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真年代》是一本由[美] 伊迪丝·华顿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纯真年代》读后感(一):纯真年代
梅更适合当妻子,是那个时代各种规矩礼仪各种条条框框的产物,艾伦更是...女人吧…纽兰和梅在一起,是婚姻,门当户对,但纽兰会永远束缚在按部就班、波澜不惊的浮华生活中,而他跟艾伦,这就是情人的感觉吧,但也只能止步于此了,他们被各自的命运束缚,中间隔着现实的围栏。其实我觉得他们都不算了解对方,这故事里所有人都不真正了解彼此,他们的交流是肤浅的。但是可能就因为这种模糊朦胧中带一些清晰的感觉,让纽兰和艾伦互相吸引,如果艾伦不坚持让两人分开,那可能他们之间的感情就不一样了呢,距离产生美吧
《纯真年代》读后感(二):评《纯真年代》
太像红楼梦了。女一都是父母双亡,超凡脱俗,思想独立。女二都是因循守旧,德行兼备,不乏宽厚,却缺少对灵魂的关怀。男主都是相同的聪明的头脑与美好的心灵的结合,向往新知,富有同情,想要向家族旧制发起挑战却最终妥协。
通过这部小说了解了贵族的亲缘关系,果然是像高晓松说的,整个欧洲大陆的贵族家庭都是近亲结婚。
原来在19世纪纽约对自己的文化和社交都还如此不自信,认为巴黎才是有趣的、开放的、丰富的。果然是像朱青生上课讲到的,19世纪世界文化的中心在巴黎,20世纪才到纽约,1998年以后是北京………^_^
锦衣玉食,荣华富贵固然能让物质世界充实,但是天生能够得到这些的贵族,也不过如此。容易在享乐、社交、交易中虚度,能让人的一生充满价值的,还是通过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能有所作为、有所追求、有所改变。
《纯真年代》读后感(三):直视蛇发女妖
我真的很喜欢这个故事,也深深知道它有不足,比如艾伦和纽兰的感情爆发来的铺垫不够(仅凭一次谈话就一眼万年有点单薄),对梅的角色处理有遗憾瑕疵。但是这都无法阻止我喜欢它。你知道,我真的找到当时看《半生缘》的感觉(我最喜欢的张爱玲的作品,也是我读的第一部张的作品,后来读了很多,但都不觉得比得上它,那种没有炫技的质朴又深刻的文字之下的痛苦和讽刺)。纯真年代并不纯真,是粉饰的假象,是蛇发女妖的面纱,歌舞升平的台子建在干涸疲惫的地基上,埋葬牺牲者的破碎,要所有人在上面演一部无事发生的典雅日常。半生缘里顾家其实也是,“体面”生活背后是曼璐的绝望。曼桢和梅这样熟视无睹,不染的天真得让人觉得气愤,恨铁不成钢又怜惜的女孩有错么?她们只是习惯如此。当有人被迫睁开了眼,有人想要挣脱,总需要付出勇气和代价。艾伦遭受了,超越了,而翠芝和曼璐的像终究朽在了旧框里,纽兰跟世均一样,藏住年轻的梦老去。纽兰的延宕,结尾纽兰的止步,都是他这匹不幸又幸运的不伦不类的骡子的挣扎和妥协,温柔又热烈,圆满又无可奈何。
《纯真年代》读后感(四):纯真年代??
