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死》是一本由[法] 加缪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1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快乐的死》读后感(一):21.04.17
“死去的时光在此腐化 在他四周,尽是松弛垂软的时光,时间像水底淤泥般汩汩作响 一股温柔,是的,这里有一股温柔,但它如此苦涩 没有人天生就强、就弱或意志坚定。是后来才变强,后来才变得神志清明。命运不在人身上,而在人的四周。”
和加缪气场不合,看是看完了,但是看不进心里,感觉啥也没看见
就像那个评论说的,无论是描写景物、人物、事物,他的文字体现的就是一种“完完全全的的漠不关心”,是一种旁观者的冷言冷语,没有情感,缺少共鸣,就颇味同嚼蜡,难以下咽
就还挺无聊……这不是作者的问题,应该和译者关系也不大,怪我呀怪我
《快乐的死》读后感(二):梅尔索——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困境
“唯有当快乐和它相反的事物呈激烈的对立冲突时,我才能够尝到快乐的滋味”这种状态类似于加缪日后在《西西弗神话》中所提到的荒诞本质,同时也是理想与现实的困境——梅尔索所陷入的巨大荒诞。梅尔索的悲剧在于陷入逼仄的窘境却依然不放弃对希望追求。而默尔索则是明知杀人的后果将悲剧的发生推向肯定。
加缪在《快乐的死》中所展现的理想主义式的热情。与《局外人》中所表现的默尔索的边缘以及冷漠迥然相别。
但无论是梅尔索或是默尔索,在彻底滑向悲剧时都表现出对死亡的接受。默尔索在死刑前夜的思辩充斥了绝望般的幻灭与惆怅,梅尔索则意识到生与死的同质。
相较于默尔索的冷漠,梅尔索那理想主义者的挣扎与求索在生命的尽头探求到快乐的本质。他清醒地死,严肃且有尊严。
《快乐的死》读后感(三):害怕死亡就是害怕活着
文笔稍欠,但也已窥见局外人端倪,内容只加固了已有尺子而已。
唯一引起自我怀疑的的是利益和道德的相关性,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做到了理想那般,但仔细想想也不止这一件事情。理想的行动与具体的实施总是有出入,忠于自己是最舒服的状态,而不是将自己陷入不安之中,。但加缪说快乐是因为感到不安,能感受到不安,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姑且是一种安慰吧。
摘录几句:人会削弱人的力量,世界却会让这力量保持完整无缺。/
只需把世界能理解的一面呈现给世界即可,剩下的交给懒惰和懦弱就行了,只要几句廉
价的倾诉告解话语,就能赢取无拘无束。/凭的不是放弃的意志,而要凭追求快乐的意志。/
他下意识仍希冀的是用充满血色和健康的人生来面对死亡,而不要已有死亡在场,和已几乎是死亡的事物在场。/
从前曾带着他大步奔驰向前的鲁莽冲劲、从前人生中的若隐若现且充满创造力的诗意,现在只剩下毫无皱痕的真相,它恰恰是诗意的相反。/
害怕死亡就是害怕活着。
《快乐的死》读后感(四):梅而索
飞机上看完加缪的< a happy death>, 在主人公梅尔索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于是看到下面这句话的时候竟然鼻头一酸也是不由自己的湿了眼眶: “快乐的生活并不能更长和更短,当下快乐就是快乐,仅此而已。死也不能阻碍什么,它只是快乐的一场意外”。
“你快乐吗”这个问题,情人们问梅而索的时候他似乎回答又似乎没有答案。情人们觉得梅而索生活的并不快乐,想到的是,在别人眼中我的生活是快乐的,但是这个问题给到我,我应该是和梅而索一样的态度……所以快乐这个词的定义,每个人内心对它的定义和对它的感受,或许是一样的,别人可能无法感受到。在旁人看来,梅而索的内心世界和他的行为可能是矛盾的,是内心淡漠和一直追寻快乐的矛盾,渴望爱又不愿被爱束缚的矛盾。他对死亡的态度也是淡漠和平静的,as if it doesn’t matter even die tomorrow.
每次读到在作者的笔下看到自己影子的时候,都会感动不已,毕竟,被这个世界和周遭的人物理解是一件奢侈至极的事情,但是这种细微的心情和自己的价值观被映射在文字中,某种程度上会和较劲的自己和解……以前在阿兰德波顿的文字中和自己和解过,现在在梅而索身上看到自己,仿佛是在密不透风的房间充满二氧化碳的房间呆了一天以后突然打开一扇窗感受到到一阵清风一般…
“你是否可能对一个人产生鄙视?”
