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林·格雷的画像》是一本由【英】奥斯卡·王尔德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9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道林·格雷的画像》精选点评:
●分低全因译本差,微信读书上文本有明显讹误。不推荐。
●3.15 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倾向总是让人流连于美的牢笼里,理论却缤纷难解。 近期读过的最喜欢的故事,要比《少年维特之烦恼》更入我眼(虽然可能是翻译质量的缘故) 3.20 读完 皮囊和灵魂的魔鬼交易。奇妙的构想如同进入魔法世界。俊美的格雷是一个浮士德般的角色,从炼狱毒火里抢夺艺术带来的感官快感。
●亨利勋爵真不是路西法的化身吗?读后一方面欣赏王尔德的妙语连珠,另一方面也稍微反思下自己以离经叛道为乐的倾向。
●不知怎么这个人物很容易让我代入崔胜铉,同样的才貌双全却为之可惜
●交友需谨慎啊
●“孩子最初是爱父母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又会批判他们,但有时候,孩子们也会选择原谅父母。”
●故事和文字就像描述的那个时代一样华丽,每一句都值得摘抄下来仔细阅读。如此明目张胆地“崇尚”美貌和欢娱,是了,王尔德是金星主宰的天秤座。
●翻译水平一般,有几处明显的错误。 除了道林可以青春永驻而让画像代替他变老这一点外,情节并没有什么吸引力,全靠亨利勋爵那些精致的漂亮话撑起了整本书。 序言里通篇都在说艺术,但小说和艺术没有多大关系。
●灵魂一旦堕落,就是无底深渊。
●故事其实没太大意思(也可能因为被其他引用道林格雷的作品剧透过很多次了吧),但亨利勋爵这个角色(总觉得是影射王尔德自己)可真是太精彩了,几乎每句话都充满了智慧的矛盾。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一):遇见你,真好! 谢谢你,让我心潮怦动!
每每看到一本甚是喜爱的书,总习惯性地带些许伤感的口吻感慨:怎么没能早点遇见你。近日的感觉则是充满欣喜。以往、今日与未来,我不知错过多少?知足与当下原来才应该是现在的我;今日遇见你,真好,哈哈...
无意浏览的推送,便与你相识了。那种初见,初现与我心间的浪潮,唯有用惊艳来比拟了。未曾了解过的唯美主义者书写如此精彩的故事,用他们艺术般华丽的词藻,真的是让我一阅钟情,是那种瞬间怦然心动式的。《道林·格雷的画像》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我感受最多的还是美,很美,真的很美!我就这样爱上了你:奥斯卡·王尔德!
今天依然在诉说着社会阶级的腐朽,那也是百年前王尔德生活的社会现状,盛传至今啊!道林·格雷也是生活其中的。道林·格雷梦幻一生的演变,说是亨利勋爵的起因,慢慢偏离所愿的发展,就是社会腐朽的现状侵蚀其心的吧。道林·格雷的人生是悲哀的,更多的炫美言辞,悲哀的美啊!亨利勋爵的价值观始终萦绕在我的思绪中,那种不道德的生活观念,因为追求自我,竟让我也是那么认同。忽现,道德的标准也是人给的设限啊!
