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机杼》是一本由[英] 詹姆斯·伍德著作,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说机杼》读后感(一):很多年度最佳
《纽约时报书评》“年度值得关注图书”
《洛杉矶时报》“年度最佳图书”
《华盛顿邮报》“年度最佳图书”
《经济学人》“年度最佳图书”
《堪萨斯城星报》“年度最佳图书”
《图书馆杂志》 “年度最佳图书”
《旧金山纪事报》 “年度前五十最佳非小说类书籍”
《小说机杼》读后感(二):P47观察力与感受力
读者:读者还会成长,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还太天真,他们读的文学还不够多,不足以让文学教会他们如何去读。
作者:作家也可能像那些二十几岁的人,止步于视觉天赋的不同层次。在美学的全部领域中,眼力总要分出个高低……小说中有的是这样的瞬间,作家好像在留力,把能量保存起来:一个普通的观察之后紧接着一个出挑的细节,突然令整个观察丰富有力起来,好像作家之前不过是在热身,而现在文笔突然怒放如花。
《小说机杼》读后感(三):蹈机握杼
织布机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经纬交错之间成就一幅或巧妙或精美的图案,有如作家运用文体、视角、细节、人物这些被本书作者詹姆斯·伍德戏称为“奇技淫巧”的小说机杼织就真实世界影像。译者黄远帆将英文书名《How fiction works》译为《小说机杼》,读者若联想到机杼一词诸多引申含义,实在是妙趣无穷,或会对内容产生更多期待。
从现实主义小说之滥觞的福楼拜到如今的弗兰岑、泽巴尔德等的作品,伍德灵巧、精细地拆解小说的文体、视角、细节、人物,让读者如同倒带一般看到文字如何织就形形色色的浮世影像。我们不一定要认同他的批判,但可以跟随他走进小说创作的现场,借助他提供的一些工具和角度,尝试发现那些文字是如何“击中”我们,又或者为何如同画外音一般渺远,小说的意义由此得以展开,读者由此得到成长的可能。
这是一本让专业读者和非专业读者都能感受乐趣、寻求收获的书。
《小说机杼》读后感(四):写小说的禁忌
第164页:
禁掉的名字:雨果,彼得,塞巴斯蒂安,安德烈,艾弗,朱莉安,帕梅拉,克洛伊,伊涅德,伊内兹,米兰达,乔安娜,吉尔,弗里斯提,菲利斯。
禁掉的面孔:一切带卷发和大眼睛的男青年,一切瘦削憔悴的哲学家脸,一切牧神式的人物,一切高于六英尺的人,一切带有任何特征的人,还有一切脖子上有一个颈部的女人(他喜欢她头发在脖颈小小的凹处卷起来的样子)。
禁掉的对白:“我喜欢你的东西”,“他的东西怎么样”,“牛逼”,“我给你弄点咖啡吧”,(是不是让你想起了TVB的十大烂俗对白之一:你饿不饿?我给你煮碗面[等价于“银耳莲子汤”]),一切诸如“亲爱的,我找到了最棒的小屋(房子,城堡)”,“随你哪个时间问,我最亲爱的,但求你——就这一次——别是现在”,“爱你——我当然爱你(不爱你)”——还有“不是那样,我只是觉得太累了”(同见TVB,最好加上一句,“我想一个人冷静冷静。”
《小说机杼》读后感(五):小说能表达什么?