纯真年代无疑是对时代的讽刺,在上层阶级的概念中,礼数、排场、规矩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而这一切更是远远超过了人情、亲情,艾伦则代表着对礼数的冲破,对规矩的冲击,但是她想做的只不过是要与貌合神离的丈夫离婚,以此看来这样的纯真年代近乎笑话。
书中的故事线主要围绕艾伦、阿切尔、和梅,对于阿切尔来说,梅是白月光,代表着“品味”、“得体”,是所有人中最适合阿切尔的那一个,也能满足阿切尔所需要的虚荣心,而艾伦则是朱砂痣(再一次感叹张爱玲的透彻理解),一个想与丈夫离婚把握自己命运的有思想的女性。以我的角度,阿切尔是无论如何配不上艾伦的,他不过是比普通人多了一些对随波逐流的警觉,多了一些不丧失个体必然性的意识,从他一开始对于与梅的结合就有虚荣心作祟,他自身也对“品味”、“得体”有着致命的尊崇,在与梅婚后想与艾伦私奔时又巧舌如簧的自觉艾伦和他与其他偷情的男女是不同的,不需听从任何的裁决,艾伦绝望而清醒的指出对任何私奔的男女来说无论去天涯海角都仍会有道德的压力。在有棱角但善良,有上流社会的体面更不失人性的艾伦面前,我眼中的阿切尔更加矮小,当然大多男人做决定时都是只遵从一时的冲动,但他们想起责任的时候,又会把错误推卸给女人。(所以,做一个理智的女人吧!)
看到豆瓣有评论说最后反转又反转,其实这样的命题最终不外于艾伦与阿切尔的结合与否两个选项,但就如文中所述“万千原子都在同一个平面上旋转——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万花筒中,某个人的过去有算得了什么?”,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抗争,看到了前进。
《纯真年代》读后感(五):Innocence?
前半部分只觉得沉闷,进展缓慢,情节又有些压抑。所谓上流社会,不过就是一帮守旧的人用一堆条条框框束缚起来的空间,外面的人轻易进不来,神秘让人误会成高贵,在圈子里的人,如果自我陶醉昏昏沉沉度日也就罢了,可男主偏偏是个有思想的人,让他每日面对着这些自以为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人,他唯一渴望的就是自由。
直到他遇到了女主,埃伦,一个婚姻失败回到家乡的女人。两个自由的灵魂明明感受到了对方,但他们都要面对所谓家族的评价,社会的指责,总在刚刚下定决心后,又被打回原地。最后,埃伦为了保护无辜的梅,选择离开男主,离开美国,去欧洲独立生活。
只是我会忍不住想,为什么明明相爱却不在一起呢?在婚礼前已经察觉到爱上了别人,却没有勇气对未婚妻对两个家族宣布取消婚约。曾经以为自己爱的是梅,喜欢她纯真可爱美丽,后来发现她只是其它贵妇的年轻版,无趣无味没有独立思想,为什么不勇敢离开呢?读的过程中总会忍不住想月亮与六便士里的原银行家查尔斯,一旦决定离开就那么决绝,放下家人放下优渥的生活。但我更相信,为自己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一往无前的,为爱情做这样的决定是存在风险的。
在读之前,我预想梅会是一个像梅兰妮一样善良温柔到完美的女人,然而,梅还是一个有着自己小心思的女人,她既不独立也不伟大,她的生活圈子小小的,对人生也没有志向,唯一要做的就是和丈夫过着平稳的生活。当她察觉到丈夫心思的浮动时,也会用手动刺激埃伦的离开。她有错吗?她没有错。她追求的并不是充满爱情的生活,她成功了,一生平淡平静,但能谈得上幸福吗?没有人知道。
《纯真年代》读后感(六):读万卷书计划:22.纯真年代
