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哲学的快乐》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5-13 02:35: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哲学的快乐》读后感锦集

  《哲学的快乐》是一本由[美] 罗伯特·C.所罗门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的快乐》精选点评:

  ●讀罷沒感覺到多少快樂,全書最好理解的部分是後記。

  ●严肃的论题与俏皮的笔调。信手拈来的“哲学梗”令人忍俊不禁,也正因于此,它不适合作为新手的入门书。

  ●读过作者的《大问题》。然而这本真是很难读,涉及的背景知识太丰富,囫囵吞枣的过了一遍,只能大概了解一下作者的观点,某些部分还能得到一点启发,我这种程度的读者估计也只能这样了罢…

  ●还可以

  ●这真的不是入门……

  ●最大的价值在于在摆明观点态度的基础上引发深度思考而不是批判否定一切。关于情感一章的观点很有启发性,同时我在阅读中有思考过“想像力也是对于理性的运用”这一问题,关于“愤怒”的阐释私以为比较精彩。 大问题还没看,但据老师说比这本要好一些。

  ●标榜是入门,可是选题,分析的类别,读起来超过理解力....

  ●关于生死论述特别精彩,很好看,我还想再细细读一遍。

  ●正在读,天生蠢笨,希望有所收获

  ●太激情。

  《哲学的快乐》读后感(一):第一章 啰嗦地反对爱就是欲望

  #哲学的快乐#

  第一章 激情的生活

  我终于也搞清楚这本书为什么让人觉得啰嗦了。

  首先是真的啰嗦,一些无关要紧的观点也要延伸说两句,虽然有自觉地带括号,但还真是啰嗦。

  第二是文体问题,行文就像闲聊,并没有像一般哲学书籍那样采用论点论据的议论文方式。松散的结构还是适合聊天,因为没有人愿意真的坐下来听你讲一课。理论书还是用回论文的形式吧。

  罗伯特·所罗门也是尼采的粉丝,不喜欢用严格的辩证也可接受,但没有学会尼采那种意简言骇的“格言体”,看着真累。

  然后说回这章节的内容吧。

  虽然整整十页,但也没有get到重点,大概就是提出了反对叔本华康德之类的态度吧。

  悲观的哲学家认为我们之所以爱,是因为有需要,有欲望。但罗伯特认为并非如此“干瘪”。

  至于他的反驳观点,敬请留意下一章。

  《哲学的快乐》读后感(二):非理性因素之于哲学

  作者试图摆脱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为代表的分析哲学的桎梏,摧毁哲学以逻辑论证,尊崇理性和真理,专门术语建构的层层壁垒,寻求非理性即情感因素在哲学中的位置和正面作用。 勇敢,关爱,正义感等激情因素属于德性之一,情感作为实践是社会建构的,而非仅仅是个人的一时表达,属于演进策略。情感的政治包括权力、恐吓、羞愧等值得认可的成分,对自我认知和他人影响渗透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情感可以被教化被利用,具有合理性,而其合理性并非借助对反思、审慎分析等理性处理工具,而是出自本能的自发性,运用得当即达到了“善”,正义、同情、复仇就是典型例证。如叔本华,加缪,尼采,克尔凯郭尔等人所阐释的,生活和个体的生命天生具有悲剧色彩,理性为悲剧的真相上下求索寻求答案,而或许只是出于对死亡和不幸的恐惧——一定会有一个能够解释的答案。(因此作者说,悲剧的反面不是喜剧,是媚俗)。承认生命即是一桩悲剧,并对生活充满感激才更有意义。

  作者甚至挑战了真理在哲学中不可撼动的地位,认为善意的谎言很有必要,自欺是一种自我保护。社会在欺骗中行进,人与人和谐相处,自得其乐。一言以蔽之,为分析哲学的干瘪思考不断赋予情感的重要价值,才能体味哲学的快乐。

