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人去云南不知道吃什么,最安全的选择是过桥米线。但对于一个云南人来说,则可能是牛菜馆。
当然,这也许是我的个人偏见,有人认为是鲜花饼或者铜锅洋芋饭也是有可能的。云南人也未必认同我,也许觉得找家川菜馆子才比较稳。不管了,我就认为是牛菜馆,不服的人反正又不会请我吃。
牛菜馆在云南就是清真饭店的代称,它代表了一类菜,并非只有牛肉,平时想要吃就必须去牛菜馆。在我看来,云南牛菜馆的看家菜应该是凉鸡。它的做法类似上海的白斩鸡,又有点像广东的白切鸡,但云南人叫凉鸡,意思是一道凉菜。许多餐厅都做,但传统上认为牛菜馆做得最干净,也最美味。好的凉鸡皮色金黄,嚼起来有韧劲,但是肉吃起来却嫩而滑,并不塞牙。它没有什么香料的浓烈味道,只是纯正的盐味,正好衬托出鸡肉原本的香味。这道菜看起来并不复杂,但能如同牛菜馆一般做好的却并不多。
如果季节合适,牛菜馆也会提供一道小刀鸭。就是一种乳鸭,体量大概是北京烤鸭或者南京烧鸭的五分之一,三到四个烤乳鸽的量。但是油脂要少很多,不会给人肥腻的感觉。小刀鸭是烤鸭,就着大葱甜面酱吃,也有人好椒盐的。我认为椒盐更合适一些,能衬出鸭肉的清甜。因为鸭子太小的缘故,可以一个人就吃掉一整只,而且连大部分骨头都可以嚼掉,可以想见肉质会嫩到什么程度。一说到鸭子,人们就会想起北京或者南京,那是因为没有去过云南,去云南也没有尝试一下小刀鸭或者宜良烤鸭。
牛菜馆当然也有牛,但并不是牛干巴。牛干巴是一种风干的腌牛肉,在云南很流行,所以牛菜馆也并没有推陈出新的地方,大家都差不多。不过和凉鸡一样,牛菜馆做的牛肉冷片也是招牌菜。牛肉冷片又叫做卤牛肉,纯肉叫做大壮,带有脂肪叫做夹沙,现在大概已经没有人那么叫了。和北方的酱牛肉不同,牛肉冷片不放酱,只是放盐、八角、草果等调料去煮。做好之后晾干水汽,横切成片,表面干燥没有汁水淋漓,或者酱料包裹,看上去更像是兰州拉面上面的那几片牛肉。牛菜馆一般会提供一种自己调制的甜酱,也会给椒盐或者辣椒粉,有些只给一碗酱油。因为越嚼越香,非常适合下酒,所以是一道必点的菜。有一些人觉得牛肉也有腥味,无法下口,牛肉冷片不存在这个问题,时常看见三四岁的小朋友用一双小手抓住一片就往嘴里塞。
真正的下酒菜在牛菜馆的隐藏菜单上,叫做炸牛肠。我到北京之后很思念这道菜,就跑去南城找,但北方没有这种饮食风俗。云南的牛菜馆里,尤其是街边小店,会在白墙上钉上一根铁丝,上面挂满牛肠,风干成一圈一圈的形状,看上去就像是黄白色的麻绳。做的时候厨子用菜刀剁成小段,放进滚油里炸过。牛肠外衣金黄酥脆起泡,中间裹了一团滚烫融化的牛油。一口下去,喀嚓一声满口飞溅,如果吃急了很容易烫到,所以店家会推荐蘸醋吃。如果在炸花生和炸牛肠之间只能选一样,我永远都会选炸牛肠。每次回昆明,我都要想方设法找一家来重温一遍,耳听得喀嚓一声,张大嘴倒抽着凉气,这才有牛菜馆的感觉。
牛菜馆还有兼做主食的,大酥牛肉面或者大酥牛肉米线。其实要做一碗好吃的面条或者米线并不难,难的是怎么样让老板愿意用肉汤而不是白水。一碗白水泡着面条或者米线,上面浇再大的一团酱料也没多少用处。牛菜馆一般都有用不熄火的牛骨汤,也不知道是用什么手法撇净了浮沫和肉渣,变成一大桶清汤。用那汤做底,挑了新煮好的面条或者米线放进去,再盖上一勺红烧牛肉块,我觉得那才是一碗真正的面条,才是一碗真正的米线。汤底好,就算是面条的质量差一点都可以忍受。也如果没有好汤底,面越筋道心里就觉得越是难过。
当然,牛菜馆不止是这些菜,还有麻辣牛肉锅、水煮牛肉片、清汤牛肚,以及各种鱼。不过那些菜在别处都有,未必有多少特色。对于我来说,去牛菜馆就是坐下点一份牛肉凉片,一半大壮,一半夹沙,要一份凉鸡,要一盘炸牛肠,再点一瓶清酒,5分钟之后菜就上齐,可以和朋友正式喝起来。无论在哪一家店,出品的水准都类似,味道也相差不远。区别无非是喝几杯伸过头去看看菜柜,决定要不要点一道清炒豌豆尖或者酥红豆,装作是今天也吃了点蔬菜,并非只是为了满足肉欲。不过,最后喝高兴了,一般都是加了一份小刀鸭或者是油淋牛干巴。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是在人家牛菜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