这是一本故事情节不太波澜起伏的小说,喜欢矛盾冲突激烈的读者(比如说我)很容易中途放弃 所幸熬过前二十章后,反转还比较多
作者出身于美国上流社会,描绘衣香鬓影等细节十分得心应手 像是在做一方精致的绣帕,一针一线都是细密的针脚
主要内容并不像《百年孤独》那样复杂,中心人物有三个:出身上流社会的男主人公纽兰,与其门当户对的未婚妻梅,以及纽兰心中的“白月光”:梅的表姐艾伦 没遇见艾伦之前,纽兰很喜欢梅,一度因为婚期不能提前而郁郁寡欢 在外人看来,这对金童玉女显然是符合上流社会标准的产物 然而,私自离开不尽人意的丈夫,离经叛道的艾伦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将纽兰此生的爱情都吸入了漩涡
题目为什么是“纯真年代?”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会因人生阅历的不同而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它可以是少年意气风发时,爱一个不能在一起的人 还可以是繁文缛节和循规蹈矩堆积起来的表面纯真 当时只道是寻常
私底下认为,作者很偏爱艾伦,这位上流社会的黑马很有个人魅力 见惯了未婚妻那样的标准淑女的纽兰很难不被艾伦所吸引 甚至在结婚之后,他都有想要梅去世的可怕想法 这一切在梅宣告怀孕后回归了风平浪静 比起令贵族阶级嗤之以鼻的波福特,纽兰并不是敢于追求和给予他人幸福的人 若干年后,儿子也有了自己的“艾伦”,比起父亲,他更有勇气和责任心给自己所爱的人幸福
伊迪丝华顿出身于上流社会,同曹雪芹一样,他们描绘上流社会奢侈的生活和礼节得心应手 作者让十九世纪美国贵族们的形象和生活跃然纸上 在精雕细琢的描绘下,是看似风平浪静的海面下深不见底的黑暗 思想被禁锢的人们却讽刺性地在“纯真年代”中维持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规矩生活 纯真即是不谙世事的也是软弱无力的
《纯真年代》读后感(七):重来,写点没用的东西
军训时候看的。
【分割线】
初识《纯真年代》这本小说,是在初中读《饰琳琅》的时候。即使现在,我已经不记得那篇文章到底说了些什么,但其最后的一句点评,我却记忆犹新:“唯有在远离了纯真之后,我们方才能够读懂纯真年代。”
何出此言?读完之后,倒觉得如此评价,似是为了理解题目而去刻意拆解,显得穿凿了些。不妨简单来说,这本爱情小说,探讨的仍是“所欲不得”,这个无比简单、却究竟无解的问题。
纵观全书,会有这样有趣的发现:男女主角围绕爱情、互诉衷肠的部分,篇幅不多,取而代之,占据了故事半壁江山的,是对当时纽约社交场的还原。想必作者确实是那一特定时期下,纽约社交界的参与者之一吧。否则,又怎能以如此细腻笔触,描摹那初入社交场的女子身上,一袭象征着纯净无瑕的白色衣裙。又怎能用故作不以为意的口吻,道出那故作姿态的守旧一辈,是如何以邀请礼函、鲜花提篮,驯化试图加入小圈子里的人们,抹去他们的个性所在。
尽管有关名门望族的描写,以及人物名字的堆砌,乍一看来有些乏味。不过,这样安排却也不是没有道理。甚至可说,作为小说主线的爱情故事本身,亦是在为衬托那个奉扬含蓄委婉、人人心照不宣的时代而服务着。
“你们从来不叫对方做任何事,对不对?你们也从来不告诉对方任何事。你们只是坐着观察对方,猜测对方的心思。简直就像聋哑人福利院!”
放在结尾,这段话所评判的对象,可以从书里延拓至书外的我们。太多时候,我们强调揣测彼此心意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坦诚相待,其实更利于你我。麦琪的礼物固然美好,可是,终极的幸福就必然要以缺憾和自我感动为装饰,才能熠熠生辉吗?