想起,画家对于亨利勋爵要求见道林·格雷时,那种愁容的担心与警示。哪怕不是亨利勋爵,也会有一个“亨不利勋爵”出现吧...(无疑是我今年阅读前三甲书籍了,强烈推荐!还有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二):极致的快乐与悲伤
极致的快乐和悲伤 快乐和悲伤,或者说美与丑是王尔德这部著作一直在谈论的东西。通过阅读我大概发现以下几种令人快乐和令人悲伤的事件(一种快乐和与之相对的悲伤为一组):(一):优美宜人的风景和残酷丑陋的现实。在本书里,王尔德对环境的描写十分细致且精致。画室是玫瑰香四溢的;花园是馥郁的、是淡雅清香的;窗口是带有日本画效果的。然而,在一段精致的景物描写过后接下来描写的往往都是亨利勋爵诱人犯罪的论调、是道林不可回头的错误。环境与人是极致的美和极致的罪恶。(二):青春与衰老。道林是个俊美的少年,美到可以让巴兹尔产生创作的灵感“一天见不到他我就会不开心”;美到可以让其他人忽略他犯下的过错;美到只要他想就可以让人感受到他的魅力。与青春相对的就是衰老,道林极其惧怕衰老,害怕到向画像祈愿。后来道林犯下的种种错误的源头就是惧怕衰老。(三):道林与画像。最后这一组是我想重点论述的一组。我觉得道林和画像有很多层面的象征意义。首先第一点、就是道林与画像本身,画像是巴兹尔照着道林的样貌再加入一点自己的元素绘制而成的,可以说画像就是道林。第二点、是永恒与流逝,道林即永恒,他因害怕衰老而向画像祈愿希望青春永驻。画像实现了他的愿望,在间接性害死茜比尔十八年之后他依旧是十八年之前的样貌,让前来杀害他的詹姆斯以为自己找错了人。画像即流逝,道林的肉体上没有岁月的痕迹,但他的罪恶,他的衰老都体现在了画像上。嘴边的皱纹、受伤的血珠无一不在展现着本该出现在道林肉体上的一切。第三点、肉体与灵魂,道林和画像特别像把道林这个人分成了两个部分。完美的,年轻的的肉体是道林行走于世的躯壳,而被掩盖在紫色窗帘下的画像才是道林的灵魂(内心)。他的内心已经不是当初那个给予巴兹尔灵感的单纯的少年了。现在他的心里隐藏着很多罪恶,茜比尔的死、巴兹尔的死,还有很多其他人的罪恶,而其他人的罪恶是攥在他手里的把柄,他靠这些驱使别人帮助隐藏自己的罪恶。 被烧伤的孩子偏偏热爱烈火 巴兹尔在道林和亨利勋爵第一次见面是说过一句话“道林,到画台上去,别乱动,也不要听亨利勋爵说话,他把所有的朋友都带坏了,只有我例外。”曾经我可能对这句普通的话不以为然,毕竟它不优美,不那么富有哲理,看起来只是朋友之间的玩笑。可是后来你会发现巴兹尔的话应验了。最初的道林是一张白纸,干干净净没有一丝笔迹。而遇到亨利勋爵之后一切开始改变。他们两个从第一次见面就很投缘,后来亨利给了道林一本书,阅读之后亨利遇到了茜比尔,接下来就是悲剧的环节。我们不能道林的变化全部归罪于亨利,但是值得肯定的是道林的变化的确有亨利的影响。在后面的情节里道林与亨利越来越亲近,生活中已经很少见到巴兹尔的身影,甚至杀掉了巴兹尔。巴兹尔和亨利也像是道林的心灵与肉体。巴兹尔纯粹善良就像是最开始我们见到的那个美好的少年道林,而亨利就像是后来的道林,大肆谈论谋杀却丝毫不以为意。巴兹尔和画像是道林恐惧的人和物,看到巴兹尔道林就看到了曾经纯良的自己,看到了变化之后的带着皱纹和血珠的画像道林就看到了邪恶的自己。道林怀念曾经的自己,因为自己现在不是曾经的自己,所以他恐惧从而幻灭。道林害怕变化后的自己,他不希望自己是画像上的那个样子,因为不想所以毁灭。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三):“享乐”爵士的欲望游戏
