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拥抱你的抑郁情绪:自我疗愈的九大正念技巧(原书第2版)读后感锦
日期:2021-04-28 02:31: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拥抱你的抑郁情绪:自我疗愈的九大正念技巧(原书第2版)读后感锦

  《拥抱你的抑郁情绪:自我疗愈的九大正念技巧(原书第2版)》是一本由[美] 柯克·D. 斯特罗萨尔(Kirk D. Strosahl著作,无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340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202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拥抱你的抑郁情绪:自我疗愈的九大正念技巧(原书第2版)》读后感(一):读后感

  

很多人都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而有些人一旦陷入这种情绪就很难再出来了,久而久之就变化成了抑郁。

“当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你会悲伤、焦虑和气馁,但正是你带着这些情绪做出的种种应对让事情有所转机。允许自己去感受自己的感受,思考自己的思考,同时依照想要实现的价值去行动,将提升你的活力感、目标感和意义感。如果不带着正念生活,回避痛苦情绪,那么你将陷入抑郁的泥潭;而带着正念生活、接纳痛苦情绪,会让你走出抑郁。”。

这本书将教我们如何做到正念和接纳。它首先带我们全面而系统地解读了抑郁,然后教我们一种正念的自助解决方法。正念可以缓解抑郁,这本书还给出了许多科学实验证据,坚持正念训练可以有效调整我们的情绪管控机制。

在某一次读书分享会讨论到如何进行冥想练习的时候,一位书友提及他会用到自在正念APP进行冥想练习,坚持了一个多月,感受颇为不错,也向我们推荐了这一个自在正念APP。本着学习的心态,我也下载了这一APP,并跟着这个APP练习了一段时间的正念冥想,或许是因为一直有跟着引导语进行练习,我觉得自己的冥想姿势与冥想效果都比之前好很多。这个APP里面板块明确,知识板块与训练板块都颇为详尽,是正念人值得拥有的一款APP。

  《拥抱你的抑郁情绪:自我疗愈的九大正念技巧(原书第2版)》读后感(二):学习自我疗愈的九大正念技巧,改善自己的抑郁状态

  

文丨十里荷塘

你是不是也有抑郁情绪无法排解的时刻,如果这样的话,你最终会怎么做呢?按照最新的看法来说,抑郁不仅是内心感受,也是一种外显行为。

听到这么说,你是不是会认为自己出现抑郁状况是不对的呢?恐怕在内心马上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一种批判吧,大概率会认为为什么别人都不这样,就你自己这样吗?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抑郁情绪和自杀行为方面的国际知名专家,均有近30年的抑郁康复工作经验。情绪低落的普通人和抑郁症患者必读。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将从接纳承诺疗法、正念 、自我关怀、积极心理学、神经科学等视角,重新解读抑郁症。

01 抑郁行为引发抑郁情绪

认识到抑郁行为容易引发抑郁情绪的关键,我们就能够提前调整个人的状态。比如说我曾经有个好朋友,有段时间我联系不上她,她不喜欢外出,也开始逃避见人,不再愿意和我们在一起吃饭或者是聊天,我当时觉得不太对劲,和另一个朋友确认了这种疑惑之后,我们直接在她下班的路上拦住了她,发现她已经有一些抑郁症的表现。

我们发现及时,将她拉回了正常的生活里面,也说服了她见心理医生,服用了一些抗抑郁的药物。最后她很快恢复了常态,还是以前我们印象中那个积极乐观、爱美外向的大美女。现在根本不敢想,要是我们当时没有及时发现不对,进行干预,她后来的状态会如何。

应该说这本书《拥抱你的抑郁情绪》将通过简单、实用的方法,逐步指导你解决而不是逃避生活中使你感到抑郁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02 利用情绪调节策略帮助脱离抑郁情绪

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及困惑,遇到难题的时候我们需要怎么办,这需要我们能够利用情绪调节策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地客观对待要解决的难题。

遇到情况我们自己能解决的和超出我们个人解决能力范围的两种情形都需要我们分门别类客观对待。

比如我们可能会在校园内发现某大学女生因为失恋的情感危机,个人出现了抑郁行为,那么通过朋友的干预和友情、家人亲情的支持,会帮助当事人逐步脱离不良情绪的控制和侵蚀,是短时期我们能够控制的,这就算是我们可以解决的问题类型。

