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思维导论》是一本由[美] Gerald M. Weinberg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系统化思维导论》读后感(一):翻译水平太差了!亵渎经典
之所以买这本书,是因为看过那本银年纪念版,印象深刻,而那本书市场上已经没有了!
所以就买了这本,结果大跌眼镜!翻译水平也就是初中英文水平吧!估计是不是用翻译软件地呢?非是经典过时或者内容差劲,确实是翻译破坏经典了!
《系统化思维导论》读后感(二):《系统化思维导论》:2 方法
一般系统规律的本质是:如果一条定律包含许多条件关系,就很难记住何时该用它,因为每一个条件都限制了定律的适用范围。定律中条件越少,它就越通用。其他笔记见:https://www.yinxiang.com/everhub/note/0e0be099-6577-4188-90af-cbb14bc3b0d9
《系统化思维导论》读后感(三):《系统化思维导论》:1 问题
本书试图传授一种思维方法,来应对没有标签或标签存在误导的情况。这种方法优于学科式学习,有时候绕过它们,或者说整合它们。我们称这种思维和教育方式为一般系统方法。 我的读书笔记:https://www.yinxiang.com/everhub/note/68bcaba4-0bb6-4920-ac79-8abe17fc6259
《系统化思维导论》读后感(四):思维+20
1.本书为思维类书籍,作者提出的理论借鉴相关人员模型。
2.注意计算机程序与思想的转换。
3.一般系统研究方法与心理学研究方法类似。
根据观察先提出问题,然后采用方法去构建系统,观察系统的输出,对结果进行分解,然后对行为进行描述。 缺乏了后边2个步骤,决策和行动。
4.变化是普遍存在的,不变是不存在的。不同观察者对扰动量的感知不同,或者是扰动量未引起观察者的注意,或者观察者未意识到自己需去注意。
唯有变化才是永恒。
5.简化,科学认识的一种重要的思路,
6.模型,模型包含结构,可以在已有的认知的基础上去认知新事物,并与新事物可构成联系,成为一般模型。
7.条件,因为科学的细分及简化的方法,导致应用范围受限,其实这种认识本来就是残疾的,所以需特别注意前提及条件。
8.尺度,尺度定义不同,对事物的解释不同。尺度随定义的变化可以变化到不同领域,从而达到一般规律。
9.后补,夜已深。
期待自己入门哲学后,对事物,思维的看法会有什么不同。
《系统化思维导论》读后感(五):细节和术语淹没了主线内容
我们应该使用什么工具来处理(介于简单的解析数学和平均化的统计数学之间的)复杂系统?
描述系统特性(存在)WHAT:集合符号、结构图、属性、边界、白盒; 描述系统行为 HOW:状态空间、时序图、输入、随机性、黑盒; 二者间相互影响:行为属性 -> 特定结构、特定结构 -> 特定行为。
解释上述内容(信念):眼脑定律、广义热力学定律、广义互补定律、差异法则、不变法则、强连接定律、图形法则、共时与历时法则、不确定法则等。
综上,为了处理复杂系统,我们通过 WHAT/HOW 的工具获取信息,使用特定的信念来解释这些信息。
那么 WHY?系统特性和行为何以存在、什么定义了系统、系统如何演化?作者说这本书写不下了,你们等我下一本书
《系统化思维导论》读后感(六):查理芒格的“普世智慧”与系统化思维
这次阅读《系统化思维导论》是在图书馆借着看的,遗憾的是中间一直拖着没有读完。但在借书期间,详细阅读了另一本书《查理·芒格的智慧:投资的格栅理论(原书第2版)》。我发现两者存在一定的联系。
概念与模型
芒格的“格栅模型”及“普世智慧”是在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哲学、文学等学科上通过有价值的“概念”或者说模型,相互“联结”建构的。
恰如在《系统化思维导论》P25和P26中提到:“科学史上每一位重要的思想家,都曾依靠有用的类比,简化了思考步骤。重要的是,如果实际情况需要我们继续前进,我们就不能止步于简单粗糙的类比,而应将它打磨成精确、清楚且具有预测能力的模型。。。。。一般系统方法不必局限于有机类比。只要我们能把科学模型简化为明确的形式,就可以通过与科学类比,在所有其他领域中建立模型(但这种类比应具备已知的数学特点)。因此我们希望理解和探讨各个领域的思想家应用类比的方法,并且他们会在需要的时候将类比转化成模型。”
联结、强化与二阶序
正如芒格的第一章“思维格栅模型”所讲的“当你让自己跨越了眼前的藩篱,你就能够观察到其他领域发生相近的事情,辨别不同的思考模式。然后,一个概念会被另一个概念强化,这个概念又被第三个概念强化,如此不断发展,你就会发现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关键是找寻不同思路之间的联系”
类似地,一般系统化思维通过类比与归纳发现二阶序及规律的规律。
(可能在P29)
quot;一阶序是二阶序的基础,发现一般系统规律的主要方法是归纳。一般系统研究者从不同学科规律开始,寻找其中的相似性,然后向世界宣布新的“关于规律的规律”。各学科的一般规律就只是其特例了。
.....