人本有欲,世世皆然。
浮士德为追寻真理与魔鬼订立灵魂契约,《冰与火之歌》中七国追逐铁王座所象征的权力不惜手刃血亲,坎特伯雷堂内也不乏为了满足肉欲损毁性命的故事。伊壁鸠鲁曾将人所面临的欲望分为三类:自然且必需的欲望,如食欲;自然非必需的欲望,如性欲;非自然非必需的欲望,诸如对权力与社会地位的欲望。
王尔德在其作品《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探讨的便是第三者,“他的灵魂刚从隐蔽的暗角探出身来,欲望立即迎上前去。”这本书中,欲望如同一条河流,河的彼岸是年轻的、嘴唇如同玫瑰花瓣般俏丽香甜的道林·格雷,回不去的道林·格雷,而此岸是更为艳丽、社交场上更如鱼得水的道林·格雷爵士。罪恶的欲望之水是如何汇聚而成的,貌美的格雷如何一步步让双手沾染上来自地狱的硫磺味道,这一切源自于一幅神秘的肖像画。
千年前,古代君王们便为了永葆青春,永远享有权利,不断寻求炼金术师的帮助。这类有关永生的隐喻在诸多文学影视作品中出现,如信仰光之神的红袍祭司的项链,当她摘下宝石项链,年轻貌美的腰身一瞬间化为摧拉枯朽的老妪。或是抛却奇幻的底色,假若若干年后,只要往大脑内部植入一枚芯片,不费吹灰之力便可延年益寿,盗走时间,你愿意植入吗?
道林·格雷面临的便是这样一桩皮囊与灵魂的魔鬼交易。当时,格雷只有画家贝泽尔这一个朋友,他每天来到贝泽尔的画室中做肖像模特供其创作,这段纯粹真挚的友谊维持了许久,直到那幅画像的诞生摧毁了这一切。肖像成了格雷欲望的投射,“如果我能够永葆青春,而让这幅画像去变老,要什么我都给!”格雷嫉妒得发疯,肖像画凝滞了他的少年美貌,鲜红的嘴唇轮廓雅致,湛蓝的眼镜目光坦然,还长着一头金色的鬈发,眉宇间有一股叫人一下子就信得过的吸引力。当自己的容颜随着岁月流逝而长出一道道皱纹与斑点,肖像画却依旧如新,这怎能让人不唏嘘痛苦?
亨利勋爵的出现则是这桩魔鬼交易的催化剂,他善言诡辩,拿捏尺度,把作恶视作为实现美的必须手段,一步一步引诱道连·格雷渡过欲望河流,污浊了一身爵士华服。额头上的皱纹是迈向罪恶行径的印记,印记的源头指向西碧儿·韦恩的死。阅读过程中,将美好的事物撕裂正是小说的高潮所在。西碧儿·韦恩原本单纯可爱,诚如年轻的格雷,两人在剧场一见倾心,她唤他迷人王子,他称她为希腊戏剧里的维纳斯。青春的罗曼蒂克总是火花四溅,他们很快便私定终身。殊不知,火花可以点燃璀璨夺目的烟花,也可以是火灾弥漫前的警钟。
那晚,道连邀请贝泽尔与亨利来到剧院观赏他的未婚妻西碧儿的舞台剧,上演的是莎士比亚的经典话剧。大家翘首以盼西碧儿的绝妙演出,但“在我不懂得爱情的时候,我可以演爱情戏。现在爱情像火一样在我心中燃烧,我没法表演。”舞台上的念白宛如隔夜饭般冰冷乏味且黏牙,道连心中的朱莉叶也跌落神坛,裂开了神圣的面纱。亨利勋爵裹挟着动听而充满毒液的“打火石”,谆谆善诱着道连,没有艺术联结的爱情是平庸的,而平庸是罪恶的。道连无法忍受自己的未婚妻如此平凡,枯燥,没有一丝情面地指责西碧儿“损坏了艺术的高贵,甚至狡辩是爱情影响了艺术发挥。”西碧儿因此备受打击,摇摇欲碎的美妙爱情幻想破灭了,镜子破碎留下一地残片,幻想幻灭了则空余一具少女尸体。起初,道连得知西碧儿因其而死,也十分内疚,忏悔,但亨利勋爵又用他巧舌如簧的享乐主义哲学劝解了道连。“至少对你来说,她始终是一个梦,一个在莎剧中行踪飘忽、从而使之生色不少的幻影,一支使莎剧的音乐显得更加丰满、更加欢快的芦笛。她和现实生活刚一接触就搞得两败俱伤,于是她离开了人间。”多么妙的说辞,仿佛抹上了名为永别毒药的嘴唇,一击致命,成功的解救道连于道德束缚的牢笼。
