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善恶天性》是一本由[美]埃里希•弗洛姆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心:善恶天性》读后感(一):人心:选择下的善恶本性
激起我了解人性的第一本书是李宗吾的《厚黑学》,书中从荀子的人性本恶谈起,让我对人性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后来开始接触过不少心理学的书籍,愈发感兴趣。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呢?作者先从大家都熟悉的“狼”、“羊”分歧说起,引发大家对于人性的思考,文章继而提出正是恋死、恶性自恋、以及乱伦的依赖关系。构成了人的倾向中最不道德、最危险的形式的基础。这三种倾向结合起来的时候便形成“退化综合征”,从而驱使人们去为了破坏而破坏,为了恨而恨。
从第三章开始便分别对恋死症、恶心自恋和乱伦固着做了详细的介绍。具体内容,我希望大家可以自己去看。其实吸引我的是本书最后一章,作者不只是提出问题,重要的是提出了自己认为的解决之道,就是如果说人的本质既不是善也不是恶,既不是爱也不是恨,而是一种矛盾的话,那么这种矛盾就是要求探索新的解决方法。通过解决这些矛盾,人最终可以走向自由、独立。
我看完之后,觉得心潮难平,我还是比较认同作者的观点的,人心中有善也有恶的部分,重要的是将发展好的方面。当然作者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但重要的是引发了我们对于这方面的思考,群体的智慧会有更好的方法,但引发我们思考的,也不可或缺。
《人心:善恶天性》读后感(二):向善而生
《爱的艺术》让埃里希•弗洛姆名满天下。这本《爱的艺术》主要论述了人的爱能力,而这本《人性:善恶天性》可谓是它的姐妹篇,主要讨论的是人的破坏能力、人的自恋与乱伦固着。这些话题都涉及人性中所谓的“恶”的一面,一开始阅读也真的让人有点“心有戚戚焉”。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探讨“非爱”的问题,是从一个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讨论这些问题的,或者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是在对生命的热爱的基础上来展开这些话题的。这跟那些对人的心理的阴暗面的猎奇者是大为不同的。弗洛姆是试图说明,热爱生命与独立,以及对自恋的克服,形成了一种“发展的综合征”,来反对由热爱死亡、乱伦依赖关系和恶性自恋所形成的“退化综合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者倡导的是一种正能量,是用来克服人性中的“恶”的一面的。每个人都可以朝自己所选择的那个方向发展,选择生或是选择死,选择善或是选择恶。但作者的倾向性也是明显的,持人道主义的立场,向善而生!
很多人把弗洛姆视为弗洛伊德学派的重要成员。在这本书中,作者再三声明,他不是“正统的弗洛伊德主义者”。在他看来,弗洛伊德最伟大的发现,是发现了恋母情结、自恋和死亡本能。但同时弗洛姆指出,他的这些发现已经被他的哲学前提弄得残缺不全了,这些哲学前提是流行语20世纪初的大多数自然科学家中的那种机械唯物主义。而弗洛姆认为这种哲学前提应该转变为一种新的参照构架——辩证人文主义,只有在这种哲学前提下,才能进一步发展弗洛伊德的理论。这还是很多见地的,当然你可以对他的这种新的参照构架——辩证人文主义提出批评。
顺便提及一下,这本书节选了英文原著的第三、四章,这对于熟谙英文的读者来说,直接阅读原文可以更好地理解原著的内涵。把原文搬过来,对译者来说,也是一种考验。如果翻译水平不好,直接就露馅了。对于译者的这种做法,我还是要表示点赞的。翻译是一件苦差事,要达到“信雅达”的水准,谈何容易啊!对于翻译,我们还是要多一份理解的同情。
《人心:善恶天性》读后感(三):抓住“自由”
长久以来,我一直觉得,人是自由的,人应该是自由的。我是自由的。我有吃或不吃的自由,我有睡或不睡的自由,我有左或右的自由。谁知,现实的蔓藤已经悄悄绕上我的双膝,命运的天平已经在缓缓倾斜。我并没有左右的自由,因为人的每一个行为都是由欲望所驱动,人或许能了解自己的欲望,但很少能够了解欲望背后的因素(无意识)。
我驱动了意识,无意识驱动了我。
“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茨威格《断头皇后》。茨威格又何尝不是呢?1942年,茨威格在孤寂中感觉希望破灭 ,留下一句“我这个性急的人要先去了”,与妻子双双自杀。到底是在何时,他已经走在了死亡的不归路上呢?
