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5-08 01:17: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读后感100字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是一本由吴晓东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精选点评:

  ●已购得,算是读过了吧

  ●用小说诗学的角度来解读这些作品,发现故事之下潜藏的内涵,寻求文学的共通性,能够看出吴老师对结构主义的稔熟。《追忆似水年华》这一篇让我最为印象深刻。

  ●终于再版。

  ●倘若有朝一日我能成功把现代主义文学安利出去,我一定推荐对方以这本书为文学批评之入门。

  ●十多年前的好书再版,当年8.7分,三联的策略很聪明

  ●令人着迷抑或令人恶心的诗学,以及鸡肋而尴尬的文学研究者们……所以真正的艺术家写作,大概靠的都是直觉和自觉,而最重要的还是直觉,因为太过自觉反倒显得矫揉和麻木了。就这方面而言昆德拉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以文本为基础,又不限于文本特征的阐释和探求。以20世纪欧美九位文豪为讨论对象,而又兼论同代及小说学发展史中的粗疏脉络。在读过不多的文学理论中显得真诚、幽默、平朴而富有创见。在对九位小说大师不同风格的解析和对小说学卓越贡献的彰显中实现了作者对大师们的敬意及对读者的深刻启示。这本书值得再读。

  ●讲到了小说的时间空间表现手法和魔幻现实主义的特点等,看过原著再看分析还是有些启发的。

  ●《城堡》,一半就弃了。读完本书,有兴趣回头重阅。这就是好的文论的效果。脱离凌虚蹈空,围绕文本阐释,晓畅明白,深入浅出。正是我需要的。豆友有类似的推荐吗?

  ●迷宫的探索者一章讲得不错。《小径分叉的花园》本身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一篇短篇小说所能承载的信息量,阅读时处处都值得深思,每一次思考都能感到这篇小说的神秘感和无限性,传达出人类历史亦真亦幻的一面。吴晓东老师无疑是博览群书的作者,但感觉不少观点还是和作品之间隔了一层纸。不少地方为了解释概念而解释(为什么总提到金庸?)。《骑桶者》的解读颇具启发性,只有当你的木桶是空的时候,你才能飞翔;如果装满了,就会砸到地上。匮乏在这里成为了想象力的催化剂,匮乏即丰盛。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读后感(一):朝圣之路多艰险

  还记得大二那年的暑假,闷热的夏天,图书馆里难得的消暑时光,本是以为想读者财经读物困乏了,读些文学作品振奋一下。乍一看书名,哈哈,正好卡夫卡和昆德拉的作品我的看过,便翻来一阅。谁想,真正体味了一把严肃的阅读,让自己觉得从未读懂过卡夫卡与昆德拉。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学期间借阅过的书,有印象的没几个,这是其中一本。

  工作之后再想找来重读一遍,是因为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因为母语、翻译的原因,找国内文学评论著作,尤其是这种类似课堂讲义的书,可能更容易上手。

  通篇来讲,讲的最精彩的是马尔克斯,至少从引领读者去读原著这个效果出发,它是达到的,尤其是本书介绍的9个小说,都不是那么容易全程读下来的,有资格入选“想读却一直读不下去的名著书单”。从评论角度来说,对业余的文学爱好者来说,略艰深,是因为“小说诗歌”、“小说性”等专业概念的障碍,但至少也让读者领略了下专业研究的视野,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想读中文系的高中生的劝退之作。

  从排版来看,留了大量的空白,既有重点文本的摘要,也有文本内容的发散,趣味性强了些,例如作者对《百年孤独》开头的仿写。想来对各个作品名篇名段的仿写致敬,也是十分好玩的。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读后感(二):《从卡夫卡到昆德拉》读书笔记

