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产品型社群》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5-14 02:49: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产品型社群》读后感锦集

  《产品型社群》是一本由李善友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9.00,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产品型社群》读后感(一):产品是最后一维吗?

  这里说的产品包含2层意思,做知识性产品(教育培训)因为虚实兼具,所以自然可以当成是最后一维看待。

  但是如果是实物产品,那或许经营的缘由、理念、情感、过程,共同组成的“信念”,才是最后的一维吧。

  尽信书,不如不读……结合自身去实践,才能找到自己的“路”!

  《产品型社群》读后感(二):期望太高,有点失望 很希望看到不一样的观点 然而和其他书差不多

  都在说小米,有点过了。小米这2年过的不好。江湖风水轮流转。小米以前是塑造了一个神话,也画了一个很多人津津乐道的商业模式。然而当增长下滑市场下滑的时候,小米面临的问题也是空前的。

  其二,小米模式是一般企业可以学得到的?我们仔细思考一下我们可以从小米身上学到什么?切记不好看别人做得好就一味的模仿。其实个人喜爱读书。读过了2013年到2017年间的大部分互联网新媒体类的书籍。发现很多同类书籍都在说小米。然而他们说的无非就是那些大家都很熟悉的内容。成功案例的我们是可以分析,是可以借鉴。如果我们可以挖到小米那些不为人知的秘诀,或者是分析一些 学不来小米模式的企业我们要如何做,这样的观点就更完美了。分析别人不分析实际场景的书籍是给外行人看的。

  《产品型社群》读后感(三):互联网时代,什么最重要?

  这本书,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看完了。书中以小米的社群运营为例子,阐述了产品、社群之于互联网领域成功的重要性。

  其实书中讲的精髓就俩,第一个是产品。在互联网时代,产品就是营销,产品好,则可以实现口碑传播,节约了传统行业里的渠道成本,库存成本等。小米的营销就是通过与三星等相对高端的产品进行捆绑,加上CPU的洗脑,让用户有种拥有小米的自信,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品牌价值。第二个就是社群,社群就是一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有与之特定的文化,有将部落发展起来,就能实现营销。

  在,基本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创新产品,所以我认为,互联网时代就是营销的时代,移动互联网这一块的红利基本上已经瓜分完了,现在还剩一些小公司苟延残喘。但并不是说,行业前景已无,科技的影响力是极具杀伤力的,科技的发展会推动社会的变革。所以企业要做的是营销,卖的是服务。就像小米,看起来卖的是硬件,其实是软件。产品再好也需要营销打出去,营销做得好就会相应推动用户的反馈,从而促使产品进一步完善。

  这本书还行吧,就是写的废话太多了,感觉就像听了一堂课,抓住重点看吧

  《产品型社群》读后感(四):全书总结下

  全书基本以小米、苹果、罗辑思维、特拉斯、黄太吉煎饼等案例讲互联网产品运营。

  1.为什么小米能够做到?

  小米的互联网思维——专注、极致、口碑、快。本书的互联网思维——产品型社群:产品、社群、自组织。产品是广告,社群是渠道

  2.营销和产品,哪个重要?

  雷军说:“我过去20年都在跟微软学习,强调营销,其实好公司不需要营销,好的产品就是最大的营销”。

  产品型营销,营销溶于产品。

  小米手机对比苹果、三星、HTC ,具备高性价比优势:与高端手机具有同样的配置,售价却只有高端手机的一半。

  3.技术和产品,哪个重要?