不知觉间开始了偏题,但这也正是这本书魅力所在:它不再仅仅是一本爱情小说,《纯真年代》,关乎理解与真诚。
以上。
《纯真年代》读后感(八):那个时代远去了,但有些故事从未远离
《纯真年代》,已读完。 作者:伊迪丝·华顿 译者:吴其尧 2020.07.20-2020.08.01 读完这本书去看序时,兀得想起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同是20世纪20年代的作品,在消费主义浪潮风起云涌之下,菲茨杰拉德和伊迪丝·华顿都在追怀过去。然而有所不同的是,菲茨杰拉德是借盖茨比的悲剧宣泄了“美国梦”的幻灭,他梦想着终有一天会“被不断向后推,被推入过去”;而伊迪丝·华顿却想在追忆精雕细琢的老日子中告诉世人这是一代代循环往复的故事,它从未因时代的更迭而远离。 《纯真时代》的书名是来源于乔治亚·雷诺丝的一幅画作。而究其内里,这是否形容了那个逝去的纽约贵族时代?是否反讽了被看似纯洁无瑕、至高无上的道德封锁着的败絮其中?又是否体现了纽兰·阿切尔仅因责任才稳定度过的家庭生活与充斥着激情但始终惧怕面对的复杂隐秘情感的对比?总之,设若读罢此书,“纯真年代”这个词就有了远多余字面上的思考,且会觉得以此为书名再好不过。 这本书的情节内容并不复杂,甚至有些沉湎于爱情故事的老套,但因本是出身贵族,又亲尝过上层贵族家庭生活的苦闷,所以伊迪丝·华顿写出的文字格外真实,对细节的刻画亦非常精致,使文本处处流露着19世纪的贵族生活气息。那本是一个人人都要将道德视为至高无上的准则、个人就应为团体利益牺牲的年代,这更成为了纽约上流社会的规矩。所以当艾伦要与风流丈夫离婚时,人们是多么惊愕与责怪;当纽兰·阿切尔不可救药地爱上艾伦时,又是多么懦弱与挣扎。但设若他不在那个年代,这份情感会存活吗?恐怕也未必,因为自古以来,婚姻始终是维系社会稳定的纽带,在人类发展中,它比爱情重要得多。无论哪个时代,婚姻的责任与羁绊,都让很多想要萌发爱情的灵魂胎死腹中,亦使很多舍命追逐激情的人们不得安宁。因此,作者早就说这是一个“一代代重复的故事”。 抛却一切道德审判,我欣赏艾伦。伊迪丝·华顿说她“大约已经掌握了坦然面对一切的艺术”,说她“如此安静、如此镇定、如此自然,显然已摆脱了所有常规”,说她是多么的“与众不同”。这个外国女人的魅力势不可挡,她更比阿切尔勇敢洒脱得多。她成熟地意识到她和阿切尔“只有远隔天涯才能近在咫尺”,她在得知梅怀孕后就去了远方,再也没有回来。她走了,阿切尔错失了他的“生命之花”,再无勇气把她追回来。
《纯真年代》读后感(九):差距
即使开放包容如纽约,却由华顿夫人谱下一曲如此真实又如此苍凉的时代悲歌。
不论命运,不论人生,不论遭遇,过往的每个时代都有观念的枷锁,要挣脱世俗的偏见与束缚,是要有怎样的勇气毅力与决心。
而这样的勇气却并没有赋予在新旧两端苦苦挣扎的纽兰,或许因为青春的特质,年轻时代的纽兰对于新事物的接受与欣赏,对精神生活的向往让人们忽略了其苍老的灵魂,但时间会将灵魂的卷轴慢慢展开,在一次次的挣扎与妥协中,生命的价值渐渐流逝,非其无所念,非其无所识,没有行动力是纽兰人生最大的短板,一次次的幻想,一次次的等待,一次次的自我欺骗,最终也没有踏上心灵的阶梯,在人生虚妄的成就与安稳中灵魂一点点老去,生命之门犹如明戈特老夫人家的地下墓室一样一扇一扇的关闭。而重重包围之中,呼吸都成为循环的程序。“有些人活着,却如同死去。”——“曾经梦想成为一个非凡的冷血男儿,现实中却如此渺小可悲..."
