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骄傲之塔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4-29 00:47: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骄傲之塔读后感1000字

  《骄傲之塔》是一本由[美] 巴巴拉·W.塔奇曼著作,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5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骄傲之塔》读后感(一):【活动实录】云也退×李宗陶:写作的最高境界是“雌雄同体”

  【嘉宾介绍】 云也退:独立记者、书评人、译者,译有托尼·朱特《责任的重负》、E.萨义德《开端》。

  李宗陶:前《南方人物周刊》高级主笔,现《289艺术风尚》杂志总主笔,在思想者访谈、人物特稿、历史写作、非虚构报道等领域均有出色作品。

  《骄傲之塔》读后感(二):第一次读女历史学家的著作

  缘起

  我是读过fiction《巨人的陨落》,继之以这本non-fiction《骄傲之塔》的。

  第一章

  刚读了《骄傲之塔》的第一章“权贵 (英国:1895-1902)”就更能理解《巨人的陨落》里菲茨这样的贵族身上那种缘起不知所以的优越和最终不知所之的勇气是从何而来的。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骄傲之塔》读后感(三):文与题

  这是我看过的最文对题的书了。

  看完之后整理的时候,仔细想一想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却发现副标题完全可以一言以蔽之,其实讲的就是“战前世界的肖像,1890-1914”。

  肖像这个词用的特好,这书从头到尾,就是许多人的浮光掠影,他们来自不同的阶级,向往着不同的未来,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处事,但归根结底,他们组成了这个世界海浪的各部分,共同推动着这浪潮。

  但仍嫌不全,20世纪两场大战的爆发除了旧制度、新技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等等一系列西方视角的原因,还有经济、政体、全球殖民一体化、民族主义崛起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深层原因。

  作为深度的新闻通稿是出色的,却没有布罗代尔的深邃分析迷人。

  但即使如此,我仍然赞叹塔奇曼处理这杂乱史料的叙述能力。

  最重要的是,它吸引我读了下去,并且读到了尽头仍觉伤感。

  《骄傲之塔》读后感(四):We are Knower of Nothing

  就像给历史切了一个横截面,一个在我之前的阅读中很少涉及的截面。那时候的中国正值洋务后期,又历甲午之败,又经戊戌之痛,又经年,改朝换代,军阀混战。

  那个时代的国外,或让人无心顾及,或只是只言片语。帝国主义的产生,社会主义的勃兴的背景实在过于潦草。很多而后事情似乎倏地就出现了,像一战,像十月革命,没有前因。

  这本书给了很好的前情提要和完整视野。原来在资本压迫之下,与社会主义思潮同时出现的还有无政府主义,布尔舍维克原先只是社会主义思潮中的一个小支流,修正主义的来源是什么,工团运动和议会斗争,李卜克内西、饶勒斯等马克思和列宁之间的如此众多的人物扮演了何种角色,进而包括如今的欧洲国家的工党和社会民主党的起源。

  其二是历史的趋势难以扭转。英国的体系似乎像是东汉魏晋,世家大族,四世三公,阶层分立。德国虽有议会但德皇独裁。但是在民主大势之下,都开启了平民权力的上升和权益的保障。选举制度下的英国贵族们的妥协,有不甘不愿,也有无可奈何。

  而对照之后的难以名状的一而再的世界大战,那时候的人们又有一些无知的可爱又可悲可叹。那时候的人们召开和平大会,对和平的期待与日俱增,并对未来充满希望。那时候工人运动一种重要的目标是通过罢工阻止帝国主义的战争。但暗流难测,民族主义的崛起,矛盾被偶然事件和必然纷争一再激化。由此终于更可理解茨威格写《昨日的世界》那种哀婉与远去的感怀。那时候的世界并不美好,但后来的惨烈却足可反衬。

