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模型:建立高品质思维的30种模型》是一本由[美]彼得·霍林斯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思维模型:建立高品质思维的30种模型》读后感(一):是的,我也这么想!
是的,彼德·圣吉提出了五项修炼! 是的,其中第二项为改善心智模式! 是的,《思维模型》一书是为改善心智模式而写! 是的,已经阅读完了,接下来就是实践以改善思维品质。 对了,您想改善心智模式吗? 《思维模型》一书由美国彼得·霍林斯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本书主要围绕如何做决策、看问题、定方案进行。 做决策,一般在信息量达到40%-70%时即可,失缺部分可由第六感补足。决策时,不怕阻力,不存侥幸,放大格局,用时间来丈量检验决策的价值。以满足作为决策效果评价标准,而非以最大化。做出可逆决策有助于我们果断行动。日常作业中,事务繁多,需要借助艾森豪威尔矩阵识别出轻重缓急,关注重要的,忽略紧急的。 看问题。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求真相,对与自己意见相左的观点见解给予相同的重视与关注,当过滤异常值,找出均衡点,识别偏差,进行概率估计,反向思考,粗中有细,做到有质量有效率。 定方案。自我设问与内省,用好同行评议,正确分辨相关性与因果律,拨开表象,破除假设,回溯本质,采用“奔驰法”以创新方案。 面包可以买,但烤面包的经验需要自己积累,新鲜出炉的面包与厨窗中的大不同。因此,我们期待听到您的心声: “是的,我也这么想!”
《思维模型:建立高品质思维的30种模型》读后感(二):当思考的模型和自我的目标相匹配
我们在生活中无时不刻都在决策和思考,大部分的时候我们都是运用我们的直觉思维进行思考,而确实面对大部分不那么重要的事情,直觉思维足矣。
可是思维这个事情,就像是肌肉一样,刻意锻炼得越多,就越上手、越自然。而人要实现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要和自己本身的习性死磕,从而提升自己的觉知程度和对他人的影响力。因此有一套能指导自己决策的心法,就很重要了。
可惜,并没有一套用之于四海皆准的思维决策心法。因为决策最终是为自己的利益和价值来决策,而每个人的价值和利益诉求各不相同。
所以在讲思维模型前,一定要讲对自己的认识,要讲明晰自己人生中的关键价值、重要利益和它们之间的排序是什么。在这个基础之下,我们可以看看思维的通用模型。
思维的通用模型包括这几个要素:1. 信息的收集;2. 决策的制定(frame of decision);3. 决策后的投入和坚持度。
根据这几点,我根据《思维模型》做了相应的思维导图梳理:
结论是:
没有最好的决策,只有最符合自己当下价值和利益诉求的决策。决策就是根据自己的价值对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取舍。
一个理性的决策,要克服自我的认知偏差(如期待对我们的干扰),克服短视,克服什么都想要的心理。
《思维模型:建立高品质思维的30种模型》读后感(三):跳出惯性思维——评《思维模型》
最近发现一些问题总是反复出现在生活里,尤其是面对公共领域。我意识到自己有一种习惯性的处事方法,有的时候即使意识到这样做的危害,还是不能控制自己,尤其是工作繁忙和鸭梨山大的时候。
每个人都要自己感知信息和判断事务的方法,日常的时候各有各的性格,但是在彼此合作时,我们需要交换信息,统一观点并转化为行动,这个时候思维模型就显示出优势了,可以统筹大家的思考顺序和判断因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扼杀个性,但确是资源最高效的使用方法。
《思维模型》一书提供了一些思维模板,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并且不会大面积的阐释理论,给出简洁明了的案例加上一些行动步骤,让我在阅读中就蠢蠢欲动,很想捡起原本已经瘫痪了的行动计划。
书中也给出了一些普世的原则,一针见血,戳破了一些假象,让我感到豁然开朗,一直被乌云遮蔽的思想得到了释放,之前遇到的一些难以言表的问题,似乎也烟消云散。
在这里简单梳理一下全书的脉络,做一些连贯性的阐释,便于定期检视,防止自己再次陷入思维的陷阱里。
本书一共分为五章,整体的逻辑关系不是很强,但是很实用。主要探讨的就是如何决策,人的每一个行动其实都需要大脑来决策,做出优秀的决策,人才能实现目标,获得幸福。
1.什么是决策呢?