“也许吧”
“条件是什么?”
“我觉得好像相当简单。只要此人是被利益或贪财的念头所驱使,我就可能鄙视他”
加缪啊加缪!
《快乐的死》读后感(五):你好,表象
《快乐的死》讲的究竟是什么?小说的结尾梅尔索是死了吗?
如果依照小说题目来理解,梅尔索是快乐地死去了,但这种死带有喜悦的成分,而看小说写法上,却看不出死了,还是只是暂时的休憩。
作为加缪未刊小说,让人费解的结尾也是可以理解的。
仅仅以结尾来诠释小说名字,似乎简单。嘲笑死亡,还是欣赏死寂之静谧?小说中译名给人的是模棱两可。以“快乐”修饰“死”,倒像是入殓师的盛妆手艺,中心主人公还是“死”。
这里,不得不说加缪这部处女作透露的生死观念还是悲观的,就像小说里屡屡提到的悲剧哲学家叔本华和那句“表象,你好”。
表象,在《快乐的死》的结尾中,“快乐”无疑是表象。小说里,这句话一直是主人公送给女性时说的。那么,他所指的也就是女性的表象,而表象背后是什么呢?不论怎么说,“快乐”都是表象,“死”才是其所关注的重点。
加缪小说里倾注较多的描写是自然风光,后半部则献给了阳光,让人印象深刻是其所写的静谧,而结尾主人公是归于静谧。可见,加缪此部处女作的深层思想,还是卢梭式的自然交响曲,所提倡的仍然是返璞归真的崇尚自然。
《快乐的死》读后感(六):哦,快乐。
读加缪总是让我觉得很可怕,他对荒谬与虚无的描述,对人生意义的剖析常常令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是的,每一个清醒的人都会思考自己活着的意义。因为如果生命无意义,那为什么不在此刻死去,而要经历循环往复无意义的每一天后死去?难怪他说,“这世上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 就是自杀。”
这本加缪的处女作《快乐的死》,直到他去世后才出版,很多人将它看作是《局外人》的前身,二者之间确实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而作为一本处女作,加缪对人生的见解之深刻已经注定了他日后的成就。在《快乐的死》中,主题是“快乐”,穿插在全书中的思考都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的,因为死是必然,而人是否能维持快乐的一刻直至死亡,则是充满疑惑的。
加缪的作品里,故事总是略显乏味。梅尔索与默尔索之间的微妙联系不在于故事,而是他们对人生的探索,用消极的反抗来面对荒诞人生,是不是能感受的些微的快乐。梅尔索的轨迹更清晰,加缪试图探讨物质的外界环境改变对快乐这一感受的影响,简而言之,就是有钱了是不是更快乐?事实上不是的,梅尔索获得了财富之后依然困惑快乐的问题。他的反抗相对于默尔索来说是积极的,有所行动的。
有人说,只要你还在思考怎样才能快乐,你就是不快乐的。于梅尔索而言,确实如此。即便我不能在此刻判断这句话是否为真命题,也真切的感受到,人生快乐的不易。
加缪自己曾经说,“诞生到一个荒谬世界上来的人唯一真正的职责是活下去,是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反抗,自己的自由。”他的思考从《快乐的死》到《局外人》是一脉相承的,在《快乐的死》中,他似乎试图探讨更多的问题,但篇幅有限,从快乐的定义到快乐的获取方式,及至快乐的死去,每一部分都是需要深思的。他的思考是清晰的,快乐的定义,快乐的长度,快乐的前置时间,太多的疑惑团揉在一起,反而不够篇幅去描写。对读者来说,或许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深意。
读完加缪,人生似乎更困惑了。有一种奇怪的感受,正是因为加缪不能在自己的人生里用这种极荒谬的方式测试人生的结果,才在笔下塑造了这样的人物。并且从另一方面说,在自己的人生里,选择就意味的放弃,我们不能比较二者的差别,这一段歧路注定只能看一边的风景,无法回头。快乐很难,人生亦如是。
《快乐的死》读后感(七):思索快乐与存在
在二十四岁的时候加缪写了《快乐的死》,故事并不复杂,以一宗谋杀案起首,梅尔索因而获得巨额财富,得以过着时间跟金钱都充裕的人生。尽管如此,他还是不怎么感到幸福,于是他透过不同的尝试,企图找寻人生下一个快乐源泉。到底快乐是什么?快乐是以怎样的形态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之中?