通过归纳进行一般化处理的威力在于,我们能够运用一般规律针对未曾观察到的情况得出结论。这也是通才从一个学科转到另外一个学科的原因。每一次成功都会让人们增强对二阶序的信任程度。"
......
以及两本书对“狐狸型”与“鼹鼠型”的论述:
《查理·芒格的智慧:投资的格栅理论(原书第2版)》(第9章决策过程)
“鼹鼠型预测者从一个大的想法开始,贯彻始终——而不理会那样做的逻辑是什么。狐狸型预测者把大的想法聚集起来,他们研究和思考其中的类比关系,然后创造出一个综合性的假说。”
《系统化思维导论》(P26-27-P28)
“交叉学科研究者”一般不是我们所谓的“通才”。他们就像鼹鼠,对一件事了解得十分透彻,再一次次地把它运用到他们遇到的任何学科中去。....于此不同,通才就像狐狸,知道很多东西。”
剩下想法就留给下次的阅读吧。
2015.9.22
《系统化思维导论》读后感(七):第三层次视角
这是一本很容易把人看晕的好书。先说为什么是好书,答案很简单,这本书提出了一种看世界的新层次!人类看世界的角度有很多,但是可以划分的层次并不多,加上本书新提出的层次,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只有一个视角,采用这个视角的也只有哲学,这个层次最大的特点是高,好处是因为高,所以通过这个视角有机会看到世界的全貌,拥有看到世界全景的无限可能。但坏处也是因为高,这个视角远离了细节和具体,只有梗概和抽象,只有一般没有具体,只有普遍没有特殊,所以变得脱离了生活,脱离了丰富的材料,所感知到的、所关注的问题和事物也丧失了人间烟火味,只留下了严重的高冷,而这些只有人类中屈指可数的圣哲贤人才有那样的好胃口能消化得了。一方面门槛太高,另一方面又因为很难把他们要面对的具体问题很好的带入,导致意义聊聊,所以这样的视角对绝大多数人来讲,最多是聊胜于无,甚至就等于无聊。
第二个层次是学科层次,这个层次有多个视角,而且可以说有多少学科,就有多少视角,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专属世界,这个层次的视角的好处是接地气、可以解决具体问题,每一个学科处理一个学科领域的问题,经济学处理经济问题,心理学处理人的心理问题,社会学处理社会问题,生物学处理生物问题,不同学科可以老死不相往来,只要把自己的问题搞好就可以,根本不用考虑别的学科发生了什么。这样分学科、分视角显然有一个隐含假设,各个学科本质上是独立的,而且学科和学科之间具有清晰的边界,边界之内和边界之外具有本质上的不同。但是同样显然的是,这种假设压根就不能成立,因为世界只有一个,而各个学科看待的是同一个世界,怎么可能保证各个学科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同的呢?我们不但不能保证这一点,反而能够保证的是各个学科都在以不同视角看同一个世界,而且还能进一步确定每个学科感觉上的独立研究世界只是一种错觉,一种学科视角带来的错觉,这种错觉给学科研究带来了事实上的好处,但是与此同时带来了学科上的幻象。所以从这个层次的视角看待世界,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每个视角都只能够看到整体的一个方面或者一个部分,每个学科都以为看到了全貌,而事实上只看到了想象中的全貌,而这种全貌距离真正的全貌很远很远。
而本书所提出来的第三个层次,比第一层次低一点,比第二层次高一点,在位置上处于两者之间,既追求接地气,要解决具体问题,又强调整体观,将人们的思维从遍地学科导致的支离破碎的视角中拯救出来,要以新的眼光看世界。所以这本书就从这个层次去寻找普遍存在于各个学科的规律和定律,原则和思路。这些规律和定律可以帮助读者打通思维的任督二脉,重新认识普遍性规律的本质意义和在各学科中的具体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建立一个知识大融通的格局,当然前提是头脑中已经有了很多知识的话。
最后再说一下为什么这本好书会把人看晕,尽管书中没有太多高深复杂的数学推导、过于抽象的逻辑思辨,但是毕竟说的是超越或者说贯穿具体的知识,所以要想真正看明白读者在说什么还是需要花费不少脑力的。
�;[J�E�Q�
《系统化思维导论》读后感(八):第三层次视角看世界
