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唱者》是一本由韩松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1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独唱者》读后感(一):在阴暗的卡拉OK房里唱出绚烂的心花来
科幻的程度不算高,但是充满了隐喻,诸多意象让人思考,神以卑下的角色引导着人,却是事实上的精神领袖,而每个人,难道不都是独唱者吗?每个人的面貌和社会身份、家庭生活都是一种伪装,真正代表人自身的,是发自内心的声音!每个城市人似乎都在极力伪装,以非我出现,而另一个真我,却在卡拉OK演唱机里狂欢,尽情释放自己,就这样周而复始,越陷越深
《独唱者》读后感(二):篇目来啦~~
目录
独唱者
回国
忙完了
闭幕式
倒行的男人
蚊蝇
徐福号
沙漠
风筝
潜艇
湖畔
乡村
南方的花
死神边缘
蚯蚓
十字架上的孔子
最后一响
连妖狐也没有了,太难受了
后记:白天写小说
《独唱者》读后感(三):一本比较另类的科幻小说
很少读科幻小说,更是头一次读类似题材的。用作者的话来说,这是本可以不叫小说的小说。初读时有些难以理解。虚幻的场景,模糊的人物,跳跃的情节。但细细读来,好像里面有很多我们身边的人或是某个时候的自己。拧巴,纠结,找不到出口。就像那个深夜的独唱者,那个在机场永远走不出去的女人。。。文章短小但精悍,很有哲理,值得慢慢品读。
《独唱者》读后感(四):韩松式的事物关联
又一部韩松的作品集出版了,这回出版社在腰封上眨眼的写着“韩松第一部在白天写出的小说集”,让松粉们更加垂涎欲滴,他白天还能写出诡异、反转、错乱的那种意境吗?与半夜起来写的几部长篇作品,在内容、风格上有何变化呢?有幸求得柒书坊管理员赠书一阅后,作为松粉,追得更加死心塌地了。
韩松的科幻小说常常写作于深夜,脑洞此刻才与深邃的宇宙相联,文章也写得越来越精彩,主人公的经历、行为通常变得更加不确定,情节发展看似无章可循,仿佛写小说的不是作者,而是主人公自己。
可白天完成的小说集《独唱者》,作者又是怎样看待的呢?在《后记》中,韩松坦白:“大致是为了记录梦话,只不过是台记录仪,记录缥缈的、令人恐慌的、内心发虚的、惆怅的、见不得人的真实。”韩松到底在记录什么呢?若说科幻小说反映了作者的构思能力,那么韩松的脑力也太强了,在这部不算是科幻小说的集子里,作者把日常加班、去歌厅与人工智能(出自《独唱者》)、夫妻矛盾与异族(出自《沙漠》)、历史事件与县域经济(出自《徐福号》)、出差中所住的酒店与古代皇帝(出自《连妖狐也没有了,太难受了》)等等这些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并能够写出令我不安、令我急躁于想看到结局的故事。
这就是韩松白天写作的小说,很难说清楚它们不同于科幻或者魔幻小说,也很难剥离科幻因素的痕迹。我喜欢读韩松小说的原因就是,在现实与虚构之间,白天与黑夜之间,人与物之间的界限是那么的模糊,他们似乎都是随时幻化的,捉摸不定的,索尔仁尼琴也可以与唐诗发生关联。
我喜欢这样“不伦不类”的关联式小说。
《独唱者》读后感(五):科技时代下的孤独症患者
科技时代下的孤独症候群
——评《独唱者》
文/青禾
quot;活像个孤独患者,自我拉扯。"合上韩松的《独唱者》,我想起了陈奕迅的歌《孤独患者》,用这句歌词来形容这本韩松在白天写出的小说,再贴切不过。
韩松是科幻作家,但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新华社记者。相比与作家身份,我更好奇的是,一个以追求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为己任的记者,在习惯了非虚构的纪实风格写作后,却在白天写出了一本科幻小说,其中究竟会有多么丰富的想象力?
