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新闻的骚动》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5-15 01:47: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新闻的骚动》读后感精选

  《新闻的骚动》是一本由阿兰·德波顿 (Alain de Botton)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5.00,页数:2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闻的骚动》读后感(一):一本充满焦虑的书

  《新闻的骚动》摘抄与点评

  简单地说:这本书满是作者的焦虑和偏见,以及不熟悉新闻运作规律的理想宣言。语言幽默算是一个特点了。

  《新闻的骚动》读后感(二):可以一读,不值深究

  感觉实际上就是传播学一些基础理论的通俗化描述和解读,提出了一些乌托邦式的愿景,作者自己也知道可行性不大。长处是文字优美,易于阅读,但对专业从业者似乎意义不大,可深思处不多。必须单独提出表扬的是,译文非常生动晓畅。

  《新闻的骚动》读后感(三):评《新闻的骚动》

  看完《新闻的骚动》,我们或许能对每天映入眼帘的新闻有不一样的思考,我们能体察到一些新闻的恶意,明白自己不用过度共情——适度麻木有时是件好事。明白有时候跳出新闻的骚动圈感受世界其他的部分,会让我们的生活更从容。

  当然,这并不是说新闻毫无价值,新闻的呈现方式也许充满恶意,但是当我们还能理性思考,我们就总能撷取能让我们,让别人变得更好的只言片语,或者,不如试着让新闻变得更好。

  《新闻的骚动》读后感(四):沉重和骇人的事件

  借由那些更为沉重和骇人的事件,我们得以将自己从琐事中抽离,让更大的命题盖过我们方寸前的忧虑和疑惑。

  26年里,很多次从长江尾的上海飞往长江头的重庆,忍不住透过飞机舷窗寻找那片长江边的鱼塘,还有那个在塞北和我争吵的身影,还有他的思想记者的梦。每一个清晨,那个人会不会把海贝贴在他的耳边,倾听这个星球和这个国家惊心动魄的声音,让他忘记延庆县绵延的山路,和我们曾经无望的忧伤。

  《新闻的骚动》读后感(五):对比

  “查阅新闻就像把一枚海贝贴在耳边,任由全人类的咆哮将自己淹没。借由那些更为沉重和骇人的事件,我们得以将自己从琐事中抽离,让更大的命题盖过我们方寸前的忧虑和疑惑。”——阿兰·德波顿《新闻的骚动》

  安德烈,我们自己心里的痛苦不会因为这个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的痛苦而变得微不足道;它对别人也许微不足道,对我们自己,每一次痛苦都是绝对的,真实的,很重大,很痛。——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新闻的骚动》读后感(六):任何时候请保持对任何类型新闻的警惕

  互联网时代下,想找一个没有新闻的角落似乎已不那么容易。 当所有人逐渐被新闻所渗透,但却很少能意识到新闻的强大影响。

  娱乐、政治、自然灾害、节日……我们需要外界的不安来消解、转移视线,以此获得片刻内心的平静。书中引用黑格尔:“当新闻取代宗教、成为我们的核心指导来源和权威检验标准时,社会就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即便是严肃的新闻,也不要轻易去相信。 但在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度似乎异常艰难,尤其是对于老人来说。

  《新闻的骚动》读后感(七):不值得花时间kan

  有点后悔没有读英文原版,因为这个中文翻译者的功底不是和扎实,读起来生涩经常走神。

  总得来说,观点其实很像心理学的一种特定的环境的体现,并没有特别出众的见解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对于长期被快销知识荼毒的人来说读这个可以暂时缓解下疲于思考的脑袋吧。

  如果有没有足够的时间,建议把有限的时间花在看其他书上吧。

  此书对我来说后劲不足,不足几个月肯定就会忘记大部分内容了,所以现在刚刚读完赶紧做下笔记。

  《新闻的骚动》读后感(八):真实 自然 犀利

  非常喜欢这本~如果要从阿兰 德波顿 写的书中选出三本的话,就是《旅行的意义》《哲学的慰藉》还有这本了

  作者用普通人的视角描绘我们平时跟新闻息息相关的生活,但是却用系统逻辑的视角帮我们分析我们广受新闻影响的生活

  最喜欢他的一点就是 探究内心的时候非常敏感,注意我们每人都存在又不那么注意的情绪,写作非常真实,不存在很多作家刻意从道德方面美化自己的成分,分析非常犀利,从一个很小的切入点让我们了解自己不甚在意的细小情绪对我们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 而且语言优美却朴实自然,引人入胜!!!

  《新闻的骚动》读后感(九):看完之后,删掉了新闻客户端

  看新闻看久了要么麻木要么焦虑,那些零碎的事情拼凑起来给我一种社会似乎有点动荡的感觉。再一想,记者和主编大人决定了我们能看什么不能看什么,其实自己被强行灌输了一些价值观,既然自己不能选择看什么(又或者自己根本也不知道想看什么新闻),那就不要看了。

  删掉新闻客户端以后,日子过得照样平静温暖。节假日看见路人不论男女头上长草,颇为费解,原来是周董掀起的流行风,风起于萍末,我未见萍,却见了风。这就行了。如果觉得猪肉好吃,就不必去看看那头猪的模样了。就是说,我不需要通过看新闻来了解这个世界的全部,我自有感受它的其他途径和方式。

  《新闻的骚动》读后感(十):《新闻用户手册》

  书名就颇有趣味,直译应该是《新闻用户手册》,但出版的名字却是《新闻的骚动》,确实道出了里面的重要消息:“查阅新闻就像把一枚海贝贴在耳边,任由全人类的咆哮将自己淹没。借由那些更为沉重和骇人的事件,我们得以将自己从琐事中抽离,让更大的命题盖过我们只是聚焦于自身的忧虑和疑惑。”说白了,就是读者搜索着各种惊天动地的新闻事件,籍此安抚自己心中的骚动。 因为是以国外的新闻环境为背景,我们看来可能也只是嗤之以鼻的“甜美的空气”罢了,但这本与现在有些时距的书,也说到一些贯穿时代的道理,跟《娱乐至死》异曲同工,究竟是媒体塑造了观众,还是观众塑造了媒体?可能在现在这个像热锅一样的信息社会里已经没有了答案,值得关心应该是谁在拿着这个热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新闻的骚动》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