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真正畅佛本怀的唯有净土法门?
“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大事因缘者,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直下成佛而已,岂有他哉!”
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的“大事因缘”,就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直下成佛而已”。释迦牟尼佛出世,目的无非就是让众生成佛。这在《法华经》中专门讲到:
“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如来的度生本怀,归纳讲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接着就来看自力法门、他力法门的差别。
一、自力通途法门断惑甚难,未能畅佛本怀
“无奈众生,根有大小,迷有浅深,不能直下畅佛本怀。因兹随机设教,对病发药。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于一乘法,作种种说。或有善根成熟者,令其诞登觉岸。其有恶业深厚者,令其渐出尘劳。曲垂接引,循循善诱。虽天地父母,不能喻其少分矣。”
无奈众生根基有大小,迷惑有浅深,所以“不能直下畅佛本怀”,佛不能直接给他讲真正最希望他修的法,只能因机施教,“对病发药”,用种种善巧方便,“于一乘法,作种种说”。
“为实施权”,按天台宗讲,“实”相当于圆教,“权”就是权巧方便的法。“为实施权”,就是为归真实,而实施权巧方便之法。以天台藏、通、别、圆四教来讲,圆教是“实”,藏、通、别是“权”,为了最后悟入圆教,而施设藏、通、别三种方便的教法。
或者以五时来讲,除了最后的法华涅槃时是“实”,前面的四时都是权,都是方便,是“为实施权”。而最后到了法华涅槃时,佛就要“开权显实”,说出自己真正的本义来:我前面的所有教法,虽然是方便,但是这些方便实际上还是为了显真实。都是“为实施权”,是为了圆教而施设的方便,是从圆教中流出来的方便。
“于一乘法,作种种说。”本来唯有一佛乘,现在要以种种方便来讲,这些善巧方便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真实。
“或有善根成熟者,令其诞登觉岸。其有恶业深厚者,令其渐出尘劳。”“诞”(dàn):大。善根成熟的人,让他马上直接成佛。恶业深厚的人,让他先远离三恶趣,生到人天善趣,先用不了义的法门度脱他,“渐出尘劳”。“尘劳”:烦恼。
“曲垂接引,循循善诱。虽天地父母,不能喻其少分矣。”佛针对上根机的众生,以及恶业深重的、中下根的众生,分别用不同的法门来度脱他们。“曲垂”是敬词,俯赐、俯降。
本来按天台里面讲,最后开权显实,究竟一佛乘就是畅佛本怀。
而印光大师在《文钞》中处处提到,真正畅佛本怀的唯有净土法门。印祖特别特别强调这一点。不讲净土,佛的本怀就还没有真正畅达、真正的显露,必须是净土法门才可以。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与悟开师书》:
“窃闻净土者,乃究竟畅佛本怀之法也。
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
净土是究竟的畅佛本怀。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往生论注跋》:
“净土法门,了生死无上妙法也。
一代时教,浩若渊海。
其究竟畅佛普度众生之本怀者,唯净土一法而已。”
这里也提到,唯有净土法门才是畅佛本怀。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嘉言录题词并序》:
“净土大法门,其大无有外,如天以普覆,似地以普载。等觉欲成佛,尚复作依赖,逆恶将堕狱,十念登莲界。普被九界机,咸皆勤顶戴,畅佛度生心,唯一了无再。”
这里以诗的方式说明,“畅佛度生心,唯一了无再”,这就是净土法门。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中有一个念佛堂的对联,其中有两句:“了君大事唯修净,畅佛本怀在往生。”能够了生死大事的,唯有修净土法门;能够畅佛本怀的,就在于往生净土。
印祖在《文钞》中再再反复强调,只有净土法门才是真正的畅佛本怀。通途法门还不能究竟畅佛本怀。
即使是圆教,是圆顿一佛乘的教法,依天台来讲确实是畅佛本怀,但相对净土特别法门来说,它毕竟还是通途法门,还是要靠自力了生脱死,所以也可以说还没有真正畅佛本怀。
接下来说明通途法门仗自力断惑甚难,看论文:
“又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纵令宿根深厚,彻悟自心。倘见思二惑,稍有未尽。则生死轮回,依旧莫出。况既受胎阴,触境生著。由觉至觉者少,从迷入迷者多。上根犹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了生脱死,岂易言哉!以是不能普被三根,畅佛本怀。”
“又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
这里紧接上面来讲,“或有善根成熟者”“其有恶业深重者”,介绍完之后,这里又讲“又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相当于总的回顾上面所讲的。
“纵令宿根深厚,彻悟自心。倘见思二惑,稍有未尽,则生死轮回,依旧莫出。”
即使这些人依圆教、禅宗去修习,
“彻悟自心”,但是如果“见思二惑”(即烦恼障)没有断尽,还是无法出离轮回。
