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5-15 00:28: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丑陋的中国人》是一本由柏杨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6.00,页数:3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一):集体人格的思考

  柏杨的代表作了,以骂代爱,以骂代思,自省和反思中国人的集体人格,数千年来,因浸淫在传统文化和潜规则中太久太久,与现在文明与秩序显得不合时宜,甚至是强烈的冲突,一方面提示读者要审慎地思考并正视我们的民族风俗中的缺陷和诟病,另一方面却也从文明延续性和包容性的角度,提倡民族的自信和自省。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二):丑陋的我不喜欢柏杨

  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 谈了很多中国人丑陋的地方 比如散沙 内斗 大嗓门 没礼貌 对标的都是西方社会的文明标准 那中国人有没有这些问题 我觉得有 那是不是丑陋的 我觉得柏杨是否偏激了

  柏杨坐了国民党的十年牢 有点怨愤是正常的 是否影响公允判断 或者在西方哗众取宠 不得而知

  最后 书的下辑 刊登了许多文人对柏杨观点的点评和互相来回辩论 让我忍俊不禁 想起方鸿渐来 如此酸儒 联想建文帝的悲剧 不禁让我降低了对文人的友好度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三):丑与陋

  很显然的,在当代,柏杨先生书中所述的丑陋大多已经革除或者已在革除的路上。但是在先生所在的时代,不可否认这些丑与陋的真实存在,先生的言论无疑是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国人“风尚”,在任何一个时代这种声音都是需要的;然则,这里仍然有个有趣的话题,假使先生身处国中而非偏于一隅,是否仍能这般掷地有声、慷慨激昂?

  事实上,小到个人,大到家、国、民族,这些丑与陋都是与生俱来的。直面这些丑与陋,利用我们的“风尚、习俗、尤其是舆论”潜移默化的将这些丑与陋转变为我们的“风骨”;这应当成为国人的共识。

  可以看到,本书是有着明显的时代印记的,这就使得它本身的高度有限,但是柏杨先生批判与自我批判的用意我们应当领会。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四):一点浅见

  80年代的作品,现在读来就有年代感了,有隔膜。仓廪实而知荣辱,大抵是这样吧,毕竟这么些年来看,欧美国家经济困难的时候,老百姓的素质也下来一些了。对国人批判很多,有些的确是这样,但有些真的特别不认同了,比如:因为罢工而飞机停飞的时候,美国人谈笑风生,若是国人就会吵闹,这说明美国人包容,国人粗野,且不说是不是以偏概全,试问飞机停飞造成乘客的各种损失,给其他人的误工等等,真的OK?一个讲求秩序的美国,会不计较工作延误和合同未完成?这不是逻辑上的矛盾吗?其实,觉得作者可以对比研究中西方历史再下结论,因为有对比才有发现,文明的进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缓慢曲折的前进,多一些研究,少一些武断。总体感觉,柏杨先生在谈到中国人的丑陋时,激情澎湃,反而不知所云,有些地方是双标的观点!

  整本书看下来,比较喜欢南日先生的《柏杨余波》这种稍微理智冷静分析的调调,或许是柏杨先生遭到太多迫害,失去了看事情的那种睿智之眼,太过当局者了。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还更冷静精准些。历史大局的发展总是受世、时、势的多方角逐影响,个人机遇也总是受命、运和人性的变数左右。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五):酱缸文化

  这本书我只看上辑。主要是柏杨关于丑陋的中国人的演讲记录,以及一些杂文。

  不得不说,柏杨的演讲直接,犀利。

  正如他自己放弃小说选择杂文的原因,“杂文就像匕首一样,可以直接插入罪恶的心脏”。

  他把匕首直接插进了中国糟粕酝酿而成的酱缸。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像是长江大河,涛涛不绝地流下去,但因为时间久了,长江大河里的许多污秽坑脏的东西,像死鱼、死猫、死耗子、开始沉寂,使这个水不能流动,变成一滩死水,愈沉愈多,愈久愈腐,就成了一个酱缸,一个污泥坑,发酸发臭”

