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启航》是一部由嘉娜·沙哈提执导,保剑锋 / 海清 / 成泰燊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浪淘沙:启航》影评(一):《大浪淘沙》告诉你一百年前的年轻人到底在干什么
生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可能想象不出,一百年前,内忧外患、家国危亡之际,毛泽东、王尽美、邓恩铭、李汉俊等一批怀有热血之志的年轻人,是怎样走到一起,在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挥拳宣誓,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启一场劈波斩浪开天辟地的伟大征程。
他们当时到底干了些什么?又是什么样的精神和信念,支撑他们不畏牺牲、一往无前?这些悬念,现在随着嘉娜·沙哈提执导的电视剧《大浪淘沙》播出,以新颖别致的荧屏视角,拨开岁月的风云,把答案展现在我们眼前。
剧集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开篇,1945年“七大”召开为结点,讲述了这二十多年间,第一代共产党人的革命往事,从点燃革命火种到聚沙成塔,从一大在上海召开到国民革命,从五卅运动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从井冈山会师到抗战胜利、七大召开,每一件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件。对于这些事件,大家都不陌生,甚至很多人都可以做到如数家珍,《大浪淘沙》并没有作老生常谈,而是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鲜活饱满的群像刻画,给历史增添了不同以往的生动感和观赏性。
首先是每一个人物都鲜活饱满,每一句台词都掷地有声,面对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张国焘和北大爱国学生亮出血书,冲上街头高呼“还我青岛”却遭到野蛮镇压,戏骨成泰燊饰演的陈独秀四处奔走搭救学生,面对妻子“你就不为我和孩子考虑”的劝阻,说出“那些被关在监狱里的学生也是别人的孩子”之后走出家门,在革命活动中被捕,彰显出共产主义者的无私与刚毅。
另一位革命先驱李大钊,同样在剧集开篇就被塑造得呼之欲出,他儒雅博学、乐善好施,为传播革命火苗孜孜不倦,衣食住行极尽简朴,却经常无私资助学生和革命事业,北京共产党小组成立时经费紧张,他就把每个月工资的大部分80元拿出来捐作活动经费;还有李汉俊,作为共产主义的坚定追随者,他忍住悲痛,变卖爱妻遗物筹集经费,铁骨柔情不禁令人潸然。
当时的他们,都是才华横溢受各界尊重的文化名人,都可过上平和安逸的生活,可是他们都没有选择置身事外,而是挺身出走,站在革命的第一线,无视危险与牺牲,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与生命,从剧情中这些小细节,观众可以真实感受到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拳拳赤子心、报国情,怎能不为之共鸣与感动?
这也是本剧的魅力所在,从这些充满鲜活细节的历史画卷, 大家不仅能得到追剧的快乐,也扩充并加深了对党史的了解与理解,得到追剧学史一举两得的双重收获。从前提起党史,普遍存在一种误解,觉得党史都是专家学者的课题,与普通人距离甚远,然而现在,《大浪淘沙》的让党史走出一成不变的文本,以高质量、多元化的影视载体,重新焕发党史的活力与魅力,以一种空前轻松的资态走进普通观众的视野,融入到休闲娱乐生活之中。
特别是新一代90、00之后的年轻人,通过电视剧看到一百年前的同龄人到底在干什么,从他们的身上汲取信念与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历史观,意义巨大。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旖旎风光秀”,建党100周年之际,通过《大浪淘汰》重温峥嵘岁月,深切感受到没有中国共产党的薪火相传砥砺前行,就没有我们现在繁荣富足的生活,正如剧中青年毛泽东面对学生们讲出“少年强则国强,只有每一个中国人都从骨子里发愤图强,才能让世界知道,公理不可丧,中国不可辱”,新一代的年轻人更要温故知新,铭记党史,才能更好的继承先辈遗志,做到骨子里的发愤图强。
《大浪淘沙:启航》影评(二):《大浪淘沙》为相隔百年的年轻人发起了一场精神连线
文/满囤儿
现代年轻人的社交越来越基于网络化,越来越脱离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手机连个线,就能做到足够的交流与沟通。5月11日在浙江卫视和江苏卫视开播的党史学习教育题材电视剧《大浪淘沙》把握住了这一时代特点,用创新的表现形式,为相隔百年的年轻人发起了一场精神连线。
