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生活史》是一本由陈东原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4.00,页数:3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妇女生活史》精选点评:
●这才是真正的学者啊,古文和英文都精通。范仲淹、王安石、李汝珍好开明,不过作者说女性不结婚有点像病了,不能苟同。
●该回中国妇女研究的历史脉络中反思当下的女性研究了。
●因为成书年代早,所以有些想法不太适合今天。比如:受到高等教育的女子,自然是优良孩子的最好的母亲,她若牺牲了这光荣的职责,便是她对社会不能尽她底唯一的义务了。这个思想放到今天是不合适的,似乎女性的光荣就是生育生养了,除此之外呢? 古代部分的妇女史,妇女一直处于受压迫状态,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带有作者的主观想法,从受压迫方看女性毫无疑问是被欺压,因为社会是宗法制,父权社会,以男性为主,但是回到女性自身,她们往往又会是男性的帮凶,道德的维护者,就像缠足这个问题,男人爱小脚,女性会因为取悦男性而裹小脚,可是当时的女性,至少是大部分,同时也认为裹小脚是光荣的,是美的,或许她们是知道小脚的危害,但依旧自发性的进行。 总体上很多想法放到今天都很适合,女权运动到今天还在努力,还有很多权利需要争取
●铁玄说是元末抗明,如此瑕疵不应该呀
●在男尊女卑现象依然十分严重的今天,在很多女子依然以色媚人、以男人为终身依靠的今天,这本书显得更加振聋发聩。
●路漫漫其修远兮
●题有遗义
●按绪论从六章开始看了,很有见地呀,且很贴地气。
●第一次出版是1928年啊……
《中国妇女生活史》读后感(一):一部压迫史
该书成书较早,所以有些硬伤:比如说过度大量引用一些经典;评价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等等。但是较早研究中国妇女生活史的著作,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所以依旧不失为一本好书。 该著作也许可以有另一个名字《中国压迫妇女史》,因为整本书都在叙述妇女被压迫的历史。在母系社会可能不存在压迫妇女现象,但是进入父系社会,妇女就逐渐成为了男性的附属品,奴、婢、、妓(伎)、贤妻良母等等的角色实际上就是让妇女按照男性所需要的形象上培养。 随着所谓的三从四德逐渐开始提倡,对于女性的学习也越来越受到限制,从诗书逐渐限制为女经、从骑射武艺逐渐限制为琴棋书画、纺织刺绣等等,从原来的自主转变为讨好的方面。 书根据不同的朝代来探讨不同时代的妇女被压迫的情况,可以看到是逐渐加深的。虽然说鸦片战争的爆发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事也带来了西方的思想文化,使得中国对于女性的压迫暂时一松。 虽然成书较早,但是作者的思想很先进,放在如今也不过时。
《中国妇女生活史》读后感(二):女权主义研究视角思考
前几日上卡夫卡研究的课程时,范老师对我们作出了很重要的提醒,学术研究最重要的还是一个合适的研究视角,也就是理论框架,卡萨诺瓦找到了一个社会学研究的视角,就可以很好的利用起来卡夫卡作为公职人员时的那些公文和诉讼文书,从而展现了一个未曾被发觉的卡夫卡形象。
而女性主义研究中我也好奇各种研究视角,本书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范本,作者以妇女生活史为主线,表达了对古往今来妇女生活的同情,而出于国内社会主义宣传目的,又必然的以一种斗争形式(反抗形式)来作为视角切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这种理论框架是符合时代背景的,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知识界掀起热潮,文章的结尾也以宣传社会主义理想中妇女生活收尾。对于史料的分析和价值判断,也是明显的革命式修辞,而这种理论框架肯定不适合现代中国的女性主义研究了。在该书的末篇李志生也提到了社会性别理论的框架,这一视角强调妇女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感受。深有感触,这也是近几日我比较感兴趣的,女性在这样一种受压的男权社会背景(已成的)之下,如何理解自我,如何理解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性别对自我的构成是如何成为一个问题的?
