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上的男爵》是一本由[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柯西莫“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入天空” 一个意大利人写的人生散文诗!
●读得很囫囵。柯希莫作为现世的叛逃者却又始终没有真正脱离,真是对现今社会的真实写照啊。卡尔维诺不愧为寓言式作家。
●如果一个人天生叛逆,那他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如何在保持个性的同时,为家人承担责任,为社区做出贡献。柯西莫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入了天空。
●男爵选择了树上的生活,并一直坚守,即便是死也不让尸体回到地面,男爵选择与世俗的分离,并最终在自我选择的道路上达到自我的完整。从《不存在的骑士》到《分成两半的子爵》到《树上的男爵》,这三本书被人们定义为人生追求自我完整的三部曲,骑士是对存在方式与意义的思考,子爵是对个人在生活中矛盾与撕裂的思考,男爵是对自我选择与坚守的思考。
●融入人群还是拥抱孤独,甘愿平庸还是坚持独特,这是诗人和艺术家多年来的的困境。只有远离了人群才能真正与他们在一起。“有柯希莫替我们着想”,他们这么说。 愿人类永远可以选择是生活在树上,还是生活在地面上。
●新版。伟大的小说。作者在后记顺便把书评也写了。翻译不喜欢。
●“为了与他人真正在一起,唯一的出路是与他人相疏离”,作者的后记里如是说。似乎很应景。断断续续地看一本小说近两个月,对我来说是几乎没有过的经验,所以这真是一个有魔力的故事。
●柯西莫也只是过了自己想过的一种生活并且自始至终的坚持了下来,尽管这种坚持同其它始终生活在大地上的人们的生活也一样,最后都将拐到一种无精打采、不知想要什么并且无论怎样都无法获得完全的满足。只不过因为距离地面的那一点点距离,人性往神性上问道求索,直至升入天空的死亡。让人生出或许人生或有不同的期翼,恍然,丧气。
《树上的男爵》读后感(一):男爵的犹疑
1、作者说这是一个关于“完整”的故事,是一个通过对个人选择矢志不渝的努力而达到非个人主义的完整的故事。
2、毫无疑问也是一个关于“剥离与融合之间那条隐秘的通道”的故事,道阻且险。
3、或许还有一个关于“意义”的探讨。悲剧的是一切的意义本身无意义,这当然是柯西莫的宿命,也是他的“坚持”的宿命,更是人类文明的宿命。
4、就像选择生活在树上一样,哪怕最后和热气球一起升到天空,还是逃离不了无意义的宿命。也许唯一可以欺骗自己的是:挣扎本身、坚持本身、不承认无意义本身、生活在树上本身,或许有那么一丁点儿的与众不同,而已……
《树上的男爵》读后感(二):遥远的自己
柯希莫在树上的一生,远离家人,远离自己的注定命运,却又始终与众人密切相连。起初上树是为了逃开宿命,他知道自己不满足于命定的一生,但他并不知道自己想追求什么样的一生,所以他选择了那时离宿命最远的地方,也是看似离心最近的地方——树上。可上树之后他并不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直到遇见薇我啦,那个知道自己前去何方,怎么让自己开心的女孩。我想,与其说是骨子里共同的反叛让二人一见钟情,不如说那女孩对于自己的内心和前途看的如此透彻的精神吸引了柯希莫,从而使他的一生都在模仿着,尝试着,去变成她的样子,或者她喜欢的样子。
可惜,我却觉得那女孩看似的通透聪明却是因为自身的浅薄与身份。而柯希莫在终他一生的思考探索后,他的思想早已超出自身。但可悲的是,他始终不知道自身是谁,想要什么。因此他不断运用自身智慧去尝试新事物,或孤独隐于林间,或骄傲指挥众人,却始终没有参透人生的意义。直到与女孩的重逢,那一刻他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是为她而活。
说起来荒谬,可我却觉得作者认为爱情是人类存在的最终意义。我们活着的意义并不是为了给后人留下什么,也并非享受什么,而是找到自己的情感寄托,为了这寄托喜怒哀乐,幸福或者不幸,这才是人生的意义。
还有很多地方没有理解透彻,以及欧洲史一片模糊,希望能看完作者的下一本书。
《树上的男爵》读后感(三):生活在树上?
