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动物的朋友圈》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5-31 20:1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动物的朋友圈》经典读后感10篇

  《动物朋友圈》是一本由[瑞士]埃德里安娜·巴尔曼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80元,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动物的朋友圈》读后感(一):最特别的“物以类聚”

  最特别的“物以类聚”

  读《动物的朋友圈》/by烟波浩渺1980

  中国有句话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用来形容我们各自朋友圈最合适不过了,就拿我自己来说朋友圈只聚合了两种群体好友一是“手工群”、二是“读书群”。简单说来就是,不管我们是否相识,但是网络社交媒体将我们联系在一起,为了同一个目的而来:因为喜欢手工、因为喜欢读书,这是偶然的聚合又是必然分类。朋友圈的分享、晒图将我们的喜好和脾性专属标示的一清二楚,也是我们最好的标签之一。换句话来说你和什么人混在一起,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不过这样不是绝对的)。切换到本部绘本来说,也非常合适,动物们会不会也这样想:别看我们不是一类动物,可是我们有默契!如果它们会用我们的“朋友圈”功能,估计好友间的辐射力更强、更牛。

  编辑推荐语这样写道:你绝对没见过的动物分类图鉴!你绝对没见过的分类!我认为此推荐名副其实,毫无浮夸之语。本套动物分类图鉴画风虽然属于萌系,可是并不会失却真实性,更多的是加入作者思考,例如在“濒危动物”的眼睛里都画上哀伤泪水;在“万人诅咒”里都加入黑色的块状物,表示恐怖效果;在“亲如家人”中把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比例互换,是不是在感情说明动物离不开人,人也离不开动物;在“销声匿迹”里标注灭绝时间,这些都是作者倾注其中的思想感情,同样也是引起读者注意地方。当父母引导孩子阅读时,应该把这方面相关知识着重的介绍一番。

  除动物分类外,画风和颜色,外加简单独到的科普说明都是比较代表性的地方。手绘萌物,细描点涂重点突出动物最有代表性的特征柔和自然色系:绿色蓝色灰色黄色等,颜色几乎都是间色(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混合),看起来不伤眼睛。

  当我翻开这本厚厚的绘本非常惊讶,十分佩服作者埃德里安娜•巴尔曼(Adrienne Barman)的脑洞大开和奇思妙想。暗暗点赞她的分类功力,虽然说本书是送给孩子们的绘本,可是作为一个大人我也充满了阅读的兴趣。作者精心分类了41个朋友圈,把620只动物的形态和原貌精心手绘布局,真的是一本充满了创意的动物小百科绘本。作者另类分类方法是本书最大的看点,与译者的翻译功力来说,成语流行结合标题非常有韵味特殊而不夸张,令人耳目一新。每一项分类把生活在海陆空,不同界门纲目科属种糅合在一起,要么是动物们的特长建筑大师、善跃一族、伪装大师等;要么是自身的色彩:漆黑如炭、祖母绿、柠檬黄、糖果粉等;要么是居住方式离群索居部落群居、林中居士;要么是按照容貌如招风大耳、雍容威仪、纤纤长颈、 长舌一族••••••

  此书最令人深思的是“销声匿迹”、 “濒危动物”和“神话奇物”三个部分。“销声匿迹”不言而喻,就是已经不见踪迹绝迹地球的动物们,他们用最绝迹的方式告诉人类再也不见,环保问题容不得地球人不在乎。“濒危动物”同样也是关乎我们自身的问题,几乎快要灭绝动物,他们也只能用泪水来抗议人类的所作所为。这个章节是孩子提问最多的地方:“为什么会没有这个动物,他们为什么会消失,他们消失的年代和我们离着很近”?“他们还能回来吗”?