与魔鬼的交易就此缔结。契约的标志是肖像画嘴角不经意勾起的一抹冷笑,残酷刺骨。其间,道连很少见亨利勋爵,总是悄悄在深夜,雇一辆马车,出入在游乐坊与声色犬马,载歌载舞的淫秽场所。纵欲,鸡奸,沉迷酒精,吸食大烟,能够让自己的快乐的事情,道连什么都想尝试。在白天,却仍旧文质彬彬的出席贵族阶层的聚餐宴会,掩饰自己的恶魔行径。到了最后,以至于他能够满不在乎地、甚至怀着病态的乐趣细细端详刻在皱纹累累的额上或簇聚在淫邪的厚嘴唇周围的丑恶线条。尽管他的灵魂从画布上逼问这他。有时道连自己也说不上:罪恶的烙印和年龄的标记究竟哪个更可怕。
在这场欲望的虚妄游戏中,亨利勋爵是绝无仅有的游戏高手,享乐主义谬论的集大成者。亨利勋爵像是王尔德对自身伦理价值体系的暗喻,世间的一切细节皆由享乐组成,艺术是一种病,爱情是一种幻想。亨利勋爵的魅力在于你很难想象,生活中能有这般的人,用看似饱含哲理的甜蜜话语围绕你,却是把你推向了罪恶的渊薮。他对于爱情、艺术、生命的观点不能说是全盘荒谬,但他凭借于此,引诱他人,自己占据了生命的旁观者位置。
故而,当道连·格雷选择刺破肖像,也毁灭了自身之时,亨利勋爵已然开始了下一场专属享乐主义者的欲望游戏。
https://mubu.com/doc/AXnV8N9HC0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四):道林格雷的三个奇迹
(书评含故事情节)
Nothing can cure the soul but the senses, just as nothing can cure the senses but the soul.
这是一个关于美的故事。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看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幕话剧。每一页文字,都化作强烈细致的画面,仿佛读者真的生活在19世纪,道林格雷的样子没有直接描写五官外貌形状大小,却让人觉得栩栩如生。王尔德的故事充满瑰丽和奇幻,却反映着现实的无奈,读下去越来越为主人公的幸福而幸福为主人公的不幸而不幸。
华丽的笔墨下,展开了两位贵族的谈话,而他们谈话的内容,正是本作的主人公——道林·格雷。格雷先生是个未成年的小伙子,但他的美和气质足以让所有人为之着迷,无辜纯洁的外貌,天真无暇的灵魂,没有人不会喜欢道林·格雷。画家也是一样,在一遍遍尝试将格雷画成他幻想中的场景后,他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画出了一幅完美的画作,这次的主角还是道林格雷,不同的是,这次的道林·格雷只是道林·格雷,正如本来的他,和他一样充满着美和迷人的诱惑力。
不同的是,画上的道林格雷可以享有永恒的美丽,而现实中的道林·格雷只能等待时间把属于他的最美好的容貌偷走。道林格雷为这不公伤心不已,甚至冲动中以灵魂为代价许下了互换容貌的愿望。
虽然激动,但是年轻的格雷先生还是在生活中慢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他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女孩,年轻的茜比尔。茜比尔是一位演员,她的美貌和绝佳的演技深深的打动了格雷。格雷幸福而甜蜜的邀请朋友们去看他心上人的表演,然而却因为茜比尔对格雷动了真心而遗失了演技的天赋。在格雷绝情的分手中,17岁的茜比尔自杀了。