还有的是当事人目前正陷身在某种“泥沼”之中,如果我们不能使当事人和这种困境一刀两断,那么就无法彻底使当事人脱离情绪困境,因为这样的抑郁情绪在长时间内就会是一个很难攻克的难题。

一旦你可以在第一步摆脱不良抑郁行为的控制,就会使脱离抑郁情绪成为可能的胜利。这本书中提供的技术和工具,在情绪和行为层面上,都将帮助你制订具体的、积极的行动计划,让你避免再度陷入抑郁。

  《拥抱你的抑郁情绪:自我疗愈的九大正念技巧(原书第2版)》读后感(三):中科院博士论文火了,他艰辛的成长经历为什么会获得大众的共情?

  

#让你感到惊喜的书#

最近,中科院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火遍网络,已得到中科院的证实,这是2017年工学博士黄国平的毕业论文,他毕业后供职于腾讯公司,从事人工智能实验室高级研究员工作。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

看完这篇致谢辞,网络上大家纷纷留言,没有杠精。大家被他艰辛的成长经历和不懈坚持的精神感动,落泪感叹,钦佩并备受鼓舞。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网友的留言:现在似乎网上人人都要治愈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但这些连原生家庭都不存在的人能去和谁诉说苦难?“众生皆苦,唯有自渡”。

这句话道出了这篇致谢辞给大家带来如此触动的原因。城市里的孩子还在为同学拿着新款手机而我爸妈没能力给我买而自卑时,为父母苦苦相逼让我去上各种补习班喘不过气时,为我心仪的女生不回我情书而苦恼,各种闹情绪,厌学甚至厌世时,黄博士的童年却在捕鱼、拖学费被约谈、母亲离家父亲病逝中度过。

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感受痛苦,对于他来说,痛苦不是敌人,反而是无害的。

这和《拥抱你的抑郁情绪》这本书的主旨相似。《拥抱你的抑郁情绪:自我疗愈的九大正念技巧》一书是由接纳承诺疗法(ACT)的创始人之一柯克·D·斯特罗萨尔、帕特里夏·J.罗宾逊所写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ACT中国领航人祝卓宏,首都体育学院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徐守森等人翻译。

看完这本书,觉得有必要梳理一下,提供给有需要的人们看看。这是一本抑郁症的自助书籍,或者,当你的情绪低落、遭受严重挫折时,都可以选取书中9大技巧中的一个或几个,转变视角,活在当下,完成自我关怀。

什么是接纳承诺疗法?

在《王牌对王牌》的收官那期,请来了最近凭《司藤》一剧重回大家视线的景甜。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景甜在节目中首次披露自己曾在几年前患上了抑郁症,当时的她不敢走出房间,又不敢对任何人说自己的这种焦虑,怕别人说她小题大做。

著名喜剧演员马丽也在前段时间承认自己抑郁过……之前看《欢乐喜剧人》时很喜欢的演员崔志佳,和大潘搭档,给大家奉献了诸多笑料。很意外的是,他也曾患过抑郁症,他说,最难受的时候,家里的窗都要紧闭,家人也看着他不让他去窗前,他说看着窗就有想跳下去的冲动。

2019年2月,《柳叶刀·精神病学》的调查结果显示,抑郁症终生患病率(在一生当中得过抑郁症的患者占总人口的比率)为6.8%,12个月患病率为3.6%。

这种痛苦,只是听到,都觉得想疗愈好,实在很难。

爱因斯坦说,我们不能用制造问题的思路去解决问题。

《拥抱你的抑郁情绪》这本书使用了如下理论基础:接纳承诺疗法、正念、自我关怀、积极心理学、神经科学。

乍一看,难懂。实际上,接纳承诺疗法(ACT)是在向我们传递一种观念——抑郁不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它只是一个重要信号,表明有些事情运转不那么顺畅,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抑郁传递出的信号帮助自己开启全新的生活,而不是去压抑情绪或者逃避。

书中,在每个章节的最后,都列出了读者需要培养的观念,是对本章最精炼的总结。如,抑郁症不是病态——大约20%的人都经历过。抑郁症是回避而非面对痛苦生活的必然结果,是你正在做什么,而不是你拥有什么。