具有读心术的自动点唱机、大到让人迷路的机场、精细化分工的交通运输、掌握时间倒流技术的员工……所有这一切,无不令人乍舌,在这些充满科幻的时代之下,夜场独自唱歌的青年、留学归国找不到路的女子、始终牵着妻子倒行的男人、忙碌一生等来一场闭幕式却没有赶到现场观看的员工、死亡集团的迷乱,一切的一切,都在影射着今天的这个时代。
这是一部充满了暗喻的小说,夜店、机场、公司、沙漠、乡村、酒店,每一个地点的转换,都在上演一段不同的人生,他们或碌碌无为,或不知所终,或在爱里迷失,或为别人而活,人人都处在一种混沌的状态中。这种混乱,不仅仅是个人心绪的混乱,也体现在作者行文中。作者并没有对情节、背景作过多的交代,而身处其中的人,就是执着的在做着令人费解的事情,这亦是人生的一种隐喻,如同《等待戈多》中的人,不知为何而等,不知从何而来,将到何处,只剩人生苍茫。
这些种种繁复幽深的心结,归根结底,不过是科技时代带给人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孤独。我们身处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就这样被裹挟着向前,接受并习惯了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却未曾想过,有一天,"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尼尔波兹曼的预言,被韩松转化为了小说。
韩松自言,写的是梦话。他说,还有一种真实,弥漫在宇宙中。他想抓住的这种真实,真真切切呈现在了小说中人物的一言一行之上,这正是我们正在经历和以后也必将经历的时代变革所带给我们的惆怅、叹息和无法治愈的孤独。
我之所以将之定义为孤独,是因为我们永远也无法抓住明天,它让你舍不得丢弃、来不及珍惜、放不下执念,最后,无法治愈。
《独唱者》读后感(六):“乌有谭”并不乌有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城市里摩登高楼林立—白天人车川流不息,夜晚灯红酒绿,一派繁华世界的景象,在繁华世界里却分明还看到一片荒漠,一潭死水甚至一片坟场。经济似乎空前发展,精神文明却极度匮乏。韩松第一部在白天写出的小说集《独唱者》被称为“乌有谭”,到最后才醒悟,“乌有谭并不乌有,一切都是真实的”。
《独唱者》集合了十八篇短篇小说。十八篇,十八个主人公。有在城市深夜独唱的青年,有迫切想回家却迷失在外的女人,有忙碌一生却不知为谁忙最后领不到报酬的工人,有满心期待却无法到达闭幕式的男人……而故事往往都是发生在人迹罕至的荒野、乡村、沙漠、河岸…这样的故事放在真实世界里,不禁让人产生出一种时空错位感,这难道不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吗?
我们在这个时代里为生存为更高层次的物质疲于奔命,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前进而不自知自己的精神面貌已然被摧毁。多少人为了“建设祖国”而背井离乡,常年漂流在外,当忆起故乡,想要回去探望老父母妻子儿女的时候,才惊觉自己已然成为了“故乡的迷途者”,甚至再也无法面对离别的亲人。故乡一个世界,我建设的城市一个世界,不再会有交集。一如文中在诺大的现代化机场找不到出口的回国女人,也如常年出差在外有家不能回的工人,他甚至不知妻女的生死,只是每个月寄回去一笔钱,却也得不到反馈,他想要回家却不知道怎样面对妻女了。回家再正常不过,但是在这个时代里异乡已经变成了故乡,却从此不再有根。