茜比尔的死,是一切失控的开端,道林开始堕落,似乎他的灵魂只是为了邪恶而存在,他害人堕落,让贵族们落魄,让高尚的人变得猥琐。故事的高潮里,他亲手杀害了画家巴兹尔,并逼迫坎贝尔帮他毁尸灭迹,导致坎贝尔迫于良心自杀,间接杀害了前来找他复仇的茜比尔的哥哥。
在格雷的震惊和疯狂的挽回中,道林·格雷也迎来了他的结局——死亡。
道林·格雷的覆灭,从一开始便注定了。正如亨利勋爵所说“美是奇迹中的奇迹。只有浅薄之士才不会以貌取人”纵观全书,我认为道林格雷身上有着三场奇迹,
第一个奇迹,是造物主所赐予他的美貌,是他无忧年纪里金色的头发和蓝色的双眸留下的美的传奇。第二个奇迹,是巴兹尔的画作,因为他的无尽热爱,他把格雷的美毫无保留的呈现在了画布上,创造了第二个道林·格雷。无论是道林格雷的美貌,还是画作的完美,我都愿称之为艺术。而艺术本身是没有善恶的,创造艺术的作者,也并不想用艺术去证明什么,艺术反映的是观众,给艺术意义的,是观众。道林·格雷和他画像的这一场疯狂的覆灭,绝不是因为艺术本身就是邪恶的。是亨利勋爵告诉他正如只有感官能治愈灵魂,只有灵魂能治愈感官;是亨利勋爵在庭院中告知格雷他的美最终会褪色;也是亨利勋爵在茜比尔死后让格雷自我欺骗不去面对过错。如今来看,道林·格雷在走向恐惧、不安、邪恶的道路上,每一步都有亨利勋爵的身影从中影响。是亨利勋爵这位观众,给了道林·格雷人生意义。可恶的是,亨利勋爵只会是一位观众,他完全不懂道林·格雷的痛苦,他一边奉承他的美貌,一遍提醒道林美会被夺走,一边赞叹艺术,一边感慨虚伪,他把迷幻和虚假当做真实,把放荡和不忠当做爱情,他唾弃浪漫,他反对道林所说的一切,在他身边不停扎下怀疑的种子,凭借看似充满智慧的发言,引导道林,迷惑道林。在道林为自己的邪恶感到痛苦想要赎罪时,与巴兹尔的恳求相反,他告诉道林:你的救赎都是自私的伪善罢了。
亨利可恶吗?可恶。这样的人常见吗?常见。
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是亨利勋爵。我们对待别人的生活就想像对待道林格雷,像是对待一件艺术品,我们是观众,是旁观者,是评论者,是引导者,反正我们从不是亲历者。我们站在舞台外面,对生活大加评判,自以为是的给出一些人生哲理,哪怕我们从为经历过相同的事情。正因亨利勋爵从没拥有过道林格雷的美貌,他才能冷静甚至残酷的告诉道林格雷美会消失。
亨利勋爵是很可恶,但我想,他也是可怜的。他没有拥有过道林格雷的美貌,不曾拥有巴兹尔的天分,他从没可能获得完美,就唾弃浪漫和完美,他没品尝过永恒,就斥责一切以永恒为前提的誓言。美的奇迹,从没降临到他身上,他只是个不断输出空有其表言论的普通人。
道林格雷迷失了,迷失在亨利勋爵们的评价里,他追求永恒的美,当他发现可以不为过错和时间埋单后,更是变本加厉,他自我欺骗,把所有罪恶都隐藏起来,仇恨巴兹尔,只顾着追求表面的美。他舍弃了,属于他的第三个奇迹。
第三个奇迹其实最为奇妙,最为神秘,也被赐给每个人——衰退。美不应该只是一时的绽放,美应该承认花朵的凋谢,月亮的残缺,美应该是享受时间流逝的过程,拥抱老去的自己。如果道林曾早点醒悟,他可以承认自己的过错,不为弥补,只是承认这是自己的一部分,从而去寻找新的人生意义。可惜他没有,他的无知让他放弃了这第三个奇迹,只能以最丑陋的样貌毁灭。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五):世人都是自愿走向祭坛的
