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回忆录》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2-05-19 02:05: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回忆录》经典读后感有感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回忆录》是一本由(英)宝复礼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回忆录》读后感(一):很多跟正史不一样的片段

  经常有摸不着头脑的段落,翻译质量中下,让此书大打折扣。

  有很多有趣的片段,跟正史不同。阻挡联军进军北京的是清军,而不是义和团,清军装备充足,精良,都是克虏伯造,也有不少训练精良的狙击手对联军造成很大危害。败亡的原因也很简单,士兵缺粮,欠饷数月,无人出力。

  英军全部是印度锡克,劫掠最为凶残,杀人无数。据此书英军取巧第一个从沙窝门进入北京城。

  日军和俄军进攻的主力,也是伤亡最多的,正史上说这俩首先攻入京城。

  本地基督徒为虎作伥,是联军成功的重要基础。

  对八国联军德国大元帅毫无提及,还隐隐讽刺了德军。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回忆录》读后感(二):另一个角度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另一个角度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回忆录》

  在中国近代史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导致义和团的溃败、满清政府的进一步衰弱以及中华帝国国力的不断下降,已经成为众多中国人的一致共识,众多精英更是从那段历史中总结出“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并走上救亡图存的爱国道路。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带来的圆明园毁于一旦、《辛丑条约》卖国条款的签订都是一种耻辱,对于当时的八国联军来说,他们又如何看待这场战争?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从中得到一点见解和对于历史的认识,应该是众多读者打开本书的原因。

  在外国人的眼里,当年的八国联军进军北京是一场正义的战争。满清政府言而无信,他们利用义和团残害外国传教人士和其他外国人;义和团滥杀无辜同胞,甚至连妇孺都不放过。他们的正义性,甚至得到了部分中国人的感激,还有一部分人替他们侦查,为他们带路。他们所谓进军北京的目的,就是要保护本国民众,保护妇女儿童,惩戒中国政府和义和团。然而,对于他们残害中国人的恶性只言片语带过,不提烧杀抢掠之事,只是说“队伍来自不同国家,真不好带”。

  根据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撰文的揭露,仅在河北任丘县一处,美国基督传教士梅子明以“用人头抵人头”为口号就杀害了中国无辜农民680人。书中收录的《辛丑条约》全部内容,只是对于外国敌人的一种无言“回击”,且不提赔偿多少钱,开放多少港口通商,单就一个什么鸟外国人遇害,还需要中国树碑、外国道歉。“文内各款……降旨全行照允,足适诸国之意妥办”。

  说历史就是现代史,有一定道理,现代历史学家总会用现代的视角去解读历史。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话没错,在宝复礼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回忆录》,我们发现我们当年的灾难、耻辱,在他的眼里只是战争的正义、胜利的喜悦。在弱肉强食的战争年代,成王败寇的旗帜高高飘扬,失败的人们只能低下头,接受历史的“教训”。

  明天就是清明节,愿近代以来为国弱而遭迫害、为救国捐躯的国人安息。

  2015-4-4

  文/乡村土狼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回忆录》读后感(三):“带路党”的庚子年

  1900年,帝国已经日薄西山。满街的污秽、刺耳的喊杀、冲天的火光,凡此种种溅出一个血色的黄昏。

  这是一场因“带路党”而起的战争,“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这是一本由“带路党”撰写的回忆录,从天津到北京,回忆的就是那场战争。

  1900年的那场战争,后世有不同的演绎,但是“带路党”――传教士的作用不容小觑。教案累积,民怨沸反,终酿成“庚子之乱”。“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全杀尽”,这些个做法最终不仅没有“大法国,去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大清一统庆升平 ”,反而落的个老佛爷仓皇西狩。后人扶墙凭轩感伤之时,时有扼腕叹息者。但平心而论,庚子之役大清赢了又能如何?