儿童是任性的,他随心所欲。青年是朝气的,他满怀憧憬。中年是沉稳的,他如履薄冰。老年是迟暮的,他身不由己。站在命运的转折点上,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清醒的头脑,敏锐的意识,他无法抓住命运的馈赠,留下的只有深深的遗憾。自由一去不复回。
人都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过来的,中考、高考、择业、娶妻、生子等等。决定论就是命运的锁链。人需要有深刻的认识,强大的意志,并付诸于行动,才有可能摆脱命运的枷锁。
顿悟是一种境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一种境界。很多人质疑,为何放下屠刀,便可成佛。首先放下屠刀的概率是极低的,在“恋死”的深渊中,能挣脱出来的有几人呢?段延庆算一个?其次,立地成佛只是一种允诺,一种希望,佛由心生。任何人都可以立地成佛。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而有之。修身是基础,也是因。又有,静以修身。静,是独处思考之意吧。自由是思考出来的。
:
弗洛姆的作品,如工艺品,结构精巧,逻辑缜密,丝丝入扣,且无赘言。从《爱的艺术》到《人心》,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理科男在写论文一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我爱读,偏偏是因为他的观点新颖,心理学与社会学的结合,孕育出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
《人心:善恶天性》读后感(四):人格的基本问题:生vs死,自恋vs平等,独立vs共生
人的三类倾向,生/死;自恋/爱人;独立/共生。
一、暴力
游戏暴力、反抗暴力、报复暴力(信念的破灭)、补偿暴力(虐待、控制)、血液渴望。死之爱(屠杀、暴力,机械僵化,占有而非生存,控制、厌恶生命、有机),肛门性格(母亲的焦虑、厌恶,生命受到压抑,对生命的漠视。洁癖、固执)
二、自恋
积极与消极自恋(过度自责、虚心、谦卑、敏感);把某一部分物化为自己的人格(财富、地位、聪明等)。自恋的迁移,到孩子、喜欢对象。自恋的良性与恶性。 群体自恋,群体恶性自恋(德国nazi,美国南部)。群体自恋还会演化。群体自恋与人道主义的对立,宗教、民族、zheng治、国家的。一战是给人道主义严厉打击,歇斯底里。科学威胁了自恋,但自恋转移,国家,民族,zheng治纲领,技术等。侮辱,报复。领导者,共生,全知全能的形象与错误的矛盾。 自恋禁锢理性,限制了爱。佛教的醒悟,就是克服了自恋和相关的幻象。上帝把人从偶像中解放,又成了新的偶像。 盲目崇拜。 打破自恋和群体自恋,人道主义、平等
三 共生 母亲给的爱和恐惧,父亲是惩罚和报答 与母亲的共生。固恋。也与理性客观相对。固恋家族、国家、民族时,偏见,歪曲。 害怕自由,回归,而非生长。 堕落综合征,自恋,共生,死,三者合一
四、自由、决定论、选择论 人的内外矛盾。回归答案,前进到全面发展,觉醒。下棋模型,有原则,但连续选错,慢慢陷入死局,其实已经没有选择。一些人,“日益冷酷”,“日益失去灵魂” 现实可能性,能动性。
马克思,斯宾诺莎,弗罗伊德,本质上不是决定论者,是选择论者。
《人心:善恶天性》读后感(五):人心叵测——最难研究是人性
人心自古以来就是中外哲学家研究的重点,在这最难探究的领域,不同文明却有着惊人一致的观点。中国古代有孟子的“性善说”,荀子的“性恶说”,而西方也有类似的表述。人性的复杂远非善恶所能简单概括,后代的心理学家们通过科学的方法,对人性有了更新的认识。弗洛姆的《人心:善恶天性》就是从心理学、精神分析的角度对人性的深度探究之作。
弗洛姆本人是犹太人,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他对人性之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这本书中,他经常以希特勒、斯大林作为案例来解释恋尸症、群体自恋。这些杀人如麻的领袖,往往会成为别人的研究对象。他们之所以能实施其战争计划、杀人计划,除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大背景之外,其个人性格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此言非虚。希特勒和斯大林都病态般地痴迷死亡,人性之恶,令人胆寒。