深感看的不够多,了解不够深入,希望能接触到更多的研究视角吧……
《中国妇女生活史》读后感(三):虽然硬伤明显,但是那个年代能有这本书也很不错了
书不厚,很快就读完了。作者按朝代叙述时间脉络很明显,可以清楚知道本国妇女是如何一步步被压迫的。比较有意思的是两个发现:一个是某些被认为是中华传统的做法和说法其实并没有贯穿三千年历史,比如宋朝开始寡妇受到严重歧视,男性处女情结开始普遍,明末才出现“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等等;另一个是女同其实存在很久了,汉朝时候宫女可以同寝同食一起生活,清朝广东女子的金兰会也是fashion。
看维新和五四那段其实可以看出作者写这本书是带有某种目的的,大概因为革命需要团结妇女力量吧。不过按现在的评判标准作者的观点没有很平权。作者认为妇女应当受教育及工作,但既要工作又必须养育儿女,工作家事得两不误,对专心于工作而不结婚生育的做法极不赞成。工作时间无法照顾儿女的问题作者认为可以通过劳动分工解决,但是下了班,妇女就应该转换角色当贤妻良母。至于家事做不做的过来,做不过来怎么办作者好像完全没有考虑过,对男性是否应当分担家事也只字未提。总之观点十分男性视角了。
不过,如今社会倒是实现了作者及当时如刘半农等人的倡导,不知道他们看到现在妇女的生活状况,是否还会为这一群体发声,是否觉得平权运动还应该继续。
另外,作者的有些结论感觉证据不足,并且有一些主观情感的表达,在讲历史的书里看到感觉不够客观。
《中国妇女生活史》读后感(四):“中国妇女受压迫史”
《中国妇女生活史》读后感(五):有才无才都逃不脱的群体悲哀史——《中国妇女生活史》
你好呀 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书是 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史家陈东原先生所撰的 《中国妇女生活史》 这是一本对中国妇女历史进行系统论述的开山之作
Part.1
在我国的宗法社会中,有一种特殊而不平等的观念,就是妇人并非“子”。子是滋养生长之意,是男子的专称,是能够传宗接代的。而妇人,即伏于人之意;夫人,即扶人之意。所以妇人是伏低于他人的,夫人是扶助他人的,自己并没有独立性。故而妇人无名,以男子之姓为名;也没有谥号,以夫君之爵为谥号。未嫁从父,既从嫁夫,夫死从子,不仅在社会上如此,在家庭中地位更是如此。
在一首已无从考证作者的诗中曰: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
何意呢?意思就是说:如果生了一个男子,就让他睡在大床上,让他穿着华贵的衣裳,把珍贵的玉璋都给他玩耍,看他那响亮的哭声,将来必定成为王侯。而如果生下个女子,就让她睡在地上,给她裹着襁褓即可,再找来纺织的工具给她玩耍,但愿她今后不给夫家和父母惹麻烦。
而班昭是如何解释的呢,她说:“卧之床下,明其卑弱下人也;弄之瓦砖,明其习劳主执勤也;斋告先君,明当主继祭祀也:三者盖女人之常道,礼法之典教。”依她所见,女子一生下地,便给她此等教训,她将来就永远不会有出位的想法。
而女子从出生之日起就不受喜爱,长大了更是处处受人歧视。《汲冢家书》中有这么一段话:
“一、春风之日,元鸟不至;妇人不信 二、清明又五日,虹不见;妇人苞乱。 三、立冬又五日,雉不入大水;国多淫妇。 四、小雪之日,东虹不藏;妇不专一。 五、大寒之日,鸡不始乳;淫妇乱男。”
如今看了这段话,真是让人可气又好笑,禽畜的异常不去揪其根本原因,反倒一股脑全把脏水泼到妇人之上,可见歧视女性、贱视女性的思想已达到了极致。女子生来即被歧视,既嫁之后,又有失欢之惧,可偏偏还要说女子不是什么好东西,什么“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天下易私而难化者惟妇人”之语屡见不鲜,乌烟瘴气,笼罩了数千年的思想。
Part.2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在妇女生活上曾发生极大的影响,起源于明末,在《温氏母训》中就有言:“妇女只许粗识柴米鱼肉数百字,多识字无益而有损也。”
而当时为何会酝酿出这种思想?有两个原因,一是由故事传说影响的远因:唐元稹谋娶莺莺而不得,乃作《会真记》以快其意,这本是个文人伎俩,并不涉及道德。后世改编而成的《西厢记》,在明代十分盛行,人都以为莺莺的不贞完全是因为她的能诗,她若不知诗,必定不能与张生想酬答。故《西厢记》的盛行,人都觉出女子学诗的不妥了。
而“无才是德”的近因,便是明初有罚良为娼的法文,所以当时的妓女以诗歌著名的很多,使世俗眼光认有才为不幸。能诗会文固然不是女子所以为妓的原因,但卫道先生总觉得“吟风弄月”“和李酬张”不是良家女子应作的事情:女子能作诗词,多少就有点薄幸了;况且擅诗的大多都是妓女,女子学诗便被禁止了。所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隐晦之意便是“妇人识字多诲淫”。
Part.3
使女子无职业、无学识、无意志、无人格。作男子的附属品,作一个人专有的玩物,摧残自己以悦魅男子,这本是男尊女卑的结果。推行之久,既成了习俗,男性社会又把此当作女子卑贱的原因,认为女子有天赋的缺陷,愈加瞧不起女子。就好像给一个小姑娘从小带上镣铐枷锁,却指责她不能像普通人一样又唱又跳,再以此作为原因来论证给她戴上枷锁是对的因为她不如普通人啊。
陈东原先生的这本书,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出现的,他在这本书里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研究框架,开启来认识妇女历史的重要范式,以鲜明的立场直接、间接地激励了当时妇女的解放。开篇便让人肃然起敬,研究价值颇高,男女平权这个在今日还在热议的话题,在将近一个世纪之前就已经有如此博大的史论研究,我认为每一个女生都应该在书架上备着这么一本书,让他时刻地提醒自己,一切都来之不易,所以才要更加努力学习才能对得起先辈的期许啊。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公众号“盐盐的私藏书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