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所经历的罗布荒原》的观后感大全
日期:2021-07-07 08:36: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所经历的罗布荒原》的观后感大全

  《我所经历的罗布荒原》是一部由刘鸿彦 / 宗平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所经历的罗布荒原》观后感(一):第一集《楼兰的模样》的三个点

  一、人口的流动。2010年,北京市的外来人口占比是35%,广东是28%。而根据对这一地带古代人类遗骸的研究推测出当时的外来人口是28.6%。这一数据让人特别震惊。能够在交通、医学、物资等一切保障远远落后于现代的情况下,是什么动力,使这么大规模的人口进行流动,有什么必要性?还是说当时经济的繁荣,环境的稳定,远远超出了我们现在人们的想象。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当地的人类并没有进行充分的融合,特点鲜明的欧洲人种和蒙古人种的人类遗骸同时并存。是否说明这一地区就是一个“内陆港口”,虽然不是大多数人们的常住家园,但已然是一个万国来贸易,商贾永不绝的贸易中心。

  二、人与环境。科考队员遭遇的严酷考验,不仅是缺水、寂寞和艰苦。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窝在帐篷里,从早晨到天黑一动不动,躲避大自然的酷烈的惩罚的无奈,还有什么都做不了的愤懑与绝望。如果持续更长的时间,很难不让人疯狂。这让观者再次思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可以改造环境,环境更可以塑造人,而且立竿见影!

  三、楼兰“楼兰”这个名称的由来。因为在罗布泊著名的科考地点三间房“三间房”附近发现了有关楼兰的文字记载,所以这个区域,甚至更广的地域在空间上被现代科考人员命名为“楼兰”。更因为著名的“楼兰姑娘”,这里变得广为人知。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容易被命名成为代表。

  《我所经历的罗布荒原》观后感(二):第三集内容空洞还偏题,其他三集值得看

  纪录片叙述方式:科考人员见闻和分析记录

  —— 个人观后感 ——

  西域这片神秘土地,遍布各时代古遗址,而罗布荒原是值得浓墨重彩书写一番的地点。科考人带着更为先进的研究理念和手段,综合文物考古、环境考古、地质学、农学、遗传学及卫星遥感等多学科对罗布泊进行综合系统全面科考。

  最近看了好几部西域相关的纪录片,但都是年代比较久远,缺乏最新发现。而这部片子实验数据和科考发现还是这几年的,算是非常新的科考记录,也用了现代科学角度解读罗布泊文明。除了第三集过多渲染遥感微波技术和实验之外,其他内容都比较值得看。

  历时五年 2014-2019 罗布泊综合科考,为我们清晰梳理出曾经在罗布泊(古称蒲昌海)存在过的文明,还解答了他们消亡的原因。

  曾经存在过的文明:

  一万年前的「细叶时期群」→ 4000年前的小河人→ 2000年前的辉煌古楼兰 → 南北朝时期 →元明短暂居住

  消亡的原因:

  罗布泊经历过大洪水、大干旱、从盐海到荒原,从穴居到建城,在人间与荒原之间切换。文明水有而居,水竭而消。

  —— 以下为分集小述 ——

  第二集| 无人区

  以寻找小河人生活遗址最后通过综合科考清晰梳理出罗布泊这个地方从史前几万年到小河、楼兰、再到魏晋、元明时代都有人居住。他们的吃喝用具也做了考证。

  这一集的结尾文案写得非常好“文明之前就有人类来到这里,从使用细石器的狩猎者,逐水草而居的小河,到成为丝路枢纽的楼兰人,人类一次又一次的在这里建立自己的家园,但又一次次的被迫放弃逃离。”

  第三集 | 地球之耳

  (大耳朵罗布泊 蒲昌海)遥感天军从太空视绝俯视罗布泊,像个耳朵,所以取名地球之耳。测出了罗布泊接近真实面积11602平方公里,以及罗布泊大概消失的时间在南北朝时期(当时也是大旱期)。但这一集更多集中在现代遥感科学技术、实验等,有点跳跃。虽说仍然属于罗布泊研究的一部分,但是介绍篇幅和画面过长,喧宾夺主了。

  第四集 | 长路漫漫

  玄奘法师的描述“上无飞鸟 下午走兽 复无水草 顾影唯一 口腹干焦 几将殒绝 四顾茫然 夜则妖魅举火 灿若繁星 昼则惊风拥沙 散若时雨”

  丝绸之路古代道路遗迹的寻找。科考人员的执着求证精神让人敬佩。

  《我所经历的罗布荒原》观后感(三):一直在路上的科考专家

  1981年4月中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宣布,在中国新疆罗布泊地区所发现的楼兰少女古尸,死亡时距今3800年左右。在遥远的几千年前,罗布泊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却最终消失不见,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2014年,气候古环境、地质、地貌、考古、古人类、遥感等领域的前后50余名专家,开启了历时5年的“罗布泊地区自然与文化遗产综合科学考察”。前年上映的纪录片,数据的更新还是比较及时的。 在无人区的罗布泊,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是真的值得敬佩,很多过程我也不想赘述,我更想讲的是信念。 沙尘暴的突袭,让原本在做饭的科考人员只得躲到帐篷里面,整个人缩成球,一动也不敢动,静静的坐着,也许就是一整天。一个人的耐性和心性,在罗布泊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有多余的水,不能刷牙洗脸,洗头洗澡更是奢侈,持续40几天的生活,让我不禁潸然泪下,在目下360度的空间,荒无人烟是怎样的空寂,怎样的度过这一分一秒,不知道自己能否承受这样的环境。 有一位科研专家说他喜欢戴上耳机听歌,听歌的时候就不会感到太孤单,音乐是充满希望的。昨天和朋友说我们每天的日子是真够索然无味的,还好有音乐,幸好有音乐。音乐热爱,所以我会一直浪漫。 通过遥感发现了在“地球之耳”的地下水时,科学家的兴奋是可以让人感同身受的,承受这一份喜悦的难度让人心疼,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有了发现,敬佩。 如今罗布泊有了人气,国家在那里修建了工厂国投罗钾,让这片存在了一万年的地区重新焕发出了生机活力,科研专家的科考从此也不再那么孤单,好似曙光照耀,星火兼程的未来。 科考任务带给科研专家们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当然最重要的是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才能支撑着他们一直走下去,将来也会有更新更令人惊奇的发现,楼兰的丝绸之路古道也终究会裂揭开迷底,希望可以等到那天的到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所经历的罗布荒原》的观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