将其归结于命运吗?如前所述,过往的每个时代都有观念的枷锁,生于上流社会又饱览群书的纽兰怎会不明白其中的法则,然而,明白又能怎样?纽兰的沉静并非历经世事过后的沉静,似乎是天生的性格使然,而庞大的家族体系,老纽约固有的偏见与狭隘如同一座座大山压在这个意志本就不坚定的人身上,还能指望什么?指望他有朝一日意气奋发突然变得果决勇敢吗?同样生于上流社会的华顿夫人怕是没有看清人物性格上带有的天生缺陷,并非命运选择了纽兰,而是纽兰选择了其命运。
呜呼哀哉! 可悲的是这部小说并不过时,尽管历史不断的“前进”——如果重复也算是一种动力——我们仍然处于偏见与束缚的枷锁之中,人们整日讨论的仍然是别人家的事情,一百多年过去了,固有的观念仍然顽强的生长而不见衰退,流言在这个时代仍然足以毁灭一个人——如果他同纽兰一般无助——虚伪的团结与泛着寒光的情感仍然如明戈特家的大宅一样屹立不倒。充满艺术与学术之乐的生活仍然离我们很远很远,而我们在现实面前却一再不停的畏缩,并觉得自己早已过时,力不从心。
华顿夫人说:今天的人们太忙碌——忙于各种改革和”运动“,忙于各种风潮,崇拜和无聊活动——再没有工夫理会领居家的事情。万千原子都在同一个平面上旋转——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万花筒中,某个人的过去又算得了什么?
我想,这就是我们与纯真年代的差距吧。
《纯真年代》读后感(十):《纯真年代》:所谓纯真,亦是无罪
如果只看梗概的话,伊迪丝·华顿的这部经典作品《纯真年代》,其实不过是一个再俗套不过的三角恋故事——里面有一个单纯的小姑娘,一个优雅的贵妇人,再加上摇摆不定的、善良但执意的男青年。故事里的人们就像是没有别的事情可做似的,整日只知道谈恋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个故事终究是很沉闷的,毕竟爱情,不像风起云涌的时代纷争,也不像恩怨情仇充斥的家族游戏。有的时候,很多东西都只有在不经意间表露,回过神来却木已成舟,一切都来不及挽回。
把这样的微妙容纳进字里行间,让足够耐心的读者欣赏到这样一个“典型故事”的百转千回,单凭这一点,伊迪丝·华顿便足以称得上是完成了一项卓越的工作。但另一方面,《纯真年代》其实还有更多层次的表达,比如从根本上看,这其实是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
20世纪初的美国上流社会,人们努力沿袭着旧大陆的礼俗,但年轻人却已经有了额外的选择。从这一点上讲,男青年阿切尔所面对的两个女孩,一个是心思缜密、依赖传统的“乖乖女”,另一个其实是追求自由、有勇气打破枷锁的“新女性”——两个女孩自己,其实已经选好了自己的生存模式。她们其实都很坚定,因而摇摆不定的,其实只有阿切尔。不过既然如此,结局其实已经昭然若揭——爱情里其实并不存在选择,要选的只是“和谁结婚”,而婚姻既然只是一层关系,一种传统,那么它必然,也理应属于更看重它的人。这里面依旧不存在对与错——人人为之付出的,也正是他们一开始就想要的。
所以根本上,《纯真年代》其实是一个无比真实的“皆大欢喜”故事——现实圆满,可幻想中仍是留有遗憾的。阿切尔有多少时间来哀叹缅怀呢?时间其实并不多。小说的结尾,他的儿子已然登场,而他对于“父母爱情”必然是困惑不解的。“你们也从来不告诉对方任何事。你们只是作者观察对方,猜测对方的心思。简直就像聋哑人福利院!我敢打赌,你们这代人都知道彼此心里的秘密,而我们却连了解自己的时间都没有。”当年可以抛弃一切追逐爱情的青年人,面对时间的无情,大概也只能经受如此的尴尬了。
至于“纯真年代”的达成,其实也不过是人人都把秘密藏进心里,彼此默契罢了。可它终究因为一切都未被戳破,而显得分外朦胧美好。不知是谁最开始将英文原名“The Age of Innocence”中的“Innocence”译作了“纯真”,从词语本身,它还有“清白”、“无罪”之意。译作“纯真”当然十分贴近原著的气质,不过在这个故事里,“纯真”与“无罪”其实都是一回事。倘若疯狂与背弃都沉默不语,华彩之下,一切都自然始终纯净、美好、无懈可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