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信仰与观看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5-07 03:40: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信仰与观看读后感100字

  《信仰与观看》是一本由[法] 罗兰·雷希特 (Roland Recht)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信仰与观看》精选点评:

  ●看。。看不懂。。以为是建筑史 其实是艺术史 路数清奇。。

  ●差强人意

  ●J110.93/1642 4.20 静安 卢湾!参考编目

  ●需要一些背景知识和准备,别急着读完

  ●不懂……

  ●哥特式艺术首先是以建筑为载体的海量图像。而建筑自身亦被处理成了图像:它牢牢抓住观者的目光,一刻也不松开。在哥特式建筑中,一个形式总是依循某种互动关系指向另一个。

  ●正好聖週看完

  ●一本大家都能读懂的有关中世纪艺术的学术著作。

  ●一般

  ●对我来说还是太难了,几个分析的点都是我很感兴趣的问题,学术史梳理也很丰富。还是要把基本的问题解决再回来看复杂的讨论,要不然真的只是waste time

  《信仰与观看》读后感(一):欧洲文化的缩影与精华,大教堂

  人们所惯用的那套对哥特式艺术的解读语言,忽略了怎样一场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中世纪的人们如何看待图像和空间?又如何将其与信仰关联?罗兰·雷希特就哥特式大教堂艺术提出全新定义,为我们理解大教堂空间打开了崭新的维度。既是对建筑的震撼、文化的震撼,更是对信仰的震撼,站在这里,既渺小又崇敬,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信仰与观看》读后感(二):一次大胆的智力探险,一部极为博学之书

  “他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大胆的智力探险……我怀疑学术界尚需等待漫长的时间,才能期待一部更好的作品来取代此书。”

  ——保罗·克罗斯利(伦敦大学考尔德艺术学院教授,著名建筑史家)

  “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著作……充满了颇具启发性的引用和洞见。”

  ——罗伯特·吉布斯(格拉斯哥大学艺术史教授)

  “这是一部极为博学之书,雷希特为之贡献了他那令人惊异的专长,帮助人们在阅读中,将哥特式艺术与建筑神奇地融为一体。”

  ——罗伯特·A. 马克斯韦尔,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史教授

  “眼睛不仅与心灵,更与物质和技术,结成了亲密的同盟。这是雷希特给予今天的艺术史最重要的启示。”

  ——李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信仰与观看》读后感(三):无限向上,趋近于神

  长假刷的最后一本书,如果让我评论的话,我会说这是一本渐入佳境(前后分裂)的书。副标题是哥特式大教堂艺术,属于货不对版的典型,前三章,作者用大量名词术语和前人语录进行轮番轰炸,可见图三自行感受一下,高深晦涩,和大教堂没有毛关系,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能浪费时间看完这三章。

  从第四章开始,作者简直像换了一个人,行文开始流畅,终于开始讨论哥特风格的教堂特色了,这部分写的很好,不再吊文,不再大量援引,分析了大量实例,看的我连晚饭都差点忘记吃了。比如,他提到杜克的结构理性主义时,说“哥特式建筑与古典式建筑最大的区别在于古典建筑是以立柱为中心,从下往上发展的系统,其基本原则是横梁与立柱之间垂直的承重;而哥特式系统,则是以拱顶为中心的一个从上往下发展的系统,其基本原则在于整体结构的承重。”这种把哥特式建筑视为理性结构的观点与我之前对哥特式建筑的印象截然不同,很开拓思路。

