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白痴》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5-14 00:27: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白痴》读后感精选

  《白痴》是一本由(日) 坂口安吾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痴》读后感(一):即感

  石头的思念 怀疑我真的被傻白甜套路大,读波之塔以为会是检察官x大小姐,结果沉迷人妻,最终也真的是人妻结局。读这篇以为石头喻父,成年醒悟模式,温情向。然而仍是坂口作风,各种人物杂乱一样的出场,谢幕。倒也不是讨厌的阅读体验。 白痴 战线拉了四个小时,断断续续总而言之是结束了。结束却没有意味着任何进步。差一点成为坂口控,又好像短了一口气。那白痴女,和追求白痴女的人,以及长舌冷漠的吃瓜群众,都是人,都一样。 多次叫嚣睡眠--而清醒与昏睡又有何区别。

  《白痴》读后感(二):回眸我笨拙的一生,败于中庸

  因为一句“靠誓必实现的决心认真活着”而读此书的。《堕落论》找不到了,故而买了白痴。最喜欢风与光与二十岁的我一章,描写作小学教师的一段回忆。我想到我儿时的时候,绝对不会拥有这样的理解与同情。甚至身边有些大人不认为儿童会存在忧愁烦恼。但是安吾桑却真切的理解与共情。虽然现在的年龄不能够与孩童相比,但看到这段之后,顿时很感动,产生了与之相隔半个世纪的共鸣。

  “小孩子会有藏在心底的苦闷和烦恼,这大人是一样的,甚至可以说有时他们比大人还要揪心,还要更加痛苦。苦恼的原因我也许很幼稚,但是原因的幼稚丝毫不会减轻苦恼本身所带来的痛苦,随之而来的是那种自责与苦恼。不管是只有七岁前的孩子还是已经四十岁的男人,在遭遇苦恼方面,是没有不同的。”

  《白痴》读后感(三):中庸

  这个版本的《白痴》翻译的比较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还出版了日本疼痛青春三部曲,我最先看的是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太宰治的一生比较出名,知日还专门为他出了一本书。

  太宰治之后就是看了织田作之助的《青春的悖论》,说实话,这本书是最不突出的一本,就有点儿类似于无病呻吟的一类了,但是它也确实算在颓废文学里面。

  最后就是看的《白痴》了,因为《青春的悖论》并没有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所以在以为会一直这样无聊的时候,很快看完了《白痴》。

  这本书就被列入了我得收藏列表里面了,从作者坂口安吾的背景和成长环境来看,很容易理解他所代入到文章的经历,人们在战争中受到的伤害比较重,描写的很真实。

  战争时候的人们对于生命的认识,和人生的认知完全不同于和平时候的叛逆,所以写出来的故事,带有灵魂的深度,并非一个简单的故事。

  文中有很多优秀的短篇,值得反复体会。

  《白痴》读后感(四):白痴

  这是个短篇小说集,第一篇《白痴》是坂口安吾的成名作,用它作了本书的名字。坂口安吾是日本战后“无赖派”的代表作家,与太宰治齐名,而且因他的“堕落论”闻名于世。

  这本书中收录的短篇,字里行间透露着颓废苦闷压抑以及深深的无力感。书写于1946年,《白痴》篇描述了美国轰炸日本的现状,虽然对日侵华痛恨无比,但看到日本民众的惨状,依然只有同情,更深刻地理解了大屠杀纪念馆门口和平碑的意义。《盛开的樱花林下》,用一种近乎虚幻的手法,写了一个阴森恐怖的故事,那么美的樱花林背后,或许就是战争的丑陋与惨绝人性。《石头的思念》,开篇就看到作者的影子,写一个儿子对那个不入流的政治家父亲的回忆,石头是父亲,也是儿子。最后三篇不看了。

  摘抄几句:

  尽管如此,那时的我的灵魂与现在的我并无差距,心中的压抑从未改变。这种压抑也许一生都不会改变,就像我从来不会长大。我总是对生活充满恐惧,害怕恋爱,逃避人,胸中满是不断膨胀的苦闷,就这些方面来说,十五岁的我和四十岁的我没有任何差别。