首先,在叙事视角上,《大浪淘沙》设置了一个现代青年角色——陈启航(陈若轩 饰)。他是一名党史学习者,并通过制作视频来分享他对党史的学习。全剧通过陈启航的视频讲述来呼应历史、对接现实。这个巧妙的设计,一方面解决了多条人物命运线的戏剧结构问题,实现同一时间段不同空间和不同人物故事之间的跳转式过渡;另一方面陈启航的旁白强化了历史讲述的严谨性和真实感,在每段历史的开头和结尾赋予了纪录片式的进出。
和普通的历史剧不同,《大浪淘沙》肩负着党史学习教育的任务。这就要求剧集对党史的呈现具备全景性。而全景还原历史是极其困难的。其一,历史是由很多人的付出共同构建起来的(本剧的出场角色甚至超过了500个),无论选哪个历史人物进行单线叙述都太局限。其二,由于这些人的经历并非编剧可以设计和编写的,所以并不存在戏剧化的交织,多线叙事无法构建时空上的平衡与巧合。因此,传统的单线叙事和多线叙事,都无法做到真正的全景呈现。
《大浪淘沙》的主创巧妙地用陈启航的视频讲述来切分段落,很好地弥补了传统叙事的缺陷。对于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路历程、人生选择和命运走向,本剧不仅保持了给予正面镜头,而且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戏剧篇幅上的完整,可谓迄今为止最完美的“全景式”。
其次,《大浪淘沙》很注重精神层面上去制造青春共鸣。现代年轻人多多少少都接受过一定程度的党史教育。我们更应关心的是,他们在精神层面上从党史中获得了什么。如果他们只是能够把党史选择题答对,那就只能说明党史教育太内卷了。《大浪淘沙》的开播,能在将党史教育从知识记忆提高到精神认同上起到重要作用。
剧集里不仅有我们熟知的党史人物和事件,而且还有更多的鲜活人物和生活质感的事迹。通过剧集里的细腻讲述,李达、王尽美、李汉俊、邓恩铭、陈潭秋这些历史课本里提及相对较少的人物也都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这些角色在20世纪初恰是青年,是百年前进步青年的代表。比如李汉俊为了筹集经费变卖已故爱妻遗物这样的事迹,经过出色的影视化提炼,特别能引发现代年轻人的共鸣。
主创抓住这些早期共产党人年轻热血的一面,弘扬他们以思想和行动践行救国救民之志,减轻了观众的学习压力,增强了观众与角色同悲同喜的沉浸氛围。若现代青年与百年前的青年能够真正在精神上达成连线,那才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终极价值。回望从黑暗到光明的峥嵘岁月,《大浪淘沙》带着厚重的人文关怀与艺术观照,实现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
《大浪淘沙:启航》影评(三):觉醒年代的日新月异,革命征途的去伪存真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众多的献礼影视作品中,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庆祝建党百年展播活动“理想照耀中国”重点项目的《大浪淘沙》,是一部很特别的作品,该剧更多是以年轻人的视角,来看待百年之前的年轻人,特别是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卫国、抗日、救亡之时的心路历程。
《大浪淘沙》的开篇,以当代青年陈启航拍摄vlog的方式,带来网友们一起回溯百年的革命历程的方式,他的视角,无疑就是我们观众的视角,这样的艺术化处理,不仅形式新颖,而且也更易吸引到年轻一代观众的关注与追随。
由此,以年轻人的视角看待年轻人的奋斗,让两代年轻人跨越百年的历史长河进行沟通与对话,《大浪淘沙》这部作品所带来的亲切感、紧迫感与沉浸感,在影视创作层面确实前所未有。所以,心怀初心,感受觉醒年代的日新月异,这种难能可贵的“年轻化”是《大浪淘沙》带给观众的第一印象。
同时,剧名《大浪淘沙》也是颇有深意,毕竟这是第一部全景式展现了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路历程、人生选择和命运走向的作品,而中国共产党成立、发展、壮大的历程,也确实可以用“淘尽黄沙始见金”来形容。一百年前的党领袖和成员们一路走来,有的坚持到了胜利,有的牺牲在了半途,有的走了弯路迷途知返,有的却与最初的信仰背道而驰……百年之后,再看这惊心动魄的去伪存真的革命历程,让人感慨万千。
《大浪淘沙》是一部群像戏,展现了毛泽东、王尽美、邓恩铭、李汉俊等一群20世纪初的先进青年,以思想和行动践行救国救民的热血之志。众所皆知,抗日救亡、建立全新的中国,并非是件易事,而是时刻伴随着硝烟弥漫,伴随着流血牺牲。而对于年轻一代的共产党人,和在襁褓中迅速成长的中国共产党而言,这一路,何止是风雨兼程,更是在摸索与试探中,渐渐走出了最适合中国本土国情的共产之路。
我们常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不仅仅是星火燎原的逐渐壮大之程,同样是大浪淘沙的炼金之旅。在《大浪淘沙》中,由保剑锋饰演的毛泽东,和成泰燊饰演的陈独秀,是整部剧情中的主线人物,他们的出发点一致,但归途各异,令人感慨,与其说是命运分别选择了他们,不如说是他们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命运。在“大浪”之下,是沙是金,历史自有评说。