终于弄明白了去年漫长暑假为什么只读了半本《儒林外史》,因为时间虽多,心却不在于此。
《树上的男爵》大概从7/20就开始了,到了今天,正跨越了整个懒散的暑假,已是过了一个多月。
假期,总是有各种事情诱惑着心不再安宁,于是许多本该学习的时间用来消遣,本该休息读书的时间用来补学习,就这么日日打乱着的生活里,很难有多少专心的时间去读书。
因为跨度长,所以有这本书的记忆的场景还是相当丰富,可以在下雨的晚上读到零点,在白酒后的迷糊中晕读,在盼着看“德夏”却又不得不的“逼着”自己读完整个中午……
总之,不管这本书的评分是多么好,亦或是还在这段时间里出现在了高考的“复杂”的题目,单凭主观阅读体验来看,我只能给的上三星。
不喜欢的原因,首先在于这是一本与幽默有趣的《马可瓦尔多》截然不同的新世界,在读过70页而后停止的很长时间里,我对“男爵”提不起一点兴趣,后期加紧读完,也是因为想在开学前把剩在假期里的任务消灭干净。
正是因为不喜欢,所以意外夹在中间的《平原上的摩西》与《北野武的小酒馆》,以极为流畅的文字,以“爽文”般的速度很快读完,关键还在于是否有共鸣吧。
生活在树上的男爵,到底是远离开了地面。
自从一月读完《马可瓦尔多》后,就想着要在可能时间更紧张的下半年以卡尔维诺带来快乐,只是因页数与价格相搭而无差别购买的“男爵”未能如我所望。
从那篇“高深”的“生活在树上”可以看到,“男爵”有着故事外的更深的意义——是理想还是什么的。然而我只能说这本该连续的故事,被我的长跨度、破碎式阅读读瞎了,每一个本该有思考的故事都化成了碎片,很像在读童话,转瞬即逝。
当看到两个男人,为了追求一个女人像动物一样的相互比拼、卖弄技巧,真是别扭的不得了。
硬要说起喜欢,或者说记忆深刻,可能只有那短短的一小段男爵与乌苏拉的爱情,因为短暂,而不会遇上遥远的现实,美好永远停在了记忆里,所以喜欢。
似乎男性作家笔下,总会有那样一个有着绝伦美貌的女子,可当读的多了,便觉得如古人移情的闺怨诗一样,轻飘、且意象画女人,我不认为那是真实,更像是男性心中的理想,相比之下,还是更喜欢女性写出的自己,更易相信角色的现实存在。
剩下的几本卡尔维诺,因为页数不多,买纸质实在不划算,打算在kindle完成,不出意外的话,今年应该可以解决,想到即将到来的毕业论文,如果以后的几本里能产生连接,去写卡尔维诺,一定是不错的选择。
8/25 23:34
《树上的男爵》读后感(四):树上的男爵
树上的世界可以理解为理想的世界,他离现实世界很近,抬头就可以望见,但没有人愿意爬上去并生活在那里,科西莫起草的《树上共和国草案》就是这样的东西。
书中有一句话出现在某一页的开头:他创立了在树顶上的完善国家,说服全人类在那里定居并且生活得幸福,他自己却走下树,生活在已经荒芜的大地上。作者用这样不经意的笔调刻画了科西莫的孤独,以及理想世界的不可能实现。为什么说树上的世界是理想世界而地上世界是现实世界呢?文中出现了几个次要人物,他们的结局虽然有些浪漫主义的气息,但依然十分悲惨,让人觉得不是滋味。一个强盗,洗心革面,爱上了读书,但还是被抓到处以绞刑;一个养蜂人、水利工程师,科西莫的叔父为了回到大海的另一端,去见一个可能是他心爱的人(为什么我说是可能,因为很遗憾的是他临死前喊着一个名词,没人知道意味着什么),勾结海盗,背叛国家,结果因为败露,海盗砍下了他的头颅,文中有些阴惨的画面,虽然作者极力去掉血腥的气息,还是能闻到浓重的血腥味,科西莫让自己的狗去叼住死者的领子,可是那只狗不听话,硬是拽着胡子,到了近处,科西莫看到是被砍下的头颅。这样的叙述瞬间将我们从仿佛童话一般的树上的故事拉回到现实,告诉我们这不是一则想象力丰富的类似童话的小说,而是有着现实的意义。
开始树上的生活,他爱上了读书,他搜罗了各种各样的书籍,还向狄德罗和卢梭写信求教(作者为了让自己的虚构显得更真实),事实上,正是他引导那个强盗走上了救赎和死亡的道路。他的希腊文老师,一位老神父转而成为他的学生,结果被人告发是异教徒,送进了监狱,死在其中,这表达了什么呢,地上的世界是不允许人们追求真理的。
其实文中最吸引人的章节是科西莫与薇我拉的恋情,作者描写得十分动人,并且处处充满理性、热烈甚至色情的对白,我并没有对此有任何的深究,单纯作为一种阅读的享受,但作者说到:那个女性形象在文化与伦理方面起了作用,与启蒙主义者的坚定相反,那种对一切事物巴洛克式的和后来浪漫主义的冲动是危险的,险而变成破坏力量,跑向毁灭。这说明卡尔维诺认为理想的世界绝不能是任凭感情驱使的浪漫主义创造的,虽然理性必然伴随痛苦,但这痛苦是必要的。
如果从这样的角度理解,这完全出自我的一厢情愿,代表着极端浪漫主义的薇我拉虽然也能在树上生活得很从容,甚或快乐,但是终究是暂时的,必不能长久,薇我拉也确实不能抛弃树下的世界与科西莫一直待在一起,最终两人分别再也没有相见。
其实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很耐人寻味,科西莫作为一个典型的孤独者形象非但不远离众人还走近众人,正如卡尔维诺写道的:只有与人群相疏离,才能真正与他们在一起。这也是值得探究的,但我不再花费笔墨就此歇笔。
我任凭自己的思考赋予了不同的人物以不同的象征意义,我相信是建立在对于作者的理解之上的,不会与其本意有较大的偏离,这是一般的语文学习所不能教给我们的,但这才是阅读的意义与快乐所在不是吗?
