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剧院:并蒂》是一本由王南 / 袁牧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乌镇剧院:并蒂》读后感(一):乌镇与维罗纳
不知为何会如此喜欢乌镇?也许是十年前班级活动第一次来到这个如梦似幻的江南小镇,也许是四年前新年里和朋友们的一次尽兴之旅。也许是黄磊当初的《似水年华》,也许是陈丹青眼中的木心先生。“来过,就不曾离开”,因为来过,心的一部分就住在了这里,总想着什么时候再回来。
《乌镇剧院:并蒂》读后感(二):一本书想到的情节
从黄磊老师的《似水年华》起,就知道乌镇。之前总是嚷嚷着要去……还在上学期间 总是想着相约三五十好友在新年夜在这个江南小镇有一场约会,但是旅行,需要时间,需要机缘,需要巧合,无奈作罢。
14年冬天,机缘巧合来了。冬天的乌镇,不是旅游旺季的乌镇,居然没有选择住在景区里。晚上7点多到的乌镇,匆匆放下行李,就来到了西栅。眼前的景色,如书中所写,梦幻。第二天早上去了东栅,看到了《似水年华》拍摄的场景,乌镇男人与台湾女士相爱的故事又浮现在眼前。约定了,下一年的乌镇戏剧节一定要再来。
15年乌镇戏剧节,恰逢十月。一夜火车到嘉兴,包了辆车来到了乌镇。一路买了戏服,走走停停,在水剧场,看了当年戏剧节的第一场戏,在似水年华红酒坊偶遇了黄磊老师。夜间,来到了深夜食堂,热闹的餐桌与逐渐消散的人群,是夜,还是梦幻。
约好每年十月的戏剧节,也都因为机缘巧合而未能成形。
我想未来,还是需要机缘巧合,来乌镇,看戏剧节。
《乌镇剧院:并蒂》读后感(三):带一本书去乌镇
《乌镇剧院:并蒂》这本小册子买了好长时间了。但一直不忍翻开。因为,我想带着它去乌镇。
接触到读库之后,就对王南老师的“建筑史诗”系列特别感兴趣。除了在《读库》中看到刊载之外,单独出版的小册子是每本必买的。其中有关台湾设计师姚仁喜的“堂奥”系列尤其接地气。
在《农禅寺:水月》中,王南详细介绍了姚仁喜设计农禅寺的思路和灵感,同时还实地参观并细致入微地记录下了建成后的农禅寺在水月佛光中的奇特感受。
农禅寺在台北法鼓山,想带着《农禅寺:水月》“到此一游”,感觉不如乌镇来的更加实际可行些。于是,《乌镇剧院:并蒂》就成为了我乌镇之行的陪伴者。
《乌镇剧院:并蒂》读后感(四):一本好读的设计记录
一本好读的设计记录
读此书时,觉得开头很好,从一个事件的角度插入,从戏剧导演、知名演员、管委会主任、建筑师的多视角,描述了项目的背景、目标,以及和乌镇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创新等主题相绑定的大策略。
第二章空间戏剧也是很有趣的,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两个剧场的应对不同功能模式的组合,略有遗憾的是不知道有多少活动事件在这里举行,效果如何。相比,访谈里三里屯的文化那里说的就太好了。一个坡,就是青年男女们的秀场,那个就是有灵魂的空间。像书里说的巴黎歌剧院、诚品书店还有台北艺术中心的设计也都是有场景感,有人的活动描述,读起来也更吸引人。
从第三章开始,到了设计范围里讨论了,建筑师视角下的东西更多了。讲真,其实很想知道当地人、外国人、文艺青年、科技达人都怎么看怎么用怎么体验这里,又有没有哪类突出的人或者聚集的人把这里发展出来特别的用途,进一步形成文化。