从召开一大的一艘红船,到后来所领导的百万雄师,以至如今所建设的强大国家,中国共产党看似一路高歌的突飞猛进,实则是筚路蓝缕的艰辛攀登,唯有经历过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之后的去伪存真,才能推翻了旧社会、打跑了侵略者、建立了新中国,这个过程,历尽磨难,方得涅槃。
犹记得日前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故事讲到了共产党的成立,而《大浪淘沙》不仅在编排上接档,而且在剧情上,也是非常巧合地进行了接续,讲述了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一直到1945年“七大”召开这二十多年间,中国共产党以改造中国、救国救民为己任所进行的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奋斗史。
当然,不同的主创不同的阵容不同的作品,所带给观众的观感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便是,好的影视作品,总能让我们从其中感受到先辈们的光辉革命历程与崇高革命信仰,追《大浪淘沙》,是一次难得的党史学习教育,更是一次难得的精神洗礼。
《大浪淘沙:启航》影评(四):《大浪淘沙》首曝海报,“红船精神”有了现代的打开方式
昨日,由国家广电总局指导,上海广播电视台承制的“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启动特别节目”播出。展播剧目中,生动诠释“红船精神”的《大浪淘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节点。对普通观众来说,“建党”可能只是历史课本上的文字记录。但我们必须要明白,历史不应当被忘记。
从五四学生运动到中共一大召开,从国共首次合作到解放战争胜利,从三湾改编到瓦窑堡会议,从抗日战争爆发到中共七大,共产党人不畏白色恐怖,艰苦卓绝追求真理的故事,那些为革命献出生命的同志的光辉事迹,都应当被更多人所知晓。
《大浪淘沙》所描摹的,正是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过程。
《大浪淘沙》由吴家平担任总制片人,刘星担任编剧,嘉娜·沙哈提执导,保剑锋、成泰燊领衔主演,海清特别出演,陈若轩、孟子义等主演。
近日,《大浪淘沙》首度公开概念海报和人物剧照。在光影交错中,以毛泽东(保剑锋 饰)为代表的“一大”代表或严肃、或冷峻、或凝神、或沉思,虽无声却豪情满溢。透过这组剧照,艰辛曲折的故事线尽数彰显。
《大浪淘沙》讲的是什么?
它讲述了从中共一大到中共七大,20多年的中国史。
《大浪淘沙》以现代青年讲述者陈启航(陈若轩饰)的视角,首次将镜头集中对准中共“一大”13位代表,把这群参加会议时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青年人的信仰抉择、人生际遇和命运轨迹作为刻画焦点,讲述了他们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开辟前所未有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伟大胜利的故事。
《大浪淘沙》独辟蹊径,跳出过往党史电视剧以事写史的定式,驶入了人物剧的航道。编剧刘星以人带史,将人物根植于波澜壮阔、纵横捭阖的党史中,用人物命运折射历史进程。随着剧中人物命运的发展,党史上的重大节点尽数展现,引人入胜。
在绝大多数观众的固有印象中,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气质往往是厚重、沉稳、严肃的,革命烈士鲜血浇灌的历史容不得戏说。不过,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随着如今“Z世代”年轻观众的增多,他们也对这一类型作品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有意义也要好看,要真实也要有趣,要生动更要酣畅。
相比起传统讲党史的影视作品,《大浪淘沙》最难得的是剧中两代人百年对望的巧妙设计。党史依旧是党史,讲述者却变成了年轻人。现代青年陈启航,放弃了别人羡慕的高薪,选择了自己热爱的历史,成了一名历史主播。
在剧中,陈启航承担着连接“古今”的作用。100年前的故事在发生,如今属于“陈启航们”的故事也在发生。看似毫无关系的两代人,却通过陈启航的视频内在勾连到一起,展现出不同时代不同年轻人对于命运的抉择。
他们都曾经迷茫过,也都信念坚定;都曾不断碰壁,最终依旧勇往直前。基于此,现代青年陈启航与“一大”代表跨越百年的隔空对望,就有了意义。
这不就是所谓的“主旋律年轻化”吗?都说要拍年轻人喜欢看的主旋律,还能有什么比让年轻人自己讲党史更“年轻”的方式呢?不信你去瞧,在B站、在西瓜视频、在抖音,那些年轻的UP主们,俨然就是现实中的“陈启航”。