这是一本很容易把人看晕的好书。先说为什么是好书,答案很简单,这本书提出了一种看世界的新层次!人类看世界的角度有很多,但是可以划分的层次并不多,加上本书新提出的层次,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只有一个视角,采用这个视角的也只有哲学,这个层次最大的特点是高,好处是因为高,所以通过这个视角有机会看到世界的全貌,拥有看到世界全景的无限可能。但坏处也是因为高,这个视角远离了细节和具体,只有梗概和抽象,只有一般没有具体,只有普遍没有特殊,所以变得脱离了生活,脱离了丰富的材料,所感知到的、所关注的问题和事物也丧失了人间烟火味,只留下了严重的高冷,而这些只有人类中屈指可数的圣哲贤人才有那样的好胃口能消化得了。一方面门槛太高,另一方面又因为很难把他们要面对的具体问题很好的带入,导致意义聊聊,所以这样的视角对绝大多数人来讲,最多是聊胜于无,甚至就等于无聊。
第二个层次是学科层次,这个层次有多个视角,而且可以说有多少学科,就有多少视角,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专属世界,这个层次的视角的好处是接地气、可以解决具体问题,每一个学科处理一个学科领域的问题,经济学处理经济问题,心理学处理人的心理问题,社会学处理社会问题,生物学处理生物问题,不同学科可以老死不相往来,只要把自己的问题搞好就可以,根本不用考虑别的学科发生了什么。这样分学科、分视角显然有一个隐含假设,各个学科本质上是独立的,而且学科和学科之间具有清晰的边界,边界之内和边界之外具有本质上的不同。但是同样显然的是,这种假设压根就不能成立,因为世界只有一个,而各个学科看待的是同一个世界,怎么可能保证各个学科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同的呢?我们不但不能保证这一点,反而能够保证的是各个学科都在以不同视角看同一个世界,而且还能进一步确定每个学科感觉上的独立研究世界只是一种错觉,一种学科视角带来的错觉,这种错觉给学科研究带来了事实上的好处,但是与此同时带来了学科上的幻象。所以从这个层次的视角看待世界,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每个视角都只能够看到整体的一个方面或者一个部分,每个学科都以为看到了全貌,而事实上只看到了想象中的全貌,而这种全貌距离真正的全貌很远很远。
而本书所提出来的第三个层次,比第一层次低一点,比第二层次高一点,在位置上处于两者之间,既追求接地气,要解决具体问题,又强调整体观,将人们的思维从遍地学科导致的支离破碎的视角中拯救出来,要以新的眼光看世界。所以这本书就从这个层次去寻找普遍存在于各个学科的规律和定律,原则和思路。这些规律和定律可以帮助读者打通思维的任督二脉,重新认识普遍性规律的本质意义和在各学科中的具体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建立一个知识大融通的格局,当然前提是头脑中已经有了很多知识的话。
最后再说一下为什么这本好书会把人看晕,尽管书中没有太多高深复杂的数学推导、过于抽象的逻辑思辨,但是毕竟说的是超越或者说贯穿具体的知识,所以要想真正看明白读者在说什么还是需要花费不少脑力的。
�;[J�E�Q�
《系统化思维导论》读后感(九):温伯格的《系统化思维导论》,结合《语言本能》《改变》《科学革命的范式》和逻辑学的一些书,谈谈学科的边界
学无止境,越看书越暴露自己的认识和能力的缺乏,看这类系统思维类的书,感到智商需要充值,尤甚。
什么事情,都害怕认真二字,因为一认真,就要面对普通人在做人做事方方面面的考虑的欠缺。软件开发也是如此,软件开发涉及各种实体各种事情的抽象,一旦较真,要考虑的事情尤其多,更何况是工业级的软件开发。温伯格就是在这条路上用自己的多年深入的较真,为广大想要认真却在和无序熵对抗中遍体鳞伤的人们,试图助人一臂之力。
光看这本书的目录就很有意思,问题、方法、系统与幻觉、观察结果的分解、对行为的描述,一些系统的问题。这个框架,是任何想要解题的人都可以借鉴的。
其中的中数定律,三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看到这些--这些事物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某些不变、而有些又变?’