制造不等于产品,产品是怦然的“心动感

  《产品型社群》读后感(五):不懂互联网的可脑补此书,懂的也可瞅瞅

  读完这本书收获还是有的,尤其是借助本书中的一些对社群思考来“完善”我对社群的认知,但是这本书却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即有点低于我的预期——在阅读本书前我对本书的期望值太高了。

  首先,这本书相当大的篇幅都是在讲小米,但小米的成功不可复制,也只能借鉴,不然从凭借我们强大的“山寨”能力,不知道要复制出多少个小米公司了;

  其次,这本书你可以让你认识到产品的重要性、社群的重要的性、去中间化的重要性等等,其实这些观点在互联网上已基本成为共识,算不上深刻的洞见,只是本书将其更详细的论述了,更细化。打个不是太恰当的比方说,今天大家要吃面食,你以为今天吃馒头了,而这本书却给了你一碗面条,上面还有几块肉,但本质上还是面食,没有什么区别;

  第三,这本书将近有250页,但其中一半的是配图,没有错,有至少120页的配图,去掉这些配图的话,本书也就130页左右,其实也就是说本书用了130页的篇幅讲了很多大家都有共识的东西。当然这里面有个信息不对称的东西,对于互联网不是很熟悉的人,这些信息对他们还是挺有价值的。当然我说这个是想说这本书定价69页,如果这本书变成了130的书,你还敢卖这个价格么?

  第四,这本书讲社群,主要讲其必要性, 但是你想从本书学到具体的操作手法,恐怕你要失望了, 因为本书讲的都是“道”,至于具体玩法,里面没有太多涉及(讲小米的案例的除外,粉丝经济谈小米,互联网思维谈小米,社群经济也谈小米,小米是这些概念的万能案例啊)。

  第五,推荐不是太了解互联网的读,熟悉互联网但又想深入了解下的可读,非常熟悉互联网的也可以读一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是期待不要太高,不要被网上的评论把本书“神话”了,本质上神话这本书的很多都是李善友教授的“脑残粉”——你愿意多程度上相信脑残的话?

  最后,李善友教授的书我还会买,还会继续看,哪怕贵,原因很简单,开脑洞嘛,投资嘛,至于产出比,看你个人喽。

  《产品型社群》读后感(六):社群倒是个准话儿

  什么叫产品型社群,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解读这本书。

  产品,从古至今所有的交易活动都是伴随产品进行的,工业时代以产品为核心,以技术、工艺、质量为依托进行市场角逐。那个时代只要有最优秀的产品就基本奠定了胜局;而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支付方式、生活理念都发生了巨变,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主的第三方支付几乎贯穿了整个互联网时代的交易市场,形形色色的电商平台,不经商品种类繁多而且还有的小而美,而编制这张巨网的不是企业而是用户。这里书中不再称之为消费者而是用户,而最有价值的用户企业会粉丝。

  粉丝经济是近些年兴起的新的消费模式,区别与传统消费者的是,粉丝和企业之间的情感联系加深。根据情感程度的强烈,最高级的粉丝叫做铁杆粉丝。书中主要是以小米的发展为例,大谈小米脑残粉、死忠粉、铁杆粉对小米发展起到的巨大作用,而当初小米并不是先做产品,而是先聚合用户,获得第一批忠实粉丝,并开创预售模式,零广告费、零库存、零渠道的降维化处理,使中间成本无限接近于零,以低攻高打破了传统的手机格局,成为中国第一大手机厂商,同时小米也是一个互联网公司的佼佼者。虽然进入2016年后小米创新不足的颓势已经日渐显露,但是并不妨碍他成为这个时代现象级的企业。

  今后的社群商家模式将尽可能将毛利率化为零,通过软件和附加服务和周边衍生品来盈利,而目前很多企业已经探索这种模式了,就算是目前的美大外卖的合并、滴滴快滴的合并,前期不断烧钱的目的也是为了圈海量用户,培养用户习惯,后期通过交叉补贴等方式盈利回来。

  人始终是这个世界的中心,而互联网竞争的首先就是需要获取海量用户,不单单是通过烧钱补贴就能发展壮大的,更重要的是和用户形成思想上、价值上、情感上的认同,和用户维系情感交流,培养用户成为铁粉,一批永远不会离开的铁粉,形成永不消逝的资产。

