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忽如寄》是一本由梁实秋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忽如寄》读后感(一):即使落在人生的荆棘之上,也要有趣的活着
人生本来如寄,希望我们经历风吹雨打,即使落在人生的荆棘之上,还能不失赤子之心,像老先生一样,有趣的、可爱的、通透的活着,当一个生活的诗人。
《人生忽如寄》读后感(二):人生忽如寄 死生为虚诞
人生忽如寄,死生为虚诞。每个人都是寄居人间的旅客,匆忙而又短暂,明白了这些,就可以在这躁动不安欲望横流的时代下片刻的安静去慢慢地品这本书,也让自己学会安静而又细致地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的一切。慢一些,安静一些,去思考些在成功学中定义为“无用”的东西,大概就是我们去读这本看似无趣枯燥的文学类书籍最初的意义了吧。而梁实秋的文学功底深厚,感情也很细腻,所谓微博畅销书籍的口水文不可与之而语。
放假抽空回了农村来看望老人,大雨过后的路上泥泞不堪,让原本就躁动的心更加烦躁。晚上躺在床上看着这本书,听着窗外早蛙的此起彼伏声,想到了去年夏天在农村看到一片萤火虫,风吹树叶哗啦啦的声音,仿佛一切刚刚好,整颗心也终于平静了下来。
人生忽如寄,死生为虚诞,但眼前一切却刚刚好。
《人生忽如寄》读后感(三):我来如流水,去如风
1.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东汉 佚名
2.
佛洛依德曾言:在人生中,我们其实是可以记得每一个细节的,忘记的只是找到它们的线索。
人们总是善于忘掉那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细枝末节,以至于让自己的生活每天都过得如白开水般。看到那些把生活过得多姿多彩的人,往往要质问一番:哪有那么多的精彩?都是骗人的。还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人生忽如寄》读后感(四):让美好人生住进心灵
你有一段生命旅程,我也有一段生命旅程;你有一颗心,我也有一颗心;你的世界是日出而亮日落而黑,我的世界也是日出而亮日落而黑。可是为什么你眼中的世界一片美好,而我眼中的世界却是凄惨一片。原来一切只是因为你的心灵里住着一个美好的人生,而我的心灵里那个美好的人生却逃匿了啊!
而你,就是梁实秋了;而我,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了!
在你的眼里,漏风漏雨的山中小屋是雅舍;叮人不眨眼的蚊子的杰作是玉蜀黍;细雨朦朦的山景是米氏章法……
我想问,在你的眼里,是不是处处皆是美景、处处皆是美情呢?
在你的眼里,路边不会教训孩子的妈妈是演剧术的主角;五缕不和谐音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噪音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早起桌子上乱七八糟的信件是没有被世人遗弃的喜悦……
我想问,在你的眼里,是不是点点滴滴都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都是不被世人遗弃的喜悦呢?
在你的心中,飞逝的时间是你虽然博学却仍然感觉自己糊里糊涂过日子的原因;充满良好习惯、吃苦耐劳的人生才是最合乎自然的生活;谈话时保持距离、以策安全的做法才是真正的善谈者……
我想问,在你的心中,是不是别人眼中的不容易都是你所不屑的理由、都是你努力上进的契机呢?
在你的心中,所有的梦都是幻觉,迷离惝恍,与过去的意识有关,却与未来无涉;片刻的孤立的存在的寂寞是一种清福;励志的或者说是阿Q精神式的俚语俗谚是谬论……
我想问,在你的心中,是不是有一种无畏的精神可以让你获得自己想要的人生、可以活得明明白白?
我问了你好多,可是你从未回答,你只是摇了摇头,指着“人生忽如寄”五个字!原来如此。人可不正是寄居在这天地间的生物吗?人生可不就是一场转瞬即逝、甚至醒后却永远记不起内容的梦!你是参透了这人生如梦的禅机吧?所以,世间万物无论好坏,于你都仅仅是只是一种感念而已!你的感念让你能够挣脱这世间的不美好,只让美好住进你的心灵!