在机械论和量化科学领域的一切尽在掌握的良好感觉、和大数统计领域对于细节的干脆放弃完全只看统计和概率,这两种画风反差之大,相信只要体会过这两个领域的人都感受过。一边是只要努力、没有不能控制的;另一边干脆一开始就说,别想着什么完全确定的、一切都只是概率,好像看透了秩序的摇滚乐队。
学物理学到量子纠结、学逻辑学到哥德尔、学语言学到索绪尔和平克的语言本能,都会遇到这种对控制的幻灭、和对学科边界的SOS的感觉吧。
温伯格说,最容易控制的、就是简单又有序,比如机械系统、牛顿的世界;其次,还有虽复杂、但有序,就是虽然量大,但是所涉及的元素,都是各个领域内已经比较有把握的东西;但是,模块内已经比较靠谱的各个模块、数量一多、聚在一起、组合到一起,却未必靠谱。但是,虽然不靠谱,也不必自暴自弃,不必直接就跳到概率的领域去完全听从概率发落;这中间,还有个叫系统论的学问专治各种不服。除非是,遇到的问题所涉及的元素,在现有科学的范围内,都属于‘不一定’、模块内的顶级专家都还没找到方案的,而且各个相关因素数量又巨大、交互耦合又多,这种情况,只好靠统计、或者概率了。C.R.劳不是说嘛,“在终极的分析中,一切知识都是历史;在抽象的意义下,一切科学都是数学;在理性的基础上,所有的判断都是统计学。”
虽然,在抽象的意义下,一切科学都是数学。但是,当函数太多、全世界的计算能力也跟不上复杂度指数增长所需要的函数计算能力的时候,说这句话,还不是白说吗。。。
温伯格说了,实在完全没法用函数控制,那就交给统计学吧;不过药不能停何弃疗,我们日常要解决的很多问题,虽然没有想牛顿的世界里那么朗朗乾坤,不过还没有复杂到那个程度,可以称之为中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系统论这个学问还是找到些门道可以借鉴滴。
后面的几章,让人反复的自问‘你以为你看到的就是你所看到的,你以为的就是你所以为的吗’,看着难免艰深,还要慢慢啃。
不过,第一张的思考题,一共十道,我看一道就有一种被点中穴位的感觉,看到第十题,好像全身都被人点了穴,有浑身发冷的感觉,就是那种,面前的这位是武林高手啊,我的短穴怎么全被他点个正着。。。。。。。 考古学、运筹学、诗歌,这些个个都是我困惑期时候的跌过的坑,也都是被牛顿世界的迷人沉醉的时候的我视作像鞋子里的石子一样、看它们不爽却又干不掉它们。。。。。
稳定性、存续性、同一性,调节与适应,这些问题,多花些力气想想,也许,做软件架构的时候,再看到各种复杂问题老朋友的时候,能多一些亲切感。。。。
为了真的能理解这些问题,还需要读一些更具体的书;很明显,我需要充值了。。。。。。
《系统化思维导论》读后感(十):个人科学导论体系对比笔记
分章节对比,从科学哲学角度认知,整个文章的逻辑框架不是十分清晰。
一 、 概述--------------万事万物都有普遍性原理,不同类归属具有一般性原理。针对哲学体系第一级:世界观和本体论展开。文章中并没有区分唯物自然体系人造自然体系和唯心意识精神体系的一般性区分,大致而言基本还是以自然体系为主介绍,认知不同程度规模的体系,规律和方法都不一样。从宏观角度看世界,牛顿力学的简化方法,因此引入了中数系统带给世界的复杂性问题。 二、 问题------------世界观 人与自然 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信息论和系统论的引入 ,信息统计学范畴规律,系统论针对中数体系的一般性分析原则。 1. 世界的复杂性 获取知识的第一步是承认自己的无知。问题也不在于人类行为本身,因为改造世界是人类的本质之一。 为了应对这种复杂性,系统思维就显得格外重要。 2. 机械论与机械力学 以牛顿对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解释为例。太阳系中存在成千上万的天体,以及其它没有成形的物质。 但是如果考虑到人体的奥秘,细胞生物学原理,蜂群的社会组织,它们却都是不可忽略的。 