  而如今呢?实在有幸成长在人类最为安定的这一时期。而未来呢?对于历史,对于人性,我们实在又知之甚少。

  《骄傲之塔》读后感(五):昨日高塔

  本书是一战前欧美的历史潮流与社会画卷,展示了旧秩序如何让位于新思潮,以1700万人生命的代价。与此后的时代相比,居住于其中的人更自信,更优雅,更伟大,更舒适,更快活,更有希望,更有尊严地工作;也更不公,更虚伪,更贫困,更悲惨,更难以忍受平庸。 作者芭芭拉非常注重历史的可读性,推崇以文学书写历史,本书的结构是从英、俄、法、美、德的国家视角划分不同篇章,以各国的一位政治领袖为主角,有点单元剧的味道。 英国在首相索尔兹伯里侯爵的领导下,保守地主导世界秩序,对内维系世袭贵族统治,对外支撑日不落帝国的殖民霸权。从南美边界争端到布尔战争争夺南非统治权,大英绅士一如既往的傲慢,却未曾料想修昔底德陷阱令其元气大伤,不得不放弃“光荣孤立”,寻求均势结盟。 俄国的革命导师克鲁泡特金奉行无政府主义,通过罢工和恐怖暗杀反抗不平等的政治权利与不公平的财富分配。虽然他与社会主义者们一样试图消灭私有财产,但其肉体消灭、暴力革命的手段被斥责为鲁莽、幼稚与松散。 1889年,“第二共产国际”在法国成立,这一跨越国界的政党、工会联合体纪律严明,组织严密,其领导者让·饶勒斯是一位兼具斗争与博爱精神,务实理性的共产主义斗士。 与此同时,在美国和德国,扩张军国主义正蠢蠢欲动。财富膨胀与人口增长加强了对外扩张的野望,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宣扬“制海权”,推动美国加快夺取海外殖民地,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也兴致勃勃地推行其“世界政策”。 终于,象征保守主义的骄傲之塔早三大思潮的搅动下崩溃,欧陆光荣不再,美帝成为新的霸主。倒掉的塔到底是毁灭,还是解放,就要看你是塔上的贵族,还是塔底的囚徒了。

  《骄傲之塔》读后感(六):大战帘幕揭开前的“黄金时代”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处是人类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的一段时期,机器的大规模投入使用,社会进入工业化,使得人类在各个领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与此同时也不得不面临新的问题和困境:人口的激增、贫富差距、阶级分化的矛盾、人与自然的角力,对传统信仰和价值的质疑。而种种冲突的累积,预示未来全球范围战争的到来,终究酿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美籍历史学家巴巴拉•W•塔奇曼在《骄傲之塔》一书中力图追寻一战的根源和元凶,但她不从大国外交、强权政治或经济竞争等常见的角度切入,而是另辟蹊径,由整个社会体系入手,探索那股推动着人们的深层的力量。其实在1914年,33岁的斯蒂芬•茨威格就一语中的,他相信战争的爆发将“与理念毫无瓜葛,甚至与边界也关系不大。除了多余的力量之外,我无法做出其他解释。40年的和平所累积起来的内在动力如今在寻求暴力的释放,结果便是这场悲剧”。

  这是一部关于一战前1890年到1914年的欧洲和美国群像的经典。塔奇曼关照了那个时代的不同方面。首章便聚焦于这一时期的英国上层阶级的生活,其后展示了无政府主义运动暗杀六个国家元首的阴暗面。书中提及德雷福斯事件以及美西战争,则是全球帝国主义和反帝主义的缩影。塔奇曼认为,虽然海牙会议的失败,导致裁军不了了之,但全球都有了共同的意识,未来的任何一场战争都很可能是毁灭性的。而至于社会主义运动,塔奇曼则把它看做是对旧秩序的挑战。

  塔奇曼对一战前的世界群像描摹,探索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的特质,回望那些被战争罪恶、人性邪恶吞噬的生命与理想,那些原本可能成为世界中流砥柱的风流人物。她认为每一个社会每一套体制对终结性的世界性危机的形成都推波助澜,最终的硝烟与灰烬早在前几十年的世事纷争中埋下伏笔显出端倪。

  一战的断壁残垣成了我们与战前时代的屏障,两个时代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沟壑由此产生,而战前的美好与安宁也不过是战后人们对战争血泪的自我安慰与催眠,一次大战前世界并非更美好,只是经由回忆和怀旧的双重情绪的叠加作用下而显得更平静与舒适。其实,怀疑、恐惧、骚动、抗议、暴力和仇恨依旧存在于人世间。尽管不可否认人们对价值和标准更有信心,人心人性更为纯真纯粹。毕竟波及广远的战争灾难不可能从一个黄金时代中产生,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骄傲之塔》读后感(七):我需要查的资料

