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5-17 02:05: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的读后感10篇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是一本由[美]马歇尔·卢森堡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一):卢森堡博士木有告诉你的~

  文/最小 一些朋友反映说这本书不符合现实或者,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比如校园欺负中,木有用。这个可能是事实~Rosenberg是人本临床心理学大牛Carl Rogers的学生,他的这套东西就是基于Rogers的“当事人中心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发展出来的。那么既然是心理治疗为基础,就有他的一个适用空间,即:不管对面的那个来访者是否是自愿来访者,他都必须有沟通的动机或需要。 自愿来访者渴望改善现状,被强制的来访者~既然他都被强制了,99%是具有改善的动机的-他想要自由,于是愿意和你谈谈试试看。所以这个是个前提,那么,如果非暴力沟通在对方对与你沟通“无所求”的情况下,比如校园暴力情境下,可能不奏效,也是个顺利成章的事情。 再来说这个奏效的问题。在现在这个大多数人奉行财富至上,解决导向的世界,我们花了20-30块买了本书,那基本上会有个需求在背后:作者我买了你,你得帮助我解决问题,得到我想要的结果。但“问题”恰恰就在于这里:大多数人,对于人际问题到底是怎么个“解决”法,并没有一个“现实”的概念。有时人们对问题本身的定义,注定了它的不可解决。 比如人们恋爱结婚,喜欢讲究一个“适合”,潜台词就是对方最好得满足我的需求,不然老子/老娘干嘛一直陪着你,大不了从头再来。~可以说我们平凡人对“幸福”的期待就是说自己的需求能够适时得到满足,于是当需求不满的时候我们就可能求助于非暴力沟通。那么问题来了,人本心理学和当事人中心的这套东西,对于让别人乖乖听话,做出让“我”满意的行为,根本不擅长。人本讲究的核心就是“邀请别人成为他自己”,通过共情、接纳、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使得对方增强方向感控制感,促使改变,最后改善与周围世界的互动。控制和洗脑?那是暗示性治疗或者各类催眠的世界。人本治疗有时候很短,很多时候时候也旷日持久,不像Erikson那样可能一个动作就把你催眠,产生效果,后者充满了个人风格,难以复制,是个题外话了。 总的说,如果你就是想改变别人,想看到一个特定的变化,以此为最大动机,非暴力沟通就会容易失灵。因为这样就违背了他的理论根基~所以当你为了现状极端焦虑的时候,尤其是严重的人际冲突。这个时候引入调解人或者系统治疗什么的可能会相对好些。 非暴力沟通,需要人有一颗人本主义的“心”,才能够更多的达成一个这种方法的框架下乐见的~结果,这个结果不是让对方改变了,关系一定的变好了。而是:对方不见得会接受你,也不见得会改变,甚至根本不尊敬你。但是,至少大家可以把话讲清楚,我也能充分表达出我的处境,我对你的需求和爱。至少,可以做到两点: 1、两个人的关系不见得一定会更好,但至少不会更糟糕,跳出不良的相互抬扛升级的循环 2、把话讲清楚,适合的就继续,不适合,分开,惹不起至少躲得起。 当然还有一个可能的第3点,就是很多朋友会慢慢变得喜欢和你分享他们最私密的东西,keep on doing this,it works sooner or later~八卦神器 OK言归正传,那么啥叫做人本的“心”?对于“邀请别人成为他自己”,多数人包括咨询师的认识就是接纳自己和别人的一切,接纳这个世界本身有时候确实会非常操蛋的现实,接纳自己的生活根本不可能事事如意,接纳自己甚至都做不到非暴力沟通的当下。 但是...很明显,这个逻辑上是个自相矛盾错漏百出的,接纳自己,就是不要不接纳自己,那我接纳自己没有接纳自己的时候,到底是个什么回事,我到底有木有接纳自己呀。既然啥都接纳了,还做心理咨询干嘛啊,直接该干嘛干嘛去呀。 这个就是治疗性谈话和一般谈话最大的,也是最本质性的区别-我们不止要用大脑去分析,更要回归到身体,去打通任督二脉。 Carl Rogers后来受了Rosenberg之外的另一个徒弟,叫做Eugene Gendlin,他们一起对当事人中心方法的进一步研究慢慢发现,有效治疗和无效治疗的关键区别,在于有木有回到对个人感觉的体验上去。 说白了,非暴力沟通只是层皮,语言能够表达的内容也只是人类信息传递的小部分。和老公说:“你每天到家都比较晚了十一二点,我感到很难受。”有时候情绪和非语言信息,透出来的却是攻击性和隔离感,对方自然木有好气来回了。 当你的心“自然的尝试的”开始包容和描绘情感了,真正的接纳和非暴力沟通才刚开始。这是个修炼的过程,需要从生活体验中回归到感觉上,从感觉上自然的了解自己,慢慢训练自己把判断的话语“转译”成描绘性的语言。和更多的人交流,慢慢的,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所谓悲天悯人的情怀~大家都是给那些叫做父母的家伙,强制带到这个世界上的,人不一定快乐,但一定各有各的痛苦和烦恼blablabla 因篇幅限制,这里无法展开去讨论,但是可以分享几本书供参考 卡尔罗杰斯《个人形成论》 尤金健德林《聚焦心理》 阮琦《魔鬼约会学》 真正的接纳和非暴力是种内力,内力的改变一定首先会改变一样东西,那就是人的内在感受方式,这就是九阴真经和九阴白骨爪的区别。 PS:心理技术不是一切,很多事情也是需要依靠其他方法的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二):《非暴力沟通实践篇》——理想的沟通方式,效果值得怀疑