在序言中,作者说到有《绘画原理》这么一本书,用文字详细讲述了如何画一片叶子,而小说方面这类书寥寥无几。因此我以为这本书会教我如何写小说——不全是。
本文提出了一些问题,比如现实主义现实吗,如何定义一个成功的比喻,什么是人物,什么是想象的同情,等等,作者结合诸多文学作品,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开篇一节中着重讲述了“自由间接文体”,此后也运用到描写人物、细节、语言叙述的方方面面,让人感受文字之精巧,感受文学作品之魅力,思考小说究竟能给人带来什么。
另外,我看这本书是2015年出版,没有确认是否再版,觉得其中举例的文学作品都有些年头了,读这一本,码住更多书单。
但年代感只是我以为的年代感,书中很多论点让我记忆犹新,比如比喻死于滥用,同时留下一系列反复思考的问题,读小说能得到什么,小说这种文体究竟要表达出什么。
“小说并不要求我们去相信什么事情(哲学意义上),而是去想象事情(艺术意义上)。”
《小说机杼》读后感(六):《细节》一章
看书的时候想起以前看过一个大河剧,叫《葵三代》。
《葵三代》开头,石田三成和德川在关原决战,结果三成败北,被德川的手下抓起来。原本位极人臣,如今却落得个游街示众。最后一天游完街回来,隔天就要被浸猪笼了,三成和几个差役坐在简陋的亭下休息。虽然是败军之将,差役们也敬重他,便说,三成大人,今天是最后一天了,您有什么心愿,说出来,看看小的们能不能为您代劳。三成说,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倒是刚好有点口渴,能不能拿碗水来给我解渴。立刻有差役出去找水,不久回来报告,说附近实在没有干净水,但那边树上结有柿子,是否给大人摘一个来。石田三成听完立刻摆手,不行不行,柿子吃了怕生痰。在场的人听完都笑起来,石田见大家笑,才反应过来,明天就是自己的死期了,这时候还担心什么生痰不生痰,实在荒唐。想到这里,自己也跟着大家哈哈笑起来。
背景是决定国家命运的生死决战,前景却是这样日常琐碎的对话,不管观众从这个细节里读出了什么,这都是最有价值的“多余”。这本书里,大概在第60页的地方,详细讨论了这类生活化的细节,这部分不单是最学院的文学批评,也是最草根的创作经验,写得颇有味道,凭此一点,足堪推荐。
《小说机杼》读后感(七):不错的理论书
好的小说家并不借由小说说理而是钻入迥异的生活形式中进行刻画与呈现,从前一直觉得小说是由作者的倾诉欲与情感杂糅而成的,现在却更相信小说需要作者在叙述者与自身角色中不断切换,创作是一次小型创世,作为创始者的作家却并不可抽身于次元,也是因此,“当代小说天生要冒赘述之险,为了再现一种降格的语言,你必须有心在文本中使用这种烂糊的语言,甚至可能彻底将你自己的语言降格……小说家必须学会慢下来,学会“朴素和笨拙”,必须变成全部的无聊” 就像书名一样,书中所论述的是小说技巧,至于这样的技巧是怎样成为微妙地引发读者的情感变化,引发联想则并没有过多分析,而这一部分是需要读者用私密的阅读体验去感受的 读书笔记:1、自由间接文体 2、后福楼拜小说 3、无主自由间接体 4、小说家至少要用三种语言写作,作家自己的语言,角色的语言与世界的语言 5、描述性暂停:一段长而完整的灰成型于雪茄末端,叶子的白色幽灵带着他全部的脉络和淡去的辛辣 6、现实主义叙述:将惯常的细节和变化的细节混合起来,把重要和不重要细节之间的对比推向极致,将其转化为骇人和日常之间的张力,读者一步步走向恐怖,行文却一步步抽身而退 7、福楼拜的弗雷德里克:后世所谓浪子的先驱 7、相异的拍号 其中提到的书籍不完全整理:契诃夫《洛希尔的提琴》 纳博科夫《普宁》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痛苦频道》 奥登《小说家》福楼拜《情感教育》 克利斯朵夫伊舍伍:《再见柏林》 未完待续
《小说机杼》读后感(八):不错的理论书