  “神话奇物”这一章节让我不由得想起来我们的《山海经》,那些匪夷所思的,传说中的动物,到底存不存在?这些传说故事困惑了我的少年时代。作者把书中描写抽象的神话传说中的外国动物,用画笔转化为具象的手绘“神话奇物”,也是对幻想一直加工,谁的童年没有过类似的幻想。本书你可以看到作者想象中的传说物种:“独角兽、可以抓起大象的大鹏、飞马、吃掉人梦的梦貘、负责看管金矿和珍宝的狮鹫”等等,正因为这些神奇的动物活在我们的幻想中,才是我们想追根究底的引子,而作者给我们这样一种启发。一支画笔可以把想象中的事物转化成具体的形象,这便是一种创造

  《动物的朋友圈》这本书我们娘俩是配合《自然传奇》一起读的,一本是萌系绘本,一本是原物重现,尤其是讲昆虫部分,格外契合。“织叶蚁”那一节就是如此重合,当我发现小朋友看书不只是看个乐子,而是真正把不同的书中看到的动物辨认出来,真是让我感到惊喜原本以为不经意了翻翻看看,而儿子却把它们记在心里,遇到同种动物会把他们联系在一起。这也就是学中玩,玩中学的一种表现吧。

  儿子非常喜欢《动物的朋友圈》,把它放在枕头旁边,早晨6点钟醒来,睁开眼就是打开本书翻几页,然后把全家人叫醒讲课,把他从本书中看到有趣的部分将给我们听,不听都不行。最喜欢讲的就是《闭气冠军》一节,因为他最近在学游泳,总是在做练习闭气呼吸,所以会特别佩服抹香鲸怎么可以闭气90分钟之久。而他说:妈妈我为什么只能闭气十几秒钟。什么时候才能像这些动物一样闭气那么长时间啊!

  2015年8月11日星期

  如有转载经授权后方可,请豆邮联系笔者或2933702061@qq.com。

  《动物的朋友圈》读后感(二):一本好书的N种打开方式

  仔细想来,你读一本书的乐趣大概等于你过去所有的阅读和经验叠加,而这个叠加函数是加法是乘法还是平方级,就要看当下读的这本书,是否能有效调动起你过去的愉悦的阅读体验、唤起你的知识积累和激发新的思想火花了。

  今天看《动物的朋友圈》,各种愉悦,看得太嗨皮了,竟然有这种神奇的书,让人简直都不想好好介绍它,管他呢,现在只分享我的兴奋就好,我在悄悄设想,这本书的N种打开方式。

  01

  【好学宝宝型打开方式】

  amp;北极熊的毛发是透明的空心管,阳光折射后呈白色——如果给他打彩色射灯,会变成彩虹熊吗?

  amp;竟然真的有动物耳朵长在两眼之间——长耳鸮

  amp;最大的哺乳动物(蓝鲸)比最小的哺乳动物(小臭鼩4厘米)大了800倍

  amp;最大的青蛙(非洲巨蛙)比最小的青蛙(阿马乌童蛙)大了近50倍

  amp;长颈鹿不止脖子长,舌头也很长——50厘米

  amp;原来乌鸦喝水也是有事实根据

  《动物的朋友圈》读后感(三):欢迎来到“没但玩”动物园

  首先我要很真诚地说:这书,坏透了。

  我一直坚定地觉得,作为一个怪人,看上去很奇怪是对世界起码的尊重:你应该蓬头垢面,身上衣服的颜色应该超过7种并且以鲜艳的颜色为主;最好还要要面带小丑式的微笑,喃喃自语——这样的话,所有人见到你都会说:哦!真是个怪人!倘若一个怪人反其道而行之,身着剪裁得体西装,仪容干净举止优雅言谈得体,但骨子里充斥着疯狂念头,那么能够得出的结论就有两个:第一,这是个坏家伙;第二,这家伙会叫人着迷。

  这本书,就是个穿西装的怪人——第一眼看见它,你八成会认为这是正经八百的动物大百科图鉴呢!但当你抱着了解动物的伟大目标翻开这本书时,作者的自画像立即给出了第一个暗示公平地说,这家伙看上去绝对不怎么正常——但或许,他是个什么权威专家呢?所以不妨来看看这位作者的经历

  艺术设计专业学士学位,曾任平面设计师,期间常与野生动亲密接触,2007年以来,主要致力于图书插画。

  “常与野生动物亲密接触。”——大概能够跟“权威”沾边儿的就这一句。基本上,这些信息能够整理出的结论是:作者为什么要画出这本书呢?因为她喜欢。

  好吧,我们先不管这些,毕竟读这本书也不是为了做科研。既然这本书号称是“你绝对没见过的动物分类图鉴”,那就来看看它是如何分类的好了:

  第一类:会筑巢的

  哦,好吧。

  第二类:白色的

  呃……按颜色分确实也挺容易懂的。

  第三类:蓝色的

  嗯嗯,蓝色的也很可爱啊!