《大浪淘沙》发布的剧照共有7张,既有概念主海报,也有人物海报。
其中的剧集主海报,是红色江水中飘着一艘画舫。这就是浙江嘉兴南湖的那艘“红船”,1921年8月3日,“中共一大”在此闭幕。海报上,朝阳逐渐升起,染红了江水,也为木船前进照亮了通行道路。红船虽小,大道不孤。
始于红船,革命先辈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始于红船,革命先辈坚定理想、百折不挠;始于红船,革命先辈立党为公、忠诚为民。正如习总书记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所说,“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这种“红船精神”,就是《大浪淘沙》想要阐述的意义。
人物剧照中,既有革命先烈们舍生忘死之时刻,也有历史中的重要转折点,还有现代青年瞻仰先烈的动情场景。背景朴素,影调沉稳,质感十足。
这些剧照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无疑是毛泽东。他或神情严肃,背后悬挂绘着镰刀锤头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旗帜鲜红耀眼;或娓娓道来,向同志们讲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或正值分别,抚慰家人不要担心,革命道路上难免流血,无论自己能否保全,为了国家与人民“纵死英骨香”。
陈独秀(成泰燊 饰)昂首挺胸,大踏步向前走。他的追随者紧随其后,帮其撑伞。他痛心疾首,认为“如今的中国已到了非变不可的时刻”。激荡的雨点打在伞上撞成碎沫,映衬的不仅是当局的恐怖,也昭示了他们终将灭亡的下场。
描摹过去的剧照,皆是冷色调。到了陈启航、林帆(孟子义 饰)等人瞻仰先烈的剧照,陡然变成了暖光。西风萧瑟,四人暖意自生,笑容满面。革命先辈拼尽一切换来的,不就是为了让后人过上好日子吗?如今尽数实现了。
“启航”寓意着红船开拔,也是剧中主人公陈启航的名字。作为一个嘉兴人,或许这就是长辈为他取此名的含义。如今如先烈所愿太平盛世,我们不用再抛头颅、洒热血,但红船启航的精神永不能忘。陈启航如是,荧屏外观众也当如是。
《大浪淘沙》想做年轻人爱看的影视剧,但绝不做“讨好”年轻人的影视剧。事实上,好的影视作品本就不是迎合,而是引导和影响。想做到后者,除了要有意义和有趣,还要有精良制作,满足影像美学上的审美诉求。
为了更好地呈现这部作品,主创团队颇下了一番功夫。在演员甄选上,他们兼顾了年轻演员与中年实力派的阵容。现代视角,由陈若轩、孟子义等青年演员担纲主演。
陈若轩在剧中饰演历史主播陈启航,孟子义饰演陈启航的“小迷妹”林帆。两者由于喜好历史而结合,一起研究、探讨“一大”代表们的英雄事迹。
除了青年演员,更汇聚了一批深受观众喜爱的实力派。
这不是保剑锋第一次饰演毛泽东。在十年前的《湘江北去》中,他就成功饰演过青年毛泽东。时隔十年,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和演技的积累沉淀,想必会再现伟人更多的神韵风采。
出演陈独秀的是演员成泰燊,海清则饰演他的第二任妻子高君曼。两人皆是实力派演员,前者的《琅琊榜之风起长林》《巡回检察组》,后者的《红海行动》《小欢喜》都是热度品质兼具的作品。二人此次搭档,应当可以为观众带来不少惊喜。
陈启航的父亲陈卫国由王志飞担纲,他多次出演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更凭电影《古田军号》中朱德一角,摘得了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殊荣。
为了保障制作水准,《大浪淘沙》还力邀一众实力主创加持,这是一支用“作品说话”的资深团队。
制片人吴家平制作过一系列观众熟知的作品,譬如电视剧《东方》《鸡毛飞上天》《在远方》皆出自他手。
导演则请来了嘉娜·沙哈提,听名字也许有点陌生,但要提起她的代表作《恰同学少年》,估计大家都耳熟能详。这部剧就是年轻人爱看的主旋律,在B站颇为火爆,广受好评。她所签约的公司和光传媒除《恰同学少年》外,还先后创作了《毛泽东》《长沙保卫战》《伟大的转折》等一大批主旋律佳作,此次也是《大浪淘沙》的合作方和投资方。
为了真实细致地还原建党的情境,摄制组在一万两千平米的摄影棚内搭建了上海渔阳里、嘉兴红船、北京北大红楼、新华门、延安窑洞等标志性建筑。剧组更是辗转横店、嘉兴、上海、延安等多地实景拍摄。据统计,这部戏取景地超过600处,角色超过500个,群众演员更达到4万余人次。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大浪淘沙》的意义不言而喻。
如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我们要昂首往前,也要回望历史。共产党人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不断前行的核心驱动力是什么?这一切,相信观众能从《大浪淘沙》这部史诗剧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