  作者的知识体系很丰富,可能跟她的出身有关,但这本书确实不错,读起来很舒服,尤其是关于德雷福斯案件跟施特劳斯那两章,如何对历史进行基本史实的讲述与相对客观的价值观传递,她给出了一个参考方式。

  索尔兹伯里勋爵士,里布尔斯代尔勋爵,克鲁泡特金,反叛杂志,托马斯b里德,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查尔斯威廉埃利奥特,塞缪尔龚帕斯,左拉,海牙会议,埃森克虏伯工厂,阿瑟詹姆斯贝尔福,大卫劳合乔治,基尔哈迪,奥古斯特倍倍尔,让饶勒斯。

  《骄傲之塔》读后感(八):骄傲之塔--自我封闭在塔里的“贵族”阶层

  「权贵 英国篇」

  本书一上来就勾勒出了构成这个国家统治阶层的基本轮廓,资源世袭与阶层固化,与生俱来的混杂着底层社会难以理解的道德感和使命感,这也代表着欧洲彼时统治阶层的基本样貌。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和工业革命的推动,为金字塔上层带来新财富的同时,世俗社会的价值观开始多元化,且在其各自的领域里具备一定的力量与影响。自诩纯良正直,代表道德最高水准的贵族们,不会大方的让度财富与地位,两方隔墙相望的阶层,出手对抗时必然是激烈的,这为后来的无政府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兴起做了艰难和残酷,壮丽又伟大的铺垫。大航海时代为代表着底层毫无上升机会的五月花号船员们推开了一扇大门,这个发展维度是纵向的。而推动底层向上表达权益诉求的纵向维度是工业革命后孕育的个体精神自觉。

  一句“斗志不会被贪婪所污染”,竟成了看起来无懈可击的高尚理由。为了保护阶层特权及其稳固,因为让“头脑不习惯思考和不受纪律去学习”的人去实施冷静而有远见的政策“是绝对不可能的”......社会团体在情绪正常时,会仰仗那些拥有超群智力和文化的人来进行支配和管理。认为自己所拥有的闲暇和财富,让贵族们的斗志不会被贪婪所污染,当然也就有充分的权利获得政治优势”。意识形态的壁垒来自于对社会财富的分配权和持有量。对生计不用发愁的贵族们,想当然的认为自己是纯洁善良,正直无私。那么也自然的对来自底层的,对财富的“贪婪”,视为丑恶的。贵族自诩为正义的天使,要让他们看向底层的众生态,自然而然是一群恶魔了。

  最能看清贵族阶层生活的广角镜——马。可以纵情狩猎,可以举办宴会,可以是品味与身份的象征。一个谎言故事说久了,连他们自己都信了。血统的高贵纯正,绅士的优雅风度,贵族的军事荣誉。一方面以虚假的怜悯审视低阶;一方面也要对各种荒诞、荒淫、荒谬严格保守秘密。在贵族们看来,无论如何都要极力维护上层的纯洁、高尚形象,即便是旁人看来无可容忍的事情。除此外,贵族们还要在军事上承担义务与责任来保证力量感,以使得国家机器能够有充足的强制力量按照自己的意志运转。

  上流社会的声色犬马,使他们似乎忘记了自己的祖先也是从艰难困苦、英勇无畏和果敢顽强中逐步积累到现在的。但是他们又似乎不曾忘记,天生就应由贵族司牧的社会底层也可以藉由自己祖先发迹的道路,一步步走到与自己比肩的高处。

  大航海和工业革命从广泛意义上重新配置了资源,使得阶层能够流动起来。机会,到处都是生路,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在任意一处或明或暗的角落里,也有卑鄙与肮脏。无论何种时代,每一个渺小且卑微的人格,都充满了无限可能。

  任何一项变革从来都是自下而上推动的,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往往都是不同形式的支配和奴役。圈层封闭久了,盘根错节的关系在其利益的背后造就的是一个稳固的命运共同体,这在面临来自底层的挑战时,传统守旧的金字塔上层,于社会权利和财富的再分配上,其支配权会轰然解体。