摘下抑郁症的面具,运用接纳承诺疗法,能有效提升人在如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活在当下接纳和解离痛苦体验,例如痛苦的情绪、闯入性的记忆、自我批评的想法等依照个人的价值方向行动

9个步骤,一以贯之,从接纳到放下

《拥抱你的抑郁情绪》一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讲述了抑郁症的诱发因素;第二部分直奔主题,细化九大正念步骤来疗愈抑郁;第三部分重点教你如何巩固治疗效果,帮你开启全新生活。

每一章有简明扼要的理论知识,也有丰富的操作练习,还有离我们很近的案例分析,比较全面地指导抑郁症患者或遭受抑郁情绪困扰的人采用自助的方式克服抑郁。

如同书的题目一样,作者希望每个人能拥抱生活中出现的抑郁情绪,不是消除或者控制抑郁,而是与抑郁和平共处,在明确自身价值方向之后,与抑郁携手同行。

超越抑郁的九大正念步骤: 第一步:找到真正的价值方向 第二步:安住于当下 第三步:练习无评判的接纳  第四步:解离与放下 第五步:不要相信理由  第六步:轻柔地抱持你的故事 第七步:飞跃—练习自我关怀 第八步:带着愿景和意愿生活

著名诗人纪伯伦说,“我们不能控制风向,但是我们能调整航向。”

抑郁的时候,很容易纠结于自己的情绪、想法、记忆和身体感受,并不断对这些做出评判。我们可以试着练习接纳这些情绪,做这方面的练习,识别哪些事情可以改变、哪些事情不可改变、哪些事情必须接纳,先简单地观察,再通过练习,培养情绪复原力。

而后,再进入飞跃阶段,练习自我关怀。生活会一遍又一遍地揭露你的不完美,并展示给自己和别人看。但是,我们学会用仁慈对待自己。

书中,有详细的自我仁慈技能建设、仁慈行为计划、探索感受被爱的记录等方法。与其花时间难过,折磨自己,不如花时间把书中的表格都填好,文字都记录好,也许在做这些事情时,一本书读完,你的疗愈之路也开满鲜花了。

你自己,比宇宙中的任何人,都更值得被关爱。走完这段正念之旅,看完这本《拥抱你的抑郁情绪》,希望你能如愿卸下包袱,提升自己的活力感、目标感和意义感,感受不一样的阳光生活。

  《拥抱你的抑郁情绪:自我疗愈的九大正念技巧(原书第2版)》读后感(四):心理学:5000字干货,9大正念技巧,帮你和自己的抑郁情绪和解

  

随着心理学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听说”抑郁症“这个词,保守估计全世界有7%的的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会罹患抑郁症,如果考虑共性因素,例如创伤后应激障碍,慢性焦虑,药物依赖或酒精依赖等,这个比例会增加到20%。

事实上,也许我们不是每个人都患过抑郁症,但是却对抑郁情绪并不陌生。那种低落、沮丧和无助的心境是每一个人都曾经经历过的。最近我看了一本名叫《拥抱你的抑郁情绪:自我疗愈的九大正念技巧》书,它可以作为一本心理自助手册,对于想要关心和了解抑郁情绪的人。很有帮助。同时,这本书也是美国行为和认知治疗协会的推荐图书。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兼具理论性与实操性。它以接纳承接疗法为理论指导,知道抑郁症患者或者遭受抑郁情绪困扰的人,采用自助的方式克服抑郁。这本书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接纳承诺疗法(ACT)、正念,自我关怀、积极心理学和临床神经学的视角重新解读抑郁症,了解抑郁症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二部分围绕着接纳承接疗法心理治疗的模型,介绍了超越抑郁的九大步骤,这部分是全书的重头戏,每章都有简明扼要的理论介绍和丰富多样的操作练习,同时为了便于理解,还有形象丰富的案例分析,在本书的第三部分,则介绍了如何巩固治疗效果,开启全新的生活。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抑郁不仅是一种内心感受,同时也是一种外显的行为或者说得更为深刻一点,引发抑郁的行为本身就是抑郁的一部分。这也是本书为何采用ACT疗法作为理论依据的原因。归根到底我们要改善导致抑郁的行为。