决策可以理解为决定要不要做一件事情以及做到什么程度。
我们每一天要面对很多的决策,有的决策:像“中午吃什么?”这样的问题,我们只需要看一下周边有什么吃的,选一样想吃的就好了。我称这样的决定为简单决策。
但是,当我们生病了,有一些东西忌口,有一些东西又应该多吃的时候,决定中午吃什么的问题就转变成了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想要吃的可能周边并没有,唾手可得的又不能吃,我称这种决策是复杂决策。
需要简单决策的事件,往往清晰明了。而复杂决策则迷雾重重,我们好像隐约看到了方向,但是犹豫不决,徘徊不前。
所以面对不一样的麻烦,我们应该选择把不同的武器。
2.简单决策:
对于需要简单决策的事件我们只需要决定要做还是不要做即可。而筛选的原则就是:做重要的事情,做不做会遗憾的事情。(参考模型1、6)
3.复杂决策:
而面对复杂决策,我们需要的是一套分析流程,才能把问题和目标解剖成可以行动的独立细胞。
模型2-5-3给出了一个完整的分析流程:
利用多米诺骨牌思维推演(收集信息,预想未来,模型2)当掌握的信息在,40%~70%的区内,这时候得出的结论就可以引导行动了(模型5)初期的行动尽量做到可逆转,留有余地在行动的过程中,时时更新信息,及时修正目标方向。最后是我们要设定好满足点,如果目标越变越高(最大化者),那么事情就会处于一种投入与产出比失衡的状态,当然面对我们有所执念的事情(比如艺术,比如爱情),我们愿意牺牲自己全心投入,但是面对一般性事务和合作型事务,这样的思维更能够获得成功。(思维4)
参考:
思维模型1 :关注“重要”任务,忽略“紧急”任务
思维模型2 :设想出所有多米诺骨牌
思维模型3 :做出可逆的决策
思维模型4 :寻求“满意度”
思维模型5 :停留在40%~70%的区间
思维模型6 :遗憾最小化框架
这一章可以说是复杂决策中信息分析阶段的拓展,在这个阶段我们要面对的是两个复杂系统,我们自己的大脑和复杂变动的信息流。
为了能够精准地解决问题,首先要控制住自己的大脑,大脑有自己的运作模式,快模式和慢模式(《思考快与慢》)快模式依靠直觉本能,但是容易捕风捉影;慢模式,处理问题更精准有效,但需要耗费大量能量,当我们要解决复杂问题,并做出决策时,慢模式才是首选。(思维12)
接着我们要对信息进行第一轮筛选,去除异常事件,之后寻找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和信息的真实性,以及信息作用的变化(一些信息在前期给出的参考价值,在后面也许会有变化),筛选出能够帮助我们决策的有效信息。当我们得出一些结论的时候,也要有求真的本心,不要被自己的自大困住。(思维7.8.9.11)
最后,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科学手段,比如数学公式来计算概率,当然这要看你习惯的决策模式是什么,有的时候是直觉(直觉也是需要信息为前提的),有的时候是分析计算。(思维10)
参考:
思维模型7 :忽略“黑天鹅” ——忽视异常
思维模型8 :寻找均衡点——情况会变化,以往的投入可能产生效果,但是到了均衡点,后续的投入回报会变少
思维模型9 :等待均值回归——回归正常 (关联性和相关性)
思维模型10 :贝叶斯会怎样做 ——概率计算
思维模型11 :借鉴达尔文——真相“强观点、弱坚持”
思维模型12 :调动系统2思维——分析《思考快与慢》
当我们已经准备开始行动,并且预估好自己的目标。在执行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阻碍,让我们没有办法达到预期。
所谓问题一部分是跟我们的思维有关(惯性思维),一部分才是真正问题。(思维13.14.15)
当明确了问题的真实性,我们需要进行因果推断,问题的出现一定有原因,我们要做的行动就是解决产生问题的原因.(思维16)
当我们充分分析原因后,我们可以自由发展出很多解决方法,将这些方法自由组合,可以帮助我们创造性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思维17)
回归第一性,是我最喜欢用的分析方法,当问题叠加了很多层次,解决办法又互相牵制的时候。回归初始状态,询问最根本的问题才是王道。(思维18)
参考:
思维模型13 :让你的观点接受同行评议
思维模型14 :找出自己的缺陷——反思