  感伤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人原本都拥有它。

  想到这些,思绪却飘到了未知的未来,黑暗中一阵飘缈,空虚的情绪无情地袭来。

  所谓云水,也只不过是将万分难以割舍的欲念和身体裹在袈裟里,云游四方。

  《白痴》读后感(五):女性的美丽/魅力与悲哀

  坂口安吾笔下的女主人公都是从男人角度拼接起来的形象,而她们究竟如何认识自己的身份地位却不得而知。

  《白痴》中,坂口借伊泽的视角,描摹了“白痴”的形象:她是美的——“瓜子脸的古典美人”; 没有思想——像是“古代人偶或能乐面具”;没有能力——不会做饭洗衣服。她被人从四国捡回来,安置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被婆婆打骂。没有人在乎她的情感,没有人在乎她想什么。这样一个“白痴”,即时在和平年代,也只不过是他人的玩偶,而在战争年代,更是人在世界碾压之下百无所托、聊以慰藉的工具。而这种慰藉在战争纷繁的年代,显得是那么重要。

  《盛开的樱花林下》中美丽而残暴的女人,“一个个看似不完整而又没有任何意义的断片经由女人只收集中在一起之后,竟然能变成一个美轮美奂的整体,而若拆解开,它们便是一些毫无意义的断片,这简直就像表演奇妙的魔术,男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尽管这是一部预言式的作品,孔武有力的男人任由美丽而阴毒的女人驱使,杀死自己的前6任老婆,一切以女人为尊,从深山搬到都市,谋取贵族人头为乐,最后才幡然醒悟,杀死了女人,便以为一切了结。

  这个女人在想什么? 她每日锦衣玉食,却为何百无聊赖以杀人为乐? 为何一切罪过尽皆归于她?

  歪个楼,这让我想起基督教中的原罪,男人都是好孩子,女人都是红颜祸水,不管是不是战时,要么当个“白痴”,要么当个樱花林下的“妖女”

  《白痴》读后感(六):盛开的樱花林下

  这个故事,我听到过三次。

  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是在研一的读书会上。当时我刚刚读完坂口安吾的《我想拥抱海》,提到这个名字,一位学姐正好讲起了这个故事。《盛开的樱花林下》,当时听得我一头雾水,完全不能理解有些荒诞的人物。

  第二次,是看了动画《青之文学》。这部作品与芥川龙之介的《蜘蛛之丝》、太宰的《人间失格》、夏目漱石的《心》放在一起,可见作品的伟大。在动画里,最后主人公山贼在樱花林下杀死了女人,也杀死了自己。杀戮变成了自杀。这个处理让我以为这部作品中的女人犹如山贼的另一面。所以当山贼杀掉女人的时候,山贼也死掉了。

  第三次,是在昨天的飞机上。我一直比较喜欢读短篇小说,所以坂口安吾这本《白痴》我早就买了,放在办公室一直没有时间阅读。昨天在飞机上读完了这个故事,对故事中的女人、山贼和樱花林有了不同的理解。坂口安吾的故事很少隐喻什么,而这个《盛开的樱花林下》显然用了隐喻。女人,山贼和樱花林多少象征着什么。

  女人用自己的美貌和骄傲让山贼屈服,并来到了京城。每晚,山贼带着人头回家,供女人玩角色扮演。在无休止的欲望中,女人像山贼展现了名为“无限”的深渊。无限让山贼陷入了深深地困扰。这可能是他直觉碰到困境后仅有的思考。无限的时间,无限的生命,无限延展的天空,在这个山贼的心中意味着恐怖。他厌倦了,他畏惧了。终于,山贼下定决心摆脱这个循环。

  这时,山贼心中已经有了答案:杀了这个女人,就可以摆脱无限。

  最后,故事迎来了在樱花林的结局。樱花林,在故事中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山贼最初遇到樱花林,他感到想要逃离。第二次,山贼与女人进京城之前,山贼进入樱花林,他感到空虚。第三次,山贼在京城不敢回家,徘徊几天之后,在一片樱花林中,他感到怀念。而最后,当山贼背着女人进山回家的时候,他感到的是恐惧。他觉得这个女人是魔鬼。当他杀死女人的时候,女人仍然是原来的面目。我想,樱花林对山贼来说,意味着“我”。“我”的本意便是杀死女人,“我”感受到的是我的孤独。

  在这片樱花林中,山贼最终化作了樱花,自我随着女人的死去而真的消失了。这是哲学上的消失,是“我”作为概念的消失。没有恐惧,没有孤独,没有反思,没有否定。这样的山贼活下去,成了一具行尸走肉。或许从他遇见“无限”的那一刻,他的自我的消失就是命中注定的。