王尔德真的是很刻薄了,让人不由觉得他活着的时候应该是一个多么讨人厌的狂妄的家伙。借由亨利勋爵的口说的那些话,似乎把这个世界上“挖苦”两个字所能做的一切恶毒的勾当,都做了个齐整,又好像撕裂了所有“明媚”的修饰然后把虚伪的伤口翻出来布陈于天下。
或许是因为他好看又有才华,于是可以冷漠的说出那样的话,譬如平庸之辈才会得到好人缘之类。托某小说的福,大家现在都会说情深不寿、过慧易折,如果王尔德听到了这样的句子,我想他应该不会得意的吧。他一定会觉得被庸俗的人模仿去了的辞藻,应该已经被炽天使诅咒,活该要下去地狱。
但是如果以睿智的五官来换取美与浪漫,或凭借华丽的皮囊而放弃深沉与洞察,是否就会得到某种平衡,而让人生不至于走到某个极端失去了和谐?亦或是凭借祈祷或者交易,牺牲某些世俗的看起来没有什么用处的东西,来换取另外一些福祉,就能够争取到了某个程度上的平衡?
中国人擅长说,有得必有失,它的常见语境大约都是无可奈何的状况。于是以此来表达自己最后的虚张声势,那是一种明明已经看到了结果偏偏还要做困兽之斗然后拼尽全力后才发现自己的结局和命运注定的样子丝毫不差而放的狠话——是的,大多数情况下,狠话都是不中用的,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喜欢撂下一句狠话,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活人之气,然后抱着青山依旧在的心思,落荒而逃。
可是如果真的可以用某些没有什么用处的东西,来换得另外的福祉,改变既定的命运,想来即便对面的人是撒旦,也会不顾一切的想要促成这样的交易。
这就是王尔德刻薄的地方。当一幅画能够代替画中人衰老这样的诱惑摆在这里,谁能够抗拒其巨大的魔力呢?可是但凡脑筋清楚的人就应当可以想到,这种稳赚不赔的买卖,对方是被放逐的天使,怎么可能毫无代价可言?况且还有亨利勋爵这样一个充满了智慧和锐利的人的存在,必然会在千钧一发的时候就力挽狂澜,避免悲剧的发生。
但王尔德真是刻薄,因为道林·格雷根本就没有搞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是的,他只是稍微的想了一想,事情就发生了。而让撒旦趁虚而入的心魔,恰恰是被脑筋好的不得了的亨利勋爵唤醒的。
是的,就是他,让道林·格雷无论如何都不能陷入世俗的情感,都不应该损毁自己的美貌,都不可以受到平庸世界的牵扯。他应该活在正常的时间线之外,只是美丽着天真着纯粹着。亨利勋爵是否言者无心?还是刻意的用他充满了智慧光芒的世俗道理忽悠了单纯不问世事的道林·格雷,于是后者便对这种虚妄的定位信以为真,而萌生了无端的恐惧,对时光流逝的恐惧,对衰老丑陋的恐惧——所以,他发了一句牢骚。
中国人还有一句古话,东西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讲。谁都没有料到,美少年的一句牢骚,启动了他和魔鬼的交易。于是灵魂的痕迹从肉身抽离,时间也不再对五官产生影响。道林·格雷的少年光芒,停留在那一个六月,静止在那一个六月。
如果说一开始,道林·格雷就知道自己将要付出如此可怕的代价,他是否还会假装无意的发那一句牢骚吗?他还会任性的说“太悲哀了!我会变老,变成一个可怕的丑八怪。但这幅画却能青春永驻,会永远停留在六月这个特殊的日子……要是能够反过来就好了”吗?