思维模型15 :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关系——因果关系(问题的出现一定有原因,我们要做的行动解决产生问题的原因)找有用信息
思维模型16 :从结果反推原因 ——鱼骨图
思维模型17 :以“奔驰法”激发创意——头脑风暴(减少逻辑的限制,减少固定思维)
思维模型18 :回归第一性原理
前三章,我们还没有开始行动,但是已经把事情做了一大半。这就是人类的一种高级行为方式——思维演练。这可以说是非常正统的方法,有点像调研机构,有着标准的流程,当然这也暗示着超多的工作量。
这一章的思维都是能够阻止我们思维惯性的方法。也就是看到事物的两面性。
有的时候,提到目标,我们想到的就是待办清单,有很多要去执行的事情,但是其实了解不应该去做什么,也许更能让我们实现目标。尤其是面对一些非目标型(目标不明,整体追求)的工作,也许我们可以转换视角。当我们想要追求的是健康的身体的时候,也许我们不一定要设定很多的行动,避免做一些事情(抽烟,熬夜等),反而更有成效。(思维19、22)
在我们选择处理问题,还会有一个惯性思维,就是只去解决简单的问题,躲避复杂困难的问题,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解决简单问题获得的能力叠加,永远也不能用来解决复杂问题。(思维23)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我们要解决的复杂难题应该是在自己的天才范围内,也就是自己已经积累很多资源和信息的领域,在这里我们得出创造性答案的可能性最大,投资回报率也最高。(思维21)
当然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也要避免只固执在自己的现有领域内,可以多领域的借鉴方法,寻找启发,不要固守专家模式。(思维20)
参考:
思维模型19 :避免直接目标
思维模型20 :避免专家思维模式
思维模型21 :避免非天才区
思维模型22 :避免待办事项清单
思维模型23 :避免阻力最小的道路
这一章的定律有一些在前几章已经有所运用,更多的则是认知层面的拓展,告诉我们一些普世的真相。
思维模型24 :墨菲定律——谨慎(不要心存侥幸)
思维模型25 :奥卡姆剃刀定律——最简单的解释最接近真相
思维模型26 :汉隆剃刀原则 ——不要恶意揣测他人,大多数错误都来源于疏忽与无能
思维模型27 :帕累托法则——二八定律(投入产出)规避完美主义和分析瘫痪,这是一个本源性的法则,可以应用在很多领域。
思维模型28 :史特金定律——90%的信息是垃圾,有的时候会担心错过信息,这条定律让我们放弃对信息的苦苦追求,反而应该去寻找获得高质量信息的途径。
思维模型29~30 :帕金森定律——帕金森鸡毛蒜皮定律(纠结于细节),帕金森定律(时间,只要有时间,工作会不停拓展)
在开会的时候最常遇到的问题的确是议程被各种事件打破,会突然聚焦在一些小细节上。
时间定律在管理上也非常需要重视,尤其对于委派的任务,给出时间要求更有利于结果回收。
以上是关于本书的原则梳理与概述。但是只是简单了解,并不能够帮助我们改掉惯性思维。我们需要时时演练,应用不同的思维模型从不同侧面梳理问题。让这些模型和自身的思维特性相结合,形成有自己特点的思维模式,扬长避短,跳出思维惯性,实现目标,获得成功。
后续阅读:
《穷查理宝典》研究查理芒格
《模型思维》
《思维模型:建立高品质思维的30种模型》读后感(四):买错书了 不过还凑合
本来想买的的是《模型思维》结果买成了《思维模型》,虽然就是本畅销书,但内容还对付,一下午看完,并没有多大损失,而且多少有些收获。
## 导图
《思维模型》的思维导图## 摘抄
### 第一章 如何快速而全面地做出决策
- 位置 78
> 1994年,芒格在南加州大学商学院( USC Business School)毕业典礼上发表了演讲,题为《论基本的、普世的智慧及其与投资管理和商业的关系》( Lesson on Elementary, Worldly Wisdom as It Relates to Investment Management & Business),其睿智的箴言开始备受关注。芒格在演讲中提出了“思维模型”( mental model)的概念,流传甚广, 20多年后依然产生深远的影响。
- 位置 84