  这本书写于30年前,现在的台湾已经大变样,而大陆。。还是书里如此一般。

  ╮(╯▽╰)╭

  这不是对一个国家的批评,是对一种劣根文化、人性的批评。每个人都该读一读。感兴趣的可以在网上搜电子版~

  印象最深的是这段:

  中国人太聪明,太聪明的极致一定是太自私。

  凡是不自私的行为,不自私的想法,都会被讥笑为傻子。中国人不够宽容,凡是一个人心情厚道,宽恕别人,赞扬别人,就会被人骂作傻子。

  我觉得一个中国人必须多少有一点傻子的心情,然后我们这个民族才能得救,不然的话,就会像印第安人一样,日渐没落。有句俗话说,人不自私,天诛地灭。可见得人不自私的话,就会被别人认为不可救药。我们能不能够从自己开始,不要靠政府,也不要求别人,只是从自己做起,做一些世俗认为的傻事?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六):中国缺少解决问题的人

  《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刚刚看完,总体感觉,除了第一篇非常完整、论据充分,其他的确实就是杂文,看起来不是那么过瘾;至于后边针对柏杨先生的研究进行的论战,我也觉得有拼凑字数之嫌。本书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剖析之深刻,现在看来其时效性未减一分,从另外一个侧面来看,中国人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人并没有任何改变,也许就是民族性或者国民性的问题啦。国民性,用心理学词汇叫集体人格,我能想到的作品可能仅限于《1942》了,其他的书,比如《厚黑学》也没有读过,如果《巨婴国》也算能够反映中国人的集体人格的话,我才刚刚了解中国的国民性。我是从武志红先生的《巨婴国》这本书中读到《丑陋的中国人》,以前也听过,但没有下决心去读,这一次是下决心去读了,结果用了一周的时间读完,效率不高,但是收获不少。

  《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柏杨先生的演讲或者杂文,来剖析中国的国民性,另外一部分是其他学者对于柏杨先生观点的褒贬,虽然我觉得有点凑字之嫌,但是看到不同的学者针对同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针对对方的论据中的羸弱针锋相对确实也很过瘾。

  冯骥才先生的序写的很好,我以前不是特别重视看书的序,知道听了梁文道先生对于序、序言、导言等的观点后,我才觉得想要快速了解一本书讲的什么内容,就必须看序言。

  《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中讲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酱缸,甚至柏杨先生在序言中就讲了一个酱缸国的故事,当然我们都知道酱缸国就是中国,酱缸国的医生和患者,就是中国的医生和患者,今天的中国还是这样啊,医患关系还是很紧张,与社会制度无关,和经济环境无关,就是和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有关。所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此,有一位我的学生对我说,老师你为什么看这本书,书上写得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啊,当时我不知道怎么回答,确实是这样,虽然那位学生未必知道这本书的成书时间,但是却说出了柏杨先生的书还是具有很好的时效性,现在读一读,还是很深刻,还是很振聋发聩。至于书中例子,我觉得和每天看新闻中的案件没有什么区别,以前的典型情况现在还是典型,有时候我就在想,如果现在没有一种推力促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那么五十年后,柏杨先生的书还是一样的具有时效性,等什么时候,我们的后人看到这本书时流出诧异的眼神,我觉得柏杨先生用这本书针砭时弊的效果就有了。

  但是有时候真的是这样,哲学家、文学家只能反映问题、发现问题,却没有能力改变问题;哪些人能够改变问题呢?那些人应该多多的看到问题。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七):老而不死是为贼

  

柏杨五个臭毛病

一、论证无力

  许多观点空穴来风,耍流氓般的论证,举的例子基本上都有一定错误(我不想再翻书举例浪费时间);点出许多“劣根”,但是一条具体的改进措施都没有,不知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是“厚黑”过深。