或许在生命的尽头,他憎恨自己的“毫无变化”,但是对于单纯的美少年而言,他一定还是会那样做的。是的。这就是现实的悲哀与讨厌之处,无论人们怎样假装早知今日一定不会有当初,可是纵然时光倒流,也一定会做出同样的决定——因为,那就是命运的轨迹,早已注定的。
所以,王尔德真的是很刻薄了。他用这个世界上最浪漫的语汇,讲述着最残忍的事实,然后让所有梦幻的桥段,都被捆绑在煤气灯下的石阶路上,没有一点点小说或者童话应该有的样子。
难道不是吗?道林·格雷既然在不知情的状况下,和撒旦做了灵魂的交易,他就应该彻底的冷漠,不论是对谁,都不屑于一点点的虚与委蛇。因为他美的炫目以及毫无瑕疵,这就让他可以有恃无恐的任意妄为。既然他已经在不知情的状况和撒旦做了交易,他的灵魂就应该被困在画像里失去知觉。
可是王尔德却给了他清醒的恐惧,从一开始,从那个美丽的演员失去了艺术的灵感的那个刹那开始,道林·格雷就已经清醒的发现,自己将要面对怎样狰狞的现实。
没错,镜子里日积月累的变化是不会让人有触目惊心的惶恐,但是静态画像里细微的差异都会因为强烈的视觉暴击而让人感觉到灵魂的震颤。况且,我们的主人公还是一个年少又单纯且不谙世事的美少年。
那是比纳咯索斯更让人觉得发抖的故事。毕竟,最后成为水仙花的美少年,不过是因为失去了爱的能力而自溺。可是道林·格雷既拥有超越世俗的美丽,却还被世俗的情感所捆绑——甚至,他的矛盾,在他的画像里被加重了墨彩而更显可怖。
甚至,道林·格雷一直都是清醒的。他知道自己脱离正常人生所带来的毁灭性结局会是怎样的妖畜,他也知道当偶尔苏醒的善念不过是虚情假意的表达该是怎样的荒诞,他更知道被画像困囿的灵魂和本不需要承担的衰老远远超出了自己神经可以承受的范围。
而亨利勋爵,他还在表达着自己对这种状况的羡慕——或许只是随口说说,或许只是言者无心。
那么到底是道林·格雷毁了那幅肖像,还是那幅肖像毁了道林·格雷?
答案看起来呼之欲出,因为他最终选择购买遗忘、借由虚妄的感官企图拯救灵魂。他最后竟然发现了丑陋的可爱,并且不由自主的开始羡慕真实的人生。于是他忽然就变得聪明了起来,最终就像亨利勋爵说过的那样,任凭智慧的脑筋毁掉了五官的和谐。
聪明人尤其让人讨厌且妒忌,如果还长得好看,必须人神共愤了。亨利勋爵似乎表达过这样的意思。道林·格雷似乎认同了这样的意思。
或者说,道林·格雷一直都知道,放在祭坛上的自己,所毁掉的一切,都不过是“自以为”无关紧要的一切——是的,每个人沦为祭品的时候,脑筋都是很清楚的。他们清楚的知道,想要获得本不该属于自己命运轨道的东西,就必然要付出百千倍的代价。
但他们还是自愿走向祭坛,以一种视死如归的背影。
王尔德是真的很刻薄了。他不但借聪明的亨利勋爵的口,说出了太多真实的世俗,也借单纯的道林·格雷的自我毁灭,表达了更多可爱的丑陋。在混乱不堪的现实里,任凭黑色的想象力完成了全部逻辑的填充。
最后,一切都归结于十九世纪的悲哀——泛滥而最终枯竭的同情心。
以及“但凡是人们绝对肯定的,那就绝不是真的”这样的结论。
信仰的致命之处便在于此,这也是浪漫给我们的教训。
更是王尔德冷漠的嘲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