可你不知道的是,就在刚刚,我感觉到心灵中那份逃匿了的美好随着你心灵中的美好正在扭扭捏捏地进入了我的心灵之门。我知道,从此,我再不会写“东君重缠绵,恋清冬思玄英,春意惨然复拘禁。恍忽忽情思,冷飕飕佳节,独坐高斋览苏书。衡阳雁,归去来兮,待吾辞闲愁”这样的曲了。
《人生忽如寄》读后感(五):过一过日子,品一品生活
说来惭愧,在读这本《人生忽如寄》之前,我虽耳闻过梁实秋先生的大名,却从未读过先生的任何一篇文章。我还在上小学、中学时,先生的书还未曾被编入语文课本,待我读了大学,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去读课本之外的书籍时,心思却已经被其他事情所吸引,不论是课本也好、小说杂志也罢,看得都比从前少了许多。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我开始重新读学生时代在语文课认识的大家之作,读鲁迅的《朝花夕拾》,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读老舍的《二马》。这些文章或集子,杂文、散文或者小说,有的我读过许多遍仍觉得意味十足,有的初读之后倍觉新鲜,有的在图书馆只看几个回合便被烂记性忘在了一边。但这其中并没有梁实秋先生的作品,只能说我与先生“见面”的时机还没到。
前几天,朋友拿给我一本书,和我讲:“是本好书,我昨天通宵看完的,你快去看!”安利得如此直截了当,足以说明作品本身“质量”过硬。那就,看吧!
梁实秋先生自在过日子,细致品生活。读先生的文章,像是赏一幅白描市井图,远看不慎惊艳,细品方见功夫。描摹一个画面,细读之下便觉得好似身临现场;评说一种现象,琢磨之后便发现与当下也不差几分。
居陋室时,先生说:“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足见先生随遇而安的豁达心境。谈送行时,先生说:“死人出殡,都讲究要有多少亲友执绋,表示恋恋不舍,何况活人!行色不可不壮。”真是妙人妙语!
但这还不够呢!“送行”这篇文章末尾更是将那位太太收到的送行礼物都列出来了!你看看这“水果三筐,泰康罐头四个,果露两瓶,蜜饯四盒……”且不说这位太太带着一个孩子,还差点错过火车,单单是要打包好这些个践行礼物就够狼狈不堪了,怪不得先生称其为“最悲惨的一幕送行”!
这故事着实精彩,但文章中的用词谴句更是值得琢磨。单看这一份礼物单子,量词用得一处不差,就已经值得后人学习。
《人生忽如寄》撷取了梁实秋先生近60篇脍炙人口的经典文章,堪称每篇都有妙处,我功力有限实在无法一一细细写出,但却颇能理解友人说“好书!去看!”时的发现宝物想与人分享的心情。
整本书读下来,觉得梁实秋先生胸中有大沟壑,亦有小情趣;见得惯大场面,亦住得了漏雨屋。在“在寻常生活中发现妙趣,于世间万象中品味人生”,乃真雅致。
《人生忽如寄》读后感(六):在幽默中“闲庭信步” ——跟着梁实秋学点高级幽默
文/岸晓风
喜欢文艺的人都有点小资情调。我也是。如果你问我出差的时候,或者是一个闲暇的午后,或者是夜晚听雨时,会看什么书,会看谁的书。我可能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我会看梁实秋先生的散文。
说起梁实秋的散文,大家耳熟能详的肯定包括《雅舍小品》《雅舍人生》《雅舍梦忆》这几本书。这次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生忽如寄》则是从这些经典选本中又再次撷取了近60篇脍炙人口的经典文章,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馈赠佳友”同样是上上之选,前提是这个朋友也喜欢散文。
梁实秋的散文,也是以幽默见长的,这种幽默是一种深沉的表述,是一种显而不露的含蓄的方式。或许,读梁实秋先生的作品,我们可能会成为《疯狂动物城》里的那只“树懒”,未必会哈哈大笑,但却必然会心而笑,这是一种幽默的、大师级的散文笔法。比如他在《谦让》中讲到“吃饭让座之风”时写道:“假如主人宣布,位置只有十二个,客人却有十四位,那便没有让座之事了”、“假如明文规定,凡坐过首席若干次者,在铨叙上特别有利,我想让座的事情也就少了”。梁实秋先生的散文是有很强的“批判意识”的,但却不会是狠狠的、不留情面的批判,而是采用适度的幽默──一种不温不火的讽刺。这也让他的文章更有现实意义。
梁实秋先生曾经说过,他创作散文时,常常游心物外,甚至外界的矛盾冲突,都可以成为自我陶醉的机会。因此,梁实秋的散文中的幽默和林语堂又是不同的。林语堂的散文幽默闲适,同时也有率性的一面,在平淡中见深长。这与他倡导的“幽默”与“闲适”的文学是有密切的关系的。梁实秋的语言就比较质朴平白, 淡定从容, 诙谐生动,体现出他一种极为雅致的文学风格。例如这本书选的一篇《下棋》,写出一对活脱脱的棋迷,令人捧腹不已:“我有两个朋友下棋,警报作,不动声色,俄而弹落,棋子被震得在盘上跳荡,屋瓦乱飞,其中一位棋瘾较小者变色而起,被对方一把拉住:‘你走!那就算是你输了’。”作者把棋迷放入了一个特殊的“情景”之中,下棋的输赢胜过了求生存,荒谬超越了常理,幽默也在这里被推向了极致。
《人生忽如寄》中选取的篇章基本已经代表了梁实秋散文的主要风格,作者在一种闲适的幽默中闲庭信步,既是一位长者,也是一位顽童,也注定让人“百读不厌”。当然,也可以这样大胆推测,如果你抑郁了,或者是和那一半吵架了,心情低落了,看看这本书,估计也就好高兴起来了!
