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导》是一部由王冀邢执导,王志文 / 李志舆 / 吴坚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超导》精选点评:
●初中的时候看的,之后有过一段挺迷恋物理和有机化学的。
●叙事节奏流畅,尤其在时间的把握能让观众的注意力维持在事件的推进中,单是这一点就很难得。其中科学家形象不严肃刻板,相反十分的生活化又鲜,充满了生活毛边,对科学的理解和研究的进展在人物性格冲突中推进,除了日本青年物理学家和美国财团支持的副线有意识形态的权衡,挺好看的主旋律。
●也许是片源问题,字幕很不清晰,不过情节方面,也确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忽然想起来
●很心酸的故事却看得很舒服,剧本和表演结合得太好,尾声部分“追逐科学女郎”的画面本来很肉麻,但是被王志文“傻乎乎”地一演,还是很有味道~
●「祥云老师低温高速LSD!让我不禁想到了"超导"这个词。」这让我意识到自己居然看过一个电影叫《超导》——低温无电阻,王志文演的,居然挺好看,居然还记得!学物理的时候看过就好了,会不会爱上这门课。
●做学问真的很难
●这片我还真看过,记得那个谁说:超导?超级导弹?
●超导? 超级导弹!?
●超导?超级导弹?
《超导》观后感(一):快20年了,感觉还是看过国产同类型拍得最好的片子
这个怎么是2000年的?
明明是建国50周年献礼的片子
1999年十一前后那几天央视首播的,清清楚楚
这个怎么是2000年的?
明明是建国50周年献礼的片子
1999年十一前后那几天央视首播的,清清楚楚
这个怎么是2000年的?
明明是建国50周年献礼的片子
1999年十一前后那几天央视首播的,清清楚楚
《超导》观后感(二):迄今最好的中国科教电影
1997年第五届国际超导大会在北京召开,为了宣传中国在超导领域的进展,王冀邢拍摄了一部主旋律电影《超导》。和80,90年代大多先锋导演一样,他以处女作《魔窟中的幻想》起家,至今是80,90后的的童年阴影,不可避免和意料之中的是今天他已经转型为一个主旋律的导演。而《超导》则是其转型的一个代表,也是中国为数不多通过科学家反映社会思潮的经典之作。其特点在于:1.上承建国初期科教片的精髓,赋予科学家极大的故事性,和《小太阳》幻想可控核聚变一样,影片幻想了300K的超导,当然这两项至今没有实现(这两年预印本有一些300K超导的论文但未被认可)。2.承接了80,90年代思想松动时期的社会改造,以普通科学家为切入,通过国家科委、杰青、电力部门乃至地方公检法的互动,赋予超导社会学和政治意义,如果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是无障碍的,那会怎么样。3.因此虽然其实对于科学共同体的把握并不到位,但理解为讽刺的需要大多数行为可以理解,如知青下乡,科二代的崛起,理论期刊的没落,物理所的不近人情,科学市场化,等等都是70-90年代初社会或科学界的热门话题。4.因此又与主旋律天然的搭起了桥梁,科学与马克思主义政府的合法性早有论述,科学家有他的祖国已经成为官方话语,电影虚构了一群半民间半企业半学术,类似于爱因斯坦奥林匹亚小组形式的超导研究小组,背后不光是对科学体制的指涉,也是科学家治国/技术治国论的必然体现。5.贝小知这个前卫幽默的科学家其实打破了国内对科学家的刻板印象,但其实只是从牛顿似刻板机械的形象走向了费曼浪漫似的刻板形象,这当然和20世纪20年代左翼思潮和二战后的美国嬉皮士等等密不可分。不过王志文、张译真是好帅啊,那个旁白一出来,就像陈道明《围城》一样,整个人开始不断颤栗,主旋律里带着cult风格。7.这不过验证了我一贯的主张,在中国科普科学科幻都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一部分,中国早就有能力拍好这种深刻意义带有中国特色的电影,有些类型的科幻作为科学文化的体现在哪里都是一样。
《超导》观后感(三):电影中的超导
《超导》这部电影标记想看已经很久了,今天费劲功夫终于在优酷上找到了一个画质非常糟糕的可看版本:https://v.youku.com/v_show/id_XOTA0MzQ3ODQw.html