  二、脏话过多

  自诩为“柏杨先生”,但到处都是“屎尿屁”“他妈”“臭蛆”......情绪激动但好像又并不是“爱深情切”。

  三、文字不行

  没什么写得出彩的地方;到处“夫夫夫”的、“呜呼呜呼”、“盖”来“盖”去的,别“盖”了,弄得个半白不文的,行文十分油腻。

  四、跪下主义

  很可笑地把“崇洋媚外”给拆成两个词,自称“崇洋”但不“媚外”,但文如其人,“拿来”还是“跪下”早就在读者心中。

  五、罗里吧嗦

  像个搞传销的,絮絮叨叨,没完没了,几个词几个观点可以翻来覆去地讲,这本书讲完那本书讲,还要做演说,浪费纸张、浪费金钱、浪费别人的眼。

  下辑中有三篇好文,《柏杨余波》《贱骨头的中国人》《伟大的中国人》,特别是其三,读了之后可能觉得会上辑全是废话。

  很明显,我并不支持柏杨,但“不以人废言”,对他的一些较好观点摘录如下:

  1杂文像匕首一样,可以直接插入罪恶的心脏P7

  2为什么中国人声音大?因为没有安全感,所以中国人的嗓门特高,觉得声音大就是理大。P10

  3锅砸了大家都吃不成饭,天塌下来有个子高的可以顶......死不认错P14

  4中国人不习惯认错,反而有一万个理由,掩盖自己的错误,有一句俗话:闭门思过。思谁的过?思对方的过!P14

  5人情味是要发生在彼此不认识的人之间,那才是真正的人情味。P37

  6而中国呢,就是太“多难”了,所幸“多难”还未多到把我们消灭的程度,但是已经多到使我们失去灵性。P62

  7往往一个人在当官之前,跟一个人的官兴太兴旺的时候,人性就消灭了。P66

  8任何改变都没有十分之十的利益,只要有十分之五点五的利益,就是最大的利益。P68

  9我想我只是讲历史事实,因为时代和环境的转变、教育的导向,现时代可能不会再这样。P73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八):柏杨笔下的丑陋不是客观的丑陋

  一开始看冯骥才为这本书写的序,我以为我可以看到鲁迅那般一针见血的文章,你看他对柏杨的评价:“没有遮拦,实话实说,痛快犀利,不加任何修饰,像把一张亮光光的镜子摆在我们面前”,当我看到第一篇《丑陋的中国人》的时候,我就是失望了,我怀疑柏杨所写的其实就是人性,我很记得一句话“你讨厌一个人的时候,连他呼吸都会觉得是错的。”我觉得这句话用在柏杨身上很恰当。对于他是否爱国,在此不予评价,但是我觉得他是真的媚外,我这么评价他并不是说他说的都是错的,而是他举的例子中,我并没有感受到这些例子很能例证他所说的话,反而他所举的例子可以说只能例证人性,因为其他国家这样的现象遍地都是,可是他偏偏就说这是中国特产。而且我觉得他的思想过于偏颇,比如说他说孔丘之后再无思想家,可是孔丘之后,还有王阳明心学等思想出现,这些是学过历史的人都会知道的点,可能柏杨以前学的历史书没有这些知识点吧。此外,摘自《猛撞酱缸集》的杂文真的像是嚼了很久的口香糖—索然无味。可能柏杨先生觉得他好不容易想到酱缸这个词来形容,所以他要一直用一直用,书中好几篇出自此集的杂文都在翻来覆去讲一个内容,这让我觉得如果换种说法写同样的内容能出书的话,那我觉得我也可以试试(笑)

  不过,柏杨先生所说的真的没有贴切之处吗?也不一定,里面说“脏、乱、吵”这些却是是存在的,但是我觉得这点有好转,因为在80、90后这几代开始接受了高等教育,素质也在慢慢变好。此外,柏杨先生说的其他点,我虽然认同,但其实深思后,这些点也是和鲁迅先生曾经批判过的并没有不同。关于这一点,书后面的论争也有提及,只是那位作者认为没脱54范围,而我认为是和鲁迅的相似。

