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人文地理画卷系列:万里长城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2-11 04:10: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人文地理画卷系列:万里长城读后感摘抄

  《中国人文地理画卷系列:万里长城》是一本由北斗儿童地理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人文地理画卷系列:万里长城》读后感(一):不知道如何给孩子讲万里长城的故事?这有48个知识点,足够你慢慢讲

  “什么?!又只是点火玩玩而已?”

  烽火还未熄,望着怀中正搂着宠妃,开怀大笑的周幽王,前来援助的诸侯们,气得牙直痒痒。

  过了不久,烽火又再次燃起,多次被骗的诸侯无一人再前去援助,可这次,却是真正的外族入侵。

  这个“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国人们都耳熟能详。

  可你一定不知道,周幽王那时候点燃烽火的“烽火台”,其实,只是个大土堆而已。

  我们也能不时地从媒体上看到,中国军队种菜的报道,这甚至被外国军队视为中国军队的一大特色,嘲笑多年,可你一定不知道,这项被戏称“民族天赋”事,居然会和中国的代表建筑之一的长城,有着极大的联系。

  很好奇?那就一起来翻开这本手绘版的《万里长城》。

  长城,诞生于公元前700多年,几乎一直伴随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虽然它的长度几经变化,但全部加起来,也超过了5万公里,是世界有始以为,最长的一首军事防御工程。

  它真正的样子,与游客眼中、宣传图册中的样子,有着完全不同的面貌。

01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虽被世人嘲笑了千年,却也做了另外一件留传千年的事

  在北方那一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土地上,三千多年前,诞生了一个新兴的国家——西周。

  国家不大,同围分布着羌、夷等少数民族,为有效地保卫自己的国土,西周的军队,开始在国家边境,不候地修建一种土堆,以夯土为构筑,它的名字,叫“烽火台”。模样虽简陋,但在当时,却是一套先进实用的的报警系统,分为“烽”和“燧”。

  日间点燃,以烟报警,称为“燧”;

  夜间点燃,以火为号,称为“烽”。

  每座“烽”,相距四十到五十里,“燧”则密集很多,会相距十里设置一座,在最短的时间内,向援兵发出报警信号。

  典故中美人笑了,西周的气数也灭了,流传下来的除了典故,还有这一套烽燧报警系统,延用了千年,也成为了长城最早的雏形。

  西周灭亡后,进入战国时期,各个国家,既需要明确划分领地,自我保护,也为了防止游牧民族不时的快马掠夺,于是,北部各诸侯国纷纷建造起一道道高墙,把烽火台加以连接,以保卫家园,在这样的默契下,便形成了早期的长城。

  从此,这种防御工程,几千年来,就在华夏大地上,不断重复着,重建、毁坏的历史。倒底有多少长城遗址,散落在山间、丛林、荒漠中?这是个至今都未能确定的数据。

02“种菜”与其说成是一种民族天赋,不如说是习惯

  打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他心里就非常清楚,秦王朝存亡的最大边患,就是骑着快马,行踪不定的游牧民族。

  于是,他下令拆除原来各诸侯国之间,相互防范的长城,把原来燕、赵、秦三国专门用来防御游牧民族的长城,进行修缮连接,并同时在没有长城的地方,增修新的长城。

  当时秦朝人口约有两千万,他派出修筑长城的军队约四十万人,并征用了五十多万民夫,包括囚犯、贫民、女人,这样一来,每二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参与了长城的修建。

  整整七年,相当于动用了整个国家的人力与物力,一条西起临洮,东到辽东,长达5千公里的长城,终于完工了。

  然而,这仅仅是防御的开始。秦始皇在长城修好后,还调派了二十万进行守卫。驻军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当地直接招募,另一种,则是背井离乡征调来的军人,他们除了要确保边疆安全,还要负责长城的维护与修缮。

  为解决驻军的生活需求,秦始皇正式推行军需囤田制,即守卫长城的士兵们,一边驻守,一边垦荒耕作,自给自足外,还有盈余,能达到一人耕作,养活两人甚至三人的水平。

  自此,军队垦荒耕作的习惯,延续至今。

03结语

  长城有多长?就如同它的长远的历史一般;

  长城有多少故事?有人戏称,长城上连砖都有故事。

  长城经历了多少战役?除了写入史册的,更多的战役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也正是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才会有长城内外,皆是故乡的统一。

  《中国人文地理画卷系列:万里长城》读后感(二):谁说人到中年就油腻?有了这本书,从此你就是孩子心目中的大百科

  人到中年,简直有操不完的心。不仅要为职场里的明争暗斗操心,还要为家里的各项事务操心。据说,一个中年男人最牛逼的炫耀,就是可以对另一个中年男人说“ 你看,我有能力生俩娃,你行吗?”