  《白痴》读后感(七):“随遇而安”的堕落理想

  文/宋薇棠

  当我们谈到“无赖派”时,无可否认地,一定会涉及到两个人:一个是在中国早就赫赫有名的太宰治,还有一个就是坂口安吾。如果说太宰治是“狂人”,那么坂口安吾就是“痴人”。前者是代表,后者则是旗手。但一个迈向了死亡的颓废,一个却走进了灵魂的堕落里。

  所以,我们在坂口安吾的代表作《白痴》里看不到自杀的念头,有的只是肉体的交缠与日复一日的枯燥无聊,小说中的“白痴女”实际上就是坂口安吾的理想人物,有着沉睡的人类灵魂与清醒的兽性身体。因为在接受了“堕落论”的他眼里,只有当人类彻底地回归了动物至真至纯的原始本性,才能打开人类原罪的枷锁,从而彻底摆脱社会与道德的黑暗。

  在这本书里,除了收录坂口安吾的短篇小说《白痴》,还有一些关于他的人生自传,比如《石头的思念》、《风与光与二十岁的我》。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他:与给人无所事事的印象不同,坂口安吾其实一直执着于思考,他会去读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读伏尔泰的《老实人》,这些伟大的文学巨匠们浩瀚而深邃的思想,却是与书中截然相反的灰暗现实。那些被讴歌无数次的光明未来与现实的绝对落差,可以说只会让人越读越迷茫。

  于是在《风与光与二十岁的我》中,他说:“我想去研修佛教,想要出家当和尚。”对现世的厌恶而产生的避世之心,没有让他和太宰治一样走向死亡的原因,也许正是佛教的空禅之语与道教的随遇而安给予了他活着的力量。

  只不过,无论是空蝉之语还是随遇而安,都无法阻止堕落的形成。甚至到最后,空蝉之语都不过是妄言,唯有“随遇而安”才可以给予堕落最后的屏障。在这样的屏障里产生的输家哲学“宁可失败,也不参与现实的残酷斗争”,倒是与三岛由纪夫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同是日本作家,决绝的理想主义者三岛由纪夫,却推崇以堕落为人生理想的坂口安吾。本来应该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人,却也可以走到一起。如果读过三岛的超长篇小说《丰饶之海•奔马》就会知道,主人公勋的自尽已经表明了“比起如履薄冰、绞尽脑汁地成功,我更愿意从容地走向注定的失败”的三岛信仰。

  在这种信仰里,堕落是失败的最终结局,也是必然的永恒。只不过三岛宁愿停留在那一刻疯狂的理想里永不醒来,而坂口安吾选择了以随遇而安的堕落走到人生尽头。但是他们对于理想的构筑却是相似的执着。

  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只不过,坂口安吾的袍子里已经没有蚤子了。

  因为他理想的生命,已经在随遇而安的堕落里,走向了永恒的平静。

  《白痴》读后感(八):在“堕落”中重生

  如果如果你想要了解无赖派,你想要深刻的了解人性,那么就来阅读坂口安吾吧。

  坂口安吾的小说具有一种奇特的特质,让人印象深刻却无从描述,或许是因为他也热爱写作推理小说的缘故,小说都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关于战争的描述,以及战争中的人性,关于沉重的孤独感,还有旧有思想体系崩塌后的虚无,这些尤以《白痴》中体现的最为饱满充分,一名报社记者对于社会有着最深刻的观察与思考,最后他却选择了一位白痴女共同生活,最终逃离开了战争。在作者笔下的白痴女是极具深意的,她面容俏丽,对于生活程度无欲无求,只有最基本的生存欲求,她轻易脱离了所有的社会制度与规则,与作者笔下、伊泽眼中其他人为了欲望无所不用其极的样子大相径庭,她甚至可以挣脱束缚伊泽那二百日元的恶灵,这是伊泽最渴望的女人,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理想生活,也即脱离一切束缚,回归人的天性。