  对于哥特风格,我的印象始终停留在拱券、对角肋拱以及飞扶壁所营造的无限向上的造型艺术,它所蕴含的打破中世纪禁锢的冲动以及宗教狂热带来的无限趋近上帝的意念才是我所想当然的哥特式艺术。而这本书却提出了更为先进的观点:“人体在对建筑空间的认识中发挥的作用。”如果说古早的教堂是神的居所,为神而服务,那么从哥特式教堂开始,如何满足信徒的视觉要求开始渐渐影响建筑风格。“正如对明亮光线的颂歌驱使絮热要求其工程指挥找出行之有效的技术和形式解决方案,以便在建筑空间中将颂歌书写下来;对半明半暗之光的信仰指引桑斯的业主建造了一座光影交错的教堂。” 与古朴的巴西利卡式设计不同,哥特式的设计极尽感官冲击,建筑样式似乎突然往前迈了一大步,但此书却通过对圣德尼修道院以及桑斯大教堂的分析引出“任何建筑作品都不可能起自偶然,它是服从与突破相结合的产物,是借鉴和创新并举的结果。”尖形拱券在11世纪末之前就问世了,对角肋拱也早于1093年就出现了,但直到1137年絮热的圣德尼修道院诞生才开启了整个哥特式建筑时代,一种风格的成形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时间的发酵,需要无数人“旧”中添“新”。 很多艺术史书都倾向于认为中世纪的信徒多为文盲,教堂的装饰艺术是一本打开的圣经,通过建筑细节、通过各种隐喻,信徒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接近上帝。而此书作者在列举了大量教堂细节实例后却提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建筑师以审美为目的而加入种种精妙设计,并不是为了给一般的信徒提供视觉消遣,而是要向一类特别的观者展示其作品,这类观者属于非常小众的团体,即建筑爱好者的圈子。虽然我并不同意他的这一观点,但我依然有种同好中人的窃喜感。教堂建筑的美对于信徒而言是与神同处的幸福感,对于游客而言是到此一游的打卡场所,但对于喜好者来说,每一块砖的摆放、每一条肋拱的弧度都是一道未解之谜,在比较、观摩、反思中,走进一间大教堂的行程无异于一场穿梭时空的旅行,种种验证得出的原来如此的结论才是观看的意外之喜。

  整理书中提及的教堂观赏细节如下:1、圣德尼修道院:开启哥特建筑时代2、兰斯的圣勒弥爵教堂:内殿与大门外立面,建筑史上的杰作3、桑斯大教堂:已知的第一个将支撑体与被支撑元素在外观上加以协调的例子4、韦尔斯主教座堂:最佳观景点在圣母礼拜堂正中央向西望5、威斯特伐利亚的左斯特圣母教堂:厅式教堂,将信徒注意力引回主祭坛6、苏瓦松主教座堂:半圆形穹顶殿7、奇切斯特主教座堂:拱券曲面的精巧细致程度8、蓬蒂尼修道院教堂:内殿线脚元素呈现简单朴素的特征9、兰斯大教堂:主连环拱墩柱上的爬墙小圆柱是根据建筑元素的视觉等级而非功能大小设计的10、夏尔特大教堂:哥特式经典案例,国王门上的雕塑是早期哥特式艺术代表作11、布尔日大教堂:透视效果,真正意义上的哥特式12、坎特伯雷大教堂:中殿墙体结构13、科隆大教堂:富有金属感,审美取向集中体现在半圆形后殿中的爬墙小圆柱上14、布拉格大教堂:取消横向肋拱,将所有对角肋拱设计成一般大小,在拱顶画出网格状花纹,对14、15世纪建筑发展产生影响,开启中欧建筑新时代15、普罗万的圣基里亚斯教堂:内殿保存较好的原始彩绘16、巴黎圣礼拜堂:全套彩画玻璃,第一座将纹章图案加入到室内彩绘中的宗教建筑

  《信仰与观看》读后感(四):哥特建筑:一个时代的变革

  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在其著作中描述哥特风格时,将哥特式教堂戏谑为女人精巧的首饰盒。乍想之下,还真有那么点意思。哥特建筑可谓是西方的雕梁画栋,飞扶壁和大面积的彩窗让人印象深刻。这种极尽精致在丹纳看来犹如女人脆弱的神经,其阴郁、过分的比例结构完全是出于一种病态的审美。此前,之所以同意丹纳的这个看法乃是因为我对哥特建筑一无所知。我甚至和身边大多数人一样,对哥特风格的理解错谬地建立在某种哥特文学的观点上。大约18世纪发端于浪漫主义的哥特文学,总是与黑暗、死亡联系,以至于衍生出诸如吸血鬼之类的文学幻想,并风靡一时。除了哥特文学,哥特风格在时尚界、流行音乐上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这些艺术创作不但光怪陆离,更是以惊悚的效果摄人心魄。如果说纯粹是为了追求感官刺激,那么这些艺术的确达到了它们的目的。然而在我对艺术的理解中,我认为一项真正的艺术作品背后是思想的力量,它让观者被其表达未尽的象征意义所吸引,产生思想的共鸣。难道,哥特果真是一种肤浅的艺术形式吗?倘若如此,发端于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真是一种狂热和病态的时代凝结物?直到我读了《信仰与观看》这本书,隐匿于哥特式教堂的信仰元素才被揭开。也许时代太过久远,今天的我们遇见哥特式教堂,身在此中却早已忘却了那个时代的信仰精神。是遗忘产生了陌生,陌生导致了我们对哥特建筑风格一无所知。