  《产品型社群》读后感(七):取其精华

  虽然作者是中欧商学院教授,还创建了酷6网并让其成为全球第一个在纳斯达克独立挂牌的视频网站,来头很大,但是阅读前面几章之后总体而言我觉得这本书比较主观,基本就是就着当时比较火的案例(小米)来套入自己的理论来分析,我本来是看一段心里就非常反抗并且自己举出反例辩证思考,但是看着看着,最后却改变了想法,觉得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其实是作者引用佛经的一句话:当智者伸出手指指向月亮,愚者却朝着智者的手指望去。这本书其实只是手指头而已,作者只是分享他的所思所想。

  这本书主要论证的是,在互联网世界,产品是最最最最重要的核心,第二就是社群,有了这两个甚至可以达到0营销费用、0渠道费用和0库存,其他企业不改革肯定就面临巨大危机。全书基本就是围绕小米的例子来讲,因为这是15年出版的书,所以放在今天,其实可以看到当初很多现象其实是非常昙花一现的。不过抛开具体的论断,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其实是关于社群的概念。

  私以为,业绩=流量*转化*客单价,社群其实只是这个公式的其中一环,不过是流量成本比较低、转化率比较高的一环。但是一个产品要成功,肯定不能说看几本书说互联网思维就抛弃原来的做法,说社群就抛弃原来的渠道,个人认为还是要深入研究客户,研究客户的需求、购买心理、购买习惯和实际购买行为,再选择目标消费者所在的地方(流量),做能提升转化的广告或者活动。作者说:“互联网时代,人就是商业模式。”其实我想说,不管在哪个时代,人都是最重要的商业模式啊,只不过互联网让沟通成本大大降低,让人和人更加容易连接在一起了。在《定位》里面,品牌的做法是占据消费者的认知;在实际的日常销售中,销售员要有业绩通常第一步是要获取目标消费者的信任,这些做法无疑都是针对“人”和实际的销售环境而做出的。书里说的社群其实就是一群信任和喜爱品牌的粉丝,这个其实在工业社会也是存在的……比如最近在看的可口可乐粉,不过现在时代变化,可以更简单把这群人凝聚在一起,然后就可以更加深度挖掘他们的价值啦。综上所述,时代在变,但是人性是不变的,如何在变化中找到不变,再反倒推这些不变如何应用在现在变化的年代,才能让我们不至于在纷繁复杂的世界迷失方向吧。

  《产品型社群》读后感(八):读书笔记:产品型社群--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方式

  产品型社群--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方式

  1.在产品部分提出功能为标配,情感成强需;在社群部分提出中间成本趋零,二次打击盈利;在自组织部分提出个人异端化,组织社群化。

  互联网思维之一:功能成为标配,情感成为强需

  互联网思维之二:中间成本趋零,=次打击盈利

  互联网思维之三:个人异端化,组织社群化

  2.产品是怦然的“心动感”

  3.产品的审美主义时代:极致、简洁和情怀

  --审美与极致:把自己逼疯,把别人逼死。永远不厌其烦地改,越改越有温度感,越改就越知道下一步往哪里走,这本来就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

  --“一生悬命”。我现在的人生哲学是: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极致,下一步的美好自然就会呈现。

  -- “爽”胜过功能;“酷”是未来的体验方向。

  --简洁并不是把现象层面的东西变少,而是从现象层面深挖下去。

  --不要强求不喜欢你的人喜欢你,让喜欢你的人更喜欢你。

  3.定位核心人群:寻找100个天使用户小米先从手机论坛上找到了1 000个人,这100个人他们愿意把自己的手机操作系统刷成小米的MIU操作系统。小米的7个创始人都有这100个人的联系电话。

  这个时代最大的成本红利是“认知流通成本下降”。互联网时代,产品信息到达用户的成本为零,用户和用户之间影响的成本为零,产品本身就是广告。

  用户=读者=粉丝,内容营销就是“讲故事”。:你的工作是故事,你的生活也是故事,对一家创业公司而言,你的一切都是故事

  4. 产品是入口,社群是商业模式

  --社群势能=产品质量×连接系数。

  --连接系数=lg(铁粉)

  当忠诚粉丝数等于100时,连接系数为2,社群状态为社群雏形。

  当忠诚粉丝数等于1000时,连接系数为3,社群状态为中等社群。

  《产品型社群》读后感(九):为什么把一件小事做到极致就可以了?