从弗洛姆的著作中,我们常可以看出他对战争的批判,对人性的警惕。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的屠杀、化学武器的使用,都一再挑战人性的底线,让人捉摸不透人性究竟有多恶?但如果说人性本恶,有很多人有作恶的条件而又可以不被惩罚,也仍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却也不能因此说人性本善。人心善恶,永远都是一个悖论。
弗洛姆的思路非常清晰,这本书的结构逻辑性很强,前后衔接流畅,从关于人是“狼”还是“羊”的辨析,到对“自由、决定论、选择论”的分析,对人性的解读逐层深入。弗洛姆的观点是在弗洛伊德基础上的发展,我个人是不怎么赞同弗洛伊德的,至于“弗洛伊德关于自恋的思想是以他的性的力比多这一概念为基础的”(见本书第63页),我实在是无法理解,可能还需要多读些理论。上大学时老师说理论书看多了也就那么回事,像弗洛伊德他自己童年有阴影,就下结论说别人也那样,未免有些偏颇。
弗洛姆的精神分析较之弗洛伊德更符合战后西方世界人们的心理。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知识分子不断思考悲剧发生的原因,相应理论便应运而生。弗洛姆提到,如果一个人自恋别人会很快发现并对其表示不屑,但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自恋,情况则完全不同了。在领导人的煽动下,这种群体自恋极容易走向极端,这是我们所不希望发生的。弗洛姆以丰富的案例,介绍了从个体自恋到群体自恋的种种症状,发人深思。
弗洛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二战后西方世界陷入空虚、迷惘中,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在他们的著作中表现出来,弗洛姆也是如此。这本《人心:善恶天性》的最后,弗洛姆对恶的本质的分析,对人类前途的关怀,都为传达对人类向善的引导与期待。
《人心:善恶天性》读后感(六):探讨人之本性的重磅之作——读《人心:善恶天性》有感
探讨人之本性的重磅之作
——读《人心:善恶天性》有感
文/岸晓风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一直以来就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说起来,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就开始了,结果持两种观点的人谁也无法有效的说服谁,似乎是另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但是也一直使得人们对其研究和讨论乐此不疲。
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还是近现代的西方心理学研究领域。手头这本《人心:善恶天性》,作为弗洛姆晚期的代表作,某种程度上说,该书基本上表述了弗洛姆关于人性的独特见解。
书中首先通过人是“狼”还是“羊”这个问题,提出了两种假设:如果说人性本恶,为什么在生活中我们总可以发现一些善良的人、感人的事?如果说人性本善,为什么人类历史上会出现两次世界大战、奥斯维辛惨案、南京大屠杀?继而,作者认为,人有行善和作恶两种潜能。行善的潜能可以叙述为“发展综合症”,包括爱生、爱人以及独立性。与之相反的则是作恶的潜能,又称为“退化综合症”,这也是这本书讨论的重点——恋死、恶性自恋以及乱伦的依赖关系。
第二部分则按病理程度依次论述了游戏性暴力、反应性暴力、报复性暴力、补偿性暴力、原始的“喋血渴望”。作者指出,探讨这些无病态性质的暴力行为的各种表现形式,将有助于理解那些带有严重病态性质的、“恶”的毁灭性行为方式。作者论述的充分和严谨由此可见一斑。