书中说到,有钱才能快乐,要用钱去买时间让自己快乐。不过加缪强调的不是物欲的生活,而是一种孤独却又热切的生活,不是奢侈放纵,而是简朴内敛。金钱是达到快乐的手段,不是最后的目的。要拥有快乐是要去追求,而不是放弃。加缪好像想说,不要让自己放弃享受,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灵层面的,不是去过一种克制约束的生活,而是勇于追求能让自己快乐的一切事物。不是要假装流浪街头,没饭吃,也能快乐,而是承认要快乐,金钱是必须的。因为不敢去正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却告诉自己那些不重要,不值得去争取,这样反而是种懦弱。
小说里最让人感触良多的是,一位制桶匠住在一间脏乱不堪,臭气熏天的小房间,哭着躺在油腻和满是污垢的床上,奋力攀爬自己凄苦的人生,最后他连赖以为生的工作都没了。就是在目睹这样的生活后,梅尔索在隔天谋杀了萨格勒。他再也受不了贫困和绝望。梅尔索得到萨格勒的钱,他终于可以过着有钱有闲的生活,他要让自己快乐。其实,梅尔索就像是浮士德,已经把灵魂卖给了魔鬼,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无法幸福。一开始,他不知道如何度过这突然多出来的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让自己快乐。他随意的决定旅行的目的地,但到达之后,也只是把旧时的生活模式,搬到另一个地方,没有所谓新的开始。他过得很孤独,他没有能力去爱或被爱。他虽感受到了友谊,接受了大自然带给他的安慰,但心中的秘密最终还是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直到死亡他才回归平静的世界。
虽然《快乐的死》是加缪的处女作,不过依旧看得到那令人熟悉的加缪,和他对生命的热爱。加缪总是可以让读者停下来,思索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目,自省更多的问题。或许所谓的平等是每个人都应该被给予选择权,而不是只能在穷困的日子里,硬逼自己接受这就是生活,没有商量的余地,然后只能隐身在命运的背后,压抑心里对人生的愤慨。小说中一夕致富的手段,可能是主角对这个不公不义的世界的一种反扑,但没有道德良心所约束的财富,是不可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快乐的,谁都知道把灵魂出卖给魔鬼,得到的绝不会是救赎。
《快乐的死》读后感(八):荒诞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有时候直到死亡仍不能明白,有人一生碌碌无为追求的不过是平淡是真,有人轰轰烈烈到头来也不过是过眼云烟。此时读一读加缪的小说,总会对生存的意义有着不一样的收获,有时候荒诞的人生也是一种选择,不需要解释。
阿尔贝•加缪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快乐的死》是加缪小说创作的处女座,写于他二十四岁却直到他死后才出版,很多人说这本书为后来的《局外人》创作奠定了基础,可见《快乐的死》与《局外人》有着不得不说的联系。同时与《局外人》相比,这部小说确实存在的一定的不完美,但单纯可读性上来看,这部小说也是同样吸引人的,只不过可能探讨的一些哲理性的东西还不够深刻和完整,但从中已经能看出加缪的写作特点和许多观点了。
《快乐的死》故事其实很简单,、主人公梅尔索精心设计了一场谋杀从而获得了一笔可观的财富,利用这笔财富他开始追求自己曾经向往的快乐生活,然后事实令人很无奈,有了钱的梅尔索依然找不到不快乐,越富有越孤独,越自由越迷茫,完全找不到方向。小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谋杀案前梅尔索的生活。他贫穷、孤独,生活按部就班却了无生趣,常常坐在家中看路人看上一整天。第二部分就是谋杀案之后的梅尔索。获得了巨额财富的他开始四处游历,但孤独寂寞相伴,却还是找不到生活的方向。最终他选择了一种离群索居的生活,慢慢的适应无所事事的生活,努力找寻一种平衡,将自我与他人联系在一起,却又相对独立,只有此刻他才能感到一丝平静。直至最后,他因疾病而迎来了死亡,却在对抗死亡的过程里找到了身为人的意义,在快乐的注视下平静的迎来了生命的结局。