  确实,既然敢于生俩娃,财力还是次要的,这个男人必然要对自己带娃的实力有足够的信心,不然绝对搞不定两个求知若渴的孩子!

  在孩子面前,如何才能体现出一个走向油腻的中年老父亲的价值呢?作为“家庭唯一顶梁柱,百年树人全靠我”的老父亲,又该怎样用渊博的学识镇住孩子,让他们乖乖听你讲故事、讲知识?

  前几天,我带着两个小崽子去山西阳泉的娘子关旅游,路上,我告诉崽子,这个地方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九关”。结果俩崽子马上就问我:“爸爸爸爸,那长城的前八关都是哪里呢?”

  看着附近乘客等着看好戏的眼神,我微微一笑:这种小儿科的问题,岂能难得住我?你们不知道我有神器吗?

  然后我就对俩崽子侃侃而谈:“嘉峪关、山海关、居庸关、紫荆关、娘子关、武胜关、雁门关、剑门关、友谊关九关中外驰名,被并称为天下九关。其中天下第一关是山海关,而娘子关是长城的“内三关”最南端,所以被人们称之为是第九关,至于中间几关,并没有严格的排列顺序。”

  看着崽子们崇拜的眼神,我不由擦了一把冷汗,毕竟中年老父亲的面子还是需要维护的,不是嘛?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统一六国后,将先前燕、赵、秦北面的长城相连接,并加以增筑,修筑成一个较完整的防御系统,长度超过一万华里,所以称万里长城。它绵延万里,跨山脉、穿沙漠、涉草原,宛如一条巨龙。它是城堡相连、烽火相望的万里防线,见证了王朝的荣辱兴衰。

  很多孩子在接触地理、历史等知识后,都会对长城感兴趣,他们想知道:古代帝王为什么要建造长城呢?长城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建造的呢?“万里长城”真的长一万里吗?

  如果家长肚子里没有点知识储备,真的搞不定这些瞪大眼睛等你回答的孩子们。幸好,我们有一套人文地理启蒙神器——长达2米的中国人文地理画卷系列之《万里长城》!

  这套画采用对册是独特的正反面设计,看完了正面全景的地理知识,背面长卷则是人文、历史和地理知识,完全颠覆传统地图,多学科知识串联成网,沿途的重要地理和城市,一个都不落下。

  对于孩子来说,还有他们最爱的武器装备,国之重器,要从小培养。

  还有浩瀚历史、命人典故和诗词名篇,感受诗人的豪迈情怀与快意人生。

  一幅画册,囊括了足足100多个知识点,人文、地理、历史无所不包。幼小衔接也不过如此吧!堪称启蒙界的百科全书。

  看完这本画册,对当地的历史典故,传统文化,你就能信手拈来,侃侃而谈了。熏陶久了,孩子多少也能言语几句,这都是极好的。这本书不仅平时可以阅读,游历时候也是本活地图,你甚至可以让孩子在上面做详细的笔记。让孩子阅遍万里河山,品千年文化!培养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这套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庞杂、零散的知识点,整合成一张巨大的思维导图,让孩子通过“万里长城”的路线图,利用图像和时间线,打破历史、地理、人文的界限,全局进行跨学科思考,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样的阅读体验,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全局观,观察的角度不再片面;还能刺激孩子的思维,发掘好多新鲜事。

  这样精妙的创作,精心的设计,在国内出版读物中也是少有,可见编辑们的穷思竭虑与煞费苦心!孩子阅读期,有这么一本地图,不仅可以激发兴趣,还拓宽了知识面,培养了学习的好习惯。这样学习效果自然越发精进!

  《中国人文地理画卷系列:万里长城》读后感(三):“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正好说反了

  中国有句俗语:不到长城非好汉!