接下来的几部分分别阐述了“爱死与爱生”“个体自恋与社会自恋”、“乱伦固着”问题,这个部分是全书的重点,重点论述了一些导致严重精神病的核心的倾向性问题,如恋尸症、恶性自恋、恋母情结,其中恶性的恋母情结带有严重的神经质性质。最后,作者从分析人性观点入手,提出了关于人之自由的问题。
弗洛姆认为“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在于人与自然的疏离,人走出了自然,也就脱离了自然原本所具有的和谐,而属于人的新的和谐还远没有被建立起来。此时,人就有了其他动物所没有的疏离感和孤独感,这就是潜藏在人性深处的破坏性的根源,同时也是创造性的根源。”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人心的善恶,永不过时,又永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心:善恶天性》读后感(七):辨别善恶的美德
弗洛姆作为法兰克福学派重要的一员,将心理学与社会学联系起来,用以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病态。他所研究的课题,都是社会伦常中的对个人发展影响极大的因素,比如善恶、生死、自由等等。回望历史,领袖人格往往与历史走向息息相关,“乌合之众”受到什么样的蛊惑,带来怎样的影响,是否可以确定为一种病态,都是弗洛姆研究的对象。
在我国的哲学中,三字经里讲: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却认为,人性本恶,人的一生是由“性”至“伪”的过程。然而荀子的论证似有逆推之嫌,在我看来,并不能认为仁义礼智信是后天习得,就可以推出人性本恶。相比较之下,我更倾向于弗洛姆的观点,人的本性并非一种实体,所以不能说是极端的善恶,而是一种基于人类生存状况的矛盾。想象一个滑块,它可以走向善恶的两极,意喻着进步与倒退,不论滑块在哪个位置,都有一种矛盾去推动它左右滑动。而在人出生之前是没有矛盾的,所以也不能定性为全然的善或恶。弗洛姆思考的逻辑与荀子也有共通之处,他们皆从人性的定义出发,往下推进,由于时代的不同和前人理论的支持,弗洛姆的观点阐述综合了理论与实例,更易使人接受。
在本书中,弗洛姆先阐述了识别三种“恶”的倾向的表现形式:关于恋生与恋死、个体自恋与群体自恋、乱伦固着的几点特性。人性的矛盾在于,他并非绝对的倾向于某一种特质,比如恋尸症和爱生性,许多人结合了两种倾向,并且程度不同。荣格给法国士兵的尸体拍照并鸣枪致意的无意义行为说明了他的潜在倾向,他是恋尸症的典型,而他的创造力又证明他同时具有爱生性,是矛盾推动了他的进步与后退。
自恋可以表现为精神病的状态,以自我为中心也是自恋的现象之一。自恋的“恶”在于,它会使人脱离社会,与人的生存原则相背离。但自恋也是生活所必须的,完全不自恋、不自爱的人很难存在于社会中,这是矛盾所在,解决方法是将个人的自恋转到群体的自恋中,既保存了一分自恋因素,又融洽于社会群体之中。
固着一词在心理学上的解释,是指一种对刺激的保持程度,或不断重复的一种心理模式和思维特征。乱伦固着是一种恶性的恋父/恋母情结,是对父亲、母亲的过度依赖。弗洛姆修正了弗洛伊德的观点,他认为性欲并非乱伦固着的核心。乱伦固着的“恶”会影响人的自由发展,过度的依赖就等同于禁锢。
以希特勒为例,他可以被称为弗洛姆研究中的典型,他“几乎完全是一个只有恋尸症、自恋和乱伦倾向的人”。三种倾向的极端是汇聚在一起的,而领袖人格“恶”的散发,会吸引乌合之众的聚拢,作为群体邪恶的发泄口。
弗洛姆指出人生的困顿非因资质不足或者缺乏自制,而是在选择的十字路口不自知。让择善而行成为一种意识,对选择的结果负责,培养择善的能力,是避免人类在无意识中走向恶的极端的方法。明晰矛盾所在,才知道善恶的方向,常常思考、自省,就不会迷失自己的道路。
《人心:善恶天性》读后感(八):人性中的双重角色
文/宋薇棠
1886年,史蒂文森曾在《化身博士》中做出这样一种情境假设:用外力将人性的善与恶分离,从而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善恶化身——“善”的化身杰基尔与“恶”的化身海德。史蒂文森通过表现纯粹的善与绝对的恶,塑造出人性的双重角色,并试图探索深刻的人性命题:人,究竟是非善即恶,还是既善又恶,亦或是时善时恶?