  听说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学说是从一个热情的读者那里。现在互联网言论环境过于险恶,人说资讯环境也如同粪池,所以拥有一个非暴力沟通的优质沟通思路是很重要的。注意这里我说的是“优质”而不是“高效”,因为这种沟通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最终理解对方的需求从而避免冲突。但是问题在于在普通的日常沟通条件下人们往往没有必要动用这个有些庞大的脑力武器。即使甘地说:“我们的教育把很多不自然的东西变成了我们以为的自然。”这种沟通方式仍然会在社会环境整体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显得有点宅和痴汉。但是其实灵活切换这两个频道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所以我在想这个沟通方式的实用性究竟有多高。毕竟,马歇尔·卢森堡是经过多年的心理学科班训练和治疗工作经验才学会了处理自己的这种情绪,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想要做这方面的专家还是要考虑投入成本和收益的比例,也许会有点得不偿失。

  其实所谓的非暴力沟通讲起来并不困难。我们要做的就是平和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难过,尤其应该注意的是不要对别人做出什么道德评价和指责。早就听说,人的愤怒感情是为了让人变得更加自信。自信的一个后果就是对自己的想法深信不疑,有强烈的冲动辩护自己的想法。那一场争吵也就在所难免了。这场争吵中,没有人会获得说服对方的效果,基本上就是鸡同鸭讲的节奏。这样的沟通不仅是无效的,更是有害的。所以我们需要一个避免鸡同鸭讲的沟通方式。所谓的非暴力沟通方式就是这样的好方法。让我觉得有些费解的是,即使是“抱歉”在非暴力沟通中也是应该被避免的用语,因为这样就包含了所谓的“道德评价”。对应该接受歉意的哪一方表示自己的“难过”,才是非暴力沟通方法的最好技巧。在实际操作中,除非是这套方法的热衷拥趸,否则真的是难以做到。

  看完这本书,我基本上是认为,这套方法虽然好,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让每个人都改变自己的处事方式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要求自己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去做事,但是真的会显得格格不入。随后遇到的问题是人人把你当成怪胎。其实一个对自己的认知思维有所要求的人,未必需要这一套成型的方法。保持自己思维的开放性就够了。愤怒,如我之前所说,的确是一个糟糕的情绪。但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采取一些抵抗他人影响的措施和言语,毕竟还是没什么问题的。想要做好非暴力沟通,人们需要引导和训练,这个成本不是谁都能受得了。如果方法引用有误,实际上这甚至是一种弄巧成拙的手段。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三):我的《非暴力沟通实践篇》

  2014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中级)终于结束了!终于可以好好来写一写我的《非暴力沟通实践篇》了。

  呵呵,说是我的,其实不是我写的书,只是我做的第一本版权书,意义重大。之前做了好些书,做得累,说不上喜欢,甚至刚开始因为同事离职而接手这本书时,也没有多喜欢这本书,也不怎么看好这本书。做着做着,稿子改着改着,才终于读出书中的好来。

  做到后半段时,我自己也开始练习非暴力沟通了,不仅是对别人,更重要的是,与自己也进行非暴力沟通。

  开始经常自问:我需要什么?怎样才能满足自己这个需要?我能区分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法吗?我需要的是男朋友,还是安全感?我需要的是才华横溢,还是被认可?