  “远处不时传来隆隆的响声。他们隐约有些担心以后出现的变革会扫了他们的兴。”——呵呵。

  《骄傲之塔》读后感(九):事件和人物导向的西方战前全图景

  骄傲之塔是今年读过的最佳作品之一吧,总的说来作者的选取的视角颇佳,通过国别体事件导向的叙述方式勾勒出了19世纪末整个西方世界的大图景,可惜少了俄国和奥匈,完整性差了一些。此外要是将无政府主义移到第一章和结尾的社会主义相呼应就更好了,从无政府主义到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社会贫苦阶级从无组织个体暴力到有组织群体暴力的过程,也是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贯穿100年的大主线,浓缩到剧烈转变的1890-1914作为一头一尾感觉会很棒。

  本书有四个章节是我的大爱,首先是无政府主义章节 被忽视被轻贱的侮辱混合无可改易贫穷的绝望,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熊熊燃烧的怒火焚灭了法国总统、两位西班牙首相、奥地利皇后、美国总统、俄国首相、意大利国王,尽管他们远称不上是真正的暴君,其中斯托雷平、茜茜公主更是名扬后世,千古流芳,本月上海博物馆还正在举办茜茜公主与匈牙利的展览,观其照片,确实美若天仙(展览很奇怪的不能拍照,照片来自上博公众号)。然而对于深受戕害,叫天天不应的大众来说,他们真的在意么,他们只有红莲般的怒火要发泄。故而无政府主义者从来没有名字流传,也无人以英雄自许,百年后回望看不到他们的名字,只看到沸腾在血液的理念和怒火,这才是真正的NO ONE。

  而最令人感怀的则是以德雷福斯案为主角的法国篇章。战败后由自卑引发的脆弱“自尊”,竟然能使得这个一向为人类自由真理先驱的民族陷入正义VS民族的矛盾,真理VS权宜的取舍。令人嗟叹。高潮部分,当整个法国的政治、社会乃至家庭都被德雷福斯案撕裂的时候,左拉声嘶力竭的发表千古名篇《我控诉!》,读至此,难免泪下,司法的公正,真理的昭明,并非“经济发展”就能如约而至,许多今天看起来不言自明的价值取向。实际上是英法美,特别是法国几代人用鲜血、自由、情感牺牲而得。德雷福斯案用十二年时间,教会西方世界共和的意义,人权与真理的至上性由此发端。

  此外的美国章节与社会主义章节也颇令人动容。国力溢出的美国,终于还是放弃了建国的理想,在美西战争后,沦为了一个殖民国家,本书很敏感的捕捉到了整个国家知识分子的所受到的冲击,这种敏感很可能得益于作者本身的美国身份。力量与理念的相互作用,是每一个新兴国家都逃不过的历史大考验。后进的德二、日本、苏联可以说其失败很大程度上都源于理念逐渐被力量所绑架。整个国家被暴走的力量所带偏。而从美国章节中,大量美国知识分子对于建国理想的追求,对于一定要建成有别于旧欧洲的理想乡的坚守,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力量溢出所带来的暴动,其尚在理性控制中的强大力量虽然仍然遗憾到告别了建国理念,但最终成长为维持世界秩序的中流砥柱,而非德、日、苏那样的钢铁怪兽,也是世界之幸。在社会主义章节则让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和彷徨,以及伴随其中的无限同情和悲悯。特别是文末,以和平主义和国际主义为核心标志的工人运动最终在塞尔维亚和巴黎的一声枪响后土崩瓦解。无数同阶级同被剥削被压迫理应同仇敌忾的联合起来的人们,即将拿着枪经历在相互厮杀中极度营养不良的四年,全书于此落幕,伴随着饶勒斯死前转引席勒那句“我召唤生者、我哀悼死者”。实在精巧。

  《骄傲之塔》读后感(十):是歷史還是文學?

  巴巴菈‧W‧塔奇曼,應該不用太過介紹,幾年前,她的名著《八月砲火》譯成中文後,應該讓許多軍迷趨之若鶩,筆者也是其中一位。不過說來慚愧,筆者就只愛她對於戰前各國的描述,整本書反覆讀了兩三回,都在開戰後的篇章就停下來了。可能是前面的篇章真的寫的太棒了吧。

  塔奇曼最讓人驚艷的是她那種把歷史文學化的功力,雖說這兩者也許本來就不該分家,但是要找到像她這樣敏銳史識跟轉化為文字的才氣,筆者孤陋寡聞,還真沒見過幾個堪與比擬的。作者令人佩服的地方是,她可以把每個出現的歷史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在短短幾行句中就讓讀者對他印象深刻,然後再來帶入其人生就會容易進入狀況。這些都是建立在對於史料蒐集的用心跟掌握之中要點的能力之上,這不是件簡單的活。

