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树上的男孩》是一本由[丹] 杨内·特勒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子树上的男孩》读后感(一):性本善OR性本恶
准备上初中的姑娘问,这书讲了啥故事?
嗯,一个恐怖的故事,一本妈妈很犹豫,要不要与你分享的书。
开头吸引了我,无所事事。接着,地上的孩子们想要证明有“意义”时,剪掉蓝色小辫,想起张一曼(驴得水),砍了三四下才利索的食指(戒鸡爪),心里堵的难受,然后名声大噪,闹闹哄哄,最后尘归尘土归土,有些东西会一直留在那里。
意义?意义!
《李子树上的男孩》读后感(二):意义真的那么重要么
何为意义,如果没有意义,春,夏,秋,冬,喜悦,悲伤,爱,恨,出生,生命,死亡。 所有都一样啊,都是没有意义的话,那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 我们一直觉得自己活在这世上的意义非凡,每个人都是不平凡的,可是究其本质,我们的生命终有结束的那一天,那生命都不在了,之前活着的那些日子又是什么。 美味的蛋糕,有趣的书籍,喜欢的事物,深爱着的人,这些都会让你愉悦,快乐,这就足够了,这就是意义。我们总是把生命的意义神秘化,伟大化,却忘记了每一天的生命,去认真,努力的活着的那份意义也很有意义。 现在的我成年了,变得不再那么快乐,整日的也开始问意义的问题,开始琢磨自己存在的价值。 我希望那时我会明白每一天的日子,即使荒废着,即使你什么都不做,你的存在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因为意义是解释不清楚的,也是不能拿意义这件事开玩笑的
《李子树上的男孩》读后感(三):都怪作业留得少
我们苦于证明意义,却不知道意义的意义就在于无法言明。
孩子们为了证明他们自认为存在的“意义”,以家人的尸体、宠物的生命、信仰、手指乃至贞操为代价,结果得到的却是迷茫苦痛以及失去友情。
孩子们是天真又残忍的,他们不知道贞操对一个女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不知道手指对一名喜欢弹吉他的男孩来说意味着什么,不知道家人的尸体对失去家人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信仰对虔诚之徒意味着什么。他们知道的仅仅是——我失去了我珍爱的凉鞋,那么你也应该失去些什么。仇恨与不知名的对意义的执着让他们铁石心肠,朋友也不再是朋友了,而是让我失去我最有意义的东西的罪魁祸首或者是帮凶。
而这一切都起源于那个坐在李子树上宣扬这世界上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男孩。男孩的死亡猝不及防,但又是必然的。这个世界不容许否认它意义的人存在。
八年后,当年的孩子们都已经各奔天涯,在各自不相干的世界里安静长大。不知道当他们回忆起过去,会不会对自己曾经的恶意感到愧疚。但他们应该都懂得了什么是意义。
而我只想对他们当年的老师说一声:放学多留点作业,谢谢。
《李子树上的男孩》读后感(四):人活着开心就好,不要想太多有的没的!
看完书后缓了半天,开始看觉得会是一个轻松简单地描述国外小学生生活的故事,从中能反映出人生的某种意义进而与我产生某种碰撞或者共鸣。但是看着看着觉得怎么如此荒唐,进而感觉气愤,一个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怎么会想出那么多让人瞠目结舌的方式去证明生命的意义。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随着故事的演变最终变成一个悲剧,让人不由得去思考究竟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在一定程度上,我还比较同意皮埃尔安东的一些观点,只是不赞成他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如此潇洒,不受约束,毕竟生活中待解决的事情还很多,不能因为看到了所谓的必然结果而不去努力生活。不是有句古话,人固有一死,过重于泰山,过轻于鸿毛。虽然改变不了结果,但是其过程可完全由我们自己掌控。我们不会因为害怕死亡而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反而应该珍惜在有限的生命中尽情绽放自我,不求有多么的璀璨,只求认真的活这么一次。
书中的孩子们最后不惜以相互伤害的方式来去证明生命的意义,让我不禁觉得人性的黑暗,但是从另一个层面上分析他们的行为,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有时候人们可能会因为一己私利去达成自己的目标或是发泄自己的不满而去伤害他人,只不过将此情节设定在一群小孩子身上还是比较具有其抨击性和震撼力,要不然也不会让人看完后傻眼,瞬瞬间让人开阔眼界。
《李子树上的男孩》读后感(五):以这样陡峭艰险的角度来勘探人类的精神处境,真的大丈夫吗?