  在看完上辑柏杨所写的文章之后,我还纳闷这样的书为什么要一版再版,直到我看完下辑里的论争,我就懂了。比较年代较久的版本,是没有后面的论争的,如果没有那些论争,我觉得这书就值一颗星,但是加上了后面的论争就值三颗星,如果能把柏杨的第一篇杂文加上去,删掉他其他的杂文,再加论辩的文章,这书就值的给四星了。

  后面的论辩让我仿佛置身于文人的论战当中,我也是他们的一员,而我的思想在他们的论争当中经历了一场洗革,他们攻击对方的点,也让我深思我是否对柏杨的态度有偏颇?我是否不肯承认柏杨所说的是事实?

  等到他们的论辩结束后,最后面出现了一位久居中国的外国神父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就突然恍然大悟:不管是柏杨还是那些论辩的文人,其实他们所说的都是有着自己的偏向的,并不是特别公正的评价,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真的要写《丑陋的中国人》并不该由我们自己写,而是由别人写。

  可以说,全书的节奏在论争达到高潮,在最后一篇走向平静。而我又一开始的气愤在最后也被泼了一盆冷水冷静了下来。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九):柏杨的焦虑

  酱缸,酱缸蛆,不认错,保守,拒绝进步,这些词都是柏杨给中国人贴上的标签。开始的时候我是不服气的,甚至看书到一半都不想再读下去了,因为我觉得柏杨就是一个没有足够学术修养的老愤青(捂脸),只知道喷人。但是后来我劝自己应该读下去,没准后边有惊喜呢呀,于是就耐着性子,捏着鼻子,像灌药汤一样地继续往下读。

  没想到后边还真是有惊喜。

  读的多了就能发现,柏杨运用一些词语其实是有一些故意的夸张成分的,当然有的也能起到幽默的效果。他之所以把中国人的一些共有属性说的让人不忍直视,可能是出于一个读书人想要改变国民性的急迫。就像他自己说的,他是不说国人的优点的,因为你说或者不说,优点都在那里,所以就没必要说。因此单说缺点。(但是我还是觉得柏杨爷爷的学术素养并不是很高呀。。。)其实柏杨做的事情和鲁迅是一样的。只不过鲁迅通过小说来揭露国民性——因为我觉得鲁迅的杂文更多是和当时的反动分子做论战,而他的小说关注国民性更多一些;而柏杨通过杂文和演讲来一遍一遍地抨击国民性。想一想鲁迅说的中国人分两类,一类是想要做奴隶而不得,一类是做稳了奴隶;这样就觉得柏杨说的也不是那么不中听了。。。

  柏杨说的酱缸其实说直白一些就是封建糟粕,当年五四运动所打倒的东西。但是一种思想控制了一个国家长达几千年,不是通过简单的一场运动就能够推翻的,那些老旧的东西仍然在文化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这段时间同时读着《丑陋的中国人》和《万历十五年》,感觉在儒家思想这里正好可以借鉴——因为明朝正好是汉族的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也是封建文明高度发达的一个王朝,我甚至觉得如果不是儒家思想和地缘因素的束缚,在明朝就应该可以产生君主立宪制了。儒家思想在一代代王朝手中沦为了统治的工具,甚至很多解读都已经超出了孔子开始的初衷,后期的儒家我觉得叫儒教更合适一点。又因为地大物博,所以才滋生了国人容易极端自大或极端自卑的情况,这里面的内容实在是涉及很多,这里就不系统地阐述了。

  总之,我认为所谓的国民性和文化、历史、地理等因素息息相关,这个我觉得是没办法通过一种或两种办法改变的。所以也是,无论鲁迅还是柏杨,不管讽刺有多犀利,始终也没有提供一种能够根治这种劣根性的方法。我猜想的一种可能是:这种根治的方法是不存在的。想根治一种文化无异于精卫填海,就像我们平时说的“能改的叫缺点,改不了的叫弱点”。我们可能只能把问题交给时代,交给历史。让我们的劣根性,让我们的自私,我们的不认错,我们的没见识,在时代的发展中被慢慢消化。让文化的缺陷被文化自身的发展所治愈,这可能是最好的结果了吧。当然这个过程之中也需要知识分子来发出自己的声音,通过发声来促进这个过程的进行。所以,我还是能感受到柏杨身为中国人的那种希望自身民族变好的焦虑和急迫的。