  从我大学开始,我旁边以及我不认识的人,都在跟我说,要两手准备两手抓,多考几个证,以后比较好就业。

  而当时,我就读的还是我们学校最好的专业,这个最好的定义,来自高就业率和高薪酬。连我们专业都常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更何况其他的学生。其实这种生存的恐慌感,从高中就开始埋下。在我们国家,高中学习阶段,堪称是整个教育阶段竞争最残酷的时期。而这种残酷里面,唯一考核指标就是成绩,而成绩来自六大学科均需优秀。有一科偏科,几乎可以断定与名牌大学无缘。

  国内的教育,从来都是要均衡学习,什么都要抓什么都不能放。就算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只需专修一个专业了,也不能放弃均衡的思想,需要做多手准备。可是,多数人基本都是普通人,时间精力都有限,均衡分配直接指向术业无法专攻。而毕业进入社会,才是真正检验的时刻。从新闻报道以及相关研究报告可以看出,真正能创造出自身价值的人,太寥寥可数了。反而,多数大学毕业出来的学生,蜂拥涌向公务员考试,清闲而且稳定,解决生活所需即可了。

  学习是为了什么,为了创造。优质生活只是创造过后带来的附加值。但现在的价值观念,太目光短浅且虚荣浮夸。但历史地车轮总在前进,甚至是以快车道的速度在席卷一切。尤其是如今的互联网时代,重新洗牌各行各业也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

  稳定,才是最大风险。创造,才能与时俱进。《产品型社群》提到典型事例--小米手机,从无到有,到互联网企业第四强,也就花了4年时间。雷军只是小米手机做到了极致。极致之后,小米从手机业务到相关衍生品的扩展,就像建好了一个火车头,其他车厢自动组装,迅速扩展强大成一个估值达几百亿美元的公司。

  互联网显示了超强的创造力。

  其实从苹果手机引爆的互联网时代以来,微博、微信、阿里巴巴等无一不是在细分市场做到了极致,腾讯微博PK不过新浪微博,易信来往也干不过微信,电商平台老大始终是阿里巴巴。而往小了去说,自媒体作为内容供应方,更直观地验证了把一件小事做到极致就好了。微信公众号“咪蒙”“六神磊磊”等,无一不是找到自身的细分领域,做到了极致,做出了自己的情怀。据悉,“六神磊磊”早已经年薪上百万。

  互联网思维,就是产品+专注+极致。读完该本书,作为做内容供应方的重业者,可以借此梳理下思路。

  《产品型社群》读后感(十):《产品型社群》有感

  传统模式企业正在直面一场空前的“降维战争”。传统模式很难避免悲惨下场,诺基亚等昔日庞然大物轰然倒塌,柯达发明了数码成像技术却依然破产。

  主要分享书中李善友教授提到的互联网思维三大法则:

  互联网思维之一:中间成本为零,利润递延

  小米与特斯拉,通过社会化媒体接触用户,在自有电商销售产品,根据用户预订量分批生产产品,从而实现“零营销费、零渠道费与零库存费”的成本结构,这对于传统厂商来说则不可想象。离开成本结构谈互联网思维必定是伪互联网思维。互联网价值网中的企业能够去除中间成本,消除营销、渠道、库存这些对于传统厂商来说天经地义的维度,发动“降维式攻击”。而企业往往把这部分省出来的成本让利给消费者与用户,以后续递延利润的方式获得盈利。换言之,“一次打击”已经不行了,企业要生存,必须获取多次打击的能力。再以智能手机行业举例,传统手机厂商卖手机以销售硬件为核心,把硬件卖给客户,卖完即关系两清,考量的是出货量与市场占有率。而小米卖手机,是跟用户建立长期关系,以经营用户为核心,除了硬件销售,从游戏联运、内容服务、配件销售都可以再获得利润,因而小米追求的是粉丝数、MIUI用户数、版本更迭次数以及软件应用量。