导演是王冀邢(或许最有名的作品是《焦裕禄》),还有王志文等一众非常知名的演员。这部电影的确应该算作一部科学教育片,影片拍摄于1998年,根据豆瓣一些评论,其拍摄背景是1997年的第五届国际超导大会在北京召开,为了宣传中国在超导领域的进展而拍成的主旋律电影,其首播是在1999年,作为建国50周年国庆献礼片在央视播放的。到目前为止,豆瓣标记看过的人数也就365人。
故事起点是1985年秋北大物理系本科毕业的贝小知在火车站偶遇在物理所工作的低温物理专家林亚眠,因对超导共同的研究兴趣,和北方师范大学的讲师熊无忌,清华大学物理学硕士田夫组成超导的研究小组,克服经费困难和现实压力,发现了高温超导现象(电影中用10秒左右的超导信号来形容)。但最后仍然与诺贝尔物理学奖失之交臂,电影中通过中国青年科学基金会主席方宗伦(清华大学毕业)表达了这一遗憾。
同时还有另一条故事线象征着国际对超导研究的局势,在日本怀才不遇的个性科学家高桥浩也对超导很感兴趣,在一名法国记者的引导下来到美国,结识了IBM工作的费米博士(或许就是我们熟知的那个Fermi吧)并受聘于普林斯顿大学,并且也发现了10秒左右的超导信号,故事情节上安排的比中国发现这一信号早。
我对高温超导领域并不了解,但根据一些资料(https://zhuanlan.zhihu.com/p/24813071),1986年IBM的Bednorz和Mueller在镧钡铜氧体系发现可能存在35K超导,随后1986年底中国赵忠贤团队在镧钡铜氧体系获得了40K以上的高温超导体,因此可以看出电影中有欧洲留学背景的“老学究”林亚眠正是以赵忠贤为原型的。而198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给了IBM的Bednorz和Mueller,这刺激了高温超导的研究热潮,直到现在。
1975年回国后的赵忠贤就提出要研究高温超导体,在1987年在钡钇铜氧中发现了临界温度93K的液氮温区超导体,并且很快被人民日报报道了这一消息,记得在北大上课时,有老师提到因为论文还没发布,所以人民日报中的元素故意写错了,不知道这个八卦消息是否准确和属实。
可阅读资料: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856578/
电影是个艺术创作,正如电影中的独白所说,艺术是形象思维的范畴,避免重复,它和作为抽象思维的可重复的科学一起被认为是可以认识的(当然我并不能理解这是什么意思)。影片里多少体现了八十年代中国科学家面临的现实问题,首先是实验室简陋,主角团队的办公室看起来像个大学物理基础教学实验室,有破旧的示波器等基础仪器,然后经费短缺,王志文饰演的贝小知靠着自己的油嘴滑舌从电厂(是的,电厂,因为超导的研究会影响电厂:))那里争取到两万元,最后也从一个大商人那里靠潘天寿的画换取了五万元,还有行政领导的不支持和每个人现实的生活压力。
当然,作为以科学为背景的电影,影片中也提到了关于超导的几个科学知识点,第一个是片头林亚眠在清华大学阶梯教室讲超导的历史,提到超导是物质的量子力学本性在宏观尺度上的体现;第二个是林亚眠和熊无忌争论超导应该是在导体中找还是绝缘体中找,最后林亚眠受到启发,掺杂的绝缘体也可以作为寻找高温超导的一种途径,这对应的科学史实是在1986年赵忠贤镧钡铜氧体系中不仅发现了40K的超导现象还发现了70K的超导现象,当时他们认为应该是杂质起了重要作用,后来通过主动引入杂质实现了临界温度93K的液氮温区超导体;在贝小知和侯耀华饰演的大商人争取经费时,贝小知用如何穿过拥挤的街道来解释什么是超导体,虽然听起来怪怪的,但是通过举现实中的例子仍然是目前科普采取的主要手段。
总之这部电影在人物角色设置上看起来很脸谱化,但是在对这种科学教育题材来说还是相当不错的。当然影片最后来了句“天以超导人赐中国,此乃华夏之大幸”还是挺突兀的。
一些关于赵忠贤以及国内超导研究的视频资料:
央视《大家》栏目:赵忠贤 潮起潮落坚守
央视《走近科学》:我国高温超导研究奠基人之一赵忠贤20190106
《超导》观后感(四):super superconductor
中国鲜有的科学史类电影,虽然并无其人和其事,但历史的发展总是摧毁所有这些失败者的历史,只有成功者登上了舞台,科学很残酷,还是人的智慧有限?