  第四类:叫声很大的

  唉?就只分两个颜色吗?

  第五类:有毒的

  哦哦!有毒的应该好好认识一下!

  第六类:会憋气的 第七类:配偶感情很好的 第八类:已经灭绝了的 第九类:跟人类很亲近的 第十类:很擅长捕猎的 十一类:很聪明的……

  等等等等……好像有点跳跃啊!

  十二类:大的 十三类:能打架的

  唉?那小的呢?!

  …………十六章:小的

  为什么就不能跟大的挨着啊?!

  …………二十六类:黑色的

  跟在蓝色的后边啊喂!

  …………三十二类:绿色的 三十三类:黄色的 三十四类:粉色的 三十五类:有条纹的

  我说……条纹不算是颜色吧?

  三十六类:夜间出没的 三十七类:红色

  啊啊啊啊!!去死吧!!混蛋!!

  不不不,冷静一点……虽然分类故意乱来,但说不定能学到很多动物常识呢。

  第二十一类下面有如下的动物:打虎,雪人,龙。

  龙。

  这一类的动物都根本不存在啊喂!

  好吧好吧,不管怎么说,因为作者是美术出身,所以画出来的动物还真的是相当可爱啊~~尤其是第九类,我也想要可以骑的喵星人啊!

  等等。

  第二十三类的濒危物种全都是大头照。

  而且,对着我哭。

  全员热泪盈眶……

  搞毛啊!!!!

  虽然说,对于每种动物的简短注解都很易懂,而且难认的字也很贴心地好好加上了注音,但是这种奇怪的书,真的适合给孩子读吗?!

  不过仔细想想的话……为什么不呢?

  虽然说从头到尾都感觉这书一直在乱来,但是,超有趣啊!简直就是“虽然没啥价值,但是很好玩”的典范,比起身上散发着“智慧爷爷气质的《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更像是隔壁每天在荒山上撒野的大哥哥,虽然会告诉你一些有意思事情,但更多的时候却不断地捉弄你,仔细想想,这样的童年,似乎更加值得回味才是。

  另外一个让人在意的事情是,这本乱来的书在装帧上意外的讲究:用纸和版式都干净漂亮,非常一本正经不明就里的人肯定会觉得是非常权威的动物百科:这就又回到了最初的话题:这书,真是坏透了……

  总之,在认定这本打算送给侄子的书实际上很适合孩子读之后,我决定,自己先看一段时间

  《动物的朋友圈》读后感(四):发现动物的有趣特质

  特别有趣的一本书。最直接的原因,自然是它对于动物的分类,十分符合孩子,或者说符合大众对动物的直接感觉。体型大的,脖子长的,跑的快的,通体粉红的,等等等等。

  想那这当做一本工具书,那不合适。这本书更像是目录。 对一些动物的特质,有小字标注,排版很棒。不过,只是一句带过,更像是一种闲暇的谈资,而不是正儿八经的“背诵内容”。再加上全本画面有趣,色彩生动,很适合随意翻翻。 哈哈,尤其是读到跑得快的动物那一辑的时候,骤然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因为画面里的动物都跑了……太快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译者很贴心,在一些字上标注了拼音。除了字典,读这本书还可以搭配很多工具,比如百科全书呀,动物图鉴呀,最次也得用一用百度吧。由一本书能扩展出去,找更多有趣的信息,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了。和一个爱问为什么的小孩一起读,那真的会停不下来呀。

  《动物的朋友圈》读后感(五):我的朋友天下

  如果动物也有朋友圈,那么他们会如何选择自己的朋友呢?