这本书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丹麦一个普通的小镇中学里,开学的那天,一个平时并不显得特别聪明的男孩不去上学了。而是坐在家门口的李子树上朝着每天都经过这去往学校的同学们嚷嚷:没有什么是有意义的,因此也就没什么事情值得去做。 他的同学们决定一定要向他证明,他们正在努力的事情当然是有意义的。而且他们还要寻找出很多有意义的东西,争得这场“意义之战”的胜利。事态从一开始主人公被迫交出她央求了很久猜得到的一双绿色凉鞋开始,到一位永远留着蓝色发辫的女孩剪下她的辫子,到忠诚的国家主义者家庭里的男孩偷出庭院里旗杆上的国旗,到....一位热爱音乐,唱披头士能以假乱真的班长交出他能弹奏起美妙的吉他的手指....
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我不透露了。薄薄的一本小书,我在午夜电台里听到它的介绍找来看,看得脊背发凉。很难想象这是2001年丹麦文化部最佳童书。在我们国家肯定是政治不正确,三观不正确的毒瘤之书。
因为人是很难接受“没有意义”这件事情的,马云当然是有意义的,且有非凡的意义;政治是有意义的,以为国家是有意义;心理学肯定是有意义的,有拯救的意义;战争是有意义的,有正义与否的意义;连《奇葩说》都是有意义的,都要升华到教育的意义...。哪一行的人都不会承认自己所做之事是没有意义的,这是不可能存在的。 人还无可避免的认为自己的意义高于他人的意义,“你做那件事没意思,我做的这件事才是真的有意义。”贬低本身是很有意义的,但完完全全的“没有意义”,对人类来说是无法承受的,我们甚至可以承受死亡,也不愿意看见意义之大厦崩塌、消亡,这太令人害怕了。
我很佩服作者要以这么艰难陡峭的角度来勘探人类的精神处境。读这本书你会想起人类很多黑暗的历史,战争、宗教、艺术、政治、迷信的愚昧与恐惧....它是人类整个历史小小的浓缩与讽刺。你以为书中这些看似残忍的献祭举动我们从来没有做过吗? 不,我们早就做过了。
并且联想起08年的一部德国电影《浪潮》,我们很有可能再来一次。
《李子树上的男孩》读后感(六):“有意义”的东西
有意义的东西:漫画书《龙与地下城》(丹尼斯。欧乐提议)→钓鱼竿(塞巴斯蒂安)→足球(理查德)→耳环(苏拉)→半高浅绿凉鞋(“我”艾格尼丝。格尔达提议)→小仓鼠奥斯卡(格尔达。“我”提议)→望远镜(麦珂)→丹尼布洛国旗(弗雷德里克)→日记本(达姆-维尔纳)→被收养证明(安娜-李,韩国人)→登山杖(小英格利特)→蛇标本(亨里克)→拳击手套(欧乐)→小弟弟的棺木(爱丽丝)→蓝色马尾辫(玛丽-乌苏拉。胡赛因的剪刀)→伊斯兰礼拜毯(胡赛因)→自行车(大高个儿汉斯)→贞操(苏菲)→教堂十字架上的耶稣(虔诚的凯)→切断狗“灰姑娘”的头(罗莎)→右手食指(约翰。苏菲砍)→end。
一切都是无所谓的,所有的事都是因为有结束才会开始。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迈向了死亡。世间一切莫不如此。