接下来,我将重点就超越抑郁的九大步骤,做简单的讲解。

01 找到真正的价值方向

在这部分中的关键词在于价值。但是事实上,关于”何为价值“的问题,很多人没有思考过。相比价值,大多数人对目标更为熟悉。而即使的目标,大多数人也会混淆:把欲望当做人生目标,比如挣多少钱,考多少名等等。这样的目标在短期内能够起到促进作用,而当这种目标的压力太大时,又往往会使人退缩。而价值和目标,同样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简单说,价值就是一个人在生活中极度奉行的原则。它们是你对自己想要过怎么样的生活,以及想要在生活中表现出什么样的“个人信念”。比如:

我想成为一个终生成长者,永远关注自己所思所做,是否有利于个人成长我想成为一个对爱人充满爱心、富有同情心和支持感的生活伴侣我想改善经济上窘迫的人们的生活我想成为一个救助流浪动物的人

再说一次,价值不等于目标(欲望)。关于何为自己的价值,这需要认真地 思考和探索,它们就像熠熠发光但被深埋的金子,潜藏于每个人内心深处,你需要拂去上面的尘土,才能将它露出来。之前看过漫画大师蔡志忠的访谈,原来在他9岁的时候,就决定当一个漫画家,结果他的一生都为此孜孜不倦。

这就是价值的驱力。

而抑郁的人,往往是没有思考过或者没有找到自己价值信念的人。在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搁浅”练习,帮助我们澄清自己的价值。然后再介绍了“靶心练习”,具体到人际、工作学习、休闲娱乐、健康4个领域,帮我们找到自己从未思考过的人生价值。

02 安住于当下

“活在当下”是人们常说的话,但是99.999%的人都做不到,不是沉浸在对过去的追忆或悔恨中,就是活在对未来的恐惧或白日梦中。从这个角度说,活在当下,是一种“正念”,而且需要用行为对其进行不断的矫正,我们才能拥有“活在当下”的能力。

正念练习中,最核心的是注意力的训练,在最初接触冥想训练的人,都会懊恼地发现:原来放空自己,集中注意力是一件几乎无法做到的事。当我们试图安静下来,会发现自己脑海中的各种念头,像炸雷一样轰鸣,只有经过长期且刻意的练习,一个人才能拥有真正专注于当下的能力。

注意力是大脑有限的资源——这句话的意思是,注意力是我们的一种大脑资源,但它是有数量限制的,用到这,别的地方就会没有,所以那些所谓的成功者,就是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人,将自己全部的“火力”攻向“关键点”,这就是他们获取成功的“捷径”。

抑郁,通常与一种非常狭窄、非常基础的注意形式有关。称为“自下而上的注意”。这种注意方式中,人更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消极信息,很容易忽视积极信息。所以,通过训练,我们需要把这种“自下而上的注意”晋升为”自上而下的注意“。

在这里,用到了一系列练习:冥想、韵律引导的呼吸训练、正念进食等等。

03 练习无评判的接纳

绝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形形色色的评判之中,而不自知。评判衍生出“不接纳”,不接纳衍生出痛苦和无力。从这个角度说,一个人如果不能过“评判关”,就绝不可能有真正的成长,改变,和幸福。

所以,“无评判”和“接纳”,是同一件事的两面,一面关注于内心、认知的迭代,另一面关注于行动,双管齐下。

当一个人使用开放、好奇的心态,就像孩子那样,不带敌意和各种预设的评判标准看待世界,也就活出了一种“自在”的感觉,所以,一个人的终极心态修炼,就是活成一种“无可无不可”的状态。

这一部分的核心理念是:用接纳代替回避。所以,接纳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心理机能,而是两种密切相关的正念技能——情绪复原力和意愿相互作用的结果。

情绪复原力:是指在应对生活挑战时,能够运用心理策略和行为策略,减少消极情绪对自己造成不良影响的能力。它包括“觉察内心体验的能力”和“使用词语辨别不同内心体验的能力”——学习语文,很重要。愿意:是愿意应对一些事件、情境或者人际互动,即使它们可能引发以上的情绪、想法、记忆和身体感受,你也愿意面对——可以看出,这是一种主观的意愿。正如做心理咨询不能是“我家孩子病了,我带她来看看”,而只能是“我不舒服,我想要咨询”一样,主观的意愿在改变的过程中,非常重要。

