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鸟鸣时节》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5-14 01:38: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鸟鸣时节》的读后感大全

  《鸟鸣时节》是一本由[英]布雷特·韦斯特伍德 / [英]斯蒂芬·莫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5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鸟鸣时节》读后感(一):来,带你领略鸟类好声音

  天气已经暖和,园区和马路边的花儿都竞相开放,人们轻易地可以闻到空气中的花香和丝丝甜蜜的味道。四个季节中,相信喜欢春季的人不少。春和景明,天朗气清,花儿簇簇,再配上林叶间的鸟鸣,真真的是人生一大乐事了。这本《鸟鸣时节》就是带着这样的春天的愉悦走来的。

  我以前的时候很少注意到鸟叫,对鸟的认识只是来自地里听到的布谷声和偷吃粮食的麻雀。之后再有一些对鸟的了解是因为背诵的古诗中涉及到鸟的也很多,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望帝春心托杜鹃”等等。那时候只是背诵古诗表达的感情,真正对鸟也没有作过多的了解。

  真正对观鸟有了改观和认识,是在去了一趟观鸟园以后。观鸟园这里有着大片的江口湿地,这儿是从东亚到澳大利西亚水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如果幸运的话,可以在4月下旬观看到水鸟的迁徙大军。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一点也不亚于看到大量水鸟迁徙的场面。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颜色淡雅,给人一种春风拂面的感觉,再加上那几只鸟的造型,真给人一种远离高楼喧嚣置身于大森林的错觉。这本书非常的厚,因为它的内容非常的丰富。这本书是以BBC节目《鸟鸣时节》为蓝本,但却是节目时长的4倍,因为它讲述了247种鸟类的故事。书中还配备了精美的插图,更吸引人的是可以扫码聆听鸟鸣,这样一本书带给我们视觉和听觉还有心灵上的三重享受。

  这不是一本传统的大百科式的鸟类丛书。这本书按照时令月令的不同,详细分析季节气候的变化,再根据多年来对鸟儿们的生活习性的研究,非常严谨地划分了目录和章节。书中对鸟儿们类别和习性的介绍,还从诗歌、音乐、和文学的角度上引申着去做详细的说明。比如书中引用《黑暗中的鸫》和《海外乡思》来描述欧歌鸫,这样将欧歌鸫的歌声独特之处描绘的非常清楚。书中措辞非常的严谨,比如家麻雀和麻雀到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都可以在书中找得到答案。

  这本书真的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这书更像是鸟类好声音的集结。这本书适合慢慢翻开,细细阅读。这样当我们听到那一声声鸟叫的时候,会想嗯这个叫声是什么种类的鸟来着,我好像在书上见过。春有百花,春有鸟鸣,再配上这本书,不如去考验一下自己的耳朵,是否能够分辨出那些鸟儿的好声音。

  《鸟鸣时节》读后感(二):似远还近的不完全鸟类指南

  “这些美丽的大鸟

  我喜欢它们

  喜欢它们远离人烟

  将看不见的巢筑在高不可攀的悬崖

  我喜欢无人了解它们的习性

  只能远远地看见它们

  我喜欢它们对我保持警惕

  不敢靠近我

  就让我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吧

  就像它们只知道我是另一种兽

  彼此陌生,互不关心

  各自在自足的世界里好好存活”

  ——海桑《这些美丽的大鸟》

  写书评前刚过去的今天傍晚,我读完了海桑的《我的身体里早已落叶纷飞》。上面摘录的这首《这些美丽的大鸟》着实像是在我心里敲了一下。这不就是我们本该这样和大自然以及鸟类和谐相处吗?保持距离不干扰,是对鸟儿们最大的温柔。

  我在微博上发出提问,大家有多久没有听过鸟的鸣叫。不一会儿就会收到很多回复。还是有不少朋友能说,自己生活工作的地方能听到鸟的鸣叫鸣唱。甚至有朋友说,自己在阳台(还是天台上)种了葱和香菜被鸟吃了不少。但她还是会想着为了鸟儿能吃上,多种了一些。这点倒是令我感到惊奇又欣喜。