  面对批评、指责时,开始试着去想,对方的什么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我怎样做才能满足Ta这个需要?

  每当自己生气时,停下来想,自己对自己说什么了,导致自己如此生气?

  设计师做出来的封面或版式不太好看时,怎样说才不会让他们产生被否定感?

  当他人表达某种观点、感受时,我如何回应,给予他们需要的某种理解?

  表姐和她女儿吵架,至今还未和解,我要如何帮她们化解?可否像作者那样厉害,很快轻松化解她之间的矛盾?

  从《非暴力沟通实践篇》10月份上市开始,就天天关注着,看豆瓣有多少人想读了,多少人在读,多少人读过了,看亚马逊排名多少了,甚至百度书名,看看有什么媒体又发书讯、书评、在线试读了。

  上市仅三周,《非暴力沟通实践篇》在亚马逊图书销售榜的排名,从最初的20000多名渐渐攀升至10000多名、8000多名、5000多名,再稳定于2000名左右;同时,还在新品排行榜的“沟通艺术”类中排名第1,在“心里解读”类中排名第2。

  就像看着你爱的孩子在一天天长大、进步,很欣慰的感觉。

  作为公司十月的重点书,营销部的同事为它投入了很多精力做宣传推广,我自己则全力配合他们。近三周,自己的微博都快被这本书的各种信息刷屏了。想着好书就是要让更多人知道,我不惜笔墨大声嚷嚷,积极推荐——呵,都感觉自己快要成营销编辑了。

  我的非暴力沟通,还在练习中。我的《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还在火热销售中,希望更多的人看到它。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各大网店均有销售: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文/伊莎贝尔不在

  在本书中,我看到最多的两个词是“需要”和“评判”。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无法正确的表达自己的需要,或是根本就不善于表达,从而导致其他人无法理解自己的需要,继而沟通的双方都不能理解彼此的需要,这样就产生了矛盾、冲突。

  作者通过自己和参与者分别扮演夫妻中的两个不同的角色来进行非暴力沟通,让他们在沟通中表达自己的需要,理解另一方的需要,而不是通过评判的方式表达出来,渐渐达到非暴力沟通。当然,每一个参与者的情况都不同,所以不是每一个参与者的问题都能通过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解决。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样的沟通方式恐怕很难奏效。在紧张的夫妻关系中,能够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的或许没有几个,通常情况下都是吵得面红耳赤,有暴力倾向的哪里会和你吵,直接出拳头了,而且旁人还不敢劝,这只会激化他们之间的矛盾,可能还会落得多管闲事的罪名。我不得不说的是,这还和国人的素质有关,大街上夫妻吵架打架的还少见吗,完全不会理会别人怎么看,只要情绪一来,管它是家里还是在街上,照吵(打)不误。所以,中国人想要通过非暴力沟通来解决问题,是有很大的难度的,首先都不用考虑去我们会不会接受这种沟通方式,而是太不适合。反倒是我们自己有自己的沟通法则,比如书中说的“需要”,我们就可以通过《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警示自己,自己不喜欢或做不到的,也不要强加于别人,进行换位思考。

  让我记得很清楚的就是作者和他的孩子们玩的“船长游戏”,通过几次训练,他最小的那个孩子(三岁)懂得了和他的哥哥们(或姐姐们)分享糖果,这让我想到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分享本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但是却要通过训练而获得,我不禁想问,这样真的好吗?

  当然,我想以一种客观的方式去评价这本书,就是作者真的很用心,很努力地在帮助其他人解决问题,并且让很多家庭获益,让很多国家 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了矛盾,而不至于打仗。所以,非暴力沟通在很多方面都是成功的,并且做得很好。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五):利他行为的实验性个体研究

  人和其他动物没有什么两样,天生具有攻击性行为,在研究动物的攻击性的成因,有些科学家从进化的角度作出了解释。

  按照进化理论,动物采取攻击行为,是为了有机会接近异性,或为了保护自己的资源来使下一代存活。

  在《论攻击》(OnAggression)这本书里,作者洛伦兹(Karl Lorenz)谈到了动物和人攻击行为的必然性。而最近的一些研究着却给出了迥然不同的研究结果。

