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朋友圈》是一本由[瑞士]埃德里安娜·巴尔曼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8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动物的朋友圈》读后感(一):“圈外人”读《动物的朋友圈》
《动物的朋友圈》似乎更适合小朋友们,成人相对来说更像“圈外人”,而我就是身处“圈外”来读这本书。一开始
《动物的朋友圈》读后感(二):独出心裁的科普图画书
第一次看到这么独特的科普书,想必孩子们也会跟我这个大人一样喜爱它,并且牢牢记住书里的内容。
市场上的科普书,大多严谨,我们很需要和这本书一样的科普书,用不一样的角度去探索世界,让我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和认识自然。
面对琳琅满目的图书,这本书能轻松地从中脱颖而出,让我们关注到它,并喜爱上它。图书从内容到插画风格,都自带幽默细胞,让看它的人时而捧腹大笑,时而深思冥想。一本好书就是这样,带给我们快乐,又让我们从中学到宝贵的知识。
希望更多的人喜欢这本独特的书。
《动物的朋友圈》读后感(三):妙趣横生的趣味读物,但就是有点欣赏不了
我倾向于从趣味图书的定位角度,去理解这本书(而不是科普)。
他完全是从感性的角度对生物进行的重新分类,而这种分类必定会打破既有的科学分类,模糊动物演进进化的路径和地理分布的区隔,这很有趣。处于趣味,这样做其实是无可厚非的。
但这也造成了另外的问题,本书的可读性并不强,基本上看完一遍,记住了作者有意思的想法和画面表达,就完了。
更重要的是,个人并不是太喜欢本作的美术风格。动物拟人的形象太过,甚至掩盖了动物本身的显著特性,起码对于我,这种美术风格的吸引力十分有限,而笨重的装帧又增强了这种不友好。
算是妙趣横生的趣味读物,但是科普的味道有点寡淡,不是太喜欢的一本书
《动物的朋友圈》读后感(四):好玩有用的萌书
很新颖,原来动物还可以这样分类,打破了以前头脑中固有的分类模式,耳目一新。
也很有用。中学的时候,学习《生物》课程,喜欢植物而不喜欢动物,总感觉动物部分特别枯燥,如果当时采用的方式是这样生动有趣的,可能效果就不一样了。
由于是儿童绘本的形式,所以里面的动物都很可爱,包括原本可怖的蛇在内,看上去都是萌萌的样子,相比实物拍摄,感觉这种方式更好。前不久看一本关于野外观察的书,看的时候小心翼翼,生怕突然翻开一页是很吓人的毛毛虫之类,看这本书的时候,完全没有这种担忧。
书是出版社赠送的,7岁的萧秋水小盆友表示很喜欢,翻阅完以后,决定送人玫瑰,以便手有余香,拿去转赠朋友,朋友家里有小孩子,肯定也会喜欢。
另外,这本书还可以做为范本,让小朋友比着上面的动物学画画。
《动物的朋友圈》读后感(五):发现动物的有趣特质
特别有趣的一本书。最直接的原因,自然是它对于动物的分类,十分符合孩子,或者说符合大众对动物的直接感觉。体型大的,脖子长的,跑的快的,通体粉红的,等等等等。
想那这当做一本工具书,那不合适。这本书更像是目录。 对一些动物的特质,有小字标注,排版很棒。不过,只是一句带过,更像是一种闲暇的谈资,而不是正儿八经的“背诵内容”。再加上全本画面有趣,色彩生动,很适合随意翻翻。 哈哈,尤其是读到跑得快的动物那一辑的时候,骤然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因为画面里的动物都跑了……太快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译者很贴心,在一些字上标注了拼音。除了字典,读这本书还可以搭配很多工具,比如百科全书呀,动物图鉴呀,最次也得用一用百度吧。由一本书能扩展出去,找更多有趣的信息,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了。和一个爱问为什么的小孩一起读,那真的会停不下来呀。
《动物的朋友圈》读后感(六):我不喜欢做个功能性的读者
1.这样的朋友圈才轻松
瑞士人埃德里安娜·巴尔曼用简单的线条、鲜艳的颜色,绘制了一本形象逼真的图册。
她没有按照生物学上的某某科某某目来把动物分类。这样分类也很难吧:一定会有一些动物被很科学但很不容易理解地分到一个小团体里面。
于是,埃德里安娜·巴尔曼的分类方法是“随心情”:脖子长的分一类,身上有斑纹的分一类,喜欢夜里出来的分一类,黑色的动物分一类……
2.别做个“功能主义者”
其实我特不愿意接受这本画风简单的绘本是一本童书。
现状是,出版社按照童书卖、大人们按照童书买。
对书籍来说,就仿佛每一份工作一样,一定要有一个操蛋的定位:
小说是用来休闲的、绘本是给小孩子的、历史和哲学适合爱思考的人、经典著作拿来装逼再好不过……
如果我是作者,我也会在内心期望这本书不仅仅被孩子们翻看,也会让大人们喜爱吧。
只是大人们还有力气去喜爱一本书吗?