  或许真的如本书所说的那样,人们越来越觉得要是不想失去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事物,就该改变和自然的关系,维系好人类和自然的共生关系。

  然而,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蕾切尔·卡森就著书《寂静的春天》来痛斥大量使用DDT灭虫杀虫危害了整个生态环境。一次杀虫,致使害虫有了对杀虫剂的免疫。可是昆虫的天敌,譬如鸟儿,没有免疫性,就会在吃下有沾染杀虫剂的昆虫后,迅速倒下。(杀虫剂的使用可能也减少了家麻雀它们育雏期所需的昆虫数量。)

  本书中也谈到了20世纪50和60年代,像DDT这样用于农业的化合物毒害了不少欧亚鵟,使得它们数量锐减。值得庆幸的是,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出版后,真的推动了农业不再使用DDT这类杀虫剂(虽然现在似乎又有重新在用)。欧亚鵟的命运得到了命运的翻转。

  最贴近人们生活的鸟儿,想必就是家麻雀吧。我还记得某年冬天,来我家做客的叔叔手捧着一只麻雀来。他说小麻雀从树上掉落下来冻着了,就抽出卷纸给小麻雀做了小小窝(环绕一圈)。鸟儿很快就回温了,在我家客厅到处乱飞。它后来好不容易找到出去的路,头也不回就走了(笑)。

  感恩麻雀个头虽小但强大的生命力。作者在书里面还是提到了他对家麻雀的担忧:我们的城镇里适合它们筑巢的地方在变少。连城市里排放的废气或许也成了困扰的问题。无论如何,我还是感激每天醒来都能听到麻雀的叽喳声。这证明这里宜人宜鸟居住和生活。

  本书描述了247种鸟类。作者非常贴心地附上每月容易发现观赏到的鸟类和相对应的音频文件。这就是一本不完全的观鸟指南,提供给读者察看眼前所见耳朵所闻的鸟儿究竟是什么品种。

  要知道,观鸟(birding)在以前事需要明信片(有时间差)通信通知的。而现在只需要提前通知,观鸟者就能搭飞机前往目的地远距离手持望远镜观看他们心仪的珍稀鸟儿。

  因为如今全球的状况并不明朗,人们暂时不太能实现即飞即走去现场观鸟。作者提供了一个到目前为止能了解鸟类最好的方式——在当地找出一块“自留地”。这里最好包括一些水体,包含一系列微生物,离家出发骑车开车不远处的地方。

  (我脑海中蹦出来的第一去处就是动物园或植物园。也许它们还不够最最原生态,但还是能够贴合条件,给鸟儿一个相对周全的家园。大家也不妨找找附近的好去处。)

  春夏季就是鸟儿的繁殖季节。读者朋友们不如趁现在趁时光正好,带上《鸟鸣时节》,约上亲友亲近大自然。有可能会有惊喜发现噢!这也是个从小培养小朋友爱护环境和平共处的好时机。

  鸟儿鸣唱,正是好时节。

  《鸟鸣时节》读后感(三):鸟鸣时节,一场美丽的约会

  

你有多久没有见到小鸟,听见鸟鸣了?城市的生活总会让我们离车水马龙的鸣笛引擎很近,却让我们离鸟叫虫鸣很远?甚至会有一丝怀疑和害怕,这个时代的人,还会记得鸟叫声吗?若是看过《寂静的春天》《大灭绝时代》,对生态恶化的恐惧会更深。

《鸟鸣时节》是一本充满生命的书,是一本有声书。书中收录了247种鸟类的故事、配以274幅插图,一切都是那么鲜亮美丽。可是,当我置身书中,扫码听鸟鸣时,我多么希望我打开的不是手机扫码,而是一扇门,真正鸟类自由生活,我悄悄闯入,小心翼翼聆听的门。也许,这些鸟鸣就是这样小心翼翼被录下来的。自然之中,我们可以静候着晨间日落,好多种鸟儿在巢穴中的“闲聊报告”,当然,这也绝不是在囿困鸟类的动物园。可现在,若是打开十台手机,同时播放不同的鸟叫,会显得十分凄凉。话说回来,假设没有这些二维码,没有这些录音,无声的“鸟鸣时节”该是博物馆的陈设,记载详细、毫无生气。所以让人些许遗憾的“有声书”,编辑们也是费尽心力的。纵然无可奈何,但依旧细腻温情,至少,我听到它们的语言,神秘的、甚至比人类更加复杂的语言。