  同样完全表达出作者思想的还有《水鸟亭》,一辈子做一名小学教师的亮作,也一辈子窝囊的生活着,他被所有的人看不起、践踏,却坚持着自己的原则,这也是一种作者所提倡的“堕落”吧,宁可与社会信念背道而驰也要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而当他最终融入了社会正统信念之后,却痛苦的自杀了,亮作与代表了社会成功者野口的对话也是作者着重描述的,代表了两种思想的碰撞与交锋,而令人悲伤的是亮作并没有坚持到最后,而是为自己披上了代表世间浮华、虚荣的世俗外衣,最终只能自杀终局,这是一个可悲的角色。

  很奇特的是,这本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那篇最著名的《白痴》,而是《石头的思念》,那种沉浸于淡淡文字背后的深情,那种对于父母亲情爱恨交织的碰撞,看来格外感人就像《红楼梦》中那块转世为人的石头一样,对于父亲有着惧怕与陌生的心情,但是这块石头依然也有思念与感情呀,即使在成年以后,即使在痛苦与悲愤之后,那些思念也是不可阻挡的。同样这篇文字中依然有一位白痴,作者似乎对于白痴倾注了太多的同情与感情,这篇文字与《风与光与二十岁的我》一样,在这些描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在无赖派旗手外表下隐藏的童心与感伤,或许就是因为这样的同在存在的天性中的感伤与童心,他才能对于世间的人与人性观察得如此透彻,写得如此深入,却又怀着最大的悲悯。

  相较太宰治,坂口安吾无疑是更加冷静克制的。他的文字看起来空空如也,却蕴含着最深厚的感情,以至于你会忘记那些形式上的文字,坂口安吾的文学也是能够穿越时代的,太宰治以其彻底的态度著称,而坂口安吾则更加具有思考的深度,因为他所描述的是最复杂最深刻的人性,他是无赖派作者,却为战后的日本人民提供了一种生存方式与处世之道,正所谓不破不立,他的“堕落”与“无赖”是想带领人们走向未来。

  《白痴》读后感(九):堕落的颠覆,行云流水般的过活

  坂口安吾本名炳五,生于新潟,东洋大学印度哲学科毕业。1946年发表了文艺评论《堕落论》,指出:“为了活下去,必须堕落。”他所说的“堕落”指的是人要恢复本来面目。同年6月,他发表了代表作《白痴》,日本评论界认为这篇小说是他的“文艺评论《堕落论》的小说化”,成为“日本战后文学的样板”。

  惶惶不安的生活,肆意堕落的人们,黑暗的街道,时刻准备逃命的人们,这就是坂口安吾《白痴》一书构筑的动荡时期的日本。这本《白痴》收录了坂口安吾的《白痴》、《魔鬼的无聊》《石头的思念》等十个短篇小说,向人们传达着作者对于战后日本的思考,诠释着其堕落文学。

  最具代表性的《白痴》讲述了一个单身汉伊泽,在战乱中的迷茫和挣扎,却无意中收留了隔壁的白痴女,渐渐发现自己竟然爱上了白痴女,与她一起患难与共,不离不弃。这个故事里的场景详细描写了战乱中日本民众的生活现状和精神状态,一切由于战争而颠覆了,战败的恐惧,硝烟中的麻木,“在这个动荡的时代,美为何物?艺术是无能为力的!”也许正是由于这种虚伪、接近崩溃的神经,白痴女的单纯、依赖和信任,才唤起了伊泽的一点同情、一点人性,演变成了最后的不离不弃。

  极具颠覆性的《盛开的樱花树下》将印象里日本美丽温柔的樱花林变成了阴冷、恐怖的源头。在人们的印象里,日本的樱花永远是绚烂美丽令人向往的,但在坂口安吾的故事里,樱花林没有了浪漫。故事讲述了一个山贼爱上了一个抢来的女子,被其美色所吸引,对她百依百顺。为了她搬到繁华的东京,每天带回一颗人头供女人玩乐,最终山贼终于厌倦了杀戮,决议回到山中。此时女子也忽然发现对山贼的依赖和爱恋,追随他进入了山中的樱花林,但在樱花林中两人都变成了虚无。极致的颠覆,却有着极致的诱惑,读完故事激荡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阴森恐怖的樱花林,是否也代表了战后日本的阴冷、恐惧与空虚呢?