  最后,这本书我给四星。扣一星是因为柏杨建议我们放弃汉字,但是我很喜欢写字啊(柏杨的建议是因为当时电脑无法打印出来汉字,关于这一点,王选院士和他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表示有话要说。)所以说,书生误国——还是要靠科学家吧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十):丑陋与否,在你自己

  丑陋的中国人

  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个人是有点气愤的,觉得柏杨老先生未免把中国人批的过了些,差点弃书而去,但是我想着既然这么多人看过这本书,大家的观点不一,有的觉得伯老是上纲上线,对于一个久居台湾而没有生活在大陆的人来说,这样“丑化”国人,自己本身也是丑陋的;有的认为这本书值得一看,可以惊醒中国人。是是非非也唯有一看便知了。

  这本书是以柏杨老先生的演讲稿装订集的形式记录成书的,而且书的下半部分主要是收订了一些国人听过《丑陋的中国人》演讲之后的观后感的形式出现的,我其实不是很喜欢这种形式,我感觉这就像是为了出书凑篇幅似的。

  话说回来到此书的内容。我阅读有的时候是不求甚解的,这和我个人阅读的习惯和知识的储存量有关系,当自己的深度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的时候,有时候作者的思想就领悟不了了。这本书我全篇下来印象深刻的便是柏杨老先生关键的思想——酱缸文化:"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象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流下去,但因为时间久了,长江大河里的许多污秽肮脏的东西,象死鱼、死猫、死耗子,开始沉淀,使这个水不能流动变成一潭死水,愈沉愈多,愈久愈腐,就成了一个酱缸,一个污泥坑,发酸发臭。"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这样的酱缸文化。首先不说这话是否适合这样说出来,但是在我看来,酱缸文化在中国确实是存在的。就文中提到的窝里斗、不团结,不习惯认错等几点我是有所感触的。这几点在某些地区的农村老一辈人来说体现的尤其明显。

  首先是窝里斗、不团结。在农村很多家庭都属于一个大家族,比如陈氏一族、黄氏一族、熊氏一族等等。在旧时大家都还没有过上小康体面的日子的时候,每个族的人是比较一致对外的,到改革开放之后,大家都忙于自己的生活,为了自家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丑陋面就出现了。在同一个氏族里面,有的家庭因为勤奋做工先富裕起来,有些家庭则在原地踏步甚至走向贫穷。这个时候穷的一方不但不会为自家人的成就而感到高兴,反而会心生记恨,觉得别人富裕了是因为走了狗屎运或者是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自家这样想还不行,还得凭着自己搬弄是非的功力到处逼叨这家人的坏话,好像恨不得把这家人的财富一下子说没了才开心,一定要所有人陪着他贫穷才能满足他内心的丑陋。

  其次是不习惯认错的毛病。这点不单单在农村,在很多地方甚至于在大多数人身上都体现的淋漓尽致了,只不过我个人觉得在农村体现的更甚罢了。有时候,对方不认错你真的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尤其是对方是你的长辈的时候,你要是坚持己见自己是对的,那你又会被扣一个“不尊重长辈的”帽子,你是有理说不清。对于这一点我也知如何反驳,但是我比较赞同印度男神阿米尔·汗

  说的一句话:“尊敬长者,尊重的是他的行为,而不是年龄。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正确,那么不管他多大岁数,都不能尊敬他,反而要去指责他。”

  书中说:“自省是走向进步的开始”,这话说的很平实,但确是真的。纵然书中有些观点你可能不赞同,不说整个中国人,细细想来你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呢?如果有,你是否自己又意识到了呢?都说恐惧阻碍前进的绊脚石,你不愿意承认又是否是因为恐惧呢?看完这本书之后是否足够让你警醒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