义;音美,保持同样的旋律美;形美,保持同样的形式,比如对仗、长短等。
但三者并不是并列重要的,作为许渊冲老师的钱钟书就有不同意见。许渊冲先生曾在信中提到:“在翻译理论方面,我和钱先生有分歧,这种分歧是真与美的分歧。诗代表美,翻译代表真,所以译诗不是“得罪”美,就是“得罪”真,钱先生是两害相权择其轻,他选择了真;而我则选择了美。”
也就是说,钱钟书更注重意,而许渊冲兼顾了音与形。所以在《许渊冲译白居易诗选》一书中,最直白的感受就是英语的工整与韵脚,看的第一眼就与中国的绝句、律诗对上了。
当然除了外在形式,内核翻译才是真正要关注的,毕竟花架子永远是花架子,灵魂才能长久存续。
白居易的诗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故事里说他作诗都要读给老妇人听,确保她们能听得懂,如果不懂就会再修改。直白如《问刘十九》,常常在朋友相邀时,也会问上一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种浅显的诗,一般是叙述方式来翻译,意思没有异议,难在音美与形美,许老先生的翻译题目则是 “An Invitation”,符合了诗的内容,表现出了朋友之间的相邀,也避免了在读此诗时会问“刘十九是谁”、“邀请别人可以用吗”此类问题,这样就先跨越了一次文化交流的鸿沟,待到深入研究诗人背景及生活,再了解刘十九也不晚。
内容翻译同样精彩:
My new brew gives green glow ;
My red clay stoves flames up .
At dusk it threatens snow .
Won't you come for a cup ?
如果说这种平易近人的风格容易翻译,让我们了解到暂时搁置文化差异,先了解诗歌的内容及美感,那许老在翻译《红鹦鹉》一诗则让我从英文角度,更深入地了解原诗:“安南远进红鹦鹉,色似桃花语似人。文章辩慧皆如此,笼槛何年出得身?”
这是一首借物起兴、由物及人的诗,前两句写红鹦鹉是远方进贡的珍禽,聪明又好看,后两句看似继续写鹦鹉,实则写人,说的是如同鹦鹉一样光彩夺目、能言善辩的知识分子,什么时候才能飞出牢笼,一展宏图?
实际上,白居易借鹦鹉写人并非此一首,还有一首《鹦鹉》七言律诗,也是通过鹦鹉写被达官贵人所困养的歌姬,表达对她们受压抑的同情。
许老是这样翻译 The Red Cockatoo 一诗的:
Annam has sent us from afar a red cockatoo ;
Colored like the peach blossom ,it speaks as men do .
But it is shut up in a cage with bar on bar
Just as the learned or eloquent scholars are .
在翻译中,许老并没有直接翻译,而是意译,最后甚至点明读书人的形象,用明喻直接表达出来。
当然,白居易还有很多经典传颂的诗句,比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比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如“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等,许老都给出了非常精妙的翻译,真的是中英双语的享受。
在英文译序中,我对白居易的了解也加深了很多,他现实如杜甫,浪漫如李白,形象含蓄如李商隐,有着不同风格的作品,也有不同生活的体悟。
“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全世界的美。这是全世界最大的乐趣。”许渊冲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真的推荐这本小书,能够一起领略诗歌与翻译的美。
《许渊冲译白居易诗选》读后感(七):与诗歌共情
记得在《朗读者》中,许渊冲先生回忆他在1931年翻译的第一首诗是林徽因的《别丢掉》,之所以翻译这首诗,是因为他喜欢一个女同学,也正是这首小诗,让他与翻译世界初次。当他读到“一样是明月,一样是满山灯火,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竟然流泪了,现场观众纷纷为之动容,隔着屏幕的我,也深受触动。时至今日再度重温这个场景,依然惊叹于许老那种与诗歌共情的能力。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更难能可贵的是,许老通过他的语言能力和不懈的努力,将我们中华经典诗词传播到了全世界,让五湖四海的读者能够顺畅地领略中国诗歌的文化之美。
每每在阅读古诗词的时候,我时常惊叹于古人写诗的那种意境,能在寥寥数语之间,道尽世间万千变幻的气象和无数真挚的情感。对于诗词的翻译,许渊冲先生除了努力,还有一种他所特有的共情能力,一种热烈而难得的感情。许多人应该是能译得“好”的,但能像许老这样把“好”译到极致、译得“妙”的,实为少见。