  作者就做出了大胆而有趣的尝试,书中共列举出41个朋友圈,共包含640种动物,作者显然是个具有想象力童趣的人,所以才会想到这么有创意的点子与这么多可爱的朋友圈,它们或因长耳朵、斑点、纯白或纯黑等外形因素走在一起,或因孤僻、成群、王者火爆相同个性而结缘。每个朋友圈都是那么温暖可爱,令人捧腹。而在这些独特的朋友圈背后,是同样有趣的关于动物的小知识,这样独特的分类方法与简介描述,却可以在小朋友的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

  同时这也是一本激发想象力的书,不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既然作者可以为可爱的动物们选择不同的朋友圈,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尝试为动物划分全新的朋友圈呢?我们可以选择喜爱相同食物的动物组成一个朋友圈,就叫做“吃到一起”,也可以水中的动物组成一个朋友圈,名字叫做“游泳健将”,或者将史前一直生活到现代的动物组成独特的朋友圈,可以叫做“多年老友”,甚至我们也可以在划分之后,用笔画下这些朋友圈,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到的是一种全新体验与创作乐趣。

  作者的表现手法也是非常有趣的,绘本运用的颜色非常纯正,具有强烈对比性,根据不同的朋友圈会有不同的画风出现,比如“万人诅咒”中出现的多是令人惧怕的黑色,而“夜行者”却运用了典雅的深蓝色去代表夜色,而在“离群索居”中动物们大多单独占据一页,“部落群居”中的动物却大多组合成了一个圆圈,最有趣的当属“敏捷神速”与“善跃一族”了,前者之中在画面上,我们根本看不到神速的动物们,因为它们实在太快了,只留下了快速流动的空气,而善跃者也往往跳得太高,最后,我们只能看到它们半截身子还在画面内了,这样多样的手法,既可以看出作者的幽默感,也让画面更加真是有趣。

  这是一本父母与小朋友可以一起学习探索的书,渡渡鸟恐龙与猛犸象为什么会灭绝,为什么原鸽代表疾病与肮脏,为什么大白凤头鹦鹉是纯白的小嘴乌鸦是纯黑的,为什么有些动物昼伏夜出,这些都是孩子会关心的话题,也是大人们想知道答案的问题,我想这本书会激发出任何看这本书读者想要学习的兴趣,会愿意藉此了解大自然,了解身边常见或者稀有珍贵的每种动物。其实归根到底,它们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希望看完这本书的每位小朋友也会愿意加入动物的朋友圈。

  《动物的朋友圈》读后感(六):我也想加入你们圈子,快快收下我吧~

  “第一本动物趣味分类插画、令人叫绝的图鉴、惊艳震慑的动物百科”构成一本趣味厚实的《动物的朋友圈》,620只怪诞萌物构成41个圈子的内存,翻开此书,你绝对会收获到惊喜!

  作者埃德里安娜•巴尔曼,拥有艺术设计专业学士学位,2007年以来致力于图书插画,她展开奇思妙想、细心求证,历时整整三年的时间,成就了这本书逗趣的书。人们常用色、香、味俱全来形容美食,那么这本动物插画图鉴,完全可以用真、奇、异来夸赞了。

  先从趣味的奇和异两方面来讲吧。惊异于作者奇特的脑洞,惊叹于620种动物的强大分类。

  作者的分类很奇特。翻开目录,你会以为来到一个奇怪的世界。什么?!动物居然可以有柠檬黄和糖果粉的分类?夜行者、刺客是神马玩意?魅力四射的引诱者、旅行者、条纹控又是什么东东?虽然离开校园很多年,仍记得生物课上学过的动物分类:爬行动物啊、哺乳动物啊、鸟类等等,何时有如此多奇怪奇特的分类呢?41个分类,每个分类的名字又是如此形象,纤纤长颈是长颈鹿啊,长舌一族铁定有啄木鸟。如此奇特的分类,在和小朋友共读时,我想不用翻开内页,光是介绍目录就能吸引目光了吧!