  宝复礼,一名英国的传教士,庚子之役中一名名副其实的“带路党”。受制于他的身份,在书中也随时能看到“上帝保佑”的影子。作为一名传教士,他自认为“对数以百计的难民负有责任”,对于联军的做法也有微词;同时作为一名“鬼子”,他也对拳民的做法表示不满。怀着这样的心情,他随着联军从天津走到了北京。

  当然受限于宝复礼的在联军中的地位,有些材料他是接触不到的,就是说在某些方面他是不可能达到《瓦德西拳乱笔记》中那样的高度。不过在描绘底层难民的时候,他又具有他自身的优势,换句话说就是作为一名“带路党”他比较接地气。

  作为一本插图本,书中的几幅插画也颇可称道。

  一幅是所熟知的《时局图》,恰如旁白所说“不言而明,一目了然”。一幅描绘列强环伺而坐,比划分食pizza。末日余晖的帝国就是刀尖下的那只pizza,人人都在垂涎。还有一幅就是帝国象征的满大人被几个代表列强的少年给踢碎了。这些插图勾勒出了庚子年帝国的窘境。

  对于英法来讲,他们的军队是二进京了;对于俄日来讲他们军队在中国的土地上褫掠也不止一次两次。这些武装到牙齿的帝国主义在这片土地上如入无人之境。对于这些恶行,宝复礼自觉“令人感到羞耻”。

  书中还有一幅插图是一张由中国农民组成的八国联军运输队。照片中的每个人都推着一辆小车。这副场景总让人想起一句熟悉的话,“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联系其他研究八国联军的著述,或许能揭示更多吧。

  民众的处境其实就像书中的苦力那样,平时在拖船制造厂里受尽压迫,联军来了,又遭到无理枪击。“匪过如梳,兵过如箅”。对他们来讲,其实什么都没有变。

  1900,国运在风雨中飘零。“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同光中兴的光环已经褪去,菜市口喋血的六君子已被人淡忘。“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联军已经兵临城下,神助的义和团并没有挡住现代化的枪炮。接下来,一切还要继续……

  y 嵇嘉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回忆录》读后感(四):八国联军怎么看义和团《八国联军侵华回忆录》

  八国联军怎么看义和团《八国联军侵华回忆录》

  我们都知道义和团,都知道八国联军进北京,知道我们签订的辛丑条约和庚子赔款。可是西方人是怎么看待这一事件的呢?这本《八国联军侵华回忆录》让我们了解到当年西方人的视角。

  首先这一事件的开端,是在中国的传教士和洋人,以及大量接受了基督教信仰的中国人,突然被围攻,被杀害,同时教堂被烧毁,尤其是山西省和山东省。在中国的所有外国人都陷入恐慌。接着义和团开始围攻坐落在北京的各国公使馆。并且得到了清兵的帮助,接着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中国的皇帝接连向欧洲列强各个同时宣战,这在世界历史上都从来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按照当时的世界格局,就相当于中国同时向全世界宣战。就连后来的希特勒都要找几个盟友,然后还偷偷的搞闪电战,而当年的清朝政府,就敢独自宣战。的确让西方国家感觉不可思议。

  接下来就是战争了。八国联军中冲在最前面的是日本和俄国,德国几乎都没赶上。战斗的过程当然是一边倒了,阻碍进军的其实是中国的恶劣的路况,和天气。其实清军完全可以一战,就是仅仅高大的北京城,就可以防御当时的枪炮,可是当慈禧和皇帝逃走,已经缺少了反抗的斗志,联军几路人马来到北京城下,日军奔往朝阳门,俄军进攻东直门,使得守城军队把其他城门的兵力都调往防御,结果日军俄军遭到抵抗,无法攻克高大的北京城。而因为防御空虚,美军攻克了外城的东便门,英军攻克了广渠门,这样英美军进入外城,但是还是无法攻占更加高大的内城。

  最后是使馆区,在内城城墙上有一道水门,他们从水门中通过才进入了内城。和坚守在使馆区等待救援很多天的同胞们见面。中国军队的抵抗彻底失败。同时他们发现在使馆区下面,义和团已经挖好了地道埋好了炸药,如果晚进攻一天,结果可能不堪设想。