《树上的男爵》读后感(五):卡尔维诺以脑溢血为休止符的自我完整
得到听书:
树上的道路是一条独创者的路,是卡尔维诺本人所选择的文学之路。
卡尔维诺这个作家,写的所有作品都有强烈的寓言色彩,这本书也不例外,它可以看作是一个作家对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的思考。关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卡尔维诺经历过一场重大的转变。年轻的时候,他经历了二战,作为意大利共产党参加了反法西斯运动。在创作早期,他写了大量现实主义的作品,主要内容是底层人民的反法西斯革命,有点像“革命文学”,这种创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服务现实,在当时的文学环境中也并不特别。这是卡尔维诺献身集体主义事业的时期。
战争结束后,他开始了反思,他开始寻找“个人良知与历史进程之间的正确关系”,也因此进入了创作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卡尔维诺重新成了一个写作上的个人主义者,一个独行者。他的作品变得更像是寓言和童话,非常奇幻并荒诞。不过,卡尔维诺并没有弃绝现实,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去观照现实。他有一本著名的文学讲稿,叫《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在那里他说,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长着蛇发的女妖叫美杜莎,倘若直接注视美杜莎,你就会变成石头;但如果你能飞起来,并拿着一面镜子去看她,就可以杀死她。这个有着残酷目光的美杜莎,就是现实。直接写现实,艺术就会变成石头。而用镜子折射现实,艺术就可以获得生命。这个镜子,就是艺术家对现实的变形处理。对卡尔维诺来说就是,用奇幻荒诞的方式去观照现实。
“祖先三部曲”就是卡尔维诺这个阶段的代表作。本书是其中最长的一部。在谈到这本书时卡尔维诺曾经说过:“我过去现在一贯的真正主题,就是一个人甘心情愿地给自己立一条严格的规矩,并且坚持到底,因为无论对他还是对别人,没有这条规矩他将不再是他自己。”可以说,这本书就是卡尔维诺坚定地回归自我,并开辟出一条独创性的文学之路的标志;树上的男爵,就是卡尔维诺自己。此后,他的创作进入了第三个阶段,以《看不见的城市》《寒冬夜行人》为代表的,探讨文学写作的无限可能性的阶段。
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卡尔维诺讲了自己心中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的六个特质,分别是:轻逸(轻重的轻,飘逸的逸)、迅速、易见、确切、繁复,以及连贯,最后一篇“连贯”没来得及动笔写,他就突发脑溢血死去了。这是他总结出的,可以交付给21世纪的人类的六项文学遗产,也是他自己的创作所严格履行的原则。
什么是轻逸呢?卡尔维诺有过一番解释。他说,就是去“减轻分量”。他说,自己写了四十年小说,探索过各种道路,进行过各种实验,总结起来,自己的工作其实就是为了“减轻分量”,有时,他尽力减轻人物的分量,有时尽力减轻天体的分量,有时尽力减轻城市的分量。
王小波说过,包括《树上的男爵》在内的“祖先三部曲”,正是“轻逸”的典范。你想,柯希莫在树上跳来跳去,简直像是鸟儿在飞翔。这是一个无比自由的形象,好像摆脱了万有引力,摆脱了大地和人生的重负一般。这是人物的轻。但倘若仅仅如此,柯希莫这个人物就会成为轻飘飘的远离尘世的幻象,这并不是卡尔维诺心中的“轻逸”。在他心中,真正的轻逸是辩证的。他说,就像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表达的那样:我们在生活中选择与珍惜的一切轻松的东西,将来都不可避免地会变成沉重的负担,那么,怎样才能摆脱现代生活中的沉重呢?对卡尔维诺来说,绝不是切断一切与现实的牵连,躲到乌托邦里去,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这个世界,以另外一种逻辑、另外一种认识与检验的方法去看待这个世界。于是我们看到,在小说中,柯希莫虽然是凌空漫游的,但也是有根的,系在大地上。这是柯希莫的人生选择,也是卡尔维诺的艺术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