  第一座哥特式教堂

  圣德尼教堂被公认为是第一座哥特式教堂。其实这座教堂原本的风貌是罗马式的,为了扩建,一位名叫絮热的修道院院长在扩建的工程中添加了自己的想法。他相信天主是可以被看见的,因为天主就是光,天主在光明中显现自己。整个扩建工程都放大了光线照射进来的可能性。光的元素在那个时代空前重要。神秘主义大师埃克哈特曾提到过,中世纪学者把视觉和可视性的问题视为内心体验。没有光,我们的眼睛就什么都看不见。在福音中,基督就被认为是光明,是真光。光,无疑是恩宠。这位博学的院长又为三个门洞构思了多重意义,门洞两侧边墙上装饰有20根人像柱,其中8根立于中央门洞两侧,12根分布在左右门洞旁。此前从来没有过这样的装饰,可谓开创了先河。浮雕帮助那个时代大量不识字的信徒接收福音的信息。其中一组装饰雕像是聪明的童女和愚蠢的童女,聪明的童女所提的亮灯象征着照亮真理之路的光。这组门洞最重要的意义是象征了“天堂之门”。当信徒从门洞入口走进教堂内殿,伴随着光线的指引,好似一段寻找光明的旅程。

  此后,哥特式教堂的结构越来越强化了光线与视觉的效果。拱顶越建越高,除了出于大量采光面积的需要,更是象征着无限接近天主。哥特式教堂典型的特征是整个建筑结构的垂直感。例如亚眠大教堂的拱顶距离地面足有42.3米,中殿和袖廊可见三个分明的纵向层次,纵贯一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渐变。线脚尖锐,袖廊墙面的束柱细长而高拔,好似不断外延。构件之间就是窗户,光线得以照射进殿内。如果与朴实、浑厚的罗马式建筑做一个简单的对比,哥特式建筑的总体结构是轻巧的、纤细的,在视觉效果上,比罗马式建筑要更注重突出透明的感觉。在那个时代,纤细意味着向无限延展,纤细和轻巧、透明都象征了非物质性,是精神的。

  信仰寻求看见

  哥特风格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变革,那个时代的人们正寻求某种艺术形式表达其意志。而信仰寻求看见,正是这一时代诉诸的需求。在中世纪初期,随着欧洲蛮族的陆续皈依,保留着异教风俗的信徒们对圣髑的崇拜和观睹蔚然成风。圣髑崇拜最直观地反映了中世纪的人们对神圣事物的看法,神圣临在于遗留的物体中。圣髑包含着神奇的力量,甚至圣人们的遗留之物、遗骸都被搬进了教堂,存放于圣髑盒内,摆放在祭台的周围。由于极其珍贵,圣髑只有在重大节日才被拿出来展示于众。平日的禁忌愈发刺激了信徒观睹圣髑的感官需求。信仰的热忱从目睹圣髑逐渐传递到目睹圣体。据悉,12世纪以前,举扬圣体的做法几乎不存在。但是到了13世纪中期,它却风行了整个欧洲。在此期间,1215年拉特朗第四次大公会议再次强调并宣认在弥撒中“面饼转变为圣体、葡萄酒转变为圣血”的信理。在圣体圣事中,基督藉饼酒“实体转变”(transubstantiatio)而真实临在于饼酒形中。这就意味着在教堂中举行弥撒时,信徒对神父所举扬圣体的观看就是对圣体的朝拜。我们同样可以理解为存放圣体的教堂,亦是基督临在的地方。方济会士哈莱斯的亚历山大(Alexandre de Hales)认为,圣体这种精神性的食物,最适合用视觉这种最脱离了物质的感官来领受。因此,在弥撒中祝圣饼酒之后,举扬的圣体圣血要尽量让所有的人都看得见。