所以说,力学是这样一门科学,他研究的是力学近似原理能很好的对其进行反应的那些系统。 3. 计算的平方律 计算要花费时间和金钱。 N个物体需要2的n次方个不同形式的关联方程来表述。 计算量以问题规模增长量的平方倍数增长,这就是计算的平方律。 4. 科学的简化与简化的科学 牛顿在考虑太阳系天体运动时,做了大量的简化。使通过人脑计算方程所花的时间和金钱,降低到了可行的范围内。由于计算的平方律的存在,由于世界的复杂性,我们需要这种简化。 5. 统计力学与大数定律 考虑空气的特性时,由于计算的平方率的存在,我们只能考虑平均特性。 观测样本的数目越多,观测值越接近于预测的平均值。薛定谔的N的平方根定律。 6. 中数定律 文中区域3有序的复杂,是我们要考虑的,称为中数系统。 计算的平方律和N的平方根定律,都不适合应用到中数系统。结合这两种定律,我们得到中数定律。 中数定律——对于中数系统而言,可以预计它与任何理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很大的波动、不规则性或者偏差。中数定律的重要性不在于它的预测能力,而在于它的适用范围。严格意义上的机械学系统和统计学系统很少存在。包围着我们的是中数系统。 中数定律可以转化为墨菲定律——凡是有可能发生的,都会发生。
三、 方法----方法论角度, 抽象与具体 ,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 1. 有机体、类推与活机论 2. 科学家及其分类 3. 系统论信念的主旨 4. 系统论规律的本质 定律守恒定律——发现事实和已有定律不符,可以拒绝接受这一事实或者改变定义,但是绝不要抛弃定律。 喜悦特性定律——每一条一般定律至少应当适用于两种情况。 沮丧滥用定律——任何一般规律至少应当有两个例外情况。否定形式是,如果你从没有说错的时候,等于你什么都没说。 组合定律——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分解定律——部分大于整体之局部。 5. 系统化思维的类型
四、 系统与幻觉-----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分析,认识论范畴概念--相对与绝对,现象与本质, 1. 一个系统就是对世界的一种看法 2. 绝对思维与相对思维 3. 系统是一个集合 选择元素的方法有:穷举法、典型元素、规则表示法。 4. 观察者与观察结果 5. 无关法则
五、 对观察结果的解释--------------------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逻辑与历史统一
1. 状态 对同样一个黑箱音乐盒的组合状态,从超级观察者、有听力障碍的物理学家与音乐盒的发明者的角度,却得出了不同的观察结论。
2. 眼-脑定律
3. 广义热力学定律
4. 功能符号与简化思想
5. 不完全与过于完全
6. 广义互补性原理
六、 对观察结果的分解------ 实践、认识、真理三个核心及认识发展过程中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等三大规律,强调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 科学的隐喻 2. 事物与边界 3. 性质与不变法则 4. 分割 5. 强连接定律
七、 对行为的描述-- 社会人文科学系统 。 针对应用体系哲学分析、社会意识 1. 仿真——白箱 2. 状态空间 3. 时间作为行为的基准 4. 开放系统中的行为 5. 不定法则
八、 一些系统问题 1. 系统的三元论 2. 稳定性 3. 存续性 4. 同一性 5. 调节与适应 6. 旧车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