  真又是称赞此书的哪方面呢?真真好看?那是必须的,真不仅在于书中作者描绘出的动物与现实的很像很逼真,还有对每种动物配备的简单描述语很真实。那些从未见过的动物不敢保证,生活中很熟悉的比如聪明机灵类中的亚洲象、黑猩猩,濒危物种中的熊猫,万人诅咒类的原鸽,画的都很像生活中活的动物。这本书更胜一筹的是,不仅画的逼真,惟妙惟肖,每个动物还极其由萌态,憨态可掬的。“用幽默的画法来描绘每一只动物,并为他们设计独一无二的幽默表情”,贼头贼脑的袋狼、好吃的鹿豚,每一种动物,根据其习性,都配以独特的表情。

  《动物的朋友圈》不是简单的教小朋友看图识动物,在认识丰富的动物物种,还顺便学习每种动物独特的习性知识。最小的青蛙体长才7.7毫米,长耳蝠的耳朵和身子几乎一样长等等。还记得小的时候特别痴迷“世界之最”之类的书籍,比如世界最大的动物是什么、世界最深的地方在哪里。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很好的绘本,也是一部很好的科普读物啊。

  作者有奇特的想象力,却又基于现实认真考究出版这本书,十分令人惊异。而我在读的过程中,也对那些独特分类中的动物特别感兴趣,想加入销声匿迹中去和远古的动物玩玩,想加入小巧玲珑中去逗弄逗弄可爱的小动物,每一个分类,我都想加入、所以,这本真奇异的《动物的朋友圈》,我申请加入,你们收下我可好?

  《动物的朋友圈》读后感(七):好玩有用的萌书

  很新颖,原来动物还可以这样分类,打破了以前头脑中固有的分类模式,耳目一新。

  也很有用。中学的时候,学习《生物》课程,喜欢植物而不喜欢动物,总感觉动物部分特别枯燥,如果当时采用的方式是这样生动有趣的,可能效果就不一样了。

  由于是儿童绘本的形式,所以里面的动物都很可爱,包括原本可怖的蛇在内,看上去都是萌萌的样子,相比实物拍摄,感觉这种方式更好。前不久看一本关于野外观察的书,看的时候小心翼翼,生怕突然翻开一页是很吓人的毛毛虫之类,看这本书的时候,完全没有这种担忧。

  书是出版社赠送的,7岁的萧秋水小盆友表示很喜欢,翻阅完以后,决定送人玫瑰,以便手有余香,拿去转赠朋友,朋友家里有小孩子,肯定也会喜欢。

  另外,这本书还可以做为范本,让小朋友比着上面的动物学画画。

  《动物的朋友圈》读后感(八):我加你了,快通过验证嘛---评《动物的朋友圈》

  有个观点说,网络的存在不是让我们的交际面变大,而是变小。因为我们在网上总是倾向于关注和自己性格、志趣相投的人,而躲开那些与我们的爱好存在很大差异的人,于是,慢慢的,这群人就会凑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圈子,其内部的人也会因为关注点的统一而更加封闭----当然,好在就是一个人会因其不同的兴趣、出身而同时涉及几个圈子。于是,在看似开放的网络上,其实几个圈子就构成了我们社交的全部。所以,当我一边读《动物的朋友圈》,欣赏着书中的种种萌物时,就会一边不自觉地想,这个书名翻译,简直太恰如其分了。如果动物真会上网,我绝对相信他们每“人”会按自己的特点,抛开地域的限制与自己有着共同特点的家伙们成为网友。而真实的世界则是“见光死”,因为这些“网友”一旦见面往往会发现对方干脆就是天敌。谁能保证同为“洁白似雪”圈子里的大白凤头鹦鹉不会一口吞掉温室粉虱,而“蔚蓝天色”中的大蓝蝶和大蓝闪蝶不会为了争夺同一朵花而大打出手?!