  互联网思维之二,功能成为必需,情感成为强需

  进入互联网时代,产品生命周期“快进”,产品的辉煌期大大缩短,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竞争优势和品牌优势都在速朽。对很多企业来说,根本来不及从产品积累到品牌,就如流星划过。在位企业的既有优势“速朽”,在野企业则凭借一款产品就可以横空出世,一出生就可以风华正茂,小米、微信、余额宝就是例证。颠覆式生存成为这个时代的常态,而企业需要具备的是不断颠覆自我,快速刷新的能力。

  在一款产品可以颠覆一个巨头的时代,产品的重要性前所未有,但产品优秀并不等同于技术领先。如罗振宇所说,“工业时代承载的是具体功能,互联网时代承载的是趣味和情感。”亦如乔布斯所言“我们正处于技术和人文的交叉点”,功能属性自然是产品的必须属性,但情感属性上升为一个优秀产品的标配。当我们心甘情愿为iPhone付出高溢价,并非因为它比其他手机有更多功能,而是在为出色的设计与体验带来的美感买单。

  被赋予情感的产品会具有人格化特征,形成“魅力人格体”。互联网品牌则是创始人、产品与粉丝之间的合谋,CEO成为代言人,只需有极致的产品体验,粉丝就会去传播。当营销与产品合一,也就又一次实现了降维。我们看到一方面是中国最知名的广告人叶茂中在微博上发表忏悔,另一方面则是小米手机不做广告投放,将这部分费用用于采购顶配部件、使用高端供应商以提高品质。雷军说:“我过去20年都在跟微软学习,强调营销,其实好公司不需要营销,好产品就是最大的营销”。

  互联网思维模式之三,个人异端化,组织社群化

  逃逸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最难改变是观念革新,以及组织、管理的创新。人与人冗合度为零,个人要生存,需要将才能发挥到极致,甚至成为异端。何谓异端?乔布斯在1997年重返苹果后,推出“Think Different”这则广告,为当时已经趋于平庸的苹果重新找到了灵魂。异端自然是格格不入的,但是没有人能漠视他们,因为他们改变了事物,推动了人类的进程。引领世界的几家公司Facebook、Google、苹果乃至小米,在选才、用人的标准和方法上都秉承追寻极致人才的精神,正极速趋向二维化:要么杰作,要么狗屎,不杰出必须走人。

  当个人走向异端化,就会吸引追随者,从而形成组织的社群化。在Netflix流传甚广的一份人才管理文件中,最为核心的观念是:“你能为员工提供的最佳福利,不是请客吃饭和团队活动,而是招募优秀的员工,让他们和最优秀的人一起工作。”优秀的互联网公司相信,所需要的不是一群庸才,而是几个甚至一个顶尖的人才。因为一个顶尖的人,会吸引一群志同道合、精神投契、水平相当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冗合度为零,终有一日会达到“人即公司化”,在这一趋势中,公司的边界被打破,公司变轻,团队变小,层级变少,管理变淡。比如苹果极度强调会议效率,无关的人不允许参与会议;小米以米聊群代替组织架构,实施内部项目管理;黄太吉用微信群处理工作,这些互联网公司的管理都已经“异化”了。“异化”的管理有三大特点:广义化、外部化与游戏化。首先,管理广义化,小米用快节奏的工作氛围来影响员工的行为,让业务管理来驱动员工管理;其次,管理外部化,让用户广泛参与,以用户的吐槽或赞扬来驱动员工进步;再次,管理游戏化,人人都是游戏一份子,小米的创业难道不就是一场真人秀吗?

  “管理与业务谁更重要”的问题不复存在,将员工管理嵌入业务管理,把内部沟通融于外部沟通,把所有的管理、文化、价值观、愿景融于一件事: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产品成了引领、激励和衡量一切的风向标。麦当劳与Twitter都已经取消了COO岗位,未来将会消失的岗位还会有人事、财务、总裁办……通常意义上的管理与产品合一,管理也被“降维”了。

  参考:http://www.adminso.com/articles/view/58386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产品型社群》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