“况既受胎阴,触境生著。由觉至觉者少,从迷入迷者多。上根犹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
“受胎阴”也就是经过十月怀胎、出生,一转世又迷掉了。开悟的人下一世迷掉的公案比比皆是。
这就像幽溪大师《净土法语》里面讲的:
“有虽修而不悟,悟而不精。内照似脱,对境仍迷。纵使不迷,犹然坯器。菩萨有隔阴之昏,初果有入胎之昧。方之博地,安免随流。此自力之无功,出尘之不效。一错百错,实可寒心。”
“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了生脱死,岂易言哉。”
关于断见思惑,再看《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四•陈圣性贞女贞孝净业记》:
“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见惑一断,即证初果,预圣流。尚须七生天上,七反人间,方可断尽思惑,以证四果。虽云十四番生死,而天上寿长,固不易以年月论也。初果圣人,欲了生死,尚如是之难。况具足惑业之凡夫乎。若证四果,则生死根本永断,超出六道轮回之外。”
“以是不能普被三根,畅佛本怀。”
前面讲的一切法门,无论是上根利智者修的禅宗、天台圆教一佛乘,还是中下根人修的其它法门,都属于通途法门,都要依仗自力,这样要了生脱死就非常不容易。即使你是上上根机参禅、修大圆满的人,如果这一辈子修不成登地圣者,那么下一世一转生,可能又迷掉了,这样的公案很多。而且禅宗、圆教,法门很高,必须是上根利智者才能修,一般人修不了。
所以说“不能普被三根,畅佛本怀”。而净土法门仗佛愿力,三根普被,才是真正的畅佛本怀。
二、净土特别法门成佛最易,故为经论要旨
“唯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专仗弥陀宏誓愿力。无论善根之熟与未熟,恶业之若轻若重,但肯生信发愿,持佛名号,临命终时,定蒙弥陀垂慈接引,往生净土。俾善根熟者,顿圆佛果;即恶业重者,亦预圣流。乃三世诸佛度生之要道,上圣下凡共修之妙法。由是诸大乘经,咸启斯要;历代祖师,莫不遵行。”
为什么说净土法门是特别法门,成佛最容易呢?
因为它是“专仗弥陀宏誓愿力”,不是靠我们的自力。
“无论善根之熟与未熟,恶业之若轻若重,但肯生信发愿,持佛名号,临命终时,定蒙弥陀垂慈接引,往生净土。”
印祖的这段教言非常重要,净土法门的关要实际上已经在里面了。什么关要呢?就是不管你善根成熟还是没有成熟,恶业是轻还是重,只要你有真信切愿,念佛名号,必定往生。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就讲到:“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首先“一切凡夫”这句要注意,这里指的是凡夫而不是圣者。往生极乐世界凡夫有份,当然圣者就不用谈了。那么是怎样的凡夫呢?
“不问罪福多少”,不问你的罪业轻重、福报多少、善根成熟未成熟;
“时节久近”,也不管你念佛的时间长短,无论是刚开始念佛的,还是念了一辈子佛的。“但能上尽百年”,如果从小开始生信心,那就是“上尽百年”;
“下至一日七日”,甚至十声、一声,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最后两句要注意,“定得往生,必无疑也”,决定会往生的,你不要怀疑。
“俾善根熟者,顿圆佛果;”
“俾”(b):使。善根成熟的人,修净土法门可以“顿圆佛果”。净土法门不仅仅是老太太或者中下根机人修的,甚至华严会上的善财童子、文殊、普贤都要往生西方。因为这些圣者毕竟还没有究竟成佛,所以也需要往生西方,“顿圆佛果”。
“即恶业重者,亦预圣流。”
“圣流”就是圣人。恶业重的人能带业往生,生到西方还是一个凡夫,怎么又“亦预圣流”,变成圣人了呢?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说:“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
极乐世界的所有往生者,包括下品下生,虽然还是凡夫,但是都可以得到三不退。所以这里说“亦预圣流”。
这就像下面讲的:“一切俱非,一切俱是。”
“一切俱非”,既不是圣者,也不是凡夫。为什么又不是圣者呢?因为他连见惑也没有断;为什么不是凡夫呢?因为他已经出轮回了。
“一切俱是”,既是凡夫,又是圣者。说他是凡夫,因为他还没有断惑;说他是圣者,因为他已经出轮回,并且圆证三不退了,所以说“亦预圣流”。
按一般教法的讲法,是凡夫就不是圣者,是圣者就不是凡夫,所以蕅益大师下面就说“十方佛土无此名相”。
但是净土法门很奇怪,他既是凡夫又是圣者,确实“无此名相”。“无此阶位”,凡夫竟然可以跟圣者一样,乃至跟等觉菩萨、阿鞞跋致菩萨一样,圆证三不退,这是很奇怪的,确实也没有这样的阶位。
“无此法门”,你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法门。
“乃三世诸佛度生之要道,上圣下凡共修之妙法。由是诸大乘经,咸启斯要;历代祖师,莫不遵行。”
净土法门是三世诸佛度生的要道,三世诸佛如果离开了净土法门,就不能真正畅佛本怀,不能真正度众生。诸佛要想度众生,必须要依净土法门。同时净土法门还是“上圣下凡共修之妙法”,无论是圣者还是凡夫,都要修净土法门。所以在诸多大乘经典当中“咸启斯要”,都指出了净土法门修行的关要,比如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等大菩萨的经典。乃至历代祖师,不管是自行还是化他,都要修净土法门、弘扬净土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