04 解离与放下

几乎所有的抑郁者都有黏性思维。这些黏性思维会让抑郁者建立联结的观念、情绪、记忆或者身体的感受,而在其中,反刍思维更是黏性思维发挥作用的极佳案例。比如下列一系列自动发出的信号:

因为你感到抑郁,所以你跟任何人都不一样你应该证明自己是正常的,你可以有意识的把自己从抑郁状态转为愉悦状态如果你不能用意志力来控制自己,那一定是遇到了什么严重问题,你需要分析它们,直到把这些问题找出来

这几乎是每一个抑郁者共同的心路历程。而所谓解离,其实就是让自己“后退一步”,观察自己正在发生什么,当有觉知,就不会轻易陷入自动化反应的陷阱中。

识别黏性思维的一系列特征至关重要:

黏性思维:或非黑即白,或非常消极,且极具煽动性黏性思维会鼓励你回避内心体验或那些引发体验的生活场景黏性思维以“我”我描述的主体,会给自己造成一种印象,认为自己宣称的这些事实无可争辩,这一点最为糟糕。

找到自己的黏性思维并为他们贴上标签,进行有效识别,至关重要。

05 不要相信理由

所谓的找理由,几乎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我们需要将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合理化”,所以找理由的作用在于,解释和证明自己为什么采取或者没有采取某种行为。而抑郁之所以会存在,在于受到偏差信息的影响,让我们对抑郁的行为做出过过度简化和不准确的解释。比如:我抑郁是因为我的工作很糟糕。这就是一种绝对化的解释,事实上,除此之外,抑郁还可能有很多理由,而抑郁的人坚信只有那一种理由。

我们常常过度依赖于自己的头脑分析,殊不知很多分析从一开始就进入了死胡同,所以,从死胡同中跳出来,用辩证的态度重新审视我们的理由,会发现他们根本站不住脚。

给出道德理由是反应性头脑的典型特征,这会帮助我们解释和证明,我们应该根据一套想象出来的生活应该如何进行的道德规范作出反应,给出道德理由是反应性头脑的典型特征,这会帮助我们解释和证明,我们应该根据一套想象出来的生活应该如何进行的道德规范作出反应,而这些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的假设,深深的扎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让我们相信那就是绝对的真理。在抑郁中主要有4种类型的道德理由在发挥作用。

对与错。好与坏。公平与不公平责任与责备。

可以看出,这4种类型的道德当中包含了大量的评判性语言和标准。请记住一点:抑郁本身不会让你去做任何事情,无论情绪如何,是那你自己决定自己做什么行为或者不做什么行为的。

06 轻柔地抱持你的故事

心理学当中的“叙事疗法”,就是通过改写我们内心对自我的“故事”,从而改写我们的认知和命运。“故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自我预言。

在抑郁症患者的故事中,积极的信息因素被过滤,他们只关注那些消极信息,长期复述一个消极的自我故事,就会削弱大脑中产生动力与奖励情绪的神经回路,而如果能觉察到这一点,回到“真实”的故事中,就可以在重要的生活情境中帮助自己真正需要的内容。

举一个例子。我有一个朋友,有很深的抑郁情绪,某日我和她聊天,提到一个跟我一起上课的同学,都上了好几年,认知还是那么顽固,好像没啥变化似的。这时,我这位朋友在一旁脱口而出:那人家起码也很有毅力啊,能坚持学这么多年。像我,别说别的,就坚持这么长时间,估计都做不到。

她当时说这些话时,完全是无意识的闲聊。我捕捉到了她刚才这句话的“漏洞”,问她了几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这个人身上有很多特点,你唯独特别强调了她的长处,而对她学了多年毫无长进却视而不见?第二,为什么你要把自己根本没做过的事套在自己身上,假定性地说自己可能还坚持不了这么多年?第三,为什么你要拿自己还没证实的‘短板’,去和别人几乎是唯一的‘长板‘比较,并得出一个让自己沮丧的结论?“