《人生忽如寄》读后感(七):生活本是一场修行
最近在看梁实秋先生的《人生忽如寄》,忽然发现这本书是鸡汤文的雏形啊,作者旁征博引地阐述生活的奥妙,文风幽默风趣,叙事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无不闪烁着大师的智慧光芒。
作者年轻时便考入清华大学,在此期间便开始写作,后来赴美留学,取得了哈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曾在很多高校任教,曾和鲁迅等作家笔战,他还是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他的人生充满着传奇色彩,他本可以过着优越的生活,却偏偏选择过苦行僧般的生活。
在《雅舍》一文中写道:”雅舍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这是作者在四川山区时居住的房子,纵然上漏下湿,作者仍赋予它一个可爱地名字——雅舍。他说,因为人生本来如寄,住”雅舍“一日,它即一日为作者所有,即使一日亦不能为作者所有,至少它给予的酸甜苦辣为作者躬受亲尝。
雅舍并不雅致,它漏水漏风,但作者说自己摆放上家具陈设,便具有作者自己特殊的风格。闲暇时,泡一杯香茗,读一本书;夜晚,便可欣赏皎洁月色、清光倾泻。撇开他的身份、经历,他其实是一个普通的邻家老伯,他总能用他独特的视角发现生活中琐碎的美。
在谈到乞丐时,作者独辟蹊径道,乞丐之最优越处是自由,鹑衣百洁、无拘无束,无签到请假之烦,无需拘于外表,亦不关心外界。不过,谁不到山穷水尽谁也不愿做这样的自由人。只有一向做神仙的,如铁拐李和济公之类、游戏人间时,才肯短期地化身为一个乞丐。
文中的许多道理放在今日仍然适用。在谈到”客”时,作者说,在心情枯寂百无聊赖时,忽有客款扉,来客不必如何风雅,把握言欢,乘兴而来,兴尽即返。又如,聊到寂寞时,作者说寂寞是一种清福,它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清新空气,也是跳出尘世渣滓的四大皆空。关于旅行,作者说道,旅行是逃避人间丑恶的行为,虽然旅行中夹杂着苦恼和枯寂,但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这本书是梁实秋先生写的散文,篇幅不长,通俗易懂,文采斐然,于平淡朴素中道出人生哲理。看着作者的书,有种游走在青藤古曼、世外桃源中的恍惚,清雅淡泊之气扑面而来。我很欣赏作者的生活态度,梁先生热爱生活,既能享受清风朗月的沉静,也能享受呼朋引伴的热闹;偶尔批判社会的不正之风,却永远保持乐观正面的心态;深知为人处事的艺术,却热衷于高蹈隐遁的生活。
生活在尘世中,我们常常会被现实的种种因素所羁绊,有时候抛开那些房子、车子、金钱的外物,把自己坠入到书海的岑寂中去,隐于自己的小世界中,也不失为一种安然若素。读这本书会让人内心平静淡然,一切的纷繁复杂都不过是一场修行,内心的豁达明亮才是人生应有的常态。
《人生忽如寄》读后感(八):人生如逆旅,那就好好旅行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古往今来,那么多诗句,都在感叹天地之间,我们不过是过客。不知道别人如何,对我而言,年纪越长,这种心思越重。
少年时,觉得世界不过在自己呼吸频率之间,四周风月也不过是眼前平常。父母家长俱在,也不需要赚钱养家,不过读几篇伤春悲秋的文章就觉得自己知道了人生真谛。身体也好,高中时六点晨起读书,晚上十点结束晚自习,那还要玩闹一番才睡觉。第二天依旧神采奕奕。再看现在,朝九晚六,有时依旧觉得疲惫不堪。