  在这本书中,吴晓东教授选取了9位20世纪西方小说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进行了深入详尽的讲解。20世纪的“小说可能是回忆(普鲁斯特),可能是对深层心理的传达(乔伊斯与意识流),可能是呈示荒诞与变形的存在(卡夫卡与存在主义),也可能是物化世界(罗伯格里耶和新小说),或魔幻化的现实(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又或思索性的小说(米兰昆德拉)。” 20世纪的文学更注重于对人的心理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探索。有些作家偏好直面人的内心世界(意识流文学),而另外一些习惯用大量的留白脱离心理反而让人浮想联翩(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与罗伯格里耶)。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谈到的小说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小说的时间性较容易把握,读者也能很容易地区分开来。例如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到有些小说家习惯于从头写到尾(现实主义文学),有些偏好用回忆体(普鲁斯特),有些喜欢从中间开始,既可回溯又可眺望未来,另一些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现在(卡夫卡),还有一些有过去有现在没有未来(威廉福克纳)。 而小说的空间性相对而言通常让人难以察觉。要体现小说的空间性,其一,可以通过时间的静止来呈现,空间是在静止的广袤无垠的时间中不断延展出来的;其二,可通过一种并置的结构,有点类似于卡尔维诺的“时间零”的概念,故事发展到了最关键的节点突然戛然而止,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其三,可以通过小说中的空间化情境,即小说的故事发生的情境仅局限于某一特定的空间。 博尔赫斯和马尔克斯那两讲由于没有读过这两篇作品就没有读完,等我读完《交叉小径的花园》以及《百年孤独》再补上这两讲吧。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读后感(三):一些小想法

  

之前都是读小说,而没有读文论。这本书选取了20世纪九个有代表性的小说家: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海明威、福克纳、博尔赫斯、格里耶、马尔克斯、昆特拉来论述从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的转向。在古典文学里面,作者会尽可能详细的描述主角和环境的细节,由此来从一个上帝视觉上来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而提起细节总会和结局有所联系。而转向现代文学后,这种现实主义开始衰退,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文学的模糊与复杂,作者的角色逐渐开始隐退。原因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方面是科技的发展导致声像技术可以更好的提供故事叙述的准确性和直观性,而文字需要寻求另一种出路。另一方面,20世纪哲学和社会的发展,使人进入了一个虚无的时期。全知全能的神被“杀死”。自然而然,人不能再试图模仿神,在小说对生活进行全知全能的叙述,这样会使读者觉得作者的全知不再“真实”。同时,古典文学体现的科学式机械主义观的线性因果也因为神的退潮而退潮了,因此,古典文学的立意先行以及细节的功利性,逐渐变成了对现实复杂性,模糊性,不可知性的复现,追求一种接近真实生活的非真实。

现实生活中,线索都是复杂的,不是注意到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有用的,导致结果的,而细节更多的只是因为他是细节而细节,其意义不一定可以通过理性的推理而被理解,甚至或者毫无意义。因此,小说的手法也因此开始了新的探索,如同卡夫卡的迷宫,普鲁斯特对于人内心意识的探索,海明威留白而对意义产生的想象,福克纳的白痴对视觉的朴素描写,格里耶的极端价值无涉,以及各个作家在作品中对时间,空间,以及存在的探索。文学里面哲学性的探索,和哲学不同,不需要严密的体系,也和科学不同不需要理性的推理,作者留出空间想象,也不需要给出一个确定且正确的答案,像维特根斯坦的那句“凡是不可言说之物,都应该保持沉默”,现代文学家更加聪明的让文学逃离了结果和确定性,才能更加真实的叙述现实,更加深刻的探索生活。

在现在这个理性退潮的时代,对于人的探索,不仅仅只有科学这一条路,哲学家,文学家的非理性探索,更能探索我们自身内在。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读后感(四):一篇笔记之《百年孤独》

  去年备考,时间紧张,只挑着读了几篇(结果考到昆德拉没有看过,也是活该……anyway)。今年花两周时间重读,觉得非常迷人,吴晓东老师的叙述缓解了我读现代主义作品带来的焦虑感。摘一篇笔记放在这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