本书从把设计的缘起、灵感、思路、落实、亮点记录下来并整理展现的角度看,很不错了。后续的运营、事件、体验来说,内容稍稍少了一些。也许是自己年纪大了,空间仍可以吸引我,但震撼内心的建筑还需要事件带来共鸣。不过这也成功激起了我去乌镇亲身体验一下的兴趣。
推荐读读看,还是很好读的,尤其喜欢对话部分。装订不太爽,哈哈。
《乌镇剧院:并蒂》读后感(五):建筑之美
建筑作品堂奥系列 作者力图立体全面地呈现一个建筑杰作得以诞生的因缘和合
专业性的解析和轻松却有内涵的访谈结合 让阅读感更加有趣 喜欢在访谈中建筑师流露出的想法 一叶知秋 更觉整个建筑设计的魅力
建筑是很复杂的 从想法到设计 再细化打磨 反复修改 还要兼顾甲方的需求和决策 施工单位的建设能力 现场监督和改善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建筑 成果才算数 做一个好设计不算数 做一个好建筑才算数
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以及如何实现建筑亮点 讲述这些就像建筑过程中的花絮 很有意思 而逐一解决的过程又让人很有成就感
喜欢大元建筑工场的理念 建筑是艺术和技艺的结合 要想出来 还要能做出来 从设计图到成品 是一件非常复杂而艰难的事情 能坚持初心并不断打磨 没有义务仍要做好设计监理 力求呈现最好的作品 而不会因为困难和麻烦而有意选择替代方案 过程容易却无法实现理想中的建筑作品 工匠精神值得佩服
会了解一些建筑的技巧 对于平时观察建筑作品应该去看什么会有所帮助 吐槽的国家大剧院和银河soho 让生活在北京的我有设身处地的真实感
藕花深处田田叶 叶上初生并蒂莲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和艺术
《乌镇剧院:并蒂》读后感(六):作为建筑师的推广软文我给5分
作为建筑师的推广软文我给5分!为什么这么说,建筑师这一职业男性居多,在经过学校常规理科教育之后,半数建筑师不善言辞,心中有无限丘壑,无奈不知如何抒发胸臆。这本书通过两位建筑史博士的访谈,对乌镇剧院的设计初衷、愿景以及姚仁喜自己的设计思维进行梳理,一层层拨开,就像拨开荷花层层的花瓣看到的莲心一般,一个“活生生”的乌镇剧院映入眼帘。
【p121 人的一生,所有角色都是在扮演
另外一个有趣的评论是雷姆.库哈斯讲的。他在和我们合作台北艺术中心的时候,有一次我们在台湾见面,他说晚上想去看一场戏。我们去了以后,站在夹层的阳台上,他就观看观众到底怎么回事。我们就站在哪里看,知道观众全部进场,他说可以走了。他不是来看戏的,是来看人的。他做了几个很有意思的评语,第一,台湾人没有时尚的概念。我们去看戏,什么乱七八糟的都穿,拖鞋啊、T恤啊。各种人很随便,台湾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第二,他观察到很有趣的是,开演大概5分钟,一堆人涌进来,然后进去就看。他说在国外很少有这样子的事情。我觉得他观察的很敏锐,因为我在台湾也很喜欢去看戏,可最遗憾的是,看完大家都走。。。。】
这个问题不光在台北发生,同样也发生在中国大陆,尤其是周日晚上的节目,歪果仁演奏家等待着中国观众热情的要“安可”的时候,家长们带着自家娃走了,不带一点留恋,呆呆的站在台上,好吧,收拾好乐器,大家去庆功吧!