我的工位旁边一直存着《全唐诗》,时而在休息的间隙翻读一两篇,给自己变换一丝不一样的节奏。家中书架上也放着《全宋词》《诗经》等古诗词,时常在阅读其它书目期间穿插着诵读几段古文经典。我也很早就引导家中小儿接触唐诗宋词,在教会他认知古典诗词的时候,其实也是自己新的一个学习过程。就个人而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还真是说到了点子上。
今年五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去世,举国悲痛。六月,翻译界泰斗许渊冲先生离世,令文坛悲痛不已。我们平日里只习惯于享受他人带来的成果,殊不知不经意间,那个一直以来给我们带来美好和感动的人,竟也悄悄的离开了我们。甚至于之前我们在读他的文字的时候,只顾沉醉于文字之间的美好,却疏于了解这位能真正给我们带来音韵和节奏之美的人。
我曾不止一次在自己的文中提及,阅读一个人的文字,是对一个人最好的纪念。事实上,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想不起更好的话语来形容自己的心情。这些诗词翻译,都是他在生前多年间的心力之作。但基于一种怀念和感激之情,我在许老生前和生后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其中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诵读中国经典古诗,白居易必是其中一个绕不开的人,而论中国古诗的翻译,我实在想不起目前有谁的翻译能比许渊冲先生的译文更为上乘。下一阶段,我也将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接触诗词英译文。一则出于让他体会英语的语感,了解单词的妙用,二是让他体会新的语境,从新的角度感受中华古诗词的精妙。对于译者的选择,我想没有什么可多说的,许老的版本在我心中只能说是最佳,没有之一。
《许渊冲译白居易诗选》读后感(八):They Rise Again when Spring Winds Blow
说实话,一开始想看这本书确实有些动机不纯,我只是想要换一种有意思的方式来好好学习英语。但是后来读着读着,我发现给中国人看的英文译作确实特别有意思,得到的收获却不仅仅局限于此了。
虽然诗人徐志摩并不讨我的喜,可他说的有句话我却不得不赞同:中国诗只有中国人译得好。确实如此啊,中国诗的意象繁杂与意境深远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方才能有透彻的体悟。可外国人译的中国诗能够非常明显地被感觉到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译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所以,我是很支持中国人译中国诗,而不是外国人译中国诗的。
我还需要搞明白的一个问题,便是中国人的汉译英诗歌到底是给谁看的?说实话,外国人读中国诗并不会选择中国人的翻译版本。道理非常简单,我们要读莎翁的作品,会选择中国翻译莎士比亚第一人朱生豪的译本,而不是去选择英国人翻译的中文版本。所以,其实很大程度上,中国人的汉译英诗歌很适合中国人自己看,我们不光能从中更加了解翻译这一门技术活儿,也可以更加了解中英文的差异,还能发现不少其中隐含着的趣味性的东西。
三个月前,有一个非常令人痛心的消息,便是我国翻译界泰斗许渊冲先生逝世,享年一百岁。在老先生百年之后,我们还是有幸可以看到他的译本,是一件赋有传承意义的事情。《许渊冲译白居易诗选》是一册小小的许译白居易诗的精选集子。里面采取的是左右中英对照的格式,原版中国诗还有诗中难解字的注释,诗的下方是诗歌创作背景与整诗解析。这样子的格式进行中英文比较,视觉上也很舒服,操作起来也很方便。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素有“诗魔”之称,他的诗歌注重写实,也比较通俗。若要翻译成英文,比起其它一些艰涩的诗歌要略微简单一些。我很羡慕16岁的乐天便能拿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千古名句,整句诗看起来简单,却洋溢着希望与乐观。许渊冲先生是这样翻译这句诗的:“Fire tries to burn them up in vain; They rise again when spring winds blow.”首先,这句诗被翻译得极为工整,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到位了,英文诗句读起来也一样朗朗上口,我想这是一般人都很难做到的。
当然除了《赋得古原草送别》,乐天的《长恨歌》《琵琶行》也被世人所熟知,这本《许渊冲译白居易诗选》也收录了这两首较长的叙事诗。
从另一个角度看白居易的诗,对我来说,是一件很新奇的事,之前不曾读过。如若你与我一样好奇,不妨翻一翻这本《许渊冲译白居易诗选》。
感谢阅读,祝您今天也要开心嗷。
《许渊冲译白居易诗选》读后感(九):他笔下翻译的诗词太美了!每一句都值得收藏!