人们上学是为了得到一份工作,而工作呢,则是为了能有休闲的时间。那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好好休闲呢?(笔记:休闲和休闲是不一样的。)
发臭的都是要腐烂的东西。可是腐烂同时也意味着会有新生。而新生的部分总是好闻的。因此好闻难闻都无所谓,都是生生不息大循环的一部分。(笔记:《狮子王》)
这堆物品是天才之作,代表着最新最具有原创性的对于人生意义的解读。
我们到处游荡像是我们根本就不存在一样。
《李子树上的男孩》读后感(七):哲学之死与人性深渊
这真是一本让人很难评价的书:人为了追求意义这种虚无的东西,到底能滑落到何等可怕的人性深渊。
那个坐在李子树上仰望虚空的男孩每天都在叫嚷一切都无意义:学习没有意义,工作没有意义,生活没有意义,死亡没有意义。生命是没有意义的。地上的孩子拼命反驳他,决定一定要拿出每人最有意义的东西放在他眼前,证明意义是存在的,以击败他哲学家般的言论。
从这开始,故事失控了。被夺走心爱之物的孩子因为尝到心被切走一块的滋味,便绞尽脑汁要夺取别人更重要的东西。更重要、最重要,于是那些对他们来说不可丢弃的东西一样样被强迫拿出了:去世家人的棺材,贞操,信仰,手指。一步一步,已经退到那条无形的线后。为了证明意义这种东西,那条底线到底应该画在哪里?他们说不出,于是他们更加倍的逼迫别人,“有意义”变成了无耻的剥夺。他们受困于人性的孤岛,以孩子无邪的目光做出一件件让人瞠目的恶事。无人知道深渊的存在,只是顺从自己的深渊做事。他们理应受到惩罚的,可是社会的惩罚对他们有什么用呢?从他们被李子树上的男孩所说“一切无意义”的话语吸引开始,就已经走向心灵受困的黑暗的结局。伊甸园里无知且幸福的人受到蛇的蛊惑,便要从天堂沦落。
意义这种东西,是每个人不可出卖的那部分。我喜欢我的手机,我的平板,我的书,我的手办,但你拿刀抵着我,这些东西都可以送你。但是我,我妈,我的意志,这些东西打死我也不可能送你。这就是意义了,但刨根问底这些有用吗?为什么一定要证明这是有意义的呢?对你重要的事,在别人眼中可能一钱不值。把生活的意义不差分毫的摆在人前到底是有什么用,证明你的存在吗?可你本身就是存在着的,无人能说明这一点,你自己知道就行了。既然这样,你说,把你生活中热爱着的东西都抛弃了吧,断舍离。这简直是逗我笑……每一点微小的喜爱,似乎都没什么大不了,但它们层层叠叠就构成了我的生活。我又不是得道仙人可以无欲无求,你把它们全拿走了,就好像斩断蜘蛛八条腿里的六条,那我只能在地上蠕动了。
李子树上的男孩之死,几乎是一种哲学灭亡的象征。虽然他高呼着一切无意义,是个成天坐在树上喝西北风的形象,但妄图和他作对的“有意义”派都因为追寻这种哲学发了狂,最后用活生生的肉体的拳打脚踢把他打死了。人啊,思想再超脱也还是要吃饭喝水的嘛,肉体存在才是精神活动的前提啊。没有意义你麻蛋啊!