【说到诚品书店,看来这是你一个很重要的“舞台设计”。我们去的时候也是这种感觉,特别去的时候也是这种感觉。。。
其实很多人是在那里假装看书。
很香再演。
其实那里是一个交际场所。】
《乌镇剧院:并蒂》读后感(七):心生向往
我想说,这本书打动我了,带我领略乌镇的梦幻水乡之美,让我有一探乌镇剧院庐山真面目的念头。曾经,乌镇在我心中的印象早已定格,熙熙攘攘的游客,千篇一律的游客商店,像我国大多过度开发的古镇一样,带着浓浓的商业气息。多年前,我趁着寒假与好友到杭州一带游玩,原本下一站计划去乌镇,但同住青旅的美眉告知,不仅门票贵,而且很商业化,遂改了去西塘。现今因为有了戏剧节和互联网大会,这个江南小镇的知名度暴涨,欣赏古镇的费用也就更高了。
书中描写的乌镇剧院,美轮美奂,无论是远观的整体感觉是剧院内部的细微之处,都考虑周到。若干年前,业主陈向宏与艺术家赖声川、黄磊欲策划戏剧节,遂邀请建筑师姚仁喜设计乌镇剧院。建筑师姚仁喜到乌镇实地考察,与策划人沟通,深深被这个地方打动,很戏剧化,又觉得一切是水到渠成,正如书中文章标题 “设计到这种时候,忽然什么都对了”。最后,乌镇剧院采用了“并蒂” 这个在我国寓意极好的象征作为设计理念。
精美的风景画面,细致的建筑设计图,清晰明了的排版,作者通过资料整理、与建筑师的对话以及实地考察,为大众呈现了梦幻水乡乌镇的整体布局,详细记录了建筑师从乌镇剧院的选址到设计、施工、监察的整个过程。
我喜欢这套书的策划理念“用一本书的体量,把一座建筑写透”,书中对乌镇剧院建造过程的描写,很多的细枝末节都让我感动,其中另我印象深刻的是冰裂纹花格窗,从花纹的设计到选用旧船木作为材料,处处体现设计师的用心及施工人员的诚恳。
略有遗憾的是,我比较担心乌镇的未来,以全部原居民迁出的形式来开发旅游区,在世界范围,都是很奇特的现象,若负责任人管理得当,当然可以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地方成了仅仅是供游客游览的主题公园,若游客不来,就一片寂静,缺乏生活的气息,也没有了延续性。
《乌镇剧院:并蒂》读后感(八):匠心
跟随读库1600和1601 一起来的小册子。读库本身读的不多,随书而来的小册子倒大部分读了,开本不大,并不太厚,读起来没负担。
前天下午开春节前的大会,正襟危坐,小书正好压在层层材料之下,认真开读。
《 并蒂:乌镇剧院》是“堂奥”书系的第二本。作者是清华大学的建筑系老师王南和袁牧,可以专业的带领我们走进坐落在江南古镇的国际水准大型现代剧院——乌镇剧院。除了图片,建筑图也不少。但是照顾到外行的接受程度,没什么专业名词,用一本书讲透一座建筑确实做到了。
走马观花走了好多地方,也去过一些号称的古镇,可是乌镇却真的没去过,因为都是跟团走。乌镇的名字时有耳闻,去年在上海书展排队等陈丹青谈木心,前面的就是一个乌镇男子,他特别建议一定要去乌镇,有戏剧节还有木心美术馆,很自豪的。
乌镇的戏剧节也曾起心去玩,条件不具备也就只是想法。即使去也就是看个热闹,现在有这本书读打底,可能还是也会有些不同的滋味。
古镇保护做到什么样子各人有各人的说法,但是这座剧院从书中看确实是中国最美的剧院。建筑师姚仁喜确实费了心思,包括遮掩,保留小岛保留树木,工艺上寻求尽善尽美。特别感动是讲到 他们几个在吃茶时候有几个匠人走进来特别感谢建筑师,让他们有机会为家乡建设一座这么美的建筑。
因为作者是学建筑的,所以也好些可以让建筑师借鉴的地方,怎么做更好,工艺怎么做可以传承。
因为是新书,油墨味道还很大。不能一直埋头读,可是等到晚上回家还是一鼓作气读完了。
过年后把他们写的堂奥的另一本也买来读读。外行也可以感受建筑之美,建筑师的匠心独具。
这个建筑师的妻子是任祥,啊,我有传家一套,还有她妈妈顾正秋的回忆录。真没想到呢。
《乌镇剧院:并蒂》读后感(九):有趣的共性