  《哲学的快乐》读后感(三):看了导言

  #哲学的快乐#

  导言:丰盈和干瘪的哲学

  在导语里面,笔者大胆地……我还是说人话吧。

  前言太啰嗦懒得看,大概介绍了作者罗伯特·所罗门本来很能挣钱但患上了并不快乐的都市人通病,然后罗伯特通过哲学获得了新的快乐。

  罗伯特即使是一个半路出家的门外汉,但那种哲学家的自负还真是非常到位。他大胆指出学院派哲学家毁掉哲学的世俗化,变成真理的逻辑上追求。他引用王尔德的“严肃是浅薄者的唯一避难所”,也就是他说的“干瘪的思考”。罗伯特希望哲学回归生活,不再抽离,引用了马克吐温的“真理就在表面”,描述哲学开山鼻祖苏格拉底放荡的生活,“笑声是灵魂的语言”。这就是他想说的哲学带来的“激情的生活”吧。

  罗伯特这种引用开局的操作让我想起一些对《西方哲学史》的评价“作者很聪明,想反驳就引用别人的话,搞得好像不是自己想反驳似的”。但其实从侧面反映罗伯特确实有做功课,有一定的知识根基。而且他说:哲学的快乐就是哲学的快乐,而不是学有所成的专家的快乐。这个倒是很认可他的真心了。

  额……其实我也觉得罗伯特有点啰嗦,引用太多也会像个专家。导言还是略略略这样了,期待正文吧。

  《哲学的快乐》读后感(四):#彤阅读#2017之八《哲学的快乐》

  #彤阅读#2017之八《哲学的快乐》 这本书看了一个星期之久,实在不能算是容易阅读下去的书,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个人理解习惯的问题,整本书,最让我受益的只有第五章:生活的悲剧感。 其他篇章阅读起来就是枯燥乏味……不过即便只有一章是有受益,这本书也还是值得读的。毕竟它的逻辑和思维模式都不是我以往习惯的架构,看看是有收获的。 每个人都在自己最强烈的激情中寻找一生的意义,也通过自己充满激情的担当创造意义。 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人是根本无法找到自己的激情,更不要说了解自己人生的意义。这样的人一辈子活着,也只是属于平庸的喘气而已。 一旦生活中有坏事情发生,人们总是习惯性寻求可以责备的人,由此否定悲剧的必然性。 人们在取得成就时,从来不会想到感谢和称颂谁,但若遭遇不幸,则会毫不犹豫的怪罪一切可以怪罪的对象,再不济还可以怪老天不公。 人们最善于随时将自己的不幸归咎于他人,同样也善于否定自己的责任。 我们受苦时,苦难绝对不是自己单位过错,因此心里会有理应得到补偿的预期。潜在的意思是:我们有资格获得美好的生活,如果我们没能幸福生活,就一定要有人负责。这个负责的可能是某个人、可能是社会、甚至可能是自己的父母,都可以成为自己不幸生活的控诉对象。 这类人的逻辑思维,关键词“应得”“有资格”“有权利”“欠我的”……这是这种貌似正义无比的语言,加强自我不幸是外部赋予的认知。 但是从大视野来看,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没有“资格”得到任何东西,更别说幸福生活了。 这并不是说幸福不值得拥有,而是说正义无比的语言其实在真实存在世界中,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人们必须认识到:生命就是个悲剧,没有人和事需要为此负责。 悲剧的反面不是喜剧,而是媚俗。