在阿尔贝•加缪的全部文学作品和哲学随笔当中,“荒诞”是他强调的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加缪说:“这个世界是不合理的,这是人们可以明确说出的表述。但是,荒诞是这一不合理性与人的心灵深处所呼唤的对理性的强烈要求的对立。”而从这本他最初创作的小说中已然能看到“荒诞”的影子,梅尔索的一生其实就是极其荒诞的存在。梅尔索认为的生活是不合理的,他一直在思考生存的意义和快乐的来源,开始他认为没有金钱,为生活所迫的日子里无法追求这些,所以他冷漠的杀死了可以称之为朋友的残疾人,只为了获得金钱,开始平静的追求新的生活。但在之后的生活里,梅尔索仍然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似乎只有规律的生活才能带给他短暂的平静,但这种人生依然毫无意义。这份冷漠和梅尔索对于生活方式的追寻都充满了荒诞的意味。
这部小说是年轻的加缪对人生的最初探索,里面许多梅尔索的独白和自我剖析都有着很浓厚的哲学味道,也许他之后的作品能更完整的表达他的思想,但这本《快乐的死》却也能更直白的表达出加缪对当时人生的思考:荒诞的人生里选择只有一种,那就是快乐的死亡。
《快乐的死》读后感(九):《快乐的死》:如何论证人生没有意义
我身边最近发生了一件很吊诡的事。我的一个高中同学,在高三那年自杀了。可是我最近却收到了他的QQ发来的一个群邀请消息。
其实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号被盗了而已。
社交媒体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很难想象当我们面临死亡的年纪,“朋友圈”会变成什么样子。不过我相信人类的聪明才智,到那时,更有趣的东西一定会被创造。
人实在太善于创造了,以至于可以创造出一个完全虚拟的世界。可是人自己,究竟在自己的“朋友圈”里,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当我们习惯于点赞和围观时,那种感觉其实像极了“局外人”的体验——你可以看见很多事,只是那些都与你无关,但你又可以做一些并没有意义的参与。没有人讲得清,这无意义究竟愉悦了别人,还是满足了自己。
“无意义”同样是加缪热衷的一个话题。《快乐的死》是加缪在二十四岁时完成的第一部小说作品,但这部作品直到他死后才被出版。一个显然的事实,是作为一部小说的《快乐的死》,它的优点与局限都是让人一目了然的:故事的仓促与单调,确实让作品的阅读感受大打折扣;但加缪的作品在日后(或者已经)表现出的出色的哲理性,以及它刻意虚化中心事件,转而描写风光景物,描写次要人物的活动与状态,进而以此表现主人公的虚无与苦恼的手法已经非常成熟了。许多评论者将《快乐的死》看成是《局外人》的一次预备创作,原因大抵也正如此——比起《快乐的死》,《局外人》最大的优点在于扬长避短,而其中有关“虚无”的探讨,着实也更进了一步。
但除了在作者创作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单讲《快乐的死》这部作品,它还是塑造了一个颇有力、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梅尔索这个青年,与《局外人》中的默尔索有很多的不同,而这不同体现在二者的“起点”。梅尔索的来历要更加完整,他原本不快乐,是因为生活所迫,而后来的依旧不快乐,则是因为生活无虞也让一切都没了意义。相较之下,默尔索的虚无状态则是被预先设定的,这便使得《快乐的死》尽管故事一般,但却是个完整的故事,而《局外人》则是以小说的外衣,完成的一次颇具张力的爆发——加缪身上的充沛力量,决定了他很难安然端坐,把一个故事娓娓道来。他更善于“当头棒喝”,可带来的也从不会是醍醐灌顶的畅快淋漓。
可我们并不会因阅读后的怅然若失,甚至是某种难以避免的绝望而拒绝加缪的。就像是《快乐的死》,梅尔索短暂而颠沛流离的冒险,恰恰解答了加缪在《西西弗神话》里介绍的哲学问题:“自杀——论证人生的不可能和无意义”这一难题。人的意义在于劳作,在于收获,在于创造。可当我们将自己的快乐与这些进程等同起来,又是件十足危险的事——除非我们的“受难”,如西西弗一样周而复始,否则这一进程一旦结束,我们又将堕入无从消解的空乏之中。而由此,人生不过是“给自己吹泡泡的自娱自乐”,又哪里来的意义呢?