3.那些不存在的动物们
一定要选出来最喜欢的章节,我最喜欢的是曾经存在的动物和传说中的动物。
他们的共同点是:都不存在了。
渡渡鸟、大海雀、斑驴……
龙、大鹏、貘……
(我刚刚看到,这本书的说明里写着:适合3-6岁。我终于懂了我的智商。)
---------------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共微信号
ook-life
《动物的朋友圈》读后感(七):一本好书的N种打开方式
仔细想来,你读一本书的乐趣大概等于你过去所有的阅读和经验的叠加,而这个叠加函数是加法是乘法还是平方级,就要看当下读的这本书,是否能有效调动起你过去的愉悦的阅读体验、唤起你的知识积累和激发新的思想火花了。
今天看《动物的朋友圈》,各种愉悦,看得太嗨皮了,竟然有这种神奇的书,让人简直都不想好好介绍它,管他呢,现在只分享我的兴奋就好,我在悄悄设想,这本书的N种打开方式。
01
【好学宝宝型打开方式】
amp;北极熊的毛发是透明的空心管,阳光折射后呈白色——如果给他打彩色射灯,会变成彩虹熊吗?
amp;竟然真的有动物耳朵长在两眼之间——长耳鸮
amp;最大的哺乳动物(蓝鲸)比最小的哺乳动物(小臭鼩4厘米)大了800倍
amp;最大的青蛙(非洲巨蛙)比最小的青蛙(阿马乌童蛙)大了近50倍
amp;长颈鹿不止脖子长,舌头也很长——50厘米
amp;原来乌鸦喝水也是有事实根据的
《动物的朋友圈》读后感(八):非常有趣的书籍
非常高兴有机会得到和品读这本书,一起说是一本分类书,不如说是一本涂绘书,作者向我们读者展示了无穷的想象力,不单纯的按颜色,或外形分类,更是按习性,生活特点来分类。包装极为用心,叫人感受到了出版社的重视和对读者的诚心。
一如本书推荐语所说的,这里带领着书外的读者接触着一个绝对没有见过的动物分类图鉴之中。原因何在呢?走入这本书册之中,我们便会发现这里的与众不同啦!乍然拿到这本书册,我便情不自禁地和家中小女投入到阅读之中。世界上的动物有着很多不同的物种,而本书之中以绘本的形式向我们娓娓道来最为精彩的另类解说。厚实的书册,以令人应接不暇的12幅动物形象出场的封面,与众不同分类手法下的动物分类目录分享,绘声绘色的全彩图片动物介绍等等。翻阅这本书册的时候,我们着实生动精彩地领略着一个独特的动物世界。很是佩服作者如此细心的构思编排,读者朋友们可以有着最为直观的对动物朋友们的认识。外形特点、居住环境、生活习性、社交行为等带领着我们共同感受着一个神奇的,独具一格的动物天堂。这里不再是以往中规中矩的动物分类图册,这里其实更是一片全新视野下的动物大集锦。踏上一饱眼福的行程,我们在《动物的朋友圈》之中感受着全新感觉下的动物资讯。相较于以往的动物类书册,我觉得这里有着别样的精彩。看习惯了传统讲解形式下的动物知识分享,这样的展现手法新意连连。尤其是我女儿在看书的时候更是凡响多多。类似于这里的动物更加萌得可爱,类似于书里的动物分类让宝贝进一步深入地知道动物们的共性,方便记忆。类似于与众不同的讲述带来了全新的阅读新体验等等。
喜欢这本书,希望大家能有机会看到这本书好书。
《动物的朋友圈》读后感(九):家有生物学博士,不如好书一本
一马爸爸在转行之前,学习、研究了十几年生物学,算是有一定成绩的年轻科学工作者。我一直以为这就相当于有了一马的科普保障,但观察了几次一马爸爸讲故事,我发现这个美梦破灭了。一个好的科研工作者不见得是一个好的儿童启蒙专家,激发兴趣需要的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出其不意的吸引力,这点上,生物学博士没用,手边的这本好书才可以。
这本书是我本年度看过的几十本儿童书、成人书中最为喜欢和推荐的。你看封皮,大概会了解到里面要讲什么,会有很多可爱的动物朋友,可能会介绍它们的生活环境、习性特点。但是打开书,你会:啊!啊?这样啊!哦!天啊!哈哈!……这就是我说的出其不意的吸引力,让你迫不及待地往下翻看,下一个朋友圈是什么?都有谁啊?反正我拿到这本书是一直没有停下来,又一心着急想往下看,又因为有点地方翻看过快想往回看,细细琢磨一番。