鸟儿真的能概括这所有的鸟类吗?说实话,看到目录我就觉得自己是“文盲”“鸟盲”。鹃、燕、莺、鹰、鹤、鹭、鹄自然难不倒,可鹟、鹬、鹓、鹩、鹀、鸮、鹝、鹨、鸹、鸺……真的能毫不犹豫的念出,并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吗?所以,说这本书是浓缩的鸟类百科也并不夸张。很有意思的是,本书以月份为目录,不是一月为首,也不是三月之春,而是五月!“五月宝贵的三十一里塞满了繁殖、育雏、觅食和鸣唱……”,真好,我也是五月遇见了这本书,五月开始分别着城郊林间的鸟鸣。正如书中所说,“任何人都可以称自己为观鸟者,因为任务人都可以享受到观鸟的乐趣。”

除了有声、目录,这本书还有什么非读不可的妙处吗?当然!开篇就以各种鸟类为线索,简单的列举了它们在文学史上稳固的地位,从荷马史诗到19世纪浪漫主义,无人不爱鸟。作为一本偏科普类型的书,还可如此文艺,让人无法拒绝的爱!其次,插图!彩色插图俏皮可爱、色彩饱满,很享受;字里行间以黑白鸟类插画作为间隔,是鸟类的形态也是影子,读书亦是在观鸟。最后,语言!仿佛作者和译者已经通了“鸟语”,以音乐感的节奏介绍每一种鸟,千字左右写一鸟,趣味中抓住精髓。

书中绝大多数鸟类,在中国也有栖息地。比如金雕就曾生活在秦岭,在上个世纪被大量捕杀制成标本售卖,在南方周末《后台》中有详细提及。再次读到金雕,不知道是否已经濒危、甚至灭绝。又想到最近的纪录片《地球改变之年》,同样也说到,疫情期间全球动物得以喘息。自然本无界,我们都该珍视所有的生命。

这本书不适合一口气读完,就跟着目录,每月一章,记住属于这个月份的鸟儿。若是能在自然之中寻觅到其鸟鸣、其身影、其羽翼,是乐趣也是希望。

  《鸟鸣时节》读后感(四):啁啾鸟鸣中的四季之歌

  

你有多久没有留意过窗外的莺啼鸟啭了?你最近一次看到小鸟的身影又是在何时?是在清晨遛鸟大爷的精致鸟笼之中?是在动物园里将几百只鸟圈在一起的“百鸟笼”里?还是在城市高楼林立间的矮树之上跳来跳去?

或许有人会说,我对鸟类又没有什么兴趣,为什么要费心力去观察这些呢?其实小鸟们的啁啾啼鸣,或许在无意之间会给我们带来一种开阔与愉悦的心境,据证实,观察鸟类对我们紧张而忙碌的生活具有安抚和疗愈的作用。

前不久和家人一起去了一趟张家界,登上天门山的那天,天气并不算好,虽不能见风和日丽中的峡谷奇景,但雾霭沉沉也别有一番风韵。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登上山顶的那一刻,震撼心灵的不仅仅是那巍峨的高山、险峻的悬崖、壮观的云海,还有那百鸟鸣春的一派盎然生机。

这是我前所未料的,奔着山而去,却为小鸟们心折。大概只有在那样的自然景观之中才能如此近距离地感受到鸟儿们的欢腾了,伴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人类的活动对鸟儿们的影响其实是非常巨大的,很多种珍惜鸟类渐渐烟消云散,而我们想要了解它们,也只能通过书本的记载和那些不再富有生气的图片,譬如游隼、燕隼、赤鸢、红背伯劳、反嘴鹬等等。

观鸟其实并不仅仅是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观”,而是一种更加深刻的人与自然的联系,就像《鸟鸣时节》中所写:“我们有许多深刻而特别的回忆,不仅仅与鸟有关,还与去过的地方和遇到的人有关。因为观鸟不仅仅是关乎鸟本身:它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与人类及自然世界发生联系的方式。”