  现在看来,这场战争真的很难说清楚,义和团杀洋人没有道理吗?洋人到中国不仅仅是传教,也改变了中国人的传统生活,对中国人来说就想把他们撵走。在很多中国人的眼睛里,到我们这里耀武扬威,这就是侵略。赶走侵略者就是民族英雄。可是在西方人眼中,传教士远赴异邦,播撒信仰,建教堂,建医院,完全是在传播文明。他们才是英雄,可是却无辜的惨遭杀戮,甚至发展到杀死德国公使,包围使馆,这简直是不顾法律,信义的野蛮行径,所以要出兵。在中国人的眼里我们在我们的土地上,赶走洋人就是保家卫国,洋人出兵就是侵略。所以本质上这就是一场文明的冲突。

  最后庚子赔款,被退还用做教育经费,就是西方人想要通过留学和教育解开文明冲突的死结。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回忆录》读后感(五):教科书外的“真相”与民族复兴

  教科书外的“真相”与民族复兴

  “一部晚清史,国人泪写成。”其中,既有对清廷腐败的愤懑,也有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狼子野心的愤恨。但是,曾担任侵华联军谍报部情报官的英国传教士宝复礼,却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回忆录》一书中讲述了一个有别于历史教科书、“一个本不会被公布的事实”。

  八国联军侵华,是以义和团运动为大背景。义和团最开始是反清,但自打端郡王载漪成为义和团运动的领袖,反清就不再是他们的宗旨了,他们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对付外国人身上,对消灭外国人产生了一种近似癫狂的热情。不但反对洋人的口号传遍了全国,中国北部、中部几个省份的工程师、传教士也不见了踪影,铁路、学校、医院、邮局、银行、礼堂等一切沾“洋”字的均在消灭之列。不但洋人、洋妇、洋孩格杀勿论,信洋教的民众亦不放过。不到3个月,“红色恐怖”(义和拳民头扎红巾,腰系红带)笼罩华夏大地,尤其是京津、直隶地区,“这种暴行恐怕在历史上都无出其右。”宝复礼认为,在一个对他们充满敌意的国度里,八国联军之所以侵华,其实是为了拯救那些受害者。这些受害者,不仅有男人、女人,还有小孩。

  宝复礼认为:“义和团最初只是一支革命团体,当时中国存在着许多支革命团体,清政府是绝对不允许这样的革命力量存在的。”所以,清廷(或西太后)就“借刀杀人”——利用义和团打洋人,利用洋人消灭义和团。1900年8月15日清晨,北京城破,慈禧携光绪等仓皇出逃。8月20日,即向西逃亡的第5天,尽管慈禧曾以光绪帝的名义下诏责人罪己。但是,却把这次大劫难归结为“团教不和,变生仓猝,竟致震惊九庙”。既然是义和团与传教士、教民的冲突引起,义和团自然成了必须剿杀的“肇祸之由”。从支持、利用义和团到抛弃、镇压义和团,这绝对算得上是一个“一石数鸟”的方案。

  庚子之战,义和团的扶清灭洋活动是直接原因。但是,列强国家出兵中国的动机并不单纯,表面上是维护本国在华人士的权益,实际上是趁机到中国剥削、掠夺权益或利益。但是,在列强的铁蹄和火枪之下,积弱无力的清政府又能怎样?

  尽管在宝复礼眼里,八国联军侵华是一场正义的战争。满清政府言而无信,利用义和团残害外国传教人士和其他外国人;义和团则滥杀无辜同胞,连妇孺都不放过。八国联军甚至得到了部分中国人的感激,有人替他们侦查,为他们带路。但是,侵华历史不容否定和美化。一如国家主席在纪念抗日战争爆发77周年的讲话中所言:“任何人想要否定、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绝不答应!”

  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回忆录》中,宝复礼以亲历者的身份,采用叙述性语言和少许的主观判断对那段历史进行了回顾,从中可以清楚认识到列强的残暴和中国百姓承受的灾难。透过首次披露的历史文献照片,北京城门以及八国联军行军和屠杀中国军民的恶行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八国联军侵华只是中国人民所遭受的诸多磨难的一个缩影。不论是八国联军的野蛮入侵,还是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侵略、奴役和掠夺,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而是一次次战胜艰难险阻,重新出发,揭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页。

  2015年6月19日深圳侨报第A14版:读书

  原创稿件,谢绝任何网站、新闻客户端、微信公号等以任何形式转载,若转载或商用请致函致电商洽索取原创及润色后的完整版。但是,欢迎转发和分享至你的朋友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回忆录》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