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杰克》是一部由Brian Kirk执导,大卫·海格 /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 金·凯特罗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孩子杰克》影评(一):战争与诗人
暴风骤雨时,诗人疾呼,我们的国家患难危机。他高喊让我们团结起来去做他们叫我们做的事,可诗人总是忘记或者不去考虑,是谁让我们站在暴风骤雨前。
死了儿子才开始自责有什么用,良心早在送儿子上战场前一刻就热腾腾的煮进嗜血者的炖肉锅里了。
文人相较于战争,永远不会站在正确的一边。
《我的孩子杰克》影评(二):对不起,这次没有反战!
这是一部政治上不大正确的片子。
什么时候了!好莱坞个个都是和平主义者。
连带很多懦弱的第三世界愤青。。。
轻言战争当然很愚蠢啦
但,轻言反战不也很蠢么?
描写丛林法则而声名远播的文豪
他会有什么样“金戈主义”的宣言呢
不妨看看,再想想
《我的孩子杰克》影评(三):俱往矣,风云人物
俱往矣,风云人物。暴风骤雨时,诗人疾呼,我们的国家患难危机。他高喊让我们团结起来去做他们叫我们做的事,可诗人总是忘记或者不去考虑,是谁让我们站在暴风骤雨前。文人相较于战争,永远不会站在正确的一边。
《我的孩子杰克》影评(四):一切淡如水
如果要揭示发动战争背后的龌龊面目,我们有《西线无战事》就够了;如果要为英国的老殖民主义世界观的谢幕唏嘘,我们有《桂和大桥》就够了。
老实说,我对此片本来抱了不小的兴趣。但全片一如英国式的下午茶模式,拖沓淡定。对于战争的态度也是一直模棱两可。
故事听起来很吸引人,但很遗憾,全片没能把握起来。
《我的孩子杰克》影评(五):煽情不是说煽就煽
本片煽情的最高潮,来自丹尼尔•雷德克里夫的个人表演,他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和痛苦的面部表情,演绎了杰克中弹临死前足足五分钟的长镜头。此处煽情,并不说明“哈利•波特”在脱下斗篷穿上戎装后,演技进步到让观众轻易牺牲眼泪的地步,而是得益于扮演父亲的大卫•黑格和扮演妹妹的凯蕾•玛丽,他们在之前的表演实在出彩,将情绪的前奏营造得舒舒服服,只等着丹尼尔在最后煽动观众的G点了
《我的孩子杰克》影评(六):应该在50-60年代播出
这样的鼓吹战斗的片子,在如今这个时代显得有些傻,就象有些人说"打仗好,打仗好"的时候,突然有人觉悟说"也许做爱更好"一样,在这个拖着肠子反战的年代,实在是有些突兀.
对于小哈里的表演,我认为还是比较薄弱了一些,在最后约翰倒地的时候,肢体动作应该更丰富些,扭动应该更卖力些,而且表情变化也有些扛不住慢镜头的考验。于是,导演只好让他倒下又爬起来,倒下又爬起来,死了有五分钟.
《我的孩子杰克》影评(七):一战荣耀
(2009.11.12)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梦想。能放开胸怀,大刀阔斧向前迈进的却寥寥无几,可能是现实的封闭,也可能是人与人之间意识形态的差异。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是苟活在后方的安逸窝,还是像爷们儿一样冲过枪林弹雨、重重敌人防线,这是一个选择。而无论是轰鸣的前线还是宁谧的后方,丰碑将会抚平所有的不安与危难。这是荣耀的。那些牺牲的烈士,或许死的时候并不是痛苦,而是成就了理想的微笑。战争折腾人,愿世界和平!PS: Carey Mulligan很漂亮。
《我的孩子杰克》影评(八):i am missing him
看着看着 就觉得肯定是真实事件改编
片子细腻 平淡中见真情
Jack 称呼自己父母为 old thing
父亲称呼 jack 为 old man
Jack 称呼 妹妹(其实我觉得像姐姐)为bird
……
当母亲把儿子抽过的烟 放回书柜里面说
i am missing him
父亲哽咽着说
o do i
我的眼睛都湿润了
还有父亲给小孩讲故事那段也很感人
但故事还是单薄了 我只能说还行
《我的孩子杰克》影评(九):“平淡”的战争片
觉得这部片子不是每个人都会喜欢的那种类型,比较好莱坞战争片, 没有那种壮烈的战争场面。是以一个家庭的角度让观众通过片子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
正由于是根据回忆录编写的电影,每个情景非常真实,给人的感觉也实在,仿佛故事在身边发生一样。人物的行为,对话,之间的关系,冲突,不意外却是非常动情和震撼,让人物在故事中充分表现其性格。最让我觉得难得是在这样一个悲情的背景下的片子,并不是那么灰暗,开头的轻快以及全片都没有迷失的童话,幽默,让整个故事得发展看起来那么自然,完全没有难以接受或者不能理解的感觉。
难得是片子非常纯朴,没有强烈的引导什么或鼓吹什么,而是实实在在的讲述一个故事,让观众自己去体会,判断,理解和回味。
我一直不喜欢看有关战争的片子,但是这部是个例外。
《我的孩子杰克》影评(十):换了是中国,一定不会有这样一部片子
看完这部片子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果这是发生在中国的,一定不会有这样一部片子。
其实这个问题最早冒出来的时候是在影片中出现那句台词:这种牺牲是光荣的吗?一直到最后,吉普林全家陷入无尽的悲痛,老吉普林再也无法用“光荣”的说法来掩饰自己悲痛和后悔。
或许,“光荣”这是一种试图说服自己的谎言,而我一直在想,中国人应该是把它运用到了极致。所以这样的片子不会出现在中国,当然,以前没有,以后就不知道了。
或许,“光荣”和“牺牲”根本就两件事,尽职是光荣,可惜的是牺牲了。两件事只是碰巧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但是当提到“谋杀”的时候,可能这样的讨论最终会变成“战争是毫无意义的”之类的结论。不要延伸,只看眼前的,那么可以说jack是被谋杀了。所以,我依旧认为这样的片子不会出现在中国,尤其是在中国人普遍认为“牺牲最光荣”的前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