  事实上,书名的巧译不仅归功于译者,更归功于别出心裁、另辟蹊径,将广大动物打破地域、打破门纲目科属种的常规分类法,按特点重新划分并以半卡通形象描绘出的作者。在作者的画笔下,瞪着大眼的“建筑大师”厦鸟一脸傻气,却学会了合作建房,它们在电线杆的顶部搭一个大窝,又在窝上掏出很多洞,就仿佛人类的单元楼,它们朋友圈里的名“人”还有河狸、蜘蛛和瓦工黄蜂;大白凤头鹦鹉尽管是纯白的,样子却多少有些似曾相识,想来想去,原来它是当年为李雷和韩梅梅传情的鹦鹉波莉的白色春装版,而在它的圈子里,除了一堆能给它当食物的飞虫外,还有雪羊、北极狐和美洲兔,我们所熟知的北极熊也是经过伪装“潜伏”在它朋友圈中的一员,因为作者特地说明了,北极熊的毛其实是透明的空心管,只是在阳光的折射下才呈白色;还有一脸蠢相的珍珠鸡,就算属于“喧声杂语”家族吧,也不能光顾着叽叽咕咕,却不留神一脚踩了本该是它食物的蟋蟀啊,你不吃,知更鸟也可以享用美餐啊!

  除了精心的分类和蠢萌的图片,作者还做了一些有趣的科学说明,比如海象的闭气时间可达30分钟;比如海马的父行母职;比如北太平洋巨型章鱼的体长居然可达9米等等。当然,还有些说明看似很奇怪,比如“忠贞不渝”圈子中的浣熊,雌性每年只更换一个伴侣,按照我们人类的看法,这分明是花心大萝卜,怎么能算忠贞不渝了,果然大家不是一个圈子的哇!还有情侣鹦鹉,别没事儿就互相整理羽毛、互相喂食,不知道“秀恩爱,死得快”吗!好吧,终于知道你们不通过验证,不肯加我们的原因了……不过,也许我可以勉强加入“聪明机灵”或者“旅行者”呢?不过,我想如果“有喝凉水都长肉”圈子可能会更适合我吧!

  在读《动物的朋友圈》之前,尽管书的封面可爱极了,但却我依然担心它会如书后的分类所示,是一本关于图鉴、科普、百科之类的枯燥读物,而翻开却发现,这本书好读极了,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看着可爱的图片,很愉快地翻完,就能记住不少东西,特别适合几岁的小朋友。更为贴心的是,译者还为那些较为生僻的汉字注了拼音,方便了陪宝宝看书的妈妈们。所以,如果你家里有几岁大的娃,或者即将有几岁大的娃,再或者你自己曾经就是几岁大的娃,那么你就可以收一本《动物的朋友圈》了!

  《动物的朋友圈》读后感(九):娃超爱的动物图鉴

  人类社会在发展,从IQCQ到MSN到QQ到weibo又到现在的微信朋友圈,朋友的交际从大范围盲目搜罗到慢慢地定位查找,或再根据不同群组进行分类,人类向往着广交好友,却又希望在自己特定的范围内保有隐私。所以朋友圈是一种既能满足小众化又能适当给人以适当自我宣传的极好的交流平台。人类会给自己界定朋友的范围,美其名曰“人以群分”,或以相同的兴趣爱好,或以相似的学习经历,或以相近的工作职业,而聚集在一起。而与人类一样,会动且也生存在这个地球上的其他物种,它们是不是也这样呢?物以类聚。动物朋友们是如何给自己建立朋友圈的呢?我们满怀好奇阅读这本让人耳目一新的《动物的朋友圈》。

  这本书里动物的朋友圈分类出乎我们的意料,明显也比人类的朋友圈分类更明朗。它们或以颜色分类,或以体形聚集;或者都是建筑大师,或者都是伪装大师;它们或者与人类亲如家人,或者彼此之间忠贞不渝;它们有的被万人诅咒,有的等不及我们亲近却已销声匿迹……也许在现实中,它们彼此之间并不是真的朋友,但是我们用人类的思维把动物按规律类别界定朋友圈,让有类似或相同特质的它们聚集在一起,可以更清晰地识别它们,帮助孩子轻松认知动物的世界。