  研究表示:其一,动物天生具有攻击性的特质,但某种程度来看,它们的行为在进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中断。其二,人类与动物一样,天生具有攻击性,但是,对于自己攻击行为的控制力量要比洛伦兹认为的更强。

  对于人类的沟通行为,从哲学层面来解释,可以说是个体融入群体的需要,但是个体行为必然在某些方面与群体的意见产生矛盾,于是就会产生服众、盲从、服从权威等一系列的个体行为,但是这只是局限于某些特定场所,比如在家庭里面,孩子对于父母权威的恐惧,又或者,员工对于企业最高管理者的畏惧,这都造成了以上的个体行为。

  但是,事物的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质性,比如,在公共场所是禁止吸烟的,可是就是有人旁若无人的抽烟,烟味让人不堪忍受。又比如,在公共图书馆是不允许大声喧哗的,可是就有人大声的用手机通话和嬉笑打闹。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

  看到一个有趣的电影,片名叫做《上帝保佑美国》,说的是一位遭公司解雇的中年男人,用暴力的手段去维护这个社会的公义的奇葩行为,比如,他可以对在看电影时大声说话和嚼爆米花的人开枪,或对于欺负老人的黑帮一顿狠揍。这都是电影的乌托邦式的表达,可是我们在实际场景中不可能这么做,我们好好的和他们沟通,他们会听吗?

  笔者从业物业管理企业,在与住户沟通的情况中,会发生一些无法用正常的思维方式和沟通方式进行平等对话的情况,比如,有的业主会让你上门去修理他们的彩电遥控器,你不同意,他们就说你们物业管理不就是做这个的吗?否则付你们物业管理费干嘛?这还算是温和的了。有的业主会上门拍桌子、扔东西、吐口水,甚至会躺在地上,假装被你们打伤了,你们怎么办?

  从我们物业所学的知识来看,《物业管理师》的相关教材会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出解读,那就是“求尊重、求重视”的心理,他们付了物业费,就要求你们对他们提出的要求给予满足,所以,教材会建议物业从业人员从侧面安抚业主,消除敌对情绪,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正当要求。

  可是怎么才算是正当合理的要求,没人给出正确的答案。理查德。克里格在他的专著《心理学与生活》一书中写道:当某人表现得使你生气或难受--而且是你认为他是有意这么做的话--你可能以身体或口头的攻击欢以颜色。直接挑衅的结果同那些将会导致攻击行为的消极情景因素具有同样的效益。

  仍然以图书馆为例,假设你也是读者,你在专心看书的时候,有人在你旁边旁若无人的用手机通话,你应该如何消除这种负外部性行为?选择一,小声与其商量,请其到外面通话。选择二,大声呵斥,谴责其公共场所的不文明行为。选择三,通知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进行处理。

  一般人会选择二三项,其实从沟通的成功性来说,选择一成功的几率相对大一些,这是人有被尊重的需要(马洛斯的五层需要原理)。这种平等的沟通性更加容易得到预期的效果。

  对于物业从业人员来说,对于住户的无理需求,可以将话题转移,同时尽可能用婉转的语气来语气沟通,让他们觉得不具有威胁性的存在,那么他们就会更加愿意用更少成本的方式来达成他们的初衷。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十分有趣的实践方法,建议从事服务业的人员可以买上一本,仔细的阅读,从中找出适合自己与他人沟通的方法。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拙见,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对哪位亲的尊严造成了冒犯,这里给您下跪请罪。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六):尊重并友爱地与世界和解

  近年来和父母关系矛盾多多,常常形成死循环,找不到解决方式,只能忍受或者相互冷淡。时常人际关系出问题也是在于大家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和应有的处理方式,过于固执而僵持不让,使得矛盾无法解决反复爆发。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非暴力沟通方式,他指出“非暴力沟通的基础是一些沟通方式——即使在逆境中,它们也有助于人保持人性。NVC没有任何新的主张,它所吸纳的内容,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目的正是提醒我们已有的知识——关于什么是符合人性的交往方式,以及帮助我们活出这一点。”一直觉得暴力是后期逐渐形成的,人性本善,若从心能够良好沟通,想必也会减少众多冲突和悲剧发生,只是大多数人对于正确沟通途径没有深刻认识,一旦初期沟通发生摩擦,往往便转变为无法沟通,人际关系也因冲突而损耗殆尽。