  这句话足以说明中国长城的长度了。

  中国的万里长城大约有两万多公里,这种长度指的是明长城的长度。在最早以前,中国的各个朝代都有修建长城的记载,只是那时候的中国还是四分五裂的诸多小国,他们所修筑的长城,在那时还没有“万里长城”的称谓,只是一种关口要隘,或者是长城,长度远达不到明长城的长度。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万里长城一直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劳动结晶,它是中华民族史上的一块瑰宝。

  长城东西南北交错,好像一条蜿蜒雄壮的巨龙,穿越浩瀚沙漠,翻过群山峻岭,跨过茫茫草原,奔向壮阔的大海。从卫星版图来看,它是中国土地的脊柱。它是城堡相连,烽火相望的万里防线,见证了历代王朝的荣辱与兴衰。

  学习中国人文地理,自然少不了万里长城。这套《中国人文地理画卷系列》专为5-12岁 孩子量身打造,这套书卷选取了中华文化文明史上最为重要的两座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和“丝绸之路”,以超大手绘长卷展示了万里长城和丝绸之路的来历,地形地貌、人文历史、风土文化、名胜古迹、历史典故等。

  画卷铺开的全长为200厘米,宽38厘米,160余个知识点,能够让孩子用手抚触每一处细微的画卷景点,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曾经的辉煌历史。

  《中国人文地理画卷系列——万里长城》着重从了解长城内外的生活及文化差异、剖析长城复杂的内部结构、认识长城修筑史、领略长城的雄伟壮观及聆听关于长城的经典故事五个方面讲解。

  一、 修建长城的意义及中国历史的重要地位

  长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相互防御修成了关口或者是一段长城,到了秦朝的时候,秦始皇一统六国,成就霸业,为了巩固国土,也为了抵御北匈奴的袭击,这才让蒙恬主持修筑长城。

  秦长城西起临洮,北傍阴山,东至辽东,分为西中东三大段,但并未完全连接。

  到了汉朝,刘邦称帝,依然不断受到北方匈奴的侵扰,于是他下令修缮了秦朝时期所筑的长城,同时修筑了辽东固塞,用来抵御匈奴南下。

  不过可惜的是,河西的长城修筑,虽然保障了丝绸之路的商旅安全,但从此之后再也无人修筑过,这段长城经过多年的历史变迁,除了玉门关和阳关,其他的关口早已不复存在。

  历史上,除了秦长城修筑外,还有明朝大兴土木工程,多次修筑北边长城,后来为了抵御女贞等骚扰,又修筑了东北防线——辽东边境。

  明长城自洪武到万历年间,共修筑长城多达18次,总长度达到21196.18千米,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模样。

  长城无论从建筑规模或者从持续时间来讲,它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是当今世人公认的世界奇迹。

  中国走过五千年的历史,而长城修筑就占了两千多年,研究万里长城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的建筑模式,经济,人土风情等,它占据了我国人文历史上重要的地位。

  二、 让孩子明白长城的精神价值体现出祖先的智慧和毅力

  长城作为历史悠久、经行地域辽阔的人类伟大的建筑工程奇迹,同历史上的气候、植被、河流、沙漠及地震情况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它作为历史的标尺,可以为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研究提供参考,也更能体现出精神价值与祖先的智慧毅力。

  在古代,长城发挥着重要的军事作用,它用来抵御外族入侵,安定民心,但随着科技不断发展,长城的军事作用逐渐失去了作用。

  尤其是在晚清后期,列强倾略中国,使用了更为先进的枪支弹药,飞机和炮筒,长城虽长却无法抵御先进武器的强攻。它的实用价值逐渐丧失,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精神文化。

  这种文化多半来自于古代人民遗留下来的故事,诗歌等,比如《孟姜女哭长城》,还有著名的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故事、诗词都没有被人们淡忘,提到这些就会想起古代劳动人民为了修筑长城撒下的血汗,就会想起各个朝代的兴衰与荣辱,那是我们祖宗留下的精神粮食,也是我们中国人民团结的象征。

  由此,串联下来,能了解更多的历史典故与名人事迹。

  三、帮孩子建立长城的完善知识体系,拓宽了人文地理的知识面

  这本书有个最大的特点,用最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每个枯燥乏味的知识点,书中的图画色彩有冲击力,知识点简明扼要。

  书中参考了大量专业典籍,比如《史记》《汉书》《中国历史地理图集》等,也为孩子拓宽了知识面。

  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拥有的儿童人文地理画卷!本书还得到了名家、名人、名师的联袂推荐,让孩子足不出户,便可游遍长城各个地方。

  《中国人文地理画卷系列:万里长城》读后感(四):万里长城:无百姓,不长城!无长城,不中华!