这是一个高度物质化的时代,目光所到之处尽是繁花似锦般的景物。在阳光下,抬头看着这一切,高耸入云的尖顶大楼,如强光灯照射的玻璃外墙,横跨在高空的起重机吊机;再低头看看这一切,西装革履行色匆匆的上班族,背着书包神色疲惫的上学族,到处闲逛无所事事的老人族,忽然觉得一阵眩晕,我到底在哪里?眼中的人与物不断呼啸而过,只有我静止在马路中间,一时间忘了时空。这一切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书中终于觉得自己忙完的那些老人排着队去领报酬,竟一时想不出一生劳碌到底是为什么忙,为谁忙。甚至被派出差的男人,在到达目的地之后也将领导分派的任务忘得一干二净,在下榻的酒店里不断转悠想要理清头绪,最后无果。
韩松的“乌有谭”并不乌有,他只是通过另一种方式记录着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文明虽荒诞鬼魅,所幸的是,有人意识到这个现象,并记录了下来,并试图以“乌有”的形式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幽暗意识”。
《独唱者》读后感(七):白天也懂夜的黑
美国《新闻周刊》曾这样概括韩松:“他白天作为一名记者为新华社工作,晚上写作黑色而寓意深长的小说。”而他自己说:“夜里有夜里的梦,白天有白天有白天的梦。小说就是梦话而已。我写东西,大致是为了记录梦话,这些梦话,夜里说出来像真的,白天讲起来像假的。……唯一的差别是,如果夜里是在记录虚构,那么白天则是在记录真实。”大抵如此,诞生了他的第一部在白天写出的小说集《独唱者》,无比贴近生活如日常,又极致诡异如梦境。
第一次接触韩松,源于他的另一部夜晚写出的“准长篇”小说集《地铁》,当时读得投入又迷糊,他确实是科幻界的异类。那时正是最迷大刘《三体》的当儿,虽然是彻头彻尾的文科生,也自学了一大堆天文学宇宙学词汇,陷入了创造新文明新世界的大开脑洞中。而韩松的科幻却完全不是这样,他无意架构人类文明或体系,而是在既有世界的一方角落里辟出了一块小天地,建构了一个变异又寻常的时空。无论是在《地铁》还是在《独唱者》中,都能看出他偏爱拥挤而逼仄的空间,如地铁车厢、KTV包厢、机舱、办公室走道……那些代表了现代文明的独立空间,甚至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却更容易彰显孤独与异化的本质。在那些封闭的小环境中:“这里的人类,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态系统。”在他的科幻中,有若隐若现的图腾,有着十字架一般的模样,散落在故事中,像理想或是信仰,但很快又隐没不见。在他的笔下,世界是环状的,像到不了终点的列车,永远在前进,无目的,无未来,深入地底,像夜晚般黯无星光。
然而,即使是白天创作的《独唱者》,在韩松的身上仍披着夜之使者的气息。虽然小说集中所收入的小说在场景选择上有意识地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不再如之前局限于幽闭狭隘之地,亦有无垠的沙漠、广袤的湖泊与枝繁的森林,实验气息亦有减弱,甚至出现了日常的书写。在《倒行的男人》与《蚊蝇》两篇中,若仅读字面不加思考,亦能作为两篇稍显夸张的人物小传,老段总是倒着走路,另一对男女痴迷于消灭蚊蝇。但是正如他自己在小说中所描写的那样:“老段一旦转过身来,大家都会心悸的——或会看到他不为人知的一面。在看到他的正面的时候,一切都晚了。”这便是《独唱者》给我的阅读感受之一:日常生活的背面,便是书写的主题,与真实生活共享背景,面对的不是过去,而是对面,籍由特立独行的个体,营造出一个个看不见的结界,创造出一个个独立的小世界。在《独唱者》中,一人一世界,处处稀松平常,又处处藏着玄机。比如《风筝人》中,那群放风筝的人们成了一个神秘的群体:“风筝人从外表上看,与我们没什么不同,但实际上已与正常人有了很大差别。在我们眼中,他们有时几乎成了一种半透明的影子……似乎,他们是另一种生命方程式,早就偏移出了世间的日常经验。”而面对这种日常的异化,作者态度鲜明:“这使我们恐惧而生妒,却别无他法。”无奈与疏离之情尽显。而在韩松的《独唱者》中,也蕴藏了一种对时间历史的情怀,他说:“夜里的,叫乌托邦;白天的,叫乌有谭。”在《乡村》一篇中,他便白描了梦中被毁坏的乌托邦,一个美好的乡村陨灭了,变成废墟,和这个堕落的世界别无二样。