> 你必须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些思维模型,你必须依靠这些思维模型组成的框架组织自身的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 位置 91
> 俗话说:“在只有一把锤子的人看来,任何问题都像钉子一样。”
- 位置 99
> 你必须知道重要学科的重大理论,勤加使用——要全都用出来,而非固定地只用几种。
- 位置 111
> 思维模型是针对你所面对的情况,指引你关注重要元素的蓝图,界定场景、背景和方向。即使缺乏实际知识或经验,你也能够增进了解,做出最佳决策。
- 位置 134
> 通过不同的思维模型来看待同一事物,你重点关注的对象不同,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这肯定比你光从自己的参照框架出发更加全面。你越是形成更多元化的思维角度,就越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 位置 141
> 如果你拥有的思维模型太少,就可能陷入盲人摸象的误区。
- 位置 145
> 多个模型可以相互质疑,形成更统一的整体观点。而若是只使用一两个模型,就会让你只从具有局限性的场景或学科出发,致使远景不够开阔。掌握众多不同的思维模型,可以开拓你的视野,排除光使用一两个模型可能会产生的一些零星“失误”。
- 思维模型1:关注“重要”任务,忽略“紧急”任务 > 位置 166
> 我们把太多时间花在所谓“紧急”任务上,其实应该关注的是“重要”任务。
- 思维模型1:关注“重要”任务,忽略“紧急”任务 > 位置 192
> 艾森豪威尔矩阵简单易用,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这个模板简单直观,是一个二乘二的栅格,分为“重要”任务和“紧急”任务(如表 1. 1所示)。
- 思维模型2:设想出所有多米诺骨牌 > 位置 270
> 所谓二阶思维,是指努力预估未来,推断出可能产生的一系列后果,用于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以便做出决策或制订解决方案。
- 思维模型3:做出可逆的决策 > 位置 347
> 能够分辨可逆/不可逆决策之间的差异,是加快决策速度的关键之一。
- 思维模型3:做出可逆的决策 > 位置 366
> 第一类决策是不可逆的,是不可收回的重大决策,经常会产生巨大影响。第二类决策是可逆的,虽然贝索斯也警告说,我们不应该过度依赖可逆的决策而鲁莽行事,但审慎运用这类决策,可以给予决策者更多快速行动的回旋余地。
- 思维模型4:寻求“满意度” > 位置 392
> 你可能对最大化者并不陌生,他们什么都想要,会努力、努力再努力,直到得到想要的结果。他们极其挑剔,这种挑剔达到令人气馁的程度,会用尽期限内的时间去做一项决策,无一例外。即使在做出决策以后,他们还是会思来想去,后悔自己的决策。另一方面,满足者可以更准确地决定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专注于这些方面。他们会抓住要点,直奔目标,结束后不再回头。
- 思维模型4:寻求“满意度” > 位置 426
> 要寻求满意度,避免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最大化的诱惑——把太多时间花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一个简单的方法是给自己设定界限。这不是给研究设限,而是给你选择的条件设限。
- 思维模型4:寻求“满意度” > 位置 431
> 设定界限的必然结果在于,在预定时间内无法决定的情况下,事先决定一个默认选择。设定默认选择是很重要的,因为你会自动选择符合你要求或愿望的东西。换言之,无论如何你都会感到满意。
- 思维模型5:停留在40%~70%的区间 > 位置 442
> 你在掌握不少于所需信息的 40%也不多于所需信息的 70%时,就应该做出决策。
- 思维模型6:遗憾最小化框架 > 位置 468
> 这就是避免遗憾的思维模型,把遗憾放在决策推演的核心。
- 思维模型6:遗憾最小化框架 > 位置 472
> 三个非常简单的思维指令: 1.想象你自己已经 80岁了。 2.在这个年纪回首今生,你想要尽量减少人生中留下的遗憾。 3.扪心自问:“ ×年后,我会为采取(或不采取)这一行动感到遗憾吗?”