  恰逢中秋国庆,举国同欢的假期,不妨带着这本书踏上旅途,虽然有点厚,有点小重,但是一本书可以抵过好几本书。因为它不仅是孩子看的书,也同样适合大人阅读,读者的年龄层不受限,不仅可以打发旅程中的乏味,而且在旅途中绝对为你增添许多的“颜值”。当我家的小不点在动车上捧出这本书的时候,邻座的小朋友大朋友频频探头;一同出行的小伙伴们相互传阅;隔着好几排座位的一个小学生经过时,忍不住也凑过来一起看这本书。孩子们交头接耳,一边阅读一边讨论着书里的各种动物,有的说这个我见过,有的说这个真特别,有的说这只好有趣……萌萌的动物,足以吸引孩子的目光,何况还是集动物萌图与动物知识于一体的独具匠心的动物图鉴?

  据我分析,这本书能深得孩子厚爱以及朋友们赞赏的原因在于:

  一、 首先是“动物”。动物本就是人类的朋友,在人类的生活里,除了同类的人,最关注的莫过于动物的,很多人喜欢饲养动物,也正是出于结交动物朋友这样的目的,虽然大部分人能饲养的不过是猫、狗这类宠物或是鱼、龟、蜥蜴等这些相对易养的物种,但是从人的内心出发,是希望能与人类之外的生物和平共处、并且能成为心灵交流的朋友。尤其是孩子, 孩子是最能平等对待动物的人,孩子与动物之间有浑然天成的默契。所以,孩子会特别喜欢关于动物的图书。

  在我们看来,能写关于动物的书,能把国外动物的图书引进来,能把动物的图书编译成孩子喜欢看的书籍的人,都是富有爱心的,是热爱大自然的人,他们希望和我们分享动物的故事,让孩子和我们与动物更近一步。

  二、 其次是“图鉴”。所谓图鉴,本身就是有图片、可对照、查阅、鉴定。在阅读的时候,人通常是有惰性的,当处于嘈杂的环境下,很难静得下心来看繁冗密集的文字;对于识字量有限的孩子,更是如此,而本书以图居多的模式扫除了阅读的障碍。

  三、 再则是“画风”。虽为图鉴,却是破天荒的采用非写实画法,而是更接近漫画式的画风。但同时又要把动物的形象、特征、习性一应俱全地表现出来,可见绘者绘画的时候下的功夫并不小。要认识动物、熟悉动物,那些已然灭绝的动物,绘者一定也是需要查阅各种资料,还有那些神话奇物,除了引经据典,还要辅以作者充分的想象力,才会呈现出这些我们能从书中阅读到的直观的画面。由此可见,此书中非写实的画风依然具备了写实的精神,能让读者们一眼就辨识出每个动物的面貌。

  而这种画风同时又是非常可爱的,可以看出很多动物被拟人化。“蓝刺尾鱼”不知道是不是就是动画电影《海底总动员》里那个和尼莫的爸爸一起去寻找尼莫的那条有间歇性失忆症的鱼大嫂?非常相像,我家小不点在看书的时候,将两者联系起来,仔细看看,还真是挺像的,长在鱼头顶上的一对眼睛有点憨有点真。游泳健将加州海狮高挺着脖子,一副神气却又可爱的样子;而被称之“火爆脾气”的灰熊发起狠来唾沫横飞,一副盛气凌人的模样,同属火爆脾气的白鼬横眉冷对,两者一高一低同处一个画面中,俨然一幅以大欺小的市井吵架图。这也是书夺目之处,它不是独立的一张张分体式图片,而是将同一类别的动物巧妙地与背景整合在一起,让图鉴具备绘本的故事性。

  四、 继而还是聊“分类”。以往我们读过的动物类图书多以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等类目来给动物分类,是传统型的;或有的以动物生活地来划分,比如按几大洲几大洋来分;这些定义分类不能说不妥,它们的优势在于把动物的进化史或是地理知识与动物知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但是却不具备趣味性。