这部小册子在2016年1月第一次印刷,随着读库一起送到我手上时,当下并不感兴趣,一是不懂建筑与设计——对主题不感兴趣,二是不识作者与建筑师——对人物不感兴趣,三是不喜商业化古镇——对乌镇不感兴趣,但是(一般紧接就是转折),因为读库出品又是老六的策划,加上3月去上海看了建筑师本人的作品展——[内境/外象]一改原先观感,打算去乌镇走一遭,出发前把书当预习看了一遍。
第一章[水乡舞台]把建筑缘由说明白了,即为什么在这么样的地方造这么样的剧院,看完后觉得虽机缘巧合也有必然如此的顺理成章,关键人物是陈向宏/黄磊/赖声川,最后是主角姚仁喜,都是有故事的老男人。
第二章[空间戏剧]第三章[如琢如磨]把建筑理念和细节透过作者与建筑师对话直接表达出来,对话录的好处就是读者作为直接的聆听者,接收到的是较为原生的思想而非由作者加工后的转述,里面有几个理念比较有意思:
——材料的选择,是设计深化的重要方面
辅助性元素无功无过最常态,若要出彩必要锦上添花才是,剧院是一个整体缺哪一方面都不行,不光材料,包括灯光、音响都是深化设计的重要方面,设计再棒,没有出彩的辅助性元素也易落得平庸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去北京玩的时候,留意漂亮的古建筑从未留意过砖墙因为看不出门道,王南讲起北京城墙那“五扒皮”的功夫——每块砖都要切六个面才能堆砌起来,乌镇剧院虽比不上皇城这般讲究,确也是师傅们手工一块一块打磨堆砌出来的,传递出的匠人精神,让建筑的层次上了很大一级,给予人心灵很大感动
——把简单的事情复杂的完成,形成简单的结果
看上去相悖的话,细究起来又很有道理,简即美,建筑如此,科学如此
第四章[精在体宜]
建筑相较于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很大的区别在于现实中它的实用性远大过艺术性,且建筑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存在于另一个独立(且可能完整)的环境中,建筑可以不复杂,但具备艺术性质的建筑是很复杂的工程。乌镇剧院无论从外构内装、内在气质难得与如梦水乡乌镇切合得恰如其分,不给人突兀感实在难得,得益于建筑师的“退”,很佛性的建筑风格,与建筑师本人有关
泱泱历史长河里的人事物因多样性才有趣——而有趣这件事让即便不专业的人也能get到有趣就是件很有趣的事,艺术有趣在它的美和多样性,建筑也是,当下评价如何往后评价如何既已脱离设计者和建造者掌控,亦不全在眼前的你我,也许够实用存在够久久得挖掘出它的艺术性,也许存在得够短暂短到显得它弥足珍贵,贝聿铭的卢浮宫、雷姆·库哈斯的央视大楼、扎哈的银河soho至少落成当时都充满争议,但之后谁知道呢,对于我们来说,有生之年看到这些有趣的东西才是最可贵,不必预先在意看不看得懂,看懂有看懂的懂法,看不懂有看不懂的看法
《乌镇剧院:并蒂》读后感(十):建筑的艺术与技术
又是一本很小的书,250页不到,大概有1/3的页面都是配图。然而我看了大概一个月才看完。
因为建筑对于我来讲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从这本书开始才慢慢了解到其中的艰深和美妙之处。
我很喜欢书中对于architect的解读:art和tech,一个建筑师既要形而上的能表达通过建筑表达理念,又要具体而微的探究建筑结构,材料和工艺。
art方面,
一. 乌镇剧院的设计考虑到了乌镇的水乡文化和地理环境
二. 考虑到了乌镇本地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布局
三. 探讨了乌镇戏剧节产业,乌镇景色,乌镇上的其它演出场所和乌镇剧场的的关系:
1. 乌镇所在的长三角经济圈具备观众基础。
2. 乌镇作为一个古镇,是“历史中人类生活的凝聚”,其相对独立的空间又正好提供了大城市不具备的“整一性”。
3. 整个乌镇就是一个天然的大舞台,乌镇原住民完全迁出,又被返聘回来扮演过去的自己。
4. “戏一般的乌镇里,上演梦幻般的戏剧,却凝聚成一场真实的戏剧节”
