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是一本由马歇尔·卢森堡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1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一):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利用在机场候机的一小时内读完。如果你经常被男朋友或女朋友吐槽不会沟通,和领导或同事相处不慎融洽,或是和亲人之间关系紧张,读读这本书能给你带来不少启示和沟通技巧上的提升。实际上这本书也不需要带着脑子阅读,所以准入门槛极低,但收益却是读完后相信你将更够能学会爱自己和倾听别人。 so why not try it?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二):非暴力
非暴力沟通不单单是尝试改变语言上的沟通,刻意为之思考自己是不是用了暴力语言,这样反而伤害的是自己。
倘若和一个人发生了冲突,过去,你暴力沟通结束之后,自己很舒爽,现在你要观察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效果可能比暴力沟通好一些,但是自己内心很不爽,那非暴力沟通还有什么意义。环境、习惯这个东西是很难沟通,除非从医开始,你本身就是一个心平气和,不争不吵的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三):我们把话说的太白,事情都说的太明确,会不会影响他们的思考能力?
我们说的太白,事情都说的太明确,会不会影响他们的思考能力?
像我们教育孩子一样,从小我们就给他灌输,他要做什么事,才能达到我们的预期,这件事才会做好,我们因此会更开心高兴!
但他会不会因此而丧失思考能力?而不是思考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开心高兴,去思考去尝试?
社会是复杂的,生活也是复杂的,我们不可能把每件事表达明确清楚,社会更是懒得理你,只会给你呈现出你这样做之后的后果!
像你去做一个业务,没人会告诉你怎么能使客户签单,能使客户长期合作!你得去思考去尝试怎么做才能更好的服务客户,但他的成长环境是要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就得做什么样的事父母清楚明白的告诉他了,可以说长期以来他已经丧失了思考和尝试的能力了!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四):无题
“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它们审判我们,或者让我们自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的大作。暴力无处不在,我曾以为把人打的头破血流才叫暴力,不曾想到最恐怖的竟是精神暴力。它隐蔽又神秘,存在于一个人深深的内心,沉重又灰暗。至此,非暴力沟通就显得极为重要——观察,感受,需要,请求。“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真的复杂,让人精疲力尽,心烦意乱,疲于应付,措手不及,但是换个角度,变个方式,一切看起来又是那样单纯又简单。“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所以啊,一点点改变,多一些爱与倾听,多一些尊重与理解,这世上的暴力与冲突就会少一些,恐惧与痛苦就会少一些,这世界就真的会变得更美好些!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五):若能减少语言暴力
今天中午读完这本书,掩卷长叹。
书很好,不过,如果要大范围地被人接受,还需要很久时间。
里面所述及的沟通习惯,即使是在文明程度较高的西方,其实也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学习),东方的沟通习惯,与西方有很大不同,尤其是家庭之间,更多来说是命令,而非沟通,语言暴力,比比皆是,网络上更是习为为常,因为很多人并不认为,自己的言行有什么过分之处,或者更有甚者,是有意为之,做为发泄手段。
善意的、试图达成彼此间互相理解的沟通,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它是人的基本需要。人渴望被理解,但又容易在指责他人的时候犯错。《非暴力沟通》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思维的习惯,在我还只读到一小部分的时候,已经向人做出推荐,很多问题的根本,其实也是源于沟通,多读这样的书,多改善自己的沟通艺术,是有益的。
道路虽远,却不必因此而止步。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六):听起来简单,却需要不断练习
读过的很多心理学书籍都或多或少提到过本书的理论,帮助我们不至于陷于情绪的泥潭里无法自拔,忽略言语中的本质信息。
区分谈话中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部分能解决很多沟通的障碍和误解。于自己是一种和解。
非暴力沟通四要素:描述行为本身+感受+什么内心需要导致了感受+提出具体的请求
异化的沟通和思维:道德评价,进行比较,将责任归于他人,"应该怎么做"。关键就是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了别人。
区分观察和评论,感受和想法
区别: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quot;你现在关注的是他的想法而非他的需要。如果我们注意的是别人的需要而非他对我们的看法,我们将发现别人并不那么可怕。他不高兴是因为他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文章最后部分讲作者的外婆部分,泪目。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七):笔记
1.说事实,不说评判。人都是自恋的,主观评判总会引人反驳。千万不要“证明对方错了”,即使对方知道自己错了也极厌恶现场承认。人们是具有“认错厌恶”的。 2.表达感受,描述自己情绪能拉近跟别人的距离。描述情绪归描述情绪,不要评判“这个对不对,好不好”。 3.建立一套不伤人的语言体系,注视自己的语言,把伤人的词汇去掉,把冲突的口气改掉。 4.探索自己内心的需要,就是那种被尊重被认可被关心的情感,看看自己是不是因为没有满足这些需要而使用暴力语言了。 5.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之后,明确告诉他人,讲的时候不要用冲突人的口气,表达自己内心需求才是重点。 6.每个人内心都有需求,在对方冲着你讲话的时候你要知道——TA是内心有需求没被满足,可能是TA需要你关心、需要你尊重、需要你认可。 7.在你“不得不”做某事的时候,告诉自己:我选择做这件事,是因为我想要。。。。。。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八):沟通是一种能力
这本书主要在讨论谈话和聆听的思维方式,倡导面对他人反馈时,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并尊重与倾听他人。在每一次互动中,去聆听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
很多时候,当我们听到批评时,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击,如果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和需要,而不是反驳他人,便能发现内心的柔软,对自己及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通过倾听和理解,去彼此尊重、关注与爱。
在之前的一份工作中,我的一位领导说:“都是沟通的问题”,但是我还一愣一愣的,后来回想确实如此,人与人之间很难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总喜欢以自己为出发点去阐述想法。
希望以后少些沟通问题。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九):一朵花
我期许你我的遭遇为你带来了一个新的角度,一个全新的世界,有关于包容,有关于理解,有关于更好的生活。叙述的方式是自己还要学习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将文中的自我去掉,将许多谈话中过分的自我去掉,还交流一个纯净的目的,给予对方一个更轻松的倾听方式。
有关于人本身的事情,很难用一个标准的框架去约束,我可以每天去学习这些原则,去阅读这些原则,却无法去控制自己所遭遇的事情以及需要为其他事情所分出的时间和努力。所以想要原则在自己的身上开出花,令自己成为那一个赠人玫瑰的人,原则越少越好。
其实有关于人与人的界限,我们是全球解决这个问题最为系统的,答案就藏在文化里。
温良恭俭让,礼义仁智信
做到这些其实很难,自己只选了尊重和理解这样的两个模糊的概念来作标,而礼也是一定要逐渐的学会更多的。学形和学意是一个互相渗透的过程。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十):《非暴力沟通》 要点总结
非暴力沟通四要素
1.观察 2.感受 3.需要 4.请求
道德评判
进行比较
回避责任
强人所难
观察
我们的语言年代久远,但先天不足,是一种有缺陷的工具。它反映了万物有灵论的思想,让我们谈论稳定性和持久性,谈论相似之处、常态和种类,谈论神奇的转变、迅速的痊愈、简单的问题以及终极的解决办法。然而,我们的世界包含着无穷无尽的过程、变化、差别、层面、功能、关系、问题以及复杂性。静态的语言与动态的世界并不匹配,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 温德尔•约翰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