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图像与观看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9-26 03:2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图像与观看读后感10篇

  《图像与观看》是一本由谢宏声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464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12-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图像与观看》读后感(一):对观看的哲学思考

  一部对观看的哲学思考之书,从古希腊柏拉图到后现代的波德里拉,作者对观看的嬗变做了一番辛勤梳理。第三章对绘画创作者巨大帮助,作者以观看理论套入绘画,以“摄影式观看”为视角,对中国当代绘画的发展脉络给出中肯评价。对于喜欢深度艺术爱好者,此部著作不可多得,可以获得良好阅读体验,层层深入的论辩又不断挑战读者的脑力

  《图像与观看》读后感(二):观看之道

  读如此严密旁征博引的书无疑是对自己的一个挑战。“图像”与“观看”这两大议题是书中紧紧围绕的。并且这两个元素不断地交织碰撞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各行业的人都对此有各自的看法

  一、初期的视。自柏拉图的idea,提出看与知的紧密融构。古希腊为代表的早期人类文化以“审视”为核心,就如柏拉图的洞穴一般,观看寄托于一个被看之物,就像洞穴中投射的影子,而要看到事物的本相则需要心灵这只内在眼睛的辨析、判断、摒出真相、牢牢抓住事物本真模样。”

  。

  二、观看之道。中世纪对光的形而上学含义的“迷恋”引发了透视机制,初次建立了一种观看的恒定方式。虽然是为基督教的“神性一譬”教义的宣扬,其后衍生的暗箱技术、透视成视、几何光学纷至杳来,为文艺复兴乃至巴洛克艺术、现代主义艺术的诞生一脉相承的。在艺术上具有显著例子文艺复兴时期折中的透视、巴洛克艺术对身体知觉回归、委拉斯贵支及扬凡艾克利用摄影机制对绘画的尝试,库尔贝、马奈的实践,以及印象派的“直观”。

  三、摄影术。如本雅明所述:摄影解释视觉意识,正如精神分析揭示了本能无意识。梅洛庞蒂、海德格尔、桑塔格及巴特关于摄影之道各有看法,而时间空间则是他们探讨永恒主题,如何以snap的方式寄存刹那,在一张图片中如何确定其时间、了解其空间的含义,揣测背后的盲点及刺点。如巴特所说:照片讲述了事物的生成、丢失与死亡,并悄然在观看中演绎。摄与看之间,时间“惊人地”膨胀了!

  四、观看辩证法与存在之源。 所看到的并非是所接收到的,知识在观看的过程中对图像具有目的性、筛选性的引导。“意义”于我就像是“存在之源” 。

  用书中的话结束便是「图像没有意义,除非他们映入眼帘重复形成的印象,或者。意义是偶然,是不期而遇。意义是疏离,悖于惯常经验;意义是撩拨,挑起沉睡记忆

  因此,意义是对图像最到位的体识与领悟。」

  《图像与观看》读后感(三):第32-34页

  洛克的“白板说”实乃暗箱原理的哲学版本。暗箱机制是观念的显像方式之喻形,“心灵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这块空无一物的白板,或由外物刺激感觉),或由内心活动反省),生成经验,产出观念。且心灵这一暗箱(内部感官)并非消极被动接受外界刺激,它可以积极反应、回馈,作为检察官对所取得的经验给予内察、辨识、判断——所谓正确知识(或观念)的获得,就是考察思想与外界现象之间是否符合。

  外部世界照亮心灵,心灵开示外部世界,二者相映互证,构成知识和观念的坚实基础。洛克所描述的图像空间具有特殊意义,指出暗箱意谓什么:一个“法庭”。当看到Camera(暗箱)和Cameral(立法或司法机构)两条词汇,二者间的词源学连属顿然彰明昭著。洛克赋予观察者(自我反省者)更多、更可靠、更有效判断力保证监督外在世界与内部再现之匹配对应,以清除任何无序与混乱。暗箱机制被假设关照世界的理想模式——内在的理知法庭裁度万物——藉此视觉隐喻,行为能力人被定义拥有主权认识主体(或道德主体,或司法主体),赋畀自由充分理智决断

  笛卡尔的怀疑普遍的,凡未曾细致考察的知识不可妄为思考依据,凡经不起切实推敲的原则都被阻挡知识基础之外。周围世界、身体感知均是可疑的,笛卡尔连数学观念都要怀疑,那还有什么是不可怀疑的呢。唯一不容质疑的便是我的思考。故“我思”奠基笛卡尔哲学大厦,这道命题确定“我”是实体,其全部本质本性只是思想。从这则唯一确定的命题出发,导出其它确定知识,即思想的具体内容,犹如单一固定的暗箱小孔呈现精致图像。

  笛卡尔以蜡块为例(遇热便融化,形状体积颜色随之改变),拒不承认“眼见为实”。对于笛卡尔,黑暗是场噩梦,在一团乱麻的幽闭空间中,什么也不能获知,他一直被怎样猎取清晰透明这一问题困扰,但暗箱是个例外。暗箱原理(正确的“看”)证实了观看者如何通过心的感知认识世界:内部空间的确切定位,是理解外部世界的先决条件。与外部相隔离的封闭、独立、黑暗的内在空间,实现了笛卡尔的“我将关闭我的眼睛,关闭我的耳朵,并藐视我的感觉”这一说法

  对不喜混乱、无序,偏好清晰、秩序的唯理论哲学家而言,透视法是再好不过的视觉机制,若说笛卡尔的方法论昭示了需逃避肉眼有限性、或然性与偶发性,那么暗箱原理符合他孜孜以求有关世界的纯粹客观知识。对确定知识的探询与叩问,笛卡尔最终全然拒绝肉眼,果断走向机械世界。他之所以不信任身体,概在于“以感官为媒介而察知的一切东西都是可疑的、不确定的”,惟有科学和技术的授权,方可获致理性认知能力。肉眼被彻底抛弃的同时,观看的生成机制被锤炼为几何光学系统,身为哲学家、也是数学家科学家的笛卡尔,成为解析几何的创始人正常不过。

  笛卡尔害怕被视觉欺骗,坚信大脑的理性思维,他顺理成章得出结论:是心灵在观看,而不是眼睛,并声称“我不是以眼睛看到他人,而是以心灵判断他人”。在笛卡尔的心灵图像理论中,心灵是一面置于身体内部的剧场屏幕,精神活动是一种观看形式,思想和意义就来自心灵所制造的图像。

  《图像与观看》读后感(四):看不懂

  虽然是一本好书,但是我看不懂。

  希望不要写的那么深奥,也可能是我学习不够,等我能看懂的时候我会再一次回味一下的。

  for(CollectionEntry ce:entries){

  ystem.out.println(ce.getSubjectEntry().getTitle().getPlainText());

  List<Attribute> attributes = ce.getSubjectEntry().getAttributes();

  for(Attribute att:attributes){

  ystem.out.println(att.getName()+att.getContent());

  }

  }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图像与观看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