说到底,这个有关年轻人的幻灭与虚无的故事,其实存在一个重要的参与规则,那就是如果你的生活美满,你自然不必去关注他怎样证明生之荒谬——一旦你觉得自己与他感同身受,他大概会是个令人释然的同伴,会让你的哀恸看起来还有人懂。同时也要知道,人生不过如此,快乐由何而来,意义又何为,真的不必挂肚牵肠。任何事,包括死,都可以被理解和用来愉悦自己。这种释然,总会让人有所宽慰吧。
《快乐的死》读后感(十):人们总是规劝我们珍爱生命,却鲜少有人教导我们正视死亡。
因为加缪本身身份的多样性,我更愿意将这本书视为一本哲理小说。通读全篇,故事的结构并不复杂,但其中穿插的加缪借梅尔索及萨格勒斯之口发表的个人对于生活,自杀,及梅尔索穷极一生追逐的快乐的议论是在对于我这样一个平时对哲学涉猎少之又少的人在理解层面有很大的困难。
这本译本其实还算比较薄的,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还是在图书馆一个月借阅期过期前一天看完了。虽然本人大学本科学的是法语,因为贪图阅读进度,读的确实译本。这本书的译本水平的话,其实是没有满足我的期待的(举个栗子的话,比如法语中指示代词的使用其实是有很具体的规定以及所指的,但是译本中出现的简单用“这个”或是“那个”对应翻译的话,对拜读译本的人即使综合上下文理解有时依然不太明晰。),于是这某种程度上其实又是增加了阅读难度的。在这里告诫各位朋友,如果能力允许的话,还是尽量选择阅读原文。不行的话,在选择译本的话还是得慎重。比如有的译本是较早的作品,里面的词汇不免在当今看来是生涩且给人文绉绉的感觉。
其实到我读完的话,至今依然震惊于加缪对死亡的深刻理解,要知道这可是他24岁的处女作!看到有些书评将这本书中的梅尔索与《异乡人》默尔索做比较,有人说梅尔索是青年版的默尔索。怎么说吧,我是去年看的《异乡人》,当时的感觉唯有“荒诞”二字可以概括。如果说默尔索是被荒诞世界造就的“冰冻人”的话,那么其实梅尔索更像是即使面对窘迫辛苦处境,然而心中始终有一团不灭的叫“期待与热爱”的火焰在生生不息地燃烧。萨格勒斯曾说“梅尔索的苦闷,一半来源于生活上的贫穷,另一半则源于梅尔索本人居然自己也承认自己的贫困。”读到这句的时候,犹如醍醐灌顶,不管是梅尔索或是梅尔索他们都不是一个个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在他们身上折射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生活迷茫乃至麻木存在着的群体的身影。梅尔索过去也以为财富是带给贫困他走向快乐的唯一或缺因素,怀着这样"天真"的动机,他用萨格勒斯为自杀准备已久的手枪代替他结束了他的生命。在他拿到那笔客观的财富之后,快乐并未如期而至,相反,原先燃烧于心底的激情之火却渐渐熄灭了。无目的的旅行带给他的却是不安的"快乐","不明的疲惫"也蔓延在他的生活中。孤独也顺势而上,侵蚀着他原本值得炫耀的健壮身躯。他的生命最终在长满苦艾的什努亚走到了尽头,尽管最后几天他已经躺在床上窥见窗外发生的一切了,他或许没法选择何时死去,但却可以选择以怎样的姿态死去。他不要在昏睡中死去,而是通过注射肾上腺素的方式清醒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这一刻,他已然已是"圣地亚哥式"的英雄。我也忽然明白人的伟大之处–他的生死皆是掌握在自己手中,他的生活也是自己一手构建的。
王尔德的《自私的巨人》教会我爱,而加缪则教会我如何正视死亡。
笔记:
"害怕死亡就是害怕活着。对于死亡的恐惧,说明了人对于活着有着无尽的依恋。而那些没有做出关键举动提升自己人生的人,所有那些畏惧并颂扬无能的人,他们皆害怕死亡,因为死亡会为人生带来处罚,而这种人生是他们未曾参与的。他们从不曾好好活着,所以活得不够。而死是一种姿态,使拼命想止渴的旅人从此再也找不到水。但对于其他人而言,死是一个致命而又温柔的举动,能抹煞和否认,对于接受或不接受都一笑置之。"
–Albert Cam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