79年以后,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在《人心:善恶天性》中也运用了相似的手段来探讨人性。弗洛姆认为:“人的本性或本质不是像善或恶那样的一种特殊实体,而是植根于人类生存状况中的一种矛盾。”这种矛盾正是善与恶的周旋较量。小时候我们常常会在作文里使用两个小人打架的比喻来表现自己纠结的内心,其实都是同样的道理。
书中将善与恶的混沌统一,剥离成泾渭分明的双重角色进行论证分析,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两种结构系统:第三章中的恋死、第四章中的恶性自恋以及第五章中乱伦的依赖关系所形成的“退化综合征”,也就是所谓的“恶”;相反,由爱生、爱人和独立性所构成的“发展综合征”代表着“善”。这两种结构系统构成了双重角色的理论基础,人生乃至整个社会一直都在通过倒退或进步的解决方式,无限趋近于双重角色中的一种。
但显然——弗洛姆对人性善恶的表述内容,存在一定的偏颇。也许是由于自身职业的限定,弗洛姆将关注点更多投向恶的本质,在第二章讲完由恶所产生各种暴力行为以后,三到五章则叙述恶的三种最危险的现象,所举例子则主要为以希特勒、斯大林为首的政治领袖和一部分的小说人物,诚然这恋死、恶性自恋和乱伦固着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当恶处于人性的主导时三种迹象均会有一定程度的暴露,但单一而重复出现的实例却也因此减少了相应的实验性与严谨性。与之相比,双重角色中的“善”则始终处在失语的状况之下,主要提及的是圣母玛利亚等在现实中较为模糊的人物,对于善在人生与社会中所扮演角色的特殊性质,更未曾进一步予以阐述。
另外,按照弗洛姆的看法——“人既有倒退的倾向,又有前进的倾向”,达到恶之极端的人在生活中只是少数,多数人实际上处于倒退与前进的制衡中,只有当所有人通过爱与创造而完全倾向善时,整个社会才会和谐统一。但是当所有人心中都只剩下幸福与爱时,就真的是人们所需要的和谐统一了吗?而目前这种中庸式的双重角色所形成的人格,难道就是平庸了吗?如果超越人性的善恶极限,那么又会怎样?弗洛姆抛下了这些问题,却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不可否认,弗洛姆之所以热切倾向善与爱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切合西方人在两次世界大战以后不稳定的精神处境,试图引导治愈曾经的伤口。但值得一提的是,弗洛姆也是理智而客观的,他最终将善与恶的选择权放在了人们自己的手里。就像希伯来人《旧约》中上帝所说的那样:“现在,我要把祝福和诅咒、生存和死亡放在你面前,你可以选择生存吧。”人可以做出选择,上帝却不能拯救他;上帝唯一能做的,只是使人们面临选择时,鼓励他们去选择。
现在,善与恶,杰基尔与海德,双重角色的转变,你会选择哪一个?
《人心:善恶天性》读后感(九):非心理学专业的为什有必要读点心理学原著--《人心 善恶天性》
刚拿到书的时候有点担心,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心理学背景的读者,是否能够读懂心理学大师的原著。读完弗洛姆的序言就释然,好的读物,绝对不是高高在上的让人望而生畏,尽管不像读纯的文学读物那么轻松,但总是值得读下去去跟随作者的思路探索。
《人心 善恶天性》,并不只是一本单纯的心理学理论书籍。这本书的特点是,能够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很多社会现象与心理学联系起来,比如解释战争,比如解释希特勒的人格特点;对于某些有争议的问题,他能够旁征博引,对比和分析其他学派的观点。
其实心理学本来就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新闻中会听到公交车爆炸事件,是某些人的报复社会的行为,其实,读完这本书就知道,专业的心理学术语叫做报复性暴力行为(revengeful ciolence)。而后续的新闻报道往往会挖出,此人可能是因为受到某种挫折而对人生失去信心才导致极端的破坏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如果一个软弱无能和丧失生活能力的人一旦被创伤击垮的话,那么,他只有采取一种办法来恢复自己的尊严,那就是按照”以牙还牙“的惩罚原则进行报复”。这大概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做出一些极端反社会事件的人大多来自于弱势群体。
促使我认真做笔记的,还有不少关于儿童或者婴儿心理方面的论述。“促使孩子热爱生命的最重要条件就是,让他和那些热爱生命的人生活在一起,爱生命就像爱死亡那样具有感染力,它不需要通过语言,解说,更不需要通过诸如人应该热爱生命这样的教义来感染人,它是通过手势,温柔,和语调,而不是思想和语言起作用的。 ”这大概也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解释了,我们平时所说的身教重于言传的道理。
最后,书中有些观点也颇能给自己的生活以启发,比如:“人只有比大多数愿意做出努力的人付出更多的劳动,才有可能获得自由。"
读完此书,大概不难理解作者在序言里提到的:“我试图说明,热爱生命与独立,以及自恋的克服,形成了一种"发展综合征”,来反对由热爱死亡,乱伦依赖关系和恶性自恋所形成的“退化综合征”。
我们读心理学原著的本意,大概不是期待能够完全领会作者的意图,不管从中看到的是什么,只要能看到一点觉得对自己有用的,或者是解释一些现象背后的心理学原理,能够指导生活,那么,为之所花费的阅读时间就是值得的。
《人心:善恶天性》读后感(十):有时,我们也会失去善恶的选择自由
暴力、犯罪、战争……这些在普遍意义上是我们为之厌恶的东西,然而,却从古至今地存在着,为什么?