  《哲学的快乐》读后感(五):摘要

  把哲学颂赞为“快乐的智慧”的尼采。 作为一门“学科”的哲学竟窄化成一套概念技巧,认同“干瘪”而反对丰富多彩,完全偏重论证和逻辑分析,进而摒弃了黑格尔的“思辨”想象以及他那无所不包的经验概念。 哲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不断把对话提升到“更高的抽象层次”。《正义论》 与其说它是抽象,不如说是洞见和视野。 什么是哲学的快乐?它就是那种因看清楚所有观念如何关联而来的兴奋。可如今我会说,它是看见其他人以各自的方式看清楚所有观念如何关联而眼睛发亮时,我感到的那种兴奋。 哲学是一种疾病,唯一的解药是……更多的哲学。 绝大多数哲学家是作为叛逆者,为了寻求一种深刻的自由而进入哲学领域的。 人生的思考,自我的反省,观念的快乐。 哲学不过是对诸如激情、正义、悲剧、死亡、自我同一性以及哲学本身等问题的思考,它是与生活恒久问题的搏斗。 我要提倡酒神式生命情调的正当性,它体现在“能量”、“热情”、“魅力”甚至“迷狂”这些动态而非静态的隐喻、观念中。充满爱欲的生活概念,这种生活或许有时因绝望和忧世而难以承受,但也会因快乐和勃勃生机而振奋。 激情本身就可以是德性。(当然,它们也可以是恶习。激情(与短暂的情绪爆发、脾气发作、疯狂迷恋等不同)向来是持久的——实际上是“难以消除的”。 康德似乎认同《新约》中的伦理,因为他坚持认为道德的核心总是普遍共相,而德性总是具体殊相。 性欲是一种以性为中介的对他人的强烈欲望。 性不可避免是身体性的,而且涉及的是身体最肮脏、最易受伤害、最柔弱的部位。 权力意志的关键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感,一种充满激情却有纪律的自我,它追随自己强有力的“本能”,又能完全地“克服自己”,“赋予自己的品格以个性”,“成为真正的自己”。 所谓勇敢,就是对阻力(即恐惧)的克服程度。 尼采式德性的首要构成因素是一种激情的充盈,一种独立世界顶端的俯视感。美好生活并不在于谦逊(最低意义上的“满足”,拥有所需要的一切),而在于活力勃发、激情、情爱,或是尼采常以那个世纪的哲学风格所说的“生命”。是一种能量而非物质(或者可以说是“非物质”)的形而上学 爱确实可以是愚蠢的,但它也常常(实际上典型地)被认为“与个性不符”。在爱中受挫折,最好的情形会让人变得高贵,糟糕的情形则让人感到羞辱或陷入悲剧境地,但是,不愿去爱或没有能力去爱,则意味着一个人不足以为人。 我会像反对理性与激情之间的可恶对立一样,坚定地反对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害对立,并且把它看成同一运动的构成部分。 理性是情感的奴隶 休谟 我们通常思考这些一般情感的方式是,心灵对某种激发心灵感受的事实的知觉,就叫作情感,而后一种心灵状态又引发了身体表达。我的论点刚好相反,对令人激动的事实的知觉直接导致了身体变化,而我们在这些变化发生时的感受,就是情感。 ——威廉·詹姆斯,“什么是情感?” 情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理性的(或非理性的),尽管“理性”一词常常只限于涉及清晰思想和算计的场合。 一旦我们不再单纯把情感和情感反应当作产物,而是当作策略、与他人和自己相处的方式,那我们对于情感的理解就会获益更多。 情感不只包含“疼痛是感受”中的那种“感受”,它还是一种见解、一种态度、一种向世界的伸展。 我们对情感的反应,以及情感和表达本身,也都是天生的、习惯性的、养成的,有时候还可能是无法改变的。这些经历表明,情感有其政治因素,它们的存在并不是一个中立的社会事实或心理事实,而是一种政治力量,触动着我们,并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我们的行动。 情感是一个内在合理性的问题。根据政治来谈论情感,就是主张情感完全不同于纯粹的感受和更为原始的反应,它是有目的、有策略且理智的——换句话说,它是理性的。 它同时涉及心灵(mind)和心脏(中国人精明地拒绝区分这两种器官,将其统称为心)。 赤裸裸的暴力我还受得了,可是赤裸裸的明智我完全不能忍受。这样运用头脑不够光明正大。这是对理性的暗算。 ——奥斯卡·王尔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哲学的快乐》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