面对我连珠炮似的提问,她呆住了,半天才反应过来:原来她脱口而出的,看似逻辑严密的自我证言,其实完全是不客观、不真实的。她不自觉地这样在任何琐事上贬损自己,让自己越来越自卑,而且毫无生命力。更为可怕的是,她自己认为这是“真的”。

这就是“故事”的威力。

07 飞跃——练习自我关怀

很多学心理学到一定程度的人,都会陷入一个困局:光说我要接纳自己,爱自己,可是我不知道怎么爱?我的一个来访者就这样问我:老师,我不会爱自己啊。

她以前很压抑,现在爱自己的方式,就是满足自己,谁惹到自己就骂谁,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尽可能地满足自己。这让她感觉好了很多,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问题。

我问她:你怎么爱你儿子?她说:给他自由、允许、接纳,少讲道理,多共情他。我说:做得怎么样?她说:尽量做,有时候做得不太好,但是能意识到,及时改正。我说:那知道怎么爱自己了吗?她一脸蒙圈地看着我。

我说:就像爱你儿子一样爱你自己,不评判,多共情,多理解,给自己自由,但又知道边界,用“是否有利于自己的成长”来评价自己的界限。

她恍然大悟。

这就是自我关怀。对于自己仁爱和仁慈,即使是当自己的缺点和不完美暴露出来,内心痛苦,也不评判和否定自己,而是带着好奇之心,看看自己这里发生了什么。

捅破这层窗户纸非常简单,但是如果捅不破,就会在过犹不及的“小黑屋”中跌跌撞撞,找不到出口。

08 带着愿景和意愿生活

如果你通过时光穿梭机,来到了10年后,你希望看到的那个10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的?愿景是我们远方的目标。其实,我们不光可以畅想10年后的自己,更可以畅想“今天,我打算如何做自己?”

如何区分白日梦和愿景?最关键的词汇在于“价值”。我们对自我的愿景,是就自我的价值,所以,追求你有价值的生活,就需要我们发展出自己清晰的愿景,这些以价值为基础的愿景,指向的是前进的方向。

所以,我们的愿景不是“10年后我成为世界首富”,而是“10年后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正从事着什么工作,每天的生活状态如何?业余时间,我如何休闲,我如何和家人相处,营造出怎样的家庭和工作氛围?”

愿景是美好的,它能激活我们的智慧大脑,减少反应性头脑的桎梏,创造全新的机会,但愿景不是虚幻的、脱离现实的。它坚定地围绕着我们的价值准则,带给我们前进的动力。

09 对自己信守承诺

ACT疗法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自己承诺。很多人都抱着“我很痛苦,但我无力改变,我尽力而为”的心态,但是如果一个人抱着这种心态,就很难有真正的改变,会很习惯半途而废,因为我们总可以说“我尽力了”。

意义疗法的创始人弗兰克尔认为,人最重要的权利在于,无论情况如何糟糕,我们始终拥有选择权。选择权是生而为人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权利。

生活中总有人说“我没得选,我是被逼的”,其实这只是ta自己的认为,本质上说,是ta自己放弃了选择权。

真正想选择源于价值,而任何失败都不会改变自我的价值,我们要选择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人生就像一场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当我们对自己许下承诺,坚定地按照自己选择的价值往前走,就意味着我们改变的开始。

没有“尽力而为”,只有“这是我的选择”,只有你真真正正的选择愿意成为一个“自我负责”的人,才有真正改变的开始,真正鲜活的人生。

【写在最后】

我并不认为抑郁症是一种病,实际上,抑郁症源自偏颇的认知,那些习惯性的反应将我们绑架,将我们陷入到一种重复性的情绪当中,我们将那种无力又沮丧的感觉,成为抑郁。

我们任何一个人都经历过抑郁,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从抑郁中走出来,也许会有一次又一次的沉沦,但我们仍然可以选择使用正确的方法,一次又一次的爬起来。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动力学取向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多平台的签约作者,同时也是一名致力于心理学知识传播的终生成长者。如果喜欢,请关注我,欢迎点赞,评论,打赏,各种互动。

如果你有什么心理困惑,欢迎在后台私信我。

我为自己写作,希望遇到产生共鸣的“同路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拥抱你的抑郁情绪:自我疗愈的九大正念技巧(原书第2版)读后感锦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