  堕落到极致才能重生是坂口安吾的理念,所以他的故事里充满了疯狂的颠覆,不顾世俗的放纵。《行云流水》中的妓女园子,让自己的父亲气死、令两个爱她的男人自杀,自己却依然过着不畏人言、无拘无束的生活,用自己的屁股诠释了人世间所谓的行云流水。《都会中的孤岛》小酒馆的服务生,有着无数情夫,自己却用情夫的钱供养着穷学生,最终为了这个穷学生,她掩埋了真相,将迷恋自己的青年变成了杀人犯。谁是犯人又如何,在她的世界里,有一个凶手就足够了。在《水鸟亭》的故事里,老实人一直想要平稳安定、幸福的生活,顺从于生活的抉择、安守一小片故土,却还是将自己逼死在自己的“世外桃源”中。

  战争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对人性的冲击都是巨大的,所以才会诞生出坂口安吾这样的作者,用自己的文字,描述着那个特殊时期的日本。虚构的故事暗含着各种崩溃的情绪、毫无秩序的生活、阴暗的角落和情欲的纠缠,也许只有彻底的颠覆和放下,才能迎来那行云流水般的生活。

  《白痴》读后感(十):极度癫狂,或极端无聊

  虽然同是无赖派文学的代表作家,坂口安吾与太宰治、织田作之助并不相同。

  太宰治是彻底“堕落”,其代表作品《人的失格》(最新华师大版译本以“人的失格”取代“人间失格”)有极强自传属性,内容笔调以及渲染之物已不像是“人”写的。太宰治最大的悲哀就是出生在人世,他不适合做“人”。如果从“人”的角度来看,他是真的“堕落”,也无愧称之为无赖派最经典的代表。

  织田作之助自20多岁后就常常受到病魔侵扰,人生并不如意,他笔调消极,描述出平民生活的颓废,在二战之后颇得读者共鸣。他写的是略带夸张的社会写实,三人之中算是是最客观的了。但也因为现实而少了性格与语言上的张力,人物与语言都没有太宰治来得惊悚与刻骨铭心,也没有坂口安吾来得极端。

  至于坂口安吾却又是另一种情况,我甚至觉得他并不该成为无赖派人物。

  一来,他并没有那种消极堕落的思想,他虽然不喜欢课堂,但酷爱学习,甚至为之不眠不休。二来,他一直很优秀,也没有自杀念头,在无赖派代表作家中寿命是最长的,创作是最具激情的,若不是因脑出血逝世,他还会有很长的创作之路。这样一个积极学习并有强大创作激情的人,放在无赖派里看起来很是奇怪。但看完了《白痴》之后,我想我多少能理会一些了:别人是因为堕落所以说堕落,他是追求进取而说堕落。

  他主张“堕落论”,他说“为了活下去,只能堕落”,但他也说“堕落吧,只有穿过地狱之门,才能到达天堂”。后面一句是重点,他的目标是天堂,他并不是一味的宣扬“堕落论”,相反,这是一种极端的“进取论”。只有彻底堕落才能彻底重建,即所谓的“大破大立”。破与立并不难理解,比如你电脑或手机太卡了,你可能会选择格式化然后恢复出厂设置或重装系统来解决(土豪请绕过),这就是破而后立。

  坂口安吾在《白痴》书中亦有提及:

  “战败后的日本,我觉得最好社会陷入尽可能最大的混乱,人的精神陷入尽可能最堕落的境地。因为,半吊子的混乱只会产生半吊子的道德,大混乱才是趋近大秩序的必经之路。而且,我相信,走在从最大的混乱到再建秩序这条路上的当代日本人,不需要再如历史上古人一般无意识地等待社会像水流一样慢慢向前淌,不需要再苦挨一段空虚而漫长的时光。”(节选自华东师大范大学版《白痴》第二章 魔鬼的无聊)

  地狱与天堂;

  毁灭与再建;

  破与立

  ……

  坂口安吾的思想走在两种极端上,他的作品也自然而然的在两者间跳跃(注意,“跳跃”,不是“徘徊”)要么疯狂到死,要么无聊到死,他没有取中间点。如书中《白痴》、《魔鬼的无聊》与《盛开的樱花林下》三个短篇,前两者都是透着浓浓的颓废,在战争中等死,与白痴女或者妓女度过一日便算一日。《盛开的樱花林下》则是以血腥与变态渲染孤独,香阁中摆弄人头,樱花林中杀人如麻。

  于人,极度癫狂或极端无聊

  于世,大破大立。

  极端的思想中,也多少看得出战后时代的荒凉与迷茫。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白痴》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