  非暴力沟通认为,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专注于自己和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一心致力于满足彼此生命的需要,可以减少申辩、对抗等造成暴力沟通的反应,而培育彼此的尊重友爱。这样,通过加强双方的感情互通联系并促进相互理解,矛盾就有可能以非暴力的方式得以解决。

  当沟通遇到矛盾时,应当进行区分观察和评论,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客观地看待,以不评论的方式进行分析,避免过多主观习惯性思维造成前期误解。然后用心倾听对方的诉说,摒弃其中的偏见与执念,从而更好地明确对方的感受并且更好地表达自身的感受。最后提出请求,清楚而直观地告诉对方我们的感受,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避免抽象的形容性语言和情绪,从而达到双方能够避免繁杂的揣测和误解,有效地解决问题。

  在现实沟通问题中,能够心平气和地与对方交流内心感受着实困难,因为偏见与情绪往往沟通会跑偏,中国式父母与子女关系中并不会那么容易理解并看重彼此的需要,然后一起寻求方法满足双方的需要。更多时候会受大众主流价值观影响,双方三观、人生方式都无法相互理解,隐形控制和不孝之名便来了,问题往往由双方反复发生冲突、或者一方忍受而得不到释怀。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使得我非常困惑。

  绝大多数沟通问题下,非暴力沟通的模式还是很有效的,能够直截了当地进行需求沟通,从而达到平衡点以化解问题,以高效地维护人际关系。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七):实践出真知

  开篇的非暴力沟通简介,用图表的方式说明了人类的感受需求以及非暴力沟通的要素。概括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简单明了无废话,很值得写系列图书的学习,如何无废话的概括前一本书的核心思想。

  怎么说呢,看到非暴力,第一反应还是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脑洞顿开,很想研究下作者跟甘地的渊源了,跑题了。

  全书的各个章节就是不同场景下的非暴力沟通实践例子,指导性还是蛮强的。教你怎么沟通,如何操作非暴力合作。各种冲突下的解决方法,以及人际的关系修复,还有如何平复个人内心的愤怒情绪,还有孩子这一特殊群体的沟通。对于不听话就打的教育方法给出了一个非暴力的解决方案,还是很有借鉴性的。

  作者的远景创造一个非暴力的世界,讲了解决冲突的方法核心就是“我们就切不可要求人们做我们想做的,而是要专注于创造条件,让每个人的需要都得到满足。”,如治水一般,疏而不堵。完成水流向的需求又满足人们安定生活的愿望。

  具体怎么做,多看看书中的例子,不懂得先照猫画虎实践一下,其中如何感知他人的需要是最难把握的,要在沟通过程中慢慢体会,直到掌握就好了。我想此书的目的也在于此。努力从实践中改变态度,注意沟通方法就够了。

  类同工具书,查阅即可。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八):我能认同你的需要,但我仍会坚持我的做法

  当我看完《非暴力沟通》后,我真心觉得自己全身心得到一个解放,原来我们可以这样去解决问题,我们并不一定需要暴力,并不一定需要争吵,并不一定需要冷战,而我们能有一种简单的方式,去观察去体会感受发现需求表达请求,而且请求只是一种礼物,是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如果你觉得这样的请求于你有难,你可以选择不同意的,因为这仅仅是一份礼物而已,并不是要求。

  很多时候我们都把别人的话当做要求,当我们不能完成时会整个人都不好受,但非暴力沟通让我们体会到,沟通是可以达到的,只要我们能倾听彼此心中的需要。

  虽然这本书并没有原始的《非暴力沟通》要好,但我觉得这本书里最大的特色在于孩子,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全是孩子的非暴力沟通使用方法与成人的方式也许会有所不同的,因为孩子的发育情况与我们成人不一样,思维的方式与理解的程度也不一样,但是,只要你用心去听,还是能听到孩子的需要的。

  当我们没有时间交流,而孩子的行为可能对他们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或某个人不愿意谈洽时,我们需要使用强制力,但是强制力也有惩罚性用法和保护性用法的区别,这种区别对于我们成人是要用心去体会的。我们要做到没有对方是坏人、活该受罪的意识,我们的意识完全集中在我们的需要上。我们知道自己的什么需要正处于危险中,但绝不会以任何方式暗示孩子不乖或有错。

  我们可以给孩子去提供另外的环境,不要仅仅困在刚才的强制力的环境中。期待非暴力沟通的亲子篇!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九):我思故我在