  這本《驕傲之塔》的主題同樣放在一戰前的歐洲,但跟《八月砲火》不同的是,它的重心放在那個世紀之交的社會,比起純粹描述軍政人物,更多是在關心普羅大眾。筆者在看到塔奇曼的自敘說:「戰後許多人都回憶起之前那段黃金歲月有多麼美好,可是我卻疑惑於,這麼好的年代為何人們卻可以毫不遲疑的選擇用戰爭加以摧毀?」看到這段話,我就決定買了,作者問了筆者沒想過但同樣好奇的問題。

  書中分成了八個章節,各有其主題,互相有關連,也可以分開觀看,但重要的是作者的整體背後透露出的一種“走向戰爭”的大脈絡。第一章描述大英帝國的傳統貴族及其政治從舞台上謝幕的經過,塔奇曼筆下刻劃的那些老牌貴族讓人活靈活現。第二章講述無政府主義,這是筆者初次接觸這群人的主張,配合作者筆下描述的十九世紀末工人慘況,在對照時事,不禁心中感觸萬千,這種貧富鬥爭是人類社會永遠的主旋律。第三章說明了美國人逐漸倒向於自己的“昭昭天命”--一種擴張主義--的崇拜,把建國元勳的告誡拋諸腦後。第四章是眾所熟知的德雷福斯事件,在無止盡的鬥爭中我們看到法國社會地下蘊藏的暴力、撕裂。第五章中是一場白費功夫的裁軍會議。第六章的標題是“尼祿主義在蔓延”,一開始不太懂作者用這個詞的意思,看完之後猜想,大概是指當時德國的那種富強背後隱藏的驕傲、自大、奢華跟充滿帝國主義的社會情緒吧。帝七章又回到了英國,把政權從代表貴族的保守黨轉移到了中下階級自由黨手上,也象徵著以後的政策將充滿著浮躁跟輕率的走向。最後一章是塔奇曼的一點隱喻,當時還能夠阻止大戰的或許只剩下社會主義黨人,但他們卻各執己見而分裂,而更讓馬克思死不瞑目的是,原本應該“無祖國”的工人還是各自回到自己所屬的軍隊中效力;當最後還有一絲機會團結各大社會主義政黨的饒勒斯遇刺死後,希望之火也就滅絕了。

  在每一章中,塔奇曼用一種近似報導文學的手法描述整個事件來龍去脈,但她本身並不做直接的分析與討論,而是讓讀者自行去感受其背後的深刻意涵,筆者相信每個能夠讀完如此厚重書本的,應該都能體會其用心。至於這種手法的好壞,筆者只能說,個人是頗喜歡的。但是還是要承認,有時候塔奇曼的鉅細靡遺又顯得的確又太過繁瑣,並不是很建議一口氣讀完,當然你能做到我會很佩服。

  回到開始提到的問題本身,塔奇曼基本上已經默默的給出了答案。十九世紀末的歐洲,經歷了一小段“大致上和平”的時代,熟讀歷史的人都知道,盛極必衰,社會背後隱藏著一股躁動不安的能量,如同即將爆發的火山樣蠢動。而軍事史家基根在他的名著《戰爭史》中指出,當時的人對於克勞塞維茲的“總體戰”學說的崇信,但卻沒有真正明白會造成的可怕後果,還誤以為戰爭一旦爆發,會像普法、美西甚至日俄戰爭那樣很快就收場。殊不知當戰爭變成了一國一族的生死存亡而不再是“國王的遊戲”時,就不是那麼容易止歇,特別是各大列強都攪和成一塊以後。而《夢遊者》一書的作者指責當時的政客碌碌無為,未能阻止大戰的爆發,雖非全公平,但也不是無的放矢。

  本書是由中信出版集團加以引進的塔奇曼作品集中的第二部,目前已出的有《史迪威與美國在中國的經驗》及《歷史的技藝》,即將要出的有《第一聲禮炮》、《遠方之鏡》跟《愚政進行曲》,分別是講美國獨立、14世紀歐洲跟戰爭政策分析,從Goodreads那驚人的本本近乎滿分的評價,看來都是值得期待的作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骄傲之塔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