他是一位百岁老人; 他是我国不可多得的翻译学界泰斗; 他曾获得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他就是在夜里偷时间的老人许渊冲。 他笔下译作的诗词不仅再现了经典场景,字字句句都凸显了许老与众不同的翻译境界,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阅读这本《许渊冲译白居易诗选》感受他笔下“意美,音美,形美”的翻译世界。
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我们最为熟悉的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野火,春风”“烧,吹”“尽,生”“不,又”这四组对仗工整的字词在先生笔下被译作了下列内容。 With spring and fall they come and go. Wild fire can’t burn them up again. 我们可以看到不尽,又生这些词本身是没办法量化是一个抽象的名词,但许老却能结合常用的表达方法将这些抽象名词转化为另一种语言。“Come and go”“burn up again”不仅将这个两个词汇的精髓传达出来,更让人感受到原始诗句中诗人白居易想要战象的草生命力之旺盛。
在《忆江南》中,原句中“绿如蓝,红似火”虽然有具体的颜色但是翻译起来是要综合考量的,既要结合诗句前面的意象又要整体通顺,在许老的笔下这个词汇被翻译做了“blue as sapphire”解释一下就是sapphire(n.)a bright blue color 宝蓝色;天蓝色。
许老先生耄耋之年仍旧笔耕不辍提笔翻译,他用自己的实践行动诠释了他对于翻译的热爱。犹记得他曾说:“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世界的美,这是世界的乐趣,也是他翻译诗歌的初衷。”因而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还是其它作品,他都极尽所能最大程度保留诗歌的音韵美,在翻译上也结合词汇保证译作的合辙押韵。此外,他更采用了外国人能看得懂的表达方式,真正实现了翻译中的文明互通,架起了一座中外语言之桥,将中华文化千百年的优秀历史传播了出去。
图源:网络
纵观其它译者的作品,虽然尽全力保留了作品本身的意思,但是却没有把汉字的魅力及中国诗词的魅力传递出来而许老却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就像他自己顶定下的严苛翻译标准一样,他只想通过自己的翻译,在不失真的情况下将诗词优化和再创,以确保原诗的内蕴和存意不流失,在音形上更熨帖、更醒豁,使读者能从中体味诗词艺术的音韵之美,不让读者感觉到味同嚼蜡,枯燥无比。 “好上加好,精益求精;不到绝顶,永远不停”,是许渊冲教授对自己的学术要求。躬耕译林,许渊冲乐在其中,“不知老之将至”。他常常忘记自己的年龄,只有在面对蝇头小字的书本需要拿放大镜时,才会感叹一句“确实是老了”。 尽管身患疾病,但仍然心系翻;尽管在每一个日夜里加班加点,但对于许老来说他始终觉得时间不够用,他就像一个在夜里偷时间的小孩一样,乐此不疲,捍卫着自己毕生的事业,难以忘记他在朗读者上铿锵有力的发言,他始终如一,为这个世界延续了不同的美!
