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文地图趣史》是一本由[英]安妮•鲁尼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1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人文地图趣史》读后感(一):评论世界人文地图趣史
一部地图史,就是一部人类从探索周遭环境到未知世界的冒险史,讲述着人类如何看待世界以及认识自身的精彩故事,为读者梳理人类世界观、价值观的演变轨迹。一部地图史,就是一部人类从探索周遭环境到未知世界的冒险史,讲述着人类如何看待世界以及认识自身的精彩故事,为读者梳理人类世界观、价值观的演变轨迹。
《世界人文地图趣史》读后感(二):对历史和地图感兴趣的童鞋们都不该错过的一本书~~
帮老公买的书,收到了觉得很好看,于是我先看哈哈哈哈哈哈!古老的地图,旧时代的文明,都很有趣。跨越中国和世界的地图背后,是绵延的有趣的文明,二地图本身材质的变化、绘制方法的变化,也是当时文明的一隅,这本书实在是让人惊喜多多~~还木有看完,每天看几页,孩子也很喜欢哈哈哈,一起看,看完再给老公~~
《世界人文地图趣史》读后感(三):5月28日晚20点线上读书会讨论本书QQ群120788350(自在读书)
5月28日晚20-21点,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编辑将在QQ群120788350(自在读书)为大家带来一期《世界人文地图趣史》的线上读书会会。
“156幅影响世界的典藏级地图和它们背后的故事,震撼开启前所未有的阅读盛宴”图书责编与各位共同分享地图里的文明往事。届时凡是参与读书会聊天的群友,将有机会获得出版社送出的图书1册以及其他小礼物(共1-11份)。欢迎踊跃参加。
日期:5月28日
时间:20:00-21:00
地址:自在读书群QQ群号120788350
主持人:红珊瑚
嘉宾:电子工业出版社资深编辑 张乃文
主题:《世界人文地图趣史》-地图背后的文明往事
《世界人文地图趣史》读后感(四):这么多珍奇地图,看得人热血澎湃,呼朋唤友一起读!
社科历史类的书中,偶尔会出现几张古地图做插图,地图是配角。这本书就专门讲地图本身,古今中外各类地图的发展演变,真是太有意思了。封面,圆书脊,精装带护封
《世界人文地图趣史》读后感(五):神奇美丽的“线条”
打开《世界人文地图趣史》,一张张美丽图画映入我的眼帘,惊奇而震撼,这就是地球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地区的地图。它的绘制代表着人类历史的文明前进脚步,同时我们通过地图了解认识更多城市的“样貌”。
作者安妮•鲁尼,剑桥大学博士,代表作《明日科技:人工智能》曾入围安万特奖。本书收入了156幅人文地图,大致来自于大英博物馆、哈佛大学、NASA等31家世界博物馆、图书馆。在内容上,分为五章,从“大”的方面,如河流,地表形态,到“小”的方面,例世界多种形象的地图。在形式上,展示出一幅幅精美的地图,附有简单的文字说明,假如说喜爱历史战争的学者配上一张书中的地图,会使枯燥的气氛中添加很多鲜丽的颜色;如果是位旅行探险者,地图是必不可少的,本书更会提供一份完美的路线图。
什么是地图?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写道:“一张帝国的地图与帝国的疆域完全吻合,丝毫不差的地图。”地图既可以按照比例绘制,也可以抓住某一个视角、某一个方面绘制。地图本身也有着自己的演变。最古老的地图大约诞生在2500年前,属于旧石器时代,发现于如今的巴甫洛夫附近,巨大象牙上雕刻了一幅关于迪耶河和巴甫洛夫克山峰的图画。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地图逐渐雕刻在不同的材质上,如岩石,意大利布雷西亚的瓦尔卡莫尼卡的贝多利那地图,多达30万幅的岩画,可能记录着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6世纪的人类生活。古巴比伦时代把地图描绘到了土简、泥板之上,《意象世界》是2600年前古巴比伦绘制在泥板上的世界地图,很可能是最古老的非虚构的世界地图。楚科奇半岛的图像被绘制在了海豹皮上,而我国也有在石碑刻画,如《禹迹图》,被刻在1米高的石碑上的地图,显示了中国的海岸线和纵横交错的河流,尤其是长江和黄河。
意大利布雷西亚的瓦尔卡莫尼卡的贝多利那地图
《世界人文地图趣史》读后感(六):地图原来如此有趣
从古至今,人类对于我们这个地球的探知就从未停止过,无论是跋山涉水、积跬步千里的行者,还是乘风破浪、天地于一线的航海家,他们究其一生也许只是为了在一张羊皮纸上,标注一个符号,然而就是这一个个符号,指引着后继者继续在空间中探寻着文明和智慧。
《世界人文地图趣史》以156张享誉世界的典藏级地图为内容,每个地图配有相关历史背景介绍和精彩解读,为我们打开历史的盒子,重温这些拥有着科学和人文双重意义的瑰宝。
本书分为五个章节,“这是我们的土地”搜集的是人们对于居住地及其周边的地图描绘;“漫游陆地和海洋”则介绍了那些旅行地图;“探险与扩展”带我们解读了著名探险者们的发现成果;而“世界的多种形象”则给我们带来了不同文明对于我们居住的地球的各自解读;最后一章“主体丰富的地图及其应用”则从实用性出发,告诉读者地图除了标注地理位置还有着其他丰富的功能。
我们从本文所展示的地图中,可以惊奇地发现其实蕴藏在地图中的人文属性,有时候甚至大于了它的实用属性。比如特诺奇蒂特兰城的《门多萨抄本》,把历史和空间画在一起,对于整个城市的绘制只包括了湖泊和主要运河,而夹杂在其中的是对于该城居民的种族以及城市历史的象征图案,所以这张地图与其说描绘的是地理状况,不如说描绘的是改城的社会文化风貌。又如弗雷德罗斯的《章鱼地图》,将当时的沙皇俄国画成了一只巨大的章鱼,通过触手缠绕着欧洲各国,从而表达其侵略成性的特质。这些地图都是通过地图的表象来表达其他人文和政治寓意,地图其实更多的作为一种表现手法。