  

01 万里长城,是中国的骄傲和自豪!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不管是在中国舞台上,还是在世界舞台上,长城都占据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那么,古代帝王建造长城的目的是什么呢?他们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建造长城的呢?人们都说“万里长城”,长城到底有多长呢?

  关于长城,想必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很多困惑吧,尤其是正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孩子们!

  小编姐姐给家长和孩子们推荐一本关于长城的画册《中国人文地理画卷系列》之《万里长城》。

  《中国人文地理画卷系列》是国内第一套以全景画卷形式,讲述丝绸之路和万里长城这两大中华文明奇迹的手绘人文地理长卷。

  《万里长城》全图展开长2m、高 38cm,是一本全面介绍万里长城的儿童长卷图画书。这本画册不仅仅适用于学龄儿童,也适用于小学生,是孩子们掌握长城人文地理的重要法宝。

  长卷正面采用手绘的方式展现了万里长城沿线的地形地貌、人文风情、 名胜古迹、历史典故……

  长卷背面以文字加图画的形式介绍了与主题相关的知识和故事。

  这卷图画书生动有趣、简单易懂,涵盖大部分考试的知识点,孩子们不用死记硬背就可以轻松记忆相关内容,但是,作为一个即将30岁的大姐姐,我希望孩子们学到的不仅仅是义务教育考试的知识点,更应该学习的是长城背后涵盖的中华文化以及中国古人非凡的智慧。

  它们博大精深,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牢记一辈子,学习一辈子!

02万里长城,见证了中国历代王朝的荣辱兴衰!

  长城是城堡相连、烽火相望的万里防线,它见证了中国历代王朝的荣辱兴衰。

  长城的修筑历史可以分为4个阶段。

先秦长城《左传》中写道:“楚国方城以为城”,这是有关长城最早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争夺领土,不断陷入混战,为了防御敌国外侵,他们前后修筑了自己的长城。它们规模不大,长度只有数百千米,统称为先秦长城。

秦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御匈奴,将先前燕、赵、秦北面的长城相连接,俗称“万里长城”。

汉长城

  汉武帝时期,匈奴南下入侵,汉武帝采取“胡骑东进,汉骑西击”的政策,打通了河西走廊到西域的通道,并将中原居民迁移到河西走廊,修筑了“河西长城”。

明长城

  明朝时更是大规模修建,从洪武至万历年间共修筑18次。

  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大多是明朝修建的,明长城也是长城史上工程量最大,防御体系和建筑结构最完善的军事工程,东起辽宁鸭绿江,西至甘肃嘉峪关,全长8851.8km。

  2000多年的长城修筑历史中,长城的长度多次变化,如今墙壕遗存总长度为21196.18km,相当于0.53个赤道的长度,也就是说,如果当初长城是建在地球赤道沿线的话,它可以包裹住半个赤道。

  这是一项多么耗时、耗力的伟大工程啊!

  虽然封建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战争不断,几经改朝换代,但是长城在很长的时间内,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护卫老百姓一时的平安。

03 万里长城,反映的是2000多年中国人的智慧!

  万里长城绵延万里,翻越崇山峻岭,穿越茫茫草原,乘大漠风沙一路绵延向西,犹如一条巨龙横卧在中国北方大地上。

  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长城的墙体高度和结构大不相同,极富地方特色!

城墙高度不同

  地势平缓地区,长城比较高,最高处有四五层楼那么高,在地势险峻的悬崖峭壁等地方,则比较矮。

城墙结构不同

  主要包含版筑土墙、石墙、砖墙、山险墙、木障墙等,为了节省人力、物力,建造者“因地制宜”,利用地方特殊资源,打造了很多别具一格的城墙工艺。

  (1)沙漠里的守护者

  西北地区多是一望无际的沙漠,但是单一的沙子又无法使城墙稳固。在玉门关附近的沼泽地中长满了芦苇和红柳,于是工匠们就先铺一层泥沙,再铺一层芦苇,制造了另类“混凝土”,修筑了沙漠里的长城。

  (2)土坯砖

  嘉峪关一带,降水量小,天气干燥,于是工匠们用当地的黏土做成土坯砖,还将黏土作为黏合剂砌筑砖石货黄泥抹在墙面上作为保护层。

  (3)砖墙

  明朝时,政府专门在长城沿线开窑烧砖,用来修筑长城,而且实行了责任制。每一块城砖上刻有烧制时间,府州县名称,各级责任人。

  几百年前的这种管理制度与今天隐患整改中的“5定原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说明前人的智慧一点儿都不过时。今天不会,几百年后也不会!这是中华文化和中国智慧的必然属性!