### 第二章 如何更清晰地看待问题
- 思维模型7:忽略“黑天鹅” > 位置 590
> 不要围绕发生黑天鹅事件的可能性制订整个策略,除非你任职于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 FEMA),否则,灾难不会是你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 思维模型8:寻找均衡点 > 位置 624
> 收益递减规律表明,我们应该寻找均衡点,以此准确评估和了解信息。
- 思维模型9:等待均值回归 > 位置 668
> 在受不同状况或变量(例如环境、情绪和纯属运气)影响的一连串事件中,异常事件之后通常跟随着较为普通、典型的事件。因此,反常、异常或非典型的事件发生后,多半不会有规律地再度发生,更有可能回归的模式是“常态”。
- 思维模型9:等待均值回归 > 位置 671
> 这个思维模型表明,你应该静观其变。如果有极端事件发生,等着看一下恢复情况。如果有意外或不可预测的事件发生,等着看一下后果。
- 思维模型9:等待均值回归 > 位置 681
> 要纵观全局,一大关键在于明白事物之间何时是有关联性或相关性的,何时是毫无关联或毫不相关的。我们倾向在明明不存在因果关系的情况下,编造出因果关系。
- 思维模型10:贝叶斯会怎样做 > 位置 744
> 贝叶斯思维方式本质上决定了你必须根据新的信息,不断地更新概率,虽然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但比你想象的更加确定。
- 思维模型11:借鉴达尔文 > 位置 761
> 达尔文黄金法则的基本准则是,对待矛盾或相反的想法,不仅要持开放的态度而且要给予最充分的关注。
- 思维模型11:借鉴达尔文 > 位置 774
> 达尔文黄金法则涉及学术诚实和“强观点,弱坚持”( strong opinions but held lightly)的格言,以及学术谦虚:不要死守任何立场或理论,只要跟着证据走。
- 思维模型12:调动系统2思维 > 位置 819
> 系统 1思维是流利和凭直觉的,而系统 2思维恰恰相反,是深思熟虑的、有意识的、井然有序的。
### 第三章 如何找到解决方案的思维模型
- 思维模型13:让你的观点接受同行评议 > 位置 898
> 顾名思义,同行评议是指由你所在领域的其他人对你的作品进行评价。
- 思维模型13:让你的观点接受同行评议 > 位置 901
> 同行评议的目标是防止最终作品出现不准确或遗漏之处,提出另外的观点,让结果变得更清晰、更相关、更确切。评审人员会审议你的前提、方法、分析、结论以及一切相关内容。这个有条理的科学方法是认真检验你的观点、令其变得无懈可击——至少是明智——的最佳方式。
- 思维模型13:让你的观点接受同行评议 > 位置 911
> 这个思维模型有一个具体的应用,称为“三角验证法”。这种方法的其中一个依据是在军事中,要确认某个地点,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起点画线,形成一个三角形。获得的数据点越多,三角形的边就越多,面积就越小。在这个过程中,你搜集到的数据递增,就能得出正确的范围。
> 笔记 - 思维模型13:让你的观点接受同行评议 > 位置 914
> 啥玩意
- 思维模型13:让你的观点接受同行评议 > 位置 923
> 运用三角验证法处理信息,至少必须搜集和核查两个不同来源的信息,当然越多越好。同行评议形式的三角验证法或许是最好的,但你也可以通过审查其他来源的数据或理论(也就是研究)取得类似效果。
- 思维模型14:找出自己的缺陷 > 位置 934
> 把自己的观点或意见视为假设,必须经过测试和验证。关键是不要对结果投入感情,也不要怀有戒心或坚持自己是正确的,而是要真诚地寻求真相。
- 思维模型15: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关系 > 位置 1024
> 采取高质量的思维方式,意味着不局限于近因(近因通常只是信号的物理序列),而是要了解为事件发生奠定基础的因素、思维、情绪规律或环境因素。
- 思维模型16:从结果反推原因 > 位置 1045
> 在鱼骨图的结构下,原因是分类列出的,井井有条,你会对整个局面一目了然。你可以更有条理地从结果反推原因,这也是头脑风暴会议的常用工具。最终的产物是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形象地列出导致结果或问题的所有因素。
- 思维模型17:以“奔驰法”激发创意 > 位置 1085
> “奔驰法”由鲍勃·艾伯尔( Bob Eberle)率先提出,旨在于头脑风暴会议中激发创意。“奔驰法”代表了七种方法,能激发人们推敲出新的构想和解决方案:代( substituted, S)、结( combined, C)、应( adapt, A)、改[缩小/扩大( minimize/ magnify, M)]、他( Put to other uses, P)、去( eliminate, E)、重[颠倒( reverse, R)]。这些方法结合起来,代表着只要改良原物,就可以激发出新的创意。