而文中还有很多地图,其精美程度甚至可以媲美大师们的传世画作。例如中国绘制在丝绸上的《九江府治图》,采用的就是中国山水画流派青绿山水的画法,将整个江西省的山峦层叠、水曲环绕表现的淋淋尽致。而布劳恩与霍根伯格的《旅游地图》,通过六卷本地地图集,介绍了世界500多个注明城市,这些地图都以风景画的形式呈现,甚至地图中出现的人物都极其考究,表现其地方服饰和风格,在那个无法留下旅行摄影的时代,可以算是最早的旅行摄影集了。这些都表明了其实地图可以以各种形式来进行呈现,这完全取决于所绘制者的人文底蕴。
不同国家文化下的地图,其实还有着很多另类的不同。像对于圣城耶路撒冷的绘制,各个宗教文化下的这座历史名城,呈现的方式则完全不一样。如十字军的《耶路撒冷地图》和马修帕里斯的《耶路撒冷》就只表现自己在意的建筑物,对于那些不在意的区域则以大片的空地作为填充。对于世界的表达,就更千奇百怪,于是很多世界地图上出现了神话人物,龙等非现实生物,而世界的形状也有着鱼、苜蓿叶等不同解答。
还有一点就是并非大家传统认知的,越到后来的地图就一定越为先进,有时甚至是相反的。中国明代的《大明统一志》远不如宋代的《禹迹图》更加准确,它对于河流和海岸线的描绘也非常不详细。而反观《禹迹图》即使拿现在的眼光来看,其对于河流的描绘也是极其精准的。这也表现了宋代对于地理绘制的重视到了明代就开始有所衰退了。
本书的阅读,会让人对于地图有了重新的认识,原来看地图是一件如此有趣的事情,这完全就是一场人文科学的视觉盛宴。
《世界人文地图趣史》读后感(七):《世界人文地图趣史》:地图一幅,魔力万千
文/吴情
在电子产品充斥着日常生活的当下,旅行时,还是有不少人选择购买一张纸质地图随身携带,以便及时翻阅。即使不购买纸质版地图,在智能手机里下载一款地图软件,比如百度地图、腾讯地图、高德地图,时刻关注自己所处的位置,想必亦在所难免。我们不禁承认,地图,似乎早就无法脱离我们的日常生活。一方面,它给我们提供了最为基础的地理空间的定位;另一方面,它赋予我们以方向感和安全感。不过,无论是面对纸质地图,抑或是电子地图,都须懂得,也得保持好奇:地图,从来不是一个天生即有的事物,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
《世界人文地图趣史》(The Stories of Maps),英国著名科普作家、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中世纪文学教授安妮·鲁尼(Anne Roony)著。尽管教授的课程主要为中世纪英语和法国文学,但鲁尼着实对地图充满了狂热的爱好。在潜心学术研究的同时,鲁尼精心收集、研究和分析了数以千计的古老地图,几乎跑遍了全球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为地图爱好者奉上了饕餮盛宴。每一幅地图,都藏有万千魔力。
今天,我们所接触到的地图,多采用卫星图像识别技术,以俯视视角勾勒地球上的种种样貌。不过,早期的地图则显得模棱两可,定点透视与散点透视并用,或者根本没有采用透视法,比如中国的《大明一统志》等。至于比例尺,有的地图没有这一意识,不同地貌、建筑之间大小比例失衡,实用价值不大,甚至有误导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毕竟关注到自身,关注到自己生存的世界,并竭力加以表现、理解和阐释,这本来就是一种难得的历史进步。随着社会实践的展开,地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地图测绘技术也逐渐提高,地图的精准度、精美度(美学价值)、实用性亦有相应的提高。
由于远洋航行技术的缺乏和罗盘针尚未发明,人类早期的地图局限于对居所附近景致的勾勒,各以自我为中心,制图技术略显粗糙。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越来越多的地方纳入欧洲航海家的视野,从近东到远东,乃至大西洋对岸的美洲。欧洲国家的地图,毋宁缩略了人类近代史,全球史观下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宏大叙事篇章。探险家哥伦布、达伽马、亚美利哥·韦斯普奇,先后标志着人类历史上一个个重大时刻。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虽然步伐缓慢,但终于到来。至于全球化的优劣,暂时不作评说。
当然,在对世界各国珍藏的地图进行解读时,鲁尼也遇到了一些难题,比如因年代久远造成的文字模糊、色彩黯淡,制图者的有意实施的诡计,以及不合现代制图规律容易造成的误读。但是,凭借过硬的地图知识和卓越的辨识能力,鲁尼对这些地图作了可靠性的检测和评估、美学价值的断定和实用性的评价,细致中不乏果敢,真应了胡适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每一幅地图,都是一连串有待破译的密码。
从羊皮纸地图到电子版地图,从耳目所能及到卫星全天候的观测,人类对周遭世界的理解,伴随着技术进步取得了显著飞跃。但是,千万不要忘记,这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共同结果。《世界人文地图趣史》中某些地图,在时下读者看来,可能滑稽多过严肃,科学实证性不足,但都是一份历史明证。它们记录了人类对宇宙的理解,对自身的探索,以及人类在浩渺时空中所处位置的沉思。面对这些地图,在欣喜的同时,想必多数人会同笔者一样,深感敬意。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