《许渊冲译白居易诗选》读后感(十):许渊冲译白居易,两处春光一处辉,醉听清吟胜管弦
2021年6月17日我国翻译界泰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许渊冲教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这位老先生自从登上《朗读者》第一期就迅速走红,大家纷纷喜欢上了这位睿智开朗的老爷爷,他的一生就是为翻译而生。早在1938年考上西南联大时,他的梦想就定了下来,要像表叔,翻译《王宝钏》、《西厢记》的熊适逸一样做著译家。他一生翻译了不下120多部作品,《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还有英文法文翻译的《楚辞》、《诗经》、《唐诗三百首》等。
许渊冲先生在翻译唐诗宋词中颇费心血,关于唐诗英译,许渊冲先生在回忆老师闻一多的文章写道:浑然天成的名句,它的好处太玄妙了,太精微了,是经不起翻译的。但也是闻一多先生的观点启发了许渊冲唐诗英译的再创作的翻译法。经过多年研究,许渊冲老先生独创了一套翻译理论:“意美、音美、形美。”能把唐诗的妙境、意境翻译出来,这绝对是翻译家的最大考验。
在《许渊冲译白居易诗选》中,一共选译了香山居士50首诗词作品。这位“诗魔”白居易16岁初到京城长安,名士顾况翻看《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由感慨,从一开始“米价方贵,居亦弗易”改为“居亦易矣”。晚唐的张为在《诗人主客图》把白居易分到广大教化主,意思是他的诗歌具有特别广泛的影响,白居易的诗歌从唐代开始就走出国门,受到东南亚日本的欢迎。白居易本人也把自己诗歌分为四大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杂律诗。人生境况都体现在他的诗歌之中,不管是去江州之前关心国家大事,还是被贬之后有退隐云水之间之感,人生况味在白诗。
如何把白诗精妙处保留达意传情,从英语语境出发,既有诗词内在的节奏,又有押韵之美,最重要是能够传达出中国古典诗词的化境,许老的翻译也如作诗一般锤炼每一个单词,力求言语流转间的美。
公元808年,任左拾遗的白居易面对朝廷不平事提出谏议不被采纳,因而写出《赠卖松者》:
一束苍苍色,知从涧底来。
斫掘经几日,枝叶满尘埃。
不买非他意,城中无地栽。
而许老的翻译不仅押韵角,而且在情感上无限与白居易贴近,比如最后两句:I will not buy them in the town.Where can I plant them up or down?结尾的问句恰如其分就是代表白居易当时内心的疑问,朝廷如此黑暗,山上劲松无人购买,这人才何时才有用武之地。不仅是诗歌的旋律美,也在不失真的条件下,去将白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表现出来,带着镣铐跳舞,还能灵活自如,才是翻译家的最高境界。
白居易有名的朦胧诗《花非花》,通篇都是比喻,发人生感伤之慨,有专家曾经考据其可能为一首悼亡之作,这在白诗中是一个特例。诗歌用三字句和七字句轮换,这也是当时民歌常见句式,整体节律完整,有错综之美,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更能表现人物的内心。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在英国诗歌传统中,也有一些悼亡作品,不管是弥尔顿、斯宾塞还是济慈等,都是用淡淡的笔调来渲染情感上的失落、欢喜与伤感。许老翻译白居易的《花非花》中结合中外历史长河中诗人们特有的浪漫情怀,用最简单的she来表达诗人没有说出的情感,白居易诗中尽量隐藏的“她”在英文中出现在每一句的开头,这就将英语中爱情诗中的简单直接,与含蓄朦胧,婉转凄美结合,也表达出了诗人的绵绵不尽的哀思和情意。
将唐诗翻译成英文,翻译家也要同时兼顾到读者,在译文中,用she为主语,从第三人称出发展开描述,对读者来说也更加具有代入感。白诗中故事性强的比如《卖炭翁》、《琵琶行》、《长恨歌》 ,译文尽量具体陈述为主。而表达个人情感与讽喻诗中,具体的意象,翻译的同时相应的动词会发生时态等调整,来配合诗人的心境。所以唐诗最大的翻译难处在于很多的修饰描写。
在翻译工作岗位上孜孜不倦的许渊冲老先生完成了一件很难的课题,把唐诗的信达雅传递到国际,他用一生捍卫着唐诗的美。
O how can I forget?
How can I not regr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