  我国地域辽阔,不管是墙体的选择,还是修筑长城的管理,都是一件无比艰难艰难、无比繁琐的事情,但是先人们总是能克服重重困难,想尽各种办法解决问题,建筑起老百姓的保护墙。

  我们的人生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希望我们能够发扬先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像他们一样,勇敢战斗!

04城墙、重镇、关口,它们都是万里长城存在过的最好证明!

  为了更有效管理长城,明朝将长城划分为若干个防区,后来又根据军事防御的需求,将长城分成九个军事管理区,即赫赫有名的九边重镇。

  九边重镇是指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偏头关(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九个边防重镇。

  每个边防重镇所管辖的范围大小不等,大同镇最短,是335km,蓟州镇最长,是1500km。每处都屯有众多将士兵卒,以待随时进入战斗状态。

  长城沿线不仅有九边重镇,还有很多关城。

  所谓关城,就是在地势险要的地方,建立的关城。关城的特点是易守难攻,正如李白《蜀道难》中所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就是说,即使只有一个人守护,一万个人也很难攻入。

  据统计,明长城现存的关堡有1176座,包括居庸关、雁门关、山海关、娘子关、嘉峪关等关口。

  其中,山海关被誉为“天下第一关”,雁门关被誉为“中华第一关”,嘉峪关被称为“天下雄关”,娘子关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平型关因抗战时期的“平型关大捷”而被更多人知道。

  时间流逝,历史变迁,很多关口都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雄伟壮观的模样,新中国成立后,有些被翻新休整了,有些只剩下一个孤助无援的遗址,有些早已不见任何影踪,永远地消失了。

  城墙、重镇、关口,它们可能会被时间摧毁,但是它们曾经真实地存在过,有关它们的历史故事会一代一代传下去,形成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

05烽火戏诸侯,希望我们能够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长城修筑史长达2000多年,期间,诞生了很多人物和故事。

  与长城有关的历史典故有很多,比如:昭君出塞、土木之变、走西口等,但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烽火戏诸侯。

  古代没有电话,没有网络等现代化的通信工具,那么他们又是如何传送敌情的呢?

  原来,当遇到敌情的时候,戍守边境的军队就会焚烧狼粪,来传递信号。狼粪燃烧升起的烟称为狼烟。为什么使用狼烟呢?因为狼烟在白天实用,又黑又直,直冲云霄,经久不消,很远就能看到。

  “烽火戏诸侯”讲的是:西周时,周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宠妃褒姒看到被戏弄的诸侯,果然哈哈哈大笑起来。周幽王一高兴,于是三番五次点燃烽火。接二连三上当受骗的诸侯们慢慢不相信周幽王了,再看到烽火后,也就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镐京,杀死了周幽王,西周灭亡。

  看到这个故事,不知道你想到了什么呢?

  我想到的是《狼来了》的故事。放羊的小男孩一次又一次骗猎人,当狼真的来了的时候,猎人却不来了。

  周幽王和放羊的小男孩为了某种私人目的,他们一而再再而三消耗别人的信任,结果等真的大难临头的时候,他们彻底失去了别人的信任,没有得到及时救援,损伤惨重。

  我们可以说他们都是咎由自取,但是于我们自己而言,今天,我们读到了这个故事,就要从故事中学会“信誉”的重要性!

《论语》中写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我们学习文化知识,也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希望我们都能够珍视自己的“信誉”、时刻维护自己的“信誉”,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06 无百姓,不长城!无长城,不中华!

唐代诗人汪遵在《咏长城》中赞到: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这句诗,赞誉秦朝修筑的长城很坚固,令敌人望而生畏。

但诗人在《杞梁墓》中,又写到:一叫长城万仞摧,杞梁遗骨逐妻回。

  这句诗,写的是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长城,是中国人的骄傲,但长城,也曾是中国百姓的噩梦!

  千千万万个中国百姓,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将一块块砖墙砌垒而成全国人民的保护墙,他们忍受妻离子散的痛苦,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造这抵御外族入侵的“铜墙铁壁”!

  无百姓,不长城!

  无长城,不中华!

  --全文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人文地理画卷系列:万里长城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