  而这本书之所以会吸引我们的目光,就在于它的分类极具趣味性。让人不得不说这是作者别出心裁、独具匠心。大自然五彩缤纷,人类有黄、白、黑、棕等各种肤色,动物如是,它们有的“洁白如雪”、有的“蔚蓝天色”、有的“漆黑如炭”、有的柠檬黄、有的糖果粉、有的番茄红、有的祖母绿,更有甚者是条纹控和斑点控;除了色彩分类,还有体形、长相特征归类,有“庞然大物”,有“小巧玲珑”,有“纤纤长颈”,有“招风大耳”,……武侠小说里的身份都被命名到动物的身上,什么“夜行者”、“刺客”、“林中居士”……连爸爸都忍不住翻开书看看它们都是哪些高人。更多分类只待你翻开书探个究竟。

  五、 最后不得不再提“朋友圈”三字。译者有心,将如此一本关于动物分类的图鉴与当下风靡的微信“朋友圈”紧密联系在一起。朋友圈是网络时代小群体的秘密基地,我们既想展现自己,又不想让太多的陌生人知道自己或者是泄漏个人的隐私,于是,朋友圈符合了我们的心理而成为众多人热衷的社交平台。从“人以群分”引申到“物以类聚”,动物界倘若也有“朋友圈”,会是怎么样的呢?我们玩腻了人类自己的朋友圈以后,是不是也想参与到动物的朋友圈去呢?你知,我知。

  忽然间觉得自己的好奇、八卦之心被激起,于是,一定要翻开来看看动物的朋友圈是什么样滴~

  文/ashley

  (转载刊用请豆邮联系本人)

  《动物的朋友圈》读后感(十):家有生物学博士,不如好书一本

  一马爸爸在转行之前,学习、研究了十几年生物学,算是有一定成绩的年轻科学工作者。我一直以为这就相当于有了一马的科普保障,但观察了几次一马爸爸讲故事,我发现这个美梦破灭了。一个好的科研工作者不见得是一个好的儿童启蒙专家,激发兴趣需要的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出其不意的吸引力,这点上,生物学博士没用,手边的这本好书才可以。

  这本书是我本年度看过的几十本儿童书、成人书中最为喜欢和推荐的。你看封皮,大概会了解到里面要讲什么,会有很多可爱的动物朋友,可能会介绍它们的生活环境、习性特点。但是打开书,你会:啊!啊?这样啊!哦!天啊!哈哈!……这就是我说的出其不意的吸引力,让你迫不及待地往下翻看,下一个朋友圈是什么?都有谁啊?反正我拿到这本书是一直没有停下来,又一心着急想往下看,又因为有点地方翻看过快想往回看,细细琢磨一番。

  它没有门纲目科属那些,完全没有。所以它简直不是一本科普书,因为它完全不枯燥、不说教、不高高在上。它就是清新、生动、娓娓道来。它告诉你都有谁是骁勇善战的猎户,虽然生活在不同领域,但个个都是捕捉达人;还有脾气暴躁者的联盟,个个耍凶斗狠,让人好怕又好笑;有甜蜜蜜秀恩爱的情侣搭档,也有独来独往的大侠;当然,最让人轻松不起来的,是那些已经消失的动物们,尤其是看到白鳍豚,我竟一下子涌出眼泪。

  一马才一岁,他看这本书显然还不能从知识吸收的角度去理解,他喜欢自己翻看,并兴趣盎然。我也从没想过给他讲解其中的知识,直到那天他看到我因白鳍豚落泪,嗯嗯地叫着爬过来,紧张地望着我,我才抱起他,带他一起看图片,给他讲:白鳍豚是中国特有的淡水鲸类,妈妈小的时候就不断听到白鳍豚数量锐减、濒危的消息,大家注意到了这个危险的现象,但是白鳍豚还是在2007年灭绝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灭绝的意思就是消失了,永远看不到。所以,你看,书上面的这张图片,白鳍豚流着眼泪,和我们告别。

  一马似懂非懂,但是听得很认真,看得很仔细,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吧。不是教会你认识620只动物,而是知道它们各自的朋友圈之后,了解动物,和它们做朋友,爱、保护、和平共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动物的朋友圈》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