《李子树上的男孩》读后感(八):孩童视角的另一种残酷
被精致而又富有诗意的书皮所吸引,本以为是一部天真烂漫的清新读物,但没想到随着故事的发展却令人毛骨悚然,读完此书仿佛像经历过一场灾难一般,实在是细思极恐。
大致情节的概括就是:李子树上的男孩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然而同班的一众同学却与之观点对立,因此用一种轮流点名式的方法来使每个人都交出对于自己来说意义非凡的东西,从凉鞋,发卡,头发,宠物到贞洁,手指,生命。不难看出随着故事的发展这些拿出的东西变得越来越离谱甚至可以说是上一个被剥夺者的复仇。一切变得开始疯狂,一个原本立意单纯的反驳计划变得凶残成为一种恶性循环。
书中可以分为两种立场,皮埃尔安东也就是李子树上的男孩和一帮与他对立的同学其实就是无意义论者和有意义论者的两方。可能对自己来说外婆织的毛衣是意义重大的,可是对于别人来说其实不然,那又为什么非要强加到别人的思想之中呢?让我感受颇深的一个情节是故事的最后,就当所有人快要向无意义这个立场妥协的时候,一句不经意的话似乎都触动了大家的那份怒火,一场爆发式的打斗开始展开,似乎隔着书透过文字都能感受到那种血肉横飞的血腥味!把被剥夺的怨恨,意义被推翻的嗔怒全都发泄于拳打脚踢之上,然而当皮埃尔安东的出现这一切就来的措不及防,最后他用生命结束了这场所谓的意义的哲学之争。
用孩子的视角去描绘这样一个残忍病态的故事我觉得很可怕!孩子的世界他们的思想我认为比成人要残酷很多,只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去摧毁那些东西的能力,就像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你面前把蚂蚱的腿一根根拔掉,还冲你微笑,那天真的微笑好像是在迷惑你一般,让你觉得奥!这是应该的呀!因为他们是孩子。
有意思还有含义才能称之为“意义”
《李子树上的男孩》读后感(九):李子树上的男孩
泰艾瑞小学7A班的皮埃尔安东离开了学校,就在他发现无所事事也是有意义的,因此也就没什么事值得去做的那一天。
皮埃尔安东爬上了李子树,每天无所事事的用树上的李子扔他的同学,并给他们泼冷水,他说:
一切都是无所谓的生活根本不值得去费力一切都只不过是一场游戏他的同学都很生气,因为他们从小就知道,他们应该会有所作为,是要成为某些大人物的。如果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不,一定要证明给皮埃尔安东看,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是有意义的,一定要把他从李子树上赶下来。因此,这帮七年级的学生,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
然而,在寻找过程中,他们出了岔子,本该各自寻找对自己有重大意义的东西,结果慢慢变成了对互相的仇恨,当然,他们不会承认,即使这样他们失去了心爱的漫画、凉鞋以及自行车,甚至是贞操和身体的一部分。他们的共同目标是皮埃尔安东,这个不断冲击他们信念的人。
最后他们如愿以偿,收集了他们认为最有意义的物品,并因此事成了世界名人——只是暂时的。但是这个不讲理的皮埃尔安东,不但不肯去看看他们的“意义”,还在最后打破了他们的谎言。仇恨,对彼此的仇恨,统统发泄在了皮埃尔安东的身上。
本书获得了
2001年丹麦文化部最佳童书奖
2011年德国青少年文学奖提名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也跟随着他们去寻找那些“意义”,只是到了后面,我发现他们的目标变了,是不是最有意义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让那个让他们付出代价的人付出更大的代价。当他们贡献出“意义”的时候,“意义”也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一切都是虚无”,皮埃尔安东说的到底是真知灼见,还是危言耸听?
有个关于生命探讨的漫画叫《生命与甜甜圈》,其基本观点就是,生命本就是没有意义的,人从一出生就注定要死亡,就像甜甜圈不是无限的,总有吃完的时候。但是我们不会因为甜甜圈会吃完,就不去吃,反而会因此更加珍惜,即使当要吃完的时候,心里多少会有些伤感。
生命也一样啊,虽然注定要死亡,大部分人注定要被世界遗忘,但并不妨碍我们去享受这有限的人生,当我们去珍惜这有限的生命的时候,生命就开始变得有意义了,因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心中,不在于外在。
塞涅卡说过“人生如同故事,重要的并不在有多长,而是在有多好。”因此,一切都只不过是一场游戏并没有错,那我们玩游戏的时候是不是都想玩得更好,更精彩呢?区别就在于,人生这场游戏,是没有重置功能,不能作弊的。
皮埃尔安东最后让他的同学知道,“意义”是不能贡献,不能售卖的,“意义”更是不能拿来开玩笑的!