- 思维模型17:以“奔驰法”激发创意 > 位置 1164
> 由于你从七个不同的角度探索了一个流程——代、结、应、改、他、去、重——可谓巨细无遗,甚至可以发掘不落俗套的解决方案。
- 思维模型18:回归第一性原理 > 位置 1184
> 第一性原理思维消灭了跟随的趋势,破除层层假设,回归事物的本质。第一性原理推理去除了假设和惯例的杂质。这种方法拨开其他人的意见和诠释,回归事物的本质。由此,你可以重新打造出一个解决方案,往往是根据无可挑剔、毋庸置疑的真理,打造出全新方案——因为你不再依赖任何假设了。
- 思维模型18:回归第一性原理 > 位置 1212
> 1.找到和界定现有假设。
- 思维模型18:回归第一性原理 > 位置 1214
> 2.分解问题,追溯第一性原理。
- 思维模型18:回归第一性原理 > 位置 1216
> 3.从零开始,打造出新的解决方案。
### 第四章 反向思考思维模型
- 位置 1288
> 反向思考思维模型,可以让你清晰了解,避免负面因素跟直接追寻目标一样能够带来成功。
- 思维模型19:避免直接目标 > 位置 1298
> 查理·芒格把这种逆向思维方式运用到生活之中,鼓励年轻人不要一味专注怎样取得成功,而是思考一下有什么会妨碍我们取得成功。
- 思维模型20:避免专家思维模式 > 位置 1373
> 由于一心专注全局,而完全忽略了细微却又重要之处。要避免专家思维模式,就要把思维分为两个模式:专家模式和新手模式。你已经了解到,针对特定话题,这两种模式往往专注截然不同的方面。要采取专家思维模式,沿用你一贯的做法就可以了。要采取新手思维模式,你必须保持谦卑的心态,不要省略步骤。
- 思维模型21:避免非天才区 > 位置 1407
> 不要离开自己的天才区,做注定会失败的事。留在自己的天才区,取得稳定可靠的成功。找出自己的战略优势,发挥到极致。不要自欺欺人地非要展示自己的弱项,而是要扬长避短。
- 思维模型22:避免待办事项清单 > 位置 1463
> 你挂念的事情越少越好——多余的任务会造成压力和焦虑,只会妨碍或扼杀生产力。不该办事项清单可以消除大多数悬而未决的事情,为你减轻负担,腾出心思,专注一下飞来的球,沉稳地逐一击球。
- 思维模型23:避免阻力最小的道路 > 位置 1471
> 这个思维模型旨在避免似乎过于简单、过于轻松、好得难以置信的事情——因为这往往不是真的好,你错失了应该走上的道路。
### 第五章 经典思维模型
- 思维模型24:墨菲定律 > 位置 1573
> 如果坏事情有可能发生,它总会发生。”
- 思维模型25:奥卡姆剃刀定律 > 位置 1598
> 奥卡姆剃刀定律( Occam’ s Razor)表达出了最有力的理由:最简单的解释反而最可能是最接近真相的答案。
- 思维模型25:奥卡姆剃刀定律 > 位置 1604
> 奥卡姆剃刀定律最初的表达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 思维模型26:汉隆剃刀原则 > 位置 1636
> 汉隆剃刀原则最初是在 1774年由罗伯特·汉隆( Robert Hanlon)提出的,原文是:“如果粗心足以解释的话就不要归咎为恶意。”现代最为广为人知的版本是“斥之以愚,勿斥以恶(能解释为愚蠢的,就不要解释为恶意)”,常被人说是拿破仑一世( Napoleon Bonaparte)说的,但其实很可能是作家罗伯特·海莱因( Robert Heinlein)的话。
- 思维模型27:帕累托法则 > 位置 1666
> 其中主要的理由是“二八定律”( 80/ 20 rule),也称为“帕累托法则”( Pareto Principle),这个同名定律就是我们这个思维模型。
- 思维模型28:史特金定律 > 位置 1706
> 史特金定律( Sturgeon’ s Law)由此诞生:“任何事物,其中 90%都是垃圾。”
- 思维模型28:史特金定律 > 位置 1709
> 我们应该专注于 10%有意义、启迪人心或者可以为我们带来某种帮助的方面。基本上,史特金定律是更丰富多彩、限制性更强的帕累托法则。
- 思维模型29~30:帕金森定律 > 位置 1738
> 帕金森是这样总结自行车棚讨论这场闹剧的:“议程表上每个项目所需要的讨论时间与该项目所涉及的金额成反比。”
- 思维模型29~30:帕金森定律 > 位置 1739
> 这就是帕金森鸡毛蒜皮定律的本质。
- 思维模型29~30:帕金森定律 > 位置 1765
> 避免纠缠鸡毛蒜皮的琐事,关键有三点:( 1)制定严格的议程,无论是待办事项清单、日程还是其他方法,你要知道自己应该专注哪些方面、忽略哪些方面;( 2)明白你当天的整体目标,不断地问自己正在做的事是有助于实现整体目标,还是逃避整体目标;( 3)在自己精力开始耗尽时意识到这一点,避免自己转向鸡毛蒜皮的琐事。
- 思维模型29~30:帕金森定律 > 位置 1769
> 帕金森的另一个定律更加有名,被称为“帕金森定律”( Parkinson’ s Laws)。拖延症患者为自己辩护的一个理由是,自己在期限紧张时工作效率更高:“我在有期限时,工作效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