  最近看了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实践篇》感同身受。

  作者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强调对他人的行为不做评判,戴上同理心的耳朵感知他人的需要,思考+沟通技巧,心怀善意地与他人、与自己沟通。肯定自己,但不批判他人。非暴力沟通思维贯通全文,应用在和敌对势力的谈判,家庭成员之间,等等,告诉我们如何倾听对方的需要,表达自己,遇到矛盾和愤恨时如何化解和修复……

  这是一本实用的书,从书中实践练习中能修正我们的思维,防止我们成为自己的敌人。

  这让我想起了“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性格决定你处理事件的方式,在无法和别人和平友好沟通时,有人运用暴力,有人选择逃避,可最终落实到自己与自己对话时,你的行为和思想是否真的能够与自己和平共处呢?马歇尔博士说,“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痛苦时却不知道怎样清晰地表达这种痛苦。”“骂人是对未被满足需要的悲剧表达。”从这点来说引申,放射到我们周围的事件比比皆是。

  从大的方面,杀人犯若知道控制自己,以非暴力沟通方式与自己对话,也许就不会为因为一时的冲动酿出悲剧;小的方面,如地铁里的拥挤,排队加塞等鸡毛蒜皮的争吵而导致的郁闷。结果无非是伤了别人而又郁闷了自己。

  “我选择怎样看待事情,将极大地影响我是有能力改变它还是会使事情变得更糟。”

  愤怒的起因并不是人们做了什么,而是内心的什么东西与他们做的事情相呼应。是我们自己思维里暗示对方有错或者不好的思维方式。

  作者告诉我们管理愤怒和宽容别人的几个步骤:

  一旦愤怒时需要自己慢下来,

  第一步,了解其背后的需要,不要做任何无趣的事情。

  首先努力搞清楚他们做了什么。不断问自己:“这些人做了什么让我这样评判他们呢?”

  第二步,努力弄明白我是怎样评判那些惹怒了自己的人的。

  第三步,“看我的评判背后,自己的什么特别需要在与这些人的关系中没有得到满足——对自己未被满足的需要,努力给予理解。

  第四步,问自己:“当人们做我不喜欢的事情时,他们是试图满足他们的什么个人需要呢?

  这四个步骤看起来抽象,其实只要稍加练习,就能避免更多的不愉快的发生。

  现在,我经常练习用书中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处理问题:和亲人沟通不畅时,理解了并不是没有共鸣,而是当我需要理性的判断时,对方认为我需要的是理解和同情;当在地铁里别人排队加塞时我不想再以道德的角度评判,而是想对方也许今天有急事,况且我对这种行为产生的怨恨本身会干扰了自己的情绪;郁闷时,我经常分析,到底是什么导致呢,我的需要是什么呢?然后努力找一种折中的解决办法。能解决就去解决,解决不了干脆就冷却处理。人生的意义是选择做快乐的事情。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在我看来最可贵的是让我们找到一种力量,这是一种柔韧的力量,这和佛学是异路同归的。佛说,你心中有什么,所见即是什么。而心理学告诉我们,困扰我们的问题正是我们内在无法整合的部分,如果你想改善外在的一切,就必须从改变内在开始。非暴力沟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和自己对话和以及和周围人沟通的工具,这是一种科学的方法,是需要用书中的方法不断练习的,是不断修炼自己的过程,让我们即使不能像大师一样大彻大悟,但却可以运用一种科学的方法管理我们的内心。

  我思故我在。以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与自己对话,分析别人的诉求。相信不断加强这种力量就能抵抗住日常的琐碎事件对人意志的消磨,抵抗住周围的各种声音对行为的评判,理解别人,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诉求,进而能够和谐与他人共存,以达到和谐沟通,与社会共存的真正目的。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十):稚嫩小读者一枚

  之前听到身边朋友谈起非暴力沟通若干次,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如此神奇,百度,亚马逊,终于将此书列进今年的读书清单中。过年的时候看完了,还让自己在书末页附上了读书笔记。可惜的是,到现在已经对内容忘记的差不多了。刚刚读完的时候,我也会像其他伙伴一样去思考现实中对方说这句话的最终需求是什么,但是久而久之,我就放弃了,懈怠了,感觉麻烦。

  对于这样的读书结果不太满意,所以我转而想从豆瓣上看看大家的读书评论。结果发现都好有深度哦,其实非暴力沟通结合中国的文化,应该就叫换位思考吧。让更好的接纳自己,接纳他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