所幸还有很多爱鸟之人,他们通过自己的悉心研究和观察,为我们记录下了鸟儿们的生活,英国知名博物作家、BBC自然史节目制作人和资深观鸟爱好者布雷特·韦斯特伍德和斯蒂芬·莫斯就是其中的两位,他们以BBC同名精品广播节目为蓝本,选出247种深受人们喜爱的鸟类,汇聚在了这本《鸟鸣时节》之中。

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自然爱好者的宅家观鸟指南,因为它让纸页上的那一只只灵动的鸟儿变得立体、生动起来,如果你看到书中描写的各种鸟儿鸣叫声,譬如林柳莺——“‘硬币在大理石板上高速旋转’,‘甜美的颤音’,‘一波波珍珠溅落在珍珠海岸上’”,这样的文字形容仍然无法体会到那种婉转之美的话,那么就让书本来自己“发声”吧,因为这本《鸟鸣时节》非常贴心地配有赏心悦目的视听资料,每个章节开头附有一个二维码,扫一扫,生动的鸟儿照片和悦耳的啁啾鸟鸣、甚至包括一些有代表性的鸟类鸣声及相关音乐作品,便可轻松获取,不仅享受了观鸟的视觉盛宴,更是一次美妙的“洗耳朵”的绝佳体验。

这样的精妙照片和动听声音可谓是得来不易的,仅拿我们听到的这些鸟鸣声来说,制作人要扛着一袋又一袋录音带,从自然史节目组的音频馆到位于顶楼的办公室,然后在听了数以千计的录音带,挑选出可用的素材。而最大的难度其实并不在此,而是在于很多在我们看来非常熟悉的鸟儿,收集它们的声音却有着巨大的困难,譬如鸽子,想必很少有人不熟悉吧,但是鸽子们的生活地方往往是嘈杂的市区,而在这样的场景中排除人声、车声等外界影响,提取出单纯的鸟鸣声,真的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鸟鸣时节》虽然是一本鸟类的科普读物,但两位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皆采用了通俗且优美的语言,将专业的知识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娓娓道出,语言流畅灵动,丝毫不见众多科普读物中的常见的枯燥解读,而是将每一只鸟儿的短暂一生,都写成了一首优美的诗歌、一曲动听的歌,堪称自然文学的典范。

在书中所介绍的247种鸟类当中,有200种都在中国有分布,中国人其实对于“观鸟”活动的热情也正在上升,作为消遣也好,还是兴趣所在也罢,鸟儿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当中,可事实上,我们所惊叹的只是他们美丽的羽翼或动听的歌声,如要问起鸟儿们的习性、外形或者生活史之类,怕是鲜少有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观笼中鸟,不如懂丛中鸟;引鸟叫,不若闻鸟鸣。

《鸟鸣时节》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在介绍鸟儿们了,它是按月份排序,从最富有生机的5月开始,依次介绍了一年当中有代表性的247种鸟类。在介绍鸟儿们外形特征、鸣叫声音、生活史等知识的过程中,还穿插着英国知名画家、版画家卡里·阿克罗伊德所特制258幅黑白鸟类插图,相较于带来强烈视觉冲击的实景照片来说,这些黑白剪影反而别具一格,在搭配上穿插在字里行间的民间传说和诗歌艺术,使这些图画显得更是意境深远,惹人联想。

与此同时,当这样一部集知识、图片、声音于一体的妙趣横生的“鸟类”指南呈现在我们眼前,它所带来的不仅是极佳的阅读体验,更重要的是那些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刻启示。鸟类在人类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人类又何尝不是在影响着鸟儿们的生活?而书中介绍的一些英国鸟类保育的经典案例,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的。

留心生活中的每一种美好吧,就像那鸟鸣之声,哪怕是司空见惯的麻雀叽喳,或者在阅读了这本《鸟鸣时节》之后,也会不禁去思索它为何要鸣叫,也会因为它们的歌喉而转换心境,学会在忙碌的生活中聆听四季之歌。春日时可以欣赏“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夏日中细心体会“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秋日里驻足聆听“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严冬下也能有“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的心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鸟鸣时节》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