无论是夜里还是白天,韩松的故事多少有些黑色,好似所有的星光与希望都熄灭了似的。毁掉的世界,韩松并无意重建,对于未来、对于文明,他也无意给我们指路或给出答案。也许,就像那个神秘的图腾,不是所有问题都必须找到答案,就像不是所有故事都能把梦叫醒。
《独唱者》读后感(八):黑暗中的独唱者
2012年,韩松在和刘慈欣参加《小崔说事》节目时,曾经提到过这样一个观点,就是写科幻的、喜欢科幻的人,他都是处在边缘地位的,跟主流的格格不入,他总想去挑战但是又挑战不了,就通过写科幻来平衡自己这种"外星人"的感觉。这既是所有科幻爱好者与创作者的特点,也是韩松对自己创作的一种解读。
如果说刘宇昆前不久出版的短篇集《杀敌算法》是飘渺于空中的温暖的红色,那么韩松这本《独唱者》则是深埋于地下的冰冷的黑色。书中的18篇小说,无一不彰显着这位卡夫卡加鲁迅式的科幻作家独树一帜的批判风格。对于第一次接触其作品的人来说,是一种带有鲜明个人色彩的另类科幻启蒙。
虽然在腰封的宣传语中把《独唱者》定义为韩松第一部在白天写出的小说集。韩松本人却在后记《白天写小说》中明确表示“我们现在写下的,也再没有必要叫做小说。如果一定还要挂个小说的名义,那么,科幻小说也好,魔幻小说也好,寓言小说也好,或者别的什么小说也好,在这个意义上,也都没有区别。”
这正是《独唱者》在形式上的与众不同之处。如果说《独唱者》、《回国》、《十字架上的孔子》、《连妖狐也没有了,太难受了》等篇目还保有小说的样貌,那么诸如《湖畔》、《乡村》、《南方的花》、《死神的边缘》则更倾向于魔幻与怪谈故事。信息量巨大,节奏快速,场景转换频繁,是文中所有篇目的共同特征,它们有着梦境与幻想的焦灼、错乱、阴暗、绝望,又融合着寓言与批判的憧憬与现实元素。统观而论,这样的另类科幻让读者产生了奇异的阅读体验。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幻,也不是文学倾向强烈的小说,它风格奇诡,视角独特,却又具有特殊的强大生命力,摄人心魄。
小说集《独唱者》中,韩松的语言娴熟流畅,描写生动形象,比喻繁复奇绝,常常给人出神入化的黑暗华丽感。人物形象颇具漫画色彩,但细节又扎根现实。例如《独唱者》中的沈陌、《忙完了》中的王故、《闭幕式》中的白益生,包括《十字架上的孔子》、《最后一响》、《连妖狐也没有了,太难受了》等以第一人称视角写作的篇目,主人公都是处在巨大国家机器底层的小人物。韩松把视角对准小人物,通过他们的眼睛近距离去观察这个荒诞、可怖,满是妖魔、鬼魅的世界,用他与众不同的“第三只眼”为这些人物写出了碎片式的人生图谱。
而关于这些小说的主题,我们不难发现,人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个人在现代社会的自我迷失,乃至对某些现实的批判,对世界的思考,都是故事表现的核心。正如后记《白天写小说》中所言:“就像侦探一样,不仅目击案件的现场,而且挖掘记忆的秘密,把那些正在遗忘中的,却噬咬人心的心灵及潜意识的,阴阳交界处的,重新回忆并记录下来,形成一幅更精细确致的地图。这件事很累,也不好做,但作为观察者,来此星球一遭,总得要留下些‘印记’吧?这不能是少部分人的专利。”可见,韩松是勇敢地承担起了“外星人”的记录任务,才诞生了读者面前的这本小说集。
“我可以不上互联网,但是我一定要自由的想象,想象到宇宙最边缘,最深的地方去,这个你禁止不了。”这仍旧是2012年的那期节目中韩松的原话。诚然,他已经用《独唱者》证明了自己,紧紧抓住这份权利,用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他人眼中的“美好世界”,既绝情冷酷,又满怀热忱,犹如那黑暗中如痴如醉的独唱者。