  在圣体圣事中,基督真实临在于饼酒形中的信理深深地印刻在虔诚信徒的心中。圣体圣事的礼仪在教会中的发展历史正是信仰和教义可视化的过程。也许正是这一礼仪的表达和观看的体验,维系并坚固着后世信徒们的信仰,因为他们不曾亲眼目睹历史中的基督,而在礼仪中藉着观看基督奥秘的临在而达至与基督的共融。后世的信徒似乎比多默更多默,然而信仰寻求看见,这也是一种真实的信仰表达。由此,教义可视化的变革考虑到虔诚心灵的内在体验的需求,虽有异教的痕迹,也有演变为偶像崇拜的危险,但信仰所体验到的正是一种神秘主义的经验。仅仅从外部形态的表达上对其指摘,并不是寻求对信仰理解的正当态度。从某种意义来说,这种无端的指摘不过是无趣的抬杠,刻意忽略信仰的涵义,眼目所及只是礼仪外观的部分,却固执地不愿意去认识其内在的精神。哥特式的建筑、哥特式的装饰物、那些精美绝伦的圣髑盒,无不是那个时代对信仰的追寻,把最好的奉献给天主。

  哥特式建筑的传播

  圣德尼教堂、亚眠大教堂、兰斯大教堂、桑斯大教堂、巴黎圣母院……这些都可算作法国哥特式。法国哥特式被传播和接受得最快的区域当属日耳曼地区,著名的代表作有科隆大教堂。哥特式在日耳曼地区广受欢迎,从教堂逐渐扩展到世俗建筑物。有一种说法认为,之所以在北欧和日耳曼地区如此受欢迎,正是因为哥特式教堂瘦削冷峻、鱼骨般节节攀升的垂直结构营造出森林的感觉。而在森林里祭祀曾经是日耳曼人和其他一些北欧民族古老的异教习俗。不过,哥特式教堂的设计者和建筑师们运用逻辑清晰的工程学原理打造了通往天国的教堂,他们深信运用物质力量去创造精神体验的可能性。哥特式教堂外观展示出的有序,象征了宇宙的秩序。从数字的宗教意义定义建筑,他们创造出极端的非物质化的哥特式教堂。正如经院神哲学家运用阐明与澄清来构筑他们精心创立的论点,哥特式教堂的每一处细节也被赋予了神圣的宗教意义。

  从日耳曼逐渐传入英格兰的哥特式,又被称为英国哥特式。与法国哥特式显然有着明显的不同。英国哥特式的代表作如英国议会大厦(即威斯敏斯特宫)、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等,这些建筑很好地融合了英国民主的文化,相对来说不再追求高耸和垂直感,建筑整体结构是水平的。一位建筑学的老师开玩笑说,英国哥特式就好像是一只被铺平展开钉在板上或墙上的大蛾、蝴蝶之类的标本。只要仔细观察英国哥特式,你就会发现他这个形容十分幽默、形象。到了晚期,后哥特式在造型上表现得更自由,例如火焰哥特式。不过,在整个的哥特时期,始终贯穿了敬礼圣母,几乎所有的哥特式教堂都有以圣母为主题的雕塑和装饰。这也说明了在那个时期的社会,教会的权威和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教会也被喻为带来信仰的母亲。

  信仰寻求看见,凡是可见的事物都需要阐释。中世纪哥特时代,在热烈的宗教氛围中孕育着理性的启蒙。看见,视阈,某种程度上是认知的转向。在福音中,耶稣说,没有看见而信的人是有福的。可是为了人的有限性着想,由天主教会主导的中世纪欧洲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认知的变化。哥特式代表着中世纪的物质辉煌,与经院神哲学的思想相辅相成。没有这个独特的中世纪,也许就没有之后文艺复兴的璀璨,人类理性的启蒙也将是遥遥无期。感谢保留至今的哥特式教堂和建筑物,让我们走进圣殿,得以重新认识并领略中世纪的精神。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信仰与观看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