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再见大师》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5-11 00:32: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再见大师》的读后感大全

  《再见大师》是一本由梁实秋 / 许倬云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再见大师》精选点评:

  ●介绍了民国时期的主要的人物的生平。值得一看,你能够在最朴素的文字中觉察出这些人之所以伟大的道理。

  ●大师友人在民国大师逝世后不久对其的回忆文集。大师在这部书中走下神坛成为亲切的长者。当然,既然是友人的感怀追忆式回忆录,免不了褒大于贬的态势

  ●“由悬念而自励,一个有欠摩登的妇人,是怎样地能够帮助像我这样的人哪!严肃的生活,来自男女彼此间的彻底凉解,互助互成。国难期间,男女间的关系,是含泪相誓,各自珍重,为国效劳” 令人尊重又自私的老舍

  ●大师之所以为大师,非仅学问之大,名气之大矣!

  ●这套书琐碎

  ●其中老舍夫人写老舍的一篇尤其令人感动

  ●择善固执!许倬云师从李济之,承袭江南无锡“读书切实,做事认真”的学风传统。文字讲究。

  ●其实写别人都是写自己:有的人看似怀念,却忍不住把自己讴歌;有的人笔下恭敬,写出来莫名一副酸样子;也有的人中规中矩,干巴巴的犹如梦呓。但是他们毕竟都还是凡人。是Farewell 还是 See you again 全由我们自己取决。

  ●还不错的传记文学。比起现代人写的,要更具感情。同辈人写同辈人,没那么多娇柔造作,无病呻吟。

  ●真的是读了很久的一本书,语言还有很多是白话夹杂着文言,因为有许多作者都是民国时期的作家。这本书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民国时期大师辈出,令人神往不已。更加感受到自身的不足,阅读量也不够。追随大师们的脚步,我想我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如此多的大家大师作为榜样,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学习永无止境!

  《再见大师》读后感(一):印象比较深的—

  1.傅斯年先生的平生告诉我们好动气而不善养气者,容易英年早死。所以凡是别太较真!老了动不动脑血管给你爆裂!

  2.张大千可真有钱。感觉就是那个时代的爱画画版的王思聪啊!

  3.吕宜园和齐白石的交往这篇分明就是钱权来往的社会乱象,看得我心里各种不爽,有些人都什么跟什么嘛!利用手里的权利替大师办了几件事也好意思写篇文章。你们那时候没有纪检委嘛![惊讶]

  4.顾颉刚的二婚生活好像沈复芸娘,这在那个时代还是挺令人羡慕的!看的星星眼了!

  5.老舍这一辈子这么高产和极度自律是扯不开的,所以能成事的人都是那种特别严于律己的。嗯!

  《再见大师》读后感(二):与大师再次相遇

  与大师再次相遇

  《再见大师》本以为是一本过于单方面、自说自话的书。而通过阅读,笔者却发现了这本书的过人之处。诚然如此,它是一本《传记文学》诸多珍藏内容首次在大陆呈现。关于这本书的赞誉也可谓是别具一格、分外妖娆,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譬如说,中国现代史丰富的宝库——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珍藏内容大陆首度完整呈现!台湾《传记文学》杂志被誉为中国现代史丰富的宝库,海内外史学界公认的“民国史长城”。

  这本书的一个重点特色在于,同时代大师书写大师,展现出中国黄金一代知识分子不为人知的侧面!梁实秋写激情演讲的梁启超,罗家伦忆元气淋漓的傅斯年,萧公权录诗友朱自清,许倬云记恩师李济……大师眼中的大师,交相辉映,更得异彩。剧烈动荡年代,方显一代学人的精神、传统与风骨。亲历者真挚记录,唤醒一段正在消逝的历史。其中,关于胡适、林语堂两位博士的介绍也是尤为真实、客观。或许我们对胡适、林语堂的作品也是略有耳闻,而这次读这本书的确有种原汁原味、客观的情怀在里面。

  在《从听梁启超演讲谈到名人演讲》这一章节中,笔者也是深深感到了震撼和感动。美文如下,我们不妨再细细读读:生平听过无数次讲演,能高高兴兴地去听,听得入耳,中途不打呵欠、不打瞌睡者,却没有几次。听完之后,回味无穷,印象长留,历久弥新者,就更难得一遇了。小时候在学校里,每逢星期五下午四时,奉召齐集礼堂听演讲,大部分是请校外名人莅校演讲,名之曰“伦理演讲”,事前也不宣布讲题,因为学校当局也不知道他要讲什么。也很可能他自己也不知要讲什么。总之,把学生们教训一顿就行。所谓名人,包括青年会总干事、外交部的职业外交家、从前做过国务总理的、做过督军什么的,还有孔教会会长等等,不消说都是可敬的人物。他们说的话也许偶尔有些值得令人服膺弗失的,可是我一律“只作耳边风”。大概我从小就是不属于孺子可教的一类。原文写得很真实,而评析更为真切,给人一种自然、浑然一体的美好的意境,真是有种美轮美奂的感觉。

  《再见大师》读后感(三):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半文半白的文字风格,娓娓道来,沉醉于民国时的那种质朴与真情。《再见大师》是台湾《传记文学》期刊以往文章的一次结集——关于那些文史大家的性格、故事与追忆。诚如它的主旨所言:为历史保存史料,为文学开创新路。读史的话,一直对回忆性的文字比较痴情——因为祛除了传统史学纲要式的叙述风格,历史在人物的言行中变得鲜活起来,打破我们以往的一些成见。我喜欢的民国,是那群知识分子以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磅礴之势开创的思想新时代——神往甚久。《再见大师》的寓意与岳南在《南渡北归》中所言的“大师远去,再无大师”颇有相似之处——他们是一个时代的创造,他们也开启了一个时代。