从高中到如今,不过是五、六年的时间。前两天和朋友谈起来其中的差距,25岁的他说,想想觉得有点伤感,竟然不知不觉地到了身体机能的巅峰期。意思是,之后就是下破路了。不用说高中时通宵不眠也能很快电力十足,甚至大学那般约上几个好友,烧烤啤酒后的夜晚,高歌谈笑压马路的心情都被剥落七八分。
深夜醒来,一段感叹梗在喉头也不再往朋友圈发,深怕自己又是矫情。而朋友圈早就换了模样。
分享几篇职场文,恨不得每篇都要让上司看见,我有多勤奋。偶有几篇好友感叹,常见是建业养家之难,抑或是之奋进。连乌烟瘴气的微商都在给你打鸡血,生命处处有可能,你有什么资格不努力。20多头的年纪,如若是有几分消极,仿佛已经是罪大恶极。偏偏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
梁实秋先生的《人生忽如寄》里提到“寂寞”。
“现在似乎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了,一是在显示的泥溷中打转的人,一是偶尔也从泥溷中昂起头来踹口气的人。寂寞便是公认喘息的几口清新空气,喘过几口气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溷里去。”
我不知道这是先生在哪年哪月,庚岁几许时候的言论。但是这样的寂寞,我们都有过,或者终有一天会遇到吧。
《人生忽如寄》这本书里藏了先生许许多多的观点,男人、女人、中年、病、吃相还有最为出名的山间“雅舍”。先生之于我是已经逝去的大家,小时读他的文章,觉得不过是讨人厌烦的名人名篇。何故写那么多来“荼毒”我们玩耍的时间。如今再读,竟觉有几分潸然。
人生忽如寄。我也这么认为了。
即使人生二十多岁,前面有十载是顽童懵懂,又有几年觉得世界绕着自己转,思想渐渐成型不过这几年。然而,顽童到少年,失恋到再次恋爱,从学校到职场,身边的人在走在换,曾经以为能长久相伴的亲人,已是千秋,不会在生活中出现。
而时间已经没有停下。读完这本书,我是一个二十多岁的,悲伤的年轻人。合上这本书,我便要“耐心钻进泥溷里去”了。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行人,也要好好看风景吧。
《人生忽如寄》读后感(九):民国时自带搜索引擎的牛人
民国那波文人里,梁实秋老先生算不上特别出名的,盖因为他后来去了台湾,就像胡适一样,他的文学成就在特殊的年代里被人为的掩盖了,等到可以见天光的时候,又因为大量新事物已然让人们眼花缭乱,自然也就被忽略掉了。
大概大家对他最熟悉的,还是和鲁迅的骂战吧。大抵相当于如今网络上的撕逼,凡是和大V开撕的,最后也就撕成了大V。不过你要是对梁实秋老先生是这个印象,就更应该看看他的书了。自古文人相轻,那得有“相轻”的资本。
没看过《雅舍小品》、《雅舍人生》、《雅舍梦忆》等梁老代表作没关系,《人生忽如寄》本就是从这些书里选出来的代表作,阅罢此书,特别是《骂人的艺术》这一篇后,回首望去,那场近一个世纪之前硝烟弥漫的“骂战”却别有一番趣味在心头。
在时光中,这“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鲁迅语)和“领卢布”的XX党(梁实秋语),早就握手言和,相逢一笑泯恩仇了。呵,您二位老先生也真是旗鼓相当,就是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那也是响当当的“毒舌”啊。
民国那年代,哪里有网络?可是看梁先生的文章,感觉其自备“搜索引擎”。文章张口就来,金句随手就拈,谁谁在哪本书里说了啥,中外名著咱就不说了,难的是现在我们都很难找到的古籍中的文言文,也是拿来就用。很想问一句,在那个没有百度、谷歌、360的年代,梁老先生,您是怎么做到的?