生活中,我们常常震惊于发生的暴力事件,无论是同情受害者,还是谴责暴力者,我们始终站在一个“视觉层面”上发泄情绪。所谓的视觉层面,也即是一个浅层的我们所看到的景象,而并未深层次地去理解这类现象及事件产生的根源。
弗洛姆《人心:善恶天性》这本书,便从我们最为关注却又最不明晓的问题出发,向我们逐渐地解开关于善恶的本质,关于人性的本质!
首先抛出问题:人是“狼”还是“羊”?也即:人是“善”还是“恶”。
弗洛姆在书中引用一系列关于人性善恶的论证,告诉我们:人性并非唯善即恶如此简单的存在。
在人性中善恶并非是一个选项,人的本质是根植于人类生存状况中的一种矛盾。当然,每个人都可以选择生或死,选择善或恶,这类自主意识的善恶选择就会更在明晰。
为探讨人性善恶本质,弗洛姆向我们展现了各类暴力行为的表现形式。所谓娱乐性暴力行为、反应性暴力行为、报复性暴力行为……当然还有更为严重的病态性质的表现形式,即补偿型暴力行为,与此类暴力行为有关的是一种彻底、绝对地控制一种生物、动物或人的动机,比如虐待狂。
虽然这些暴力行为所产生的内在动机不同,然而形式都是现实地、奇迹般地为生活服务的,或者说,至少是生活中所遭到的损害和失望的结果。这些行为或直接或间接地是为了达到生的目的服务,因而对人的生活来说,多少是有益处。
当然与此相对的,还有更为严重的精神病核心,也就是真正罪恶的本质。这类行为倾向性有:恋尸症、自恋和恋母情结。倘若程度较轻,还不是病态表现,倘若是严重的病态行为,最终将形成一种“退化综合症”,是最残暴的破坏行为和非人道主义的根源,体现罪恶的本质。
通过对各类“恶”的表现行为,弗洛姆最终又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该如何选择以及人性本质究竟有无必要探讨。
前面提到,关于善恶,本身就是根植于人类生存状况的一种矛盾,而这种矛盾的解决方法基本只有“倒退”:回到原始社会采取弊病多端的方式,以及“进步”:发展自己的人性,这两种。选择哪一种解决方式,即选择善和恶的方式,其实是一种个人的自由。关于这类选择的自由,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矛盾倾向的各自力量,尤其是其中存在的无意识力量。
恶是一种特殊的人类现象,是企图让人倒退到人类出现之前的状态中去的力量。恶其实是带有悲剧性质的,是人在悲剧性地试图逃避他的人性责任自我的丧失。人是既有倒退倾向(恶),又有前进倾向(善)的,当我们还有选择自由时,那么我们就可以为善,而当我们冷酷到,两种倾向平衡不复存在时,就会失去选择的自由。
为了选择善,我们的确必须有相应的意识,有对他人苦难的关怀,对自然的美好向往。如若内心一味指责、冷酷,包括对社会暴力事件浅层的谩骂,而非去理解深究,那么自身也将逐渐失去善的选择权利,直到“生命”结束。
弗洛姆通过整本书对“恶”的各类形式探讨论述,终究想要向我们传达的是,心存宽容和爱意,才有选择善恶的自由;而如果以冷漠的态度对待生命,那么也就不存在任何选择的希望了,只会沦为无意识力量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