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全球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逆全球化”,后者是全球化进程的倒退。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以“美国优先”为旗帜的“退群”行径就是典型的单边主义、逆全球化举措。
全球化的进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肆虐的严重影响。疫情加快了全球化从蓬勃发展到逆全球化的速度,具体体现在多个方面,如阻断交通、阻断交流、文化旅游来往停滞、民族主义上升、全球范围内经济大幅度下滑。以美国为例,它的基础设施建设被迫放慢脚步,“铁锈地带”遭遇重创并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疫情放大了价值观的冲突,加剧了世界上主要国家之间的不信任。可以说,疫情大流行极其惊人的破坏力让人们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金兴圭:从20世纪末开始推动、进入21世纪后全面扩张的全球化趋势,成为以自由主义政治体制和市场秩序传播为基础的美国霸权体制的主要特征。拥有世界最多人口的中国也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最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此期间,科技、交通、通信的发展也成为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
从那以后,全球化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国际秩序的发展趋势。全世界在交通、通信、贸易等方面越来越像“地球村”一样被连接在一起,多边主义进一步加强,这些是全球化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的不平等现象也在加剧,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等也同样开始出现类似现象,政治右倾化和国内政治矛盾不断扩大。坦率地讲,新冠肺炎疫情使这种全球化的趋势暂停了。截至2021年8月底,全球确诊超2亿人,死亡人数超过400万人。在受灾最严重的国家美国,死亡人数超过60万人,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美军死亡人数之和还要多。具体来说,疫情给世界各国人民面对面交流带来了困难,中断了旅行和移民等。由于生产和需求同时遭受重创,全世界范围内经济缩减约6%,美国和西欧主要国家的经济受到的打击相对更严重。作为国家间活动最积极最活跃的经济活动,也一定程度上被按下了“暂停键”。全球经济发展可以分为生产领域的全球价值链体系、销售领域的国际贸易体系,以及国际金融体系。截至目前,许多跨国企业仍然处于缓慢的复工过程中,国际贸易和国际交易量随之大幅下滑。2020年,除中国外,其他所有主要经济体都是贸易负增长。作为最大贸易国的美国,其货物贸易总额为38391.8亿美元,同比下降8.8%。其中,进口额24075.5亿美元,同比下降6.2%;出口额14316.4亿美元,同比下降12.9%。国际贸易下滑反映出因疫情影响生产和销售的“本土化”趋势。伴随着贸易下滑,有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某些国家甚至呼吁并实施本国企业从国外回流本土的政策,这在美国身上表现得最为显著。特朗普政府公开以“美国优先”政策统领内政外交,拜登政府也于今年1月签署了所谓“购买美国货”行政命令。基于全球发展和全球意识的共同发展本来是全球化的另一基础和重要特点,也就是说各国均意识到本国的发展离不开全球的发展,要坚持全球和本国的共同发展,而不是关起门来自己发展,甚至为了自身发展以损人利己的方式限制其他国家的发展。可见,贸易保护主义对全球化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
疫情也对全球化的参与主体造成一定冲击,国家主义开始回潮。全球化的参与主体并非仅仅是国家,而是十分多元化的,包括各类国际组织、企业和个人等,这是全球化的韧性所在,也是基础所在。实际上,各类国际组织规范和推动了国家间交流,而企业和个人等则是国家间人员交流与贸易交流的主力。但随着疫情的暴发和加剧,即使是强调“小政府大社会”的西方国家也开始强化行政权力,不少国家还通过实施“紧急状态”强化政府权力。过去多维立体的国际关系越来越呈现出单维平面的特点——在此背景下,国际组织及其全球治理的作用下降,人员和企业等交流主体的影响力下降,这显然不利于全球化发展。疫情席卷全球恰恰证明今天的人类已经是多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球化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完善的问题,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公平现象,后者是全球化遭遇阻力的主要原因。对此,要加强道义呼吁,提升更多国家的自觉性,加强公众教育,培养未来领导人的意识。同时要加强机制建设,规范全球化的公平发展。对此,二十国集团可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二十国集团合作机制的形成,为当前的抗疫合作,尤其是后疫情时代国际社会携手合作推进全球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启示。未来,无论是应对危机,还是为全球化健康发展保驾护航,都需要更有效、更具代表性的全球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