它没有门纲目科属那些,完全没有。所以它简直不是一本科普书,因为它完全不枯燥、不说教、不高高在上。它就是清新、生动、娓娓道来。它告诉你都有谁是骁勇善战的猎户,虽然生活在不同领域,但个个都是捕捉达人;还有脾气暴躁者的联盟,个个耍凶斗狠,让人好怕又好笑;有甜蜜蜜秀恩爱的情侣搭档,也有独来独往的大侠;当然,最让人轻松不起来的,是那些已经消失的动物们,尤其是看到白鳍豚,我竟一下子涌出眼泪。
一马才一岁,他看这本书显然还不能从知识吸收的角度去理解,他喜欢自己翻看,并兴趣盎然。我也从没想过给他讲解其中的知识,直到那天他看到我因白鳍豚落泪,嗯嗯地叫着爬过来,紧张地望着我,我才抱起他,带他一起看图片,给他讲:白鳍豚是中国特有的淡水鲸类,妈妈小的时候就不断听到白鳍豚数量锐减、濒危的消息,大家注意到了这个危险的现象,但是白鳍豚还是在2007年灭绝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灭绝的意思就是消失了,永远看不到。所以,你看,书上面的这张图片,白鳍豚流着眼泪,和我们告别。
一马似懂非懂,但是听得很认真,看得很仔细,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吧。不是教会你认识620只动物,而是知道它们各自的朋友圈之后,了解动物,和它们做朋友,爱、保护、和平共处。
《动物的朋友圈》读后感(十):我的朋友遍天下
如果动物也有朋友圈,那么他们会如何选择自己的朋友呢?
作者就做出了大胆而有趣的尝试,书中共列举出41个朋友圈,共包含640种动物,作者显然是个具有想象力与童趣的人,所以才会想到这么有创意的点子与这么多可爱的朋友圈,它们或因长耳朵、斑点、纯白或纯黑等外形因素走在一起,或因孤僻、成群、王者、火爆等相同的个性而结缘。每个朋友圈都是那么温暖可爱,令人捧腹。而在这些独特的朋友圈背后,是同样有趣的关于动物的小知识,这样独特的分类方法与简介的描述,却可以在小朋友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时这也是一本激发想象力的书,不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既然作者可以为可爱的动物们选择不同的朋友圈,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尝试为动物划分全新的朋友圈呢?我们可以选择喜爱相同食物的动物组成一个朋友圈,就叫做“吃到一起”,也可以水中的动物组成一个朋友圈,名字叫做“游泳健将”,或者将史前一直生活到现代的动物组成独特的朋友圈,可以叫做“多年老友”,甚至我们也可以在划分之后,用笔画下这些朋友圈,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到的是一种全新体验与创作乐趣。
作者的表现手法也是非常有趣的,绘本运用的颜色非常纯正,具有强烈的对比性,根据不同的朋友圈会有不同的画风出现,比如“万人诅咒”中出现的多是令人惧怕的黑色,而“夜行者”却运用了典雅的深蓝色去代表夜色,而在“离群索居”中动物们大多单独占据一页,“部落群居”中的动物却大多组合成了一个圆圈,最有趣的当属“敏捷神速”与“善跃一族”了,前者之中在画面上,我们根本看不到神速的动物们,因为它们实在太快了,只留下了快速流动的空气,而善跃者也往往跳得太高,最后,我们只能看到它们半截身子还在画面内了,这样多样的手法,既可以看出作者的幽默感,也让画面更加真是有趣。
这是一本父母与小朋友可以一起学习探索的书,渡渡鸟恐龙与猛犸象为什么会灭绝,为什么原鸽代表疾病与肮脏,为什么大白凤头鹦鹉是纯白的小嘴乌鸦是纯黑的,为什么有些动物昼伏夜出,这些都是孩子会关心的话题,也是大人们想知道答案的问题,我想这本书会激发出任何看这本书读者想要学习的兴趣,会愿意藉此了解大自然,了解身边常见或者稀有珍贵的每种动物。其实归根到底,它们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希望看完这本书的每位小朋友也会愿意加入动物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