现在在高压情况下对某某材料实现了165K的高温超导,还有着各种材料的实验也正在进行中,前一段时间国外科学家认为石墨可以实现常温超导,这方面也被一些人跟进着,从1911年开始,过去100年间,超导发展并不如同超导现象般顺畅,高温超导的原理还没有被科学家所理解,更何况常温超导?这需要根本上的思想突破,超导的世界是充满想象力的。
整个电影中,剧中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困难,也都有所处地位的尴尬和无奈,也有职位中的经典狡黠,对自己所处位置有非常清晰和深刻的认知和理解,这非常贴近现实,也使得人物极具真实感和丰富感。
1.懂得物理又懂得法律的某警察,经典率相当高,讲的少,但很经典,任何人在判定有罪前都无罪,我不去-没人请你去,老同志,要相信我,我懂,小偷和警察永远不可能妥协;
2.老林同志的献身精神给我的印象最大,为何一个人可以如此默默无闻的献身于一个领域,抛弃名和利?一个科学家的价值观?年轻的时候,总是认为自己能够有所成就,就在某一方面专攻深入,但同时也觉得是否应该把自己的生命浪费在这方面上?毕竟人生只有一次?是否可以活得更加多姿多彩?做更多的事情?实现更多伟大的目标?从事更多惊心动魄的课题?事实上,人生和科学从来没有矛盾过。人生并不会埋葬在大自然中,人的理性会永存,我相信人的灵魂永存,即使有些人并不相信,或许可以相信我们的科学一定会进步。一个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暂,能够为一件事情做到the great,是非常有价值的,这并不意味着你要放弃你的生活和生命,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理解生活与生命,你的生命或许终结于100年后,但科学的生命是永恒的,科学是人类理性的伟大旗帜,而唯一的问题是,你的生命只有一次,有些事情也只有一次(美国女记者全剧中最亮的台词),请包容自己的生命和原谅它的短暂,活出自己的意义,特别是那些荒废生命的人,如果你觉得有来生的话,可以让你更加投入到the great行动中,那就认为灵魂可以永恒,如果你认为这是瞎说,那就认为科学可以永恒,在这里,似乎有人会觉得疑问,为什么人只有在永恒的情况下才能够有所行为?因为这仅仅正是科学家永恒的源源不断的好奇心,人类并不希望变得麻木;
3.剧中小贝目标始终非常明确,先有思想,再有实验,我更认可的是,无论思想还是实验,你都得依从自己的判断和直觉,小贝很有人情味,也很幽默,只是还没有达到警察的经典水平,言出必经典;
4.小熊是我设想科学家的形象,他们大多都不善于跟别人交流,也不屑所有低俗的东西,剧中他的形象非常明确,但就是没有什么太让人深刻的台词,看起来就是个高级混混,他传导给我的是不屑俗世的态度,这是他最让人深刻的地方,一个人可以不怎么说话,但是却可以传导出直通无阻的勇气和不屑的态度,也是人物刻画上的极大丰富和成功;
5.酱油角色美国女记者,除了非常经典的实验可以重复无数次,但有些事情只能遇过一次外,还有一句就是,我给你建议,做出判断的是你,怎么样都和我无关,就这样折腾了无奈的日本帅哥;
6.酱油费米博士,要是这个费米是物理学家费米,那我狗眼瞎了,不仅形象上完全不同,气质上也差大物理学家应有的气场,不过,他酱油也能酱油出经典,只要出现了一次,就可以出现第二次,第N次,尽管才不到10秒!
7.酱油实验室打杂,这个打杂除了剧中的贴心表现外,还是可以吐得一手好嘈,原来你不是铁公鸡?小熊立刻发生化学反应;
8.酱油日本帅哥,整个人就很高调嚣张,还没达到低调嚣张的高级黑水平,功利是毋庸置疑的,他也没啥经典可说,但他表达出了一个科学家将会如何失去她的爱;
9.酱油给钱们,你们都因为各自所处的不容易,要么甩小花头,要么露真性情,要么使计中计,要么表不看好,要么无可奈何。
如果没有酱油们的衬托,主角们的成功就显得失色,一个人若愿意失败而成就他人,这是如何的节操!
最后,A说:你懂不懂超导?B说:超级导弹?
我不知道国家超导实验室的人要是听了这台词会有着怎么的反应,反正我是笑翻了。
最后的最后,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酱油们共同书写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