好的小说家并不借由小说说理而是钻入迥异的生活形式中进行刻画与呈现,从前一直觉得小说是由作者的倾诉欲与情感杂糅而成的,现在却更相信小说需要作者在叙述者与自身角色中不断切换,创作是一次小型创世,作为创始者的作家却并不可抽身于次元,也是因此,“当代小说天生要冒赘述之险,为了再现一种降格的语言,你必须有心在文本中使用这种烂糊的语言,甚至可能彻底将你自己的语言降格……小说家必须学会慢下来,学会“朴素和笨拙”,必须变成全部的无聊” 就像书名一样,书中所论述的是小说技巧,至于这样的技巧是怎样成为微妙地引发读者的情感变化,引发联想则并没有过多分析,而这一部分是需要读者用私密的阅读体验去感受的 读书笔记:1、自由间接文体 2、后福楼拜小说 3、无主自由间接体 4、小说家至少要用三种语言写作,作家自己的语言,角色的语言与世界的语言 5、描述性暂停:一段长而完整的灰成型于雪茄末端,叶子的白色幽灵带着他全部的脉络和淡去的辛辣 6、现实主义叙述:将惯常的细节和变化的细节混合起来,把重要和不重要细节之间的对比推向极致,将其转化为骇人和日常之间的张力,读者一步步走向恐怖,行文却一步步抽身而退 7、福楼拜的弗雷德里克:后世所谓浪子的先驱 7、相异的拍号 其中提到的书籍不完全整理:契诃夫《洛希尔的提琴》 纳博科夫《普宁》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痛苦频道》 奥登《小说家》福楼拜《情感教育》 克利斯朵夫伊舍伍:《再见柏林》 未完待续
《小说机杼》读后感(九):不动声色的詹姆斯·伍德
詹姆斯•伍德延续了二十世纪的批评传统,更注重文本内部研究,从小说叙述、细节、人物、意识、同情和复杂、语言、对话几个要素着手,不遗余力地分析叙述者、作者、读者的关系。
无疑,詹姆斯有一对小说的金耳朵,他可以听见小说中如同柔软的啤酒沫的部分上涌时向四周绵延的声音,也可以厘清分属于作者与叙述者的闪过的细微的情思,他亦能在旋转舞步时忽然停下,欣赏小说中宕开去的笔触,如同欣赏潜藏在静默燃烧的雪茄上的银色花纹。
他知道小说细节中不动声色的“告密者”的确切位置,相比而言,他更欣赏其余冗余过剩的细节,它们像生活一样扑面而来。而这种对细节的精心不着痕迹地铺排,始于福楼拜,在他之前的塞万提斯等作家都是近乎本能。
“小说家感谢福楼拜,当像诗人感谢春天。”福楼拜,是春天。“一切从他重新开始。确实得分为前福楼拜时期和后福楼拜时期。福兮祸兮,福楼拜一手建立了大多数读者所熟知的现代现实主义叙事,他的影响我们太熟悉,以至于熟视无睹。我们评价好的行文,须破费周张地说它具备生动鲜活的细节;说它表现出高超的观察能力;它能保持一种不感情用事的沉稳,像个好男仆一样知道何时从多余的评论中抽身而退;它对善和恶保持中立;它挖掘真相,即使会令我们厌恶;而作者印在一切之上的指纹,悖论般既有迹可循又无影无踪。以上几点有些能在笛福、奥斯丁和巴尔扎克那里找到,但要全部找到,只能等到福楼拜。”福楼拜处于中间文学的沙漏中间,不紧不慢地将传统收束,再撒开,“一个个比喻如同微型小说在爆炸。”四散的火星子照亮了人物的微妙之处,亦在道德模糊处投下暗影。小说无法提供解释,“小说迄今为止远远不能把握生活的全部范畴;生活本身永远险些要变成常规。”
《小说机杼》读后感(十):他在扶着我走路
詹姆斯•伍德延续了二十世纪的批评传统,更注重文本内部研究,从小说叙述、细节、人物、意识、同情和复杂、语言、对话几个要素着手,不遗余力地分析叙述者、作者、读者的关系。
无疑,詹姆斯有一对小说的金耳朵,他可以听见小说中如同柔软的啤酒沫的部分上涌时向四周绵延的声音,也可以厘清分属于作者与叙述者的闪过的细微的情思,他亦能在旋转舞步时忽然停下,欣赏小说中宕开去的笔触,如同欣赏潜藏在静默燃烧的雪茄上的银色花纹。
他知道小说细节中不动声色的“告密者”的确切位置,相比而言,他更欣赏其余冗余过剩的细节,它们像生活一样扑面而来。而这种对细节的精心不着痕迹地铺排,始于福楼拜,在他之前的塞万提斯等作家都是近乎本能。
“小说家感谢福楼拜,当像诗人感谢春天。”福楼拜,是春天。“一切从他重新开始。确实得分为前福楼拜时期和后福楼拜时期。福兮祸兮,福楼拜一手建立了大多数读者所熟知的现代现实主义叙事,他的影响我们太熟悉,以至于熟视无睹。我们评价好的行文,须破费周张地说它具备生动鲜活的细节;说它表现出高超的观察能力;它能保持一种不感情用事的沉稳,像个好男仆一样知道何时从多余的评论中抽身而退;它对善和恶保持中立;它挖掘真相,即使会令我们厌恶;而作者印在一切之上的指纹,悖论般既有迹可循又无影无踪。以上几点有些能在笛福、奥斯丁和巴尔扎克那里找到,但要全部找到,只能等到福楼拜。”福楼拜处于中间文学的沙漏中间,不紧不慢地将传统收束,再撒开,“一个个比喻如同微型小说在爆炸。”四散的火星子照亮了人物的微妙之处,亦在道德模糊处投下暗影。小说无法提供解释,“小说迄今为止远远不能把握生活的全部范畴;生活本身永远险些要变成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