5. 乌镇剧院是整个戏剧节的核心,一个具备国际水准的大型剧院
四. 乌镇剧院并蒂莲造型的由来,剧院在这个造型下的功能结构设计。
1. 并蒂莲两朵莲花,其中一朵小一些的是的多功能剧场
2. 另外一朵大一些的是主剧场
3. 两个剧场的舞台位于两朵莲花的交集部分,既可以隔开为两个剧场独立使用,又可以并在一起,成为一个大舞台,两个剧场就合并为一个剧场。
五. 观众从剧院外部到剧院内部的体验设计,以及剧场的设计理念。
1. “观众的演出可能跟戏剧一样重要,如果戏剧只是单纯去看戏,就失去了很多乐趣”
2. “人的一生,所有的角色都是在扮演。我浪漫的希望,人去看戏的时候,因为是去看一个扮演的东西,所以自己要扮演的氛围可以被提升起来”
tech方面, 这是也我最感兴趣的方面
一. 大繁至简:用复杂的细节填充建筑物简洁的几何造型。
1. 如何用22面砖墙来拟合多功能剧场部分的两个异面椭圆。
2. 如何用折扇面的表皮的玻璃幕墙来围成主剧场的椭圆轮廓。
i. 讨论了扇面由于不同椭圆造成形状扭曲的问题的四种解决方案,以及最后采用的解决方案。
二. 折扇面表皮的花格窗设计:
1. 材料选择:老船木
2. 图案设计:冰裂纹
i. 各种冰裂纹的方案比较和选择
ii. 最后的选择方案里,由于需要满足“对纹”的要求,用来组成折扇面表皮的628片花格窗格栅几乎很少有重样,因此每一面都要单独制作和组装。
3. 安全通道的门耗费很大精力做了花格窗门。可惜有一圈加固部分没能“对纹”。强迫症看到这里估计很难受。
三. 砖墙的砌筑
1. 为减少视觉上于乌镇民宅的大小差异,建筑材料使用“京砖”,为普通砖尺寸的1.5倍。
2. “两顺一丁”的砌筑方法
3. 不允许切砖的砌筑要求,导致在砌筑工程中需要“磨砖”,控制每片丁砖和顺转的尺寸来达到墙的弧度要求。
* 砖墙的工艺等级
1) 磨砖对缝:外面墙看起来完全无缝,如故宫城墙
2) 丝缝:像丝一样细的缝:好一些的四合院
3) 淌白:能看到灰浆
4) 糙砌:有一厘米左右的灰缝。现代大部分建筑的砖墙
书里面最后一章,我觉得其实是在讲tech与art的融合。
姚仁喜的建筑理念是建筑不应该破坏地区的整体历史景观。因此他通过对建筑高度的把握,景观遮掩,建筑色泽的选取,建筑尺寸上的视觉错觉,将一个巨大的剧院融合到了乌镇的景色中间。
书中列举出来的反例包括国家大剧院、银河SOHO。
以上是这本书的大概内容。
-----------------------------------------
然而我正好前阵子北京出差,还看了一眼银河SOHO。觉得银河SOHO建筑看起来很壮观。虽然与周围环境不协调,但是它的存在其实也造就了一个新的景观。顺带说,起码附近过来上班的很好找这个地方,不至于迷路。
中立来讲,一个建筑是否应该与当地历史人文景观融合,也是见仁见智的。如果大家都是有追求的建筑师,那这个决定在于,你是要继承与发扬已有的历史人文,还是想要树立一种新的精神。不同的追求会导致不同的结果。那我判断一个建筑是否优秀,是不用建筑师解释,通过各人观察和体验建筑本身,1. 建筑功能是否有优雅的实现;2. 通过建筑是否能感受到建筑师的想法;3. 建筑是否能给人带来有强烈的情感体验。
因为一直就在建筑中生活,可能慢慢失去了对建筑的敏感度。然而这本小书激起了我对建筑的兴趣。我意识到建筑是完全由人造出来的,从选址,造型,结构框架,材料选取,乃至一砖一瓦,一门一窗,无不是人的思虑和劳动的产物。因此通过建筑,我们能够去揣测当初的修筑者的审美和想法,还有工匠们的技巧。
让我比较有感触的是文中讲到,由于建筑师的严格要求,施工方的工人在逐渐克服困难,达到设计要求的过程中,也逐渐从中找到了乐趣和自豪感。到后来不仅可以主动去解决困难,甚至可以改进原有设计,使建筑达到一个更好的效果。
现在老也扯不清楚工匠精神,或许可以从这里面挖掘一个鲜活的案例。
---
最后,程序员很多时候也是在追寻同样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