特别声明:本书评已发表于“蝌蚪五线谱”网站,未经允许请勿转载。附链接地址:http://news.kedo.gov.cn/sf/world/reviews/811719.shtml
《独唱者》读后感(九):白天的深雾与暗夜的墨黑——《独唱者》读后感
今年很迷韩松,在网络上疯狂找他的小说看了一遍又一遍。但一些资源在网络上找不到,遂购买了三本实体书,分别是《独唱者》、《轨道》、《苦难》。
先看了《独唱者》。它是一本短篇小说集。封面上给出的卖点是“第一部韩松在白天写出来的小说集”,还以为韩松要转写温情小说了呢,实际上只是类型转变了,科幻文变成社会文和新怪谈了,该有的阴暗、诡谲、隐喻、胡话……一个都不少,如果说他晚上写的小说是暗夜的墨黑,那这本小说就是白天的深雾,不过写得也没以前那么重口了。文章多次出现“单位”“领导”(以负面形象),作者是有多痛恨官场?有几篇文章完成度非常低,根本不能算是一个故事,但有很多处的遣词用句和比喻手法令人惊艳,值得借鉴学习。
篇目短评:
1.《独唱者》:KTV是独唱者们独自的宇宙。如何描写一个孤独的男人?韩松这样写——男人独自在KTV裸身唱歌。结局是点睛之笔。
2.《回国》:迷失在机场世界。女子回到祖国,却在机场迷路了,最后发现全国都改修成了机场。有之后长篇《医院》的影子。
3.《忙完了》:论社畜的自我修养。工作一生想向老板讨要工资的老人被老板灵魂拷问:“你一生为了谁而忙碌?”答不出?那就继续回去干活吧!
4.《闭幕式》:永远也赶不上的闭幕式。荒诞小说,像是作者把自己做的梦记录下来了,几处描写漫画感很强。
5.《倒行的男人》:有些习惯形成了便再也改不过来。一个女人患上疾病,但还是坚持工作,她的生活出行都必须有人面对面地搀扶,这任务当然由她的丈夫接下,久而久之,那男人竟形成倒退行走的习惯,甚至他妻子去世后都无法再改回来。
6.《蚊蝇》:爱打蚊子的男人和爱打苍蝇的女人,凑在一起又分开又死在一起。难得见到韩松会写这样这种类型的作品。
7.《徐福号》:历史人物景点现代经济发展的那些事。叙事糟糕,出场人物多,却都是些连工具人都算不上的存在。
8.《沙漠》:沙漠奇遇记。有聊斋的味道,场景描写很棒,但内核几乎没有。
9.《风筝》:天上风筝天上飞,地上人儿人地上追。
10.《潜艇》:农民工在城市不住农民工集聚区,住江上。农民工们坐潜艇来到城市打工,聚集在长江上,以江水为家,城市人却不关心这些潜艇,也阻止自己的孩子对潜艇有好奇心。最后,不知哪来的大火把潜艇都烧了……即使是现在,城市与农村也仍有很重的割裂感,就很难过。
11.《湖畔》:摆不脱的湖畔。诡异中透着温情,但难以读懂。
12.《乡村》:现代版“桃花源记”。乌托邦什么的不存在的,终究都会幻灭。
13.《南方的花》:没有答案的行程。
14.《死神边缘》:一些道理在种族灭绝时才懂。某天,汽车获得生命占领地球,对人类展开屠杀。一个对生活了无激情的男人请求加入汽车队伍以换取一命。但在汽车人渐渐把人类灭绝后,他又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多看看车祸现场尸体图片,就知道作者为什么要选择汽车屠杀人类了。
15.《蚯蚓》:蚯蚓与性,性与女人,女人与男人,人与宇宙。
16.《十字架上的孔子》:同样是历史人物景点与现代经济发展,这篇就比《徐福号》要好。脾气不好的导游,人烟稀少的孔庙,把孔庙拆了又重建再拆再重建的本地居民们,把孔子钉在十字架上的手工艺品,懂得向游客贩卖吆喝的精明孩童……太多讽刺意味。
17.《最后一响》:所谓最后一响,是指春节最后一次放鞭炮的响声。全文满满的讽刺,各种对春节乱象的高级黑。
18.《连妖狐也没有了,太难过了》:出差酒店奇遇记。超现代的豪华酒店,被遗忘的出差任务,建筑在地底的古代皇宫,启迪引领主角的小姐,令人生厌的助手……文章很有趣,但作者就是不肯给个正常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