《李子树上的男孩》读后感(十):怎么能忍受继续活下去呢,怎么能忍受现在就死去呢
首先,这是一个可怕的故事。
住在泰艾瑞街25号的初中学生皮埃尔安东有一天忽然有了一个这样的想法:虚无也是有意义的,因此也就不值得去做任何事。于是他发觉上学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辍学并且日日待在一棵李子树上。
可是班上的“我们”害怕了,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这个可怕的说法让“我们”觉得恐惧。于是“我们”需要找出有意义的事情证明给皮埃尔安东。找寻意义之旅的开端便是用挨个点名的方式要对方交出对各自来说最有意义的一样东西。
于是这场旅程成了一个滚雪球的游戏,从丹尼斯的漫画书到理查德的黑色足球,到格尔达的小仓鼠奥斯卡……雪球越滚越大,每一个人都希望对方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安抚自己所舍弃的所谓意义。一直到爱丽丝死去的小弟弟的尸体,苏菲的贞操,再到虔诚的凯交出的教堂里的耶稣圣像……
这篇小说带有毫不掩饰的哲学意味,整个故事让一群少年探寻生命的意义,却使得探寻意义的过程本身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每个人都要出卖另一个人,每个人都要将另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夺走,以此来证明世界上真的有意义这样一个东西向。可是他们却忽略了如果那些东西真的那么有意义那又怎么能坦然地能交出去。
皮埃尔安东和他的李子树
岩井俊二的《梦旅人》中三个精神病患者爬上高高的围墙,并觉得一旦从围墙上下来就会死去。对于皮埃尔安东来说,李子树的意义与围墙的意义是相似的。
脚下的世界是虚无的,待在树上才有了一个上帝视角,当然这对于皮埃尔安东来说也是没有意义的,可是却是将他与树下的人区分开来的最大的标志。好像这个世界是不洁的,远离大地与尘土才可以像圣人一样更好地活下去。
废弃的锯木厂
锯木厂是这些孩子们存放有意义的东西的场所,但是锯木厂的大门密码却是皮埃尔安东的生日。
这一开始就决定了这件事由皮埃尔安东开始,而可以真正打开这个大门结束这件事情的人也是皮埃尔安东。
皮埃尔安东打开这道大门后依旧以他的上帝视角揭示出来:你们这一堆东西是没有意义的。皮埃尔安东或许并没有意识到,企图给他证明意义有且存在的这群少年早就意识到了他们的错误,越是企图证明意义存在,越是能感觉到虚无的存在,以至于每个人的心都被虚无填满,而虚无带来的恐惧感让他们杀死了皮埃尔安东。
皮埃尔安东的死亡
与其说皮埃尔安东死于这些人手中,不如说他死在了虚无的手中。他成为了意义的殉葬者,和那场意义之旅的成果一起消失在大火中。这好像也是一个证明,孩子们烧毁了他们所有的有意义的东西,那么这些东西在孩子们心中所带有的所谓意义就消失了,这可以说也是他们对意义的放弃。未来的人生,他们将会始终活在对生存本身这件事的怀疑中。
对于皮埃尔安东来说,死亡太容易,所以他的死亡也并无意义。
这是一个很短小的故事,但是却描述了极为庞大复杂的世界,涉及生命,涉及人性,涉及存在本身。
对我们而言,怎么能忍受继续活下去呢,怎么能忍受现在就死去呢?这些矛盾构成的世界,我们活在其中。正如书中所说,或许我们穷尽一生都无法找出所谓意义,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不能与“意义”开玩笑,否则我们将会像那些孩子一样,陷入自己亲手挖掘的巨大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