另外,今人写起文章来,总是说“哎呀,没灵感啊”——写啥是个问题,在民国那个没有K歌没有夜生活不能“买买买”的年代,老先生还真有的写“收信”写一篇,“生病”写一篇,“浪费时光”了写一篇,关于“习惯”也写一篇,“衣裳”写一篇,和人“骂架”也写一篇(内有福利,“骂架”干货窍门,一般人老先生不告诉他)……你会觉得怎么可能没有“灵感”?明明人生处处有文章,吃喝拉撒睡都能写的如此“雅致”,也是没谁能和梁先生比了。
之前阅读过梁实秋生平的书,觉得其人不靠谱。《槐园梦忆》刚罢笔,只不过去散个心的功夫,就以七十岁高龄火速爱上了小自己二十八岁的演员韩菁清。这边亿亡妻“相思便是春常驻”、 “燕婉之求,朝朝暮暮。如愿得偿,魂兮瞑目”,那边就“我是最爱小娃的”,如此之吊诡,如此之忘情,也难怪当年有“护师团”这种组织形成了。
但是,读了《人生忽如寄》突然对老爷子有了一些理解。梁老爷子其实就是个心细如发、多情浪漫的顽童爷爷。他那颗充满了诗意的心脏,对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那么敏感,天生就有追求一切“美”不顾一切的冒险精神,一生都在追求轰轰烈烈的“爱情”也就不足为奇。
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保持乐观和写出“或咕嘟着嘴做吃屎状”的梁实秋爷爷,他怎么可能忍受得了寂寞嘛!
《人生忽如寄》读后感(十):人要从凡人做起,也要学会做观众
我非常喜欢另一个时代的人所写的东西,因为觉得阅读此类书籍,仿佛真的可以亲近那个时代的质地,也可以从中窥视到被岁月遗忘掉的人或事,以此总结出生活的真相。毋庸置疑,文字带着时代的味道,纵使那个时代多么地不安,可时间过去这么久,读的时候,心里面依旧会感觉到踏实。是的,阅读梁实秋的《人生忽如寄》,就是这种感觉,而读完之后呢,我更加明白了木心所说的“人要从凡人做起,也要学会做观众。”到底是何意。
我们阅读很多书籍,然而我们究竟需要阅读什么样的书籍呢?大抵最好的书籍可以击碎我们脑袋或精神上食古不化的思想。梁实秋在《人生忽如寄》中,所涉及到的人生感悟,无不来源于他的洞见,一种知趣的洞见,有力量地击碎我们对乏味、麻木生活的认知,在生活里头,他是凡人,而在生活外,他却是观众。所以说,他的文字可以把我们带回过去,并且让我们愿意去尝试体验一种崭新的生活。
有时候,我在想,人要是在年轻的时候试着想清福,会不会活得更悠闲些呢。我不知道我们是否会感到寂寞,但手机却无时无刻不提醒着我们还活着。现在许多人不知道如何去打发时间,当然许多人也会在心烦意乱的时候往大山里一钻。梁实秋却不这样觉得,他反倒觉得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露巷里,都可以感受到一种空灵悠异的境界,这正是“心远地自偏”的要义所在。在梁实秋眼中,他把寂寞当做一种清福。可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享受这份清福太难了。南怀瑾对这份清福也提出了他的见解:清净的福叫做清福,人生鸿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却不然,没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人到了晚年,本来可以享这个清福了,但多数人反而觉得痛苦,因为一旦无事可管,他就活不下去了。有许多老朋友到了享清福的时侯,他硬是享死了,他害怕那个寂寞,什么事都没有了,怎么活啊.......
生活中的道理都是相通的,书中的道理也可以传播,传到很远的地方,开花结果,让人们意识到-----另一种生活方式。我是从小地方来的,那时居住环境并不好,潮湿、狭窄、房屋不结实,每天早上都会清扫从房顶上落下的灰尘,每到下雨便会停电、漏雨。现在倒是住上了好房子,我却十分想念过去所居住的。看梁实秋在本书中所写的<雅舍>一文,我愣了好久。天地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决定试着去拥抱生活,试着去创造不一样的体验。
话说回来,书中的文字,有些读起来晦涩,但琢磨一会儿,才觉惊艳。古词古文,不经修饰,言简意赅。《人生忽如寄》作为他所属年代中的琐记,更是他生活的缩影。本书中,也无不透露出梁实秋是一个好相处的人,作为一个热爱生活以及热爱生活中的一切的人,他更为强调揭开生活的表层,强调只有在微薄的生活中挖掘出内在的乐趣,才能了然生活的内容。恰恰是这样平常的体会,反倒让一切都变得不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