  这是一群朋友、亲人、学生对于大师的追忆,关于那些往事,以及背后对于家国的忧思与赤子之心。如史学大家许倬云在《回忆吾师李济》中对于老师李济晚年交往的追忆。《顾颉刚的前两次婚姻》更是将先生对于爱情的真挚与反抗封建家长制的无力生动地展现出来,了解先生不善言谈背后的真性情。顾颉刚在给其妻子的信中就读书写到,“非自修必不足以成学问”,“一个人自修得来的学问,是真学问;是永久不忘的学问;是能够应用的学问。若是秉承师教来的,便是‘口耳之学’,不真切的。……同鹦鹉、留声机器有什么分别呢?”那种夫妻志同道合、亦师亦友的爱,羡煞旁人。

  在《蒋廷黻其人其事》一文中,先生说道,“有许多中国历史家不是研究历史而是研究史书。他们开始读《史记》,不久便对《史记》这本书发生兴趣,对于司马迁所记的史实反而放在一边了。”所言可谓一针见血,启示亦是颇深。读过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浅显易懂,观点深刻——因为其后半生从政于蒋氏政权,大陆对其评价一直颇低;但祛除意识形态与政治观点的差异,就其关于近代史的学术研究而言,极其独到。

  而老舍妻子胡絜青在《老舍这一辈子》中更是述说着老舍的坚持与不舍。就老舍投湖后提出疑问,“我感到疑惑,为什么他一双白千层底的黑鞋和袜子,一点污泥也没有?”是批斗后的毒打,还是无力感弥漫后的心灰意冷不得而知。不过,我宁愿相信他是投湖自杀的,像屈原,无力改变的背后是以死明志,是对人性恶的抵抗。

  回首往事,我们在物质充裕的当下为何频现学术造假、为师不德的报道;为什么大师远去,再无大师?我们抱怨着时代,却不知时代塑造我们的同时,我们也塑造着时代。

  再见大师,这是一个时代的告别。

  《再见大师》读后感(四):所谓大师

  从清华大学的“终身校长”梅贻琦说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以来,“大师”在世人眼中就多了一层受人敬仰而又无法磨灭的光辉。

  但从1984年金岳霖先生逝世以后,无数人就高喊着“一个大师时代的终结”。这种呼声在梁漱溟先生去世以后愈加高涨,到了2009年季羡林先生仙逝之后,更成了“中国最后一位大师的逝去”。

  老实说,我从来不知道怎么才能算作大师,我知道的只有一层又一层刮不完的光环。似乎在公众眼中,唯有民国时代传承下来的那些人,才有算作大师的资格。

  拿前几年于丹做客某综艺,在介绍时被打上“国学大师”的标签后,就引得网络一片沸腾,似乎正验证了公众对“大师”两个字顶礼膜拜的现状。

  我一直都想知道当年的那些大师们,与现在的学者教授有什么天壤之别,竟能让人们把“大师”二字捧得比天还高。

  也正是抱着这样的目的,我翻开了这本《再见大师》。简介所说,这似乎是本大师之间的回忆录,比如罗家伦与傅斯年、萧公权与朱自清、毛子水与蒋廷黻……单看简介就足以让人心向往之。

  但翻开之后,却不禁让人大失所望。首先这本书并非只是大师之间的回忆录,更多的还是他们的学生、助手在他们逝世后所做。

  或许本书抱的是让人对大师们有一个多元化了解的目的。但依我愚见,中国速来称的是“死者为大”,而且还是学生回忆老师,言谈之间加以修饰美化似乎无法避免。

  而且本书收录的文章在内容上也良莠不齐,甚至《赵元任小传》纯粹是流水账式的“某年某月某日,赵元任于某地做了某事”一类的句子排列而成,令人乏味。

  本书虽不乏《忆元气淋漓的傅斯年》《老舍这一辈子》之类,可以让读者对大师全面了解的文章。但更多的则是属于作者与大师两人的回忆,甚至看不清大师究竟有何特点。

  而本书令我失望的另一个原因则是,本书似乎验证了我“当年的大师与现在的学者并没有质的区别”这一观点。

  我承认书中的大师们都有着丰富的学识,对于学问都孜孜不倦,为人处事也都低调谦和,甚至还保留着一份难能可贵的赤子之心。

  但是这一切都不能映照“季羡林死后,中国再也没有大师”这个结论。季老死后,我们还有院士,若是因为少数院士骗取经费之类的新闻,而将所有院士全都一棍打死才是更加不可取。

  再者而言,现今的院士、教授在学识、人品方面,未必没有可与当年大师相媲美之人。固然有教授在网上大放厥词,可是当年林语堂不也曾晚节不保?

  外加当今博士生以上的头衔在中国就不知道有多少万人,现在的教育又难以在教授之中真的有人鹤立鸡群。相对而言,当年不过百余人的学问家自然要出众的多。

  甚至在莫言、屠呦呦两人获诺奖之前,国内根本就没有几人知道他们的名号。真正潜心做学问的人,又能通过什么平台广为人知呢?又有几人知晓呢?

  学问是需要一代代传承的,若是因为当年的光环而将后人拒之门外或许才是最大的愚蠢。季羡林死后,我们依然有千千万万的人撑起中国文化的脊梁。

  民国很远,倒未必很好。所以承认吧,季老死后,我们还有大师,不仅仅是现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再见大师》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