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海昏侯刘贺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4-16 01:03: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海昏侯刘贺读后感1000字

  《海昏侯刘贺》是一本由辛德勇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昏侯刘贺》读后感(一):当一般历史读物,挺好

  这本书与其说是对刘贺的研究,不如说是对武帝至昭宣间人物关系、政治时局和昌邑、海昏一带地理交通的介绍,与《制造汉武帝》多有重复之处,但远不如那本论述精彩,亦不如辛的论文集探讨深入,恐怕是传世文献里刘贺的材料太少的缘故,只好东拉西扯、敷衍成文,成此无米之炊。不过本书行文明白晓畅,无关学术,可资消遣。

  《海昏侯刘贺》读后感(二):文献功底很深厚

  2017年第一本书。

  真是不得不说辛老师的文献学功底相当深厚。

  这本书海昏侯不是主角,反倒是对前前后后的人物做了很多的铺垫,主要也是海昏侯实在是材料少一些,需要旁敲侧击。但是诸多的推论,足见其文献功底。没有文献学作支撑,不管是历史学还是古代文学都是做不下去的。

  我点赞,更多的是点赞辛老师的精神。在海昏侯墓发掘的时候,又是孔子身份得到了新证据,又是《论语》得到了散佚的篇章。满满的浮躁,辛老师一直在微博不断地写文章抨击这些,用心还是良苦的,立论也甚是公允,这也是一个学者应有的气度。

  扣了一颗星的原因还是急就章,很多也是微博发过的,瑕不掩瑜但是也不代表着没瑕。辛老师最近出书颇多。

  《海昏侯刘贺》读后感(三):想象的美好落地

  缘起:去岁冬读韩茂莉先生的《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中间引用了很多辛德勇先生的研究成果,好一对燕园学术伉俪。本打算首读辛德勇的书当选《历史的空间和空间的历史》,与韩先生的作品做一个呼应。没曾想辛先生追了把热点,将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墓主人作为研究重点,2016年就有了第一步有关海昏侯及其时代的学术研究专著。读者有福了,幸甚!

  《海昏侯刘贺》读后感(四):不是说海昏侯墓,而是讲了些对海昏侯的思考

  由于刚看了海昏侯墓特展,而且又是作者这两天到这边来宣传,于是就去图书馆看了一下这本书。

  如果对于《汉书》和海昏侯墓的纪录片,比较熟悉的读者,我可以说,大概半个小时内肯定能看完!因为里头的内容其实并不多,大量引用过去的文献,对于很多考古出土的文物并没有展开很深入的探讨。

  正如书本封面所说的介绍,主要卖点在于:第一本,说海昏侯出版的书籍。重点还是在”第一本”,也就是说,不是很求精,而是抢先,或者叫“抢鲜”。主要内容还是围绕着从祖父汉武帝到刘贺一生的文献综述。其实主要就是下面一张图的人物关系和故事:

  《海昏侯刘贺》读后感(五):放个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DYwMzkxMg==&mid=2650366933&idx=1&sn=150ff5f3da7f5a8afe73d27440dded57&scene=2&srcid=0418VUeP5CvR5Vm1Lan9dp0E&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海昏侯刘贺》读后感(六):基于文献学研究的刘贺

  这本书半年前就读完了,一直放在案头,今晚总算把书评补上了。辛德勇出品,必定精品,这学识功底还是没话讲的,这本书尽管在题材上蹭了一个热点“海昏侯墓被考古发现”,但实际内容都是基于文献学,这也符合辛德勇的基本理念:传世文献,尤其是正史,才是信息量最大可信度最高的,考古发现是丰富和完善历史文献所复原的历史面貌。辛德勇是目前在世的历史学家里对文献的挖掘能力最强的,这种挖掘能力并不只是建立在训诂学和海量资料的掌握上,在数字化的今天,任何人都可以借助IT工具对所有资料进行检索,而是建立在对文献的深入理解和洞察力的基础上,能够把隐藏在文献各处的信息串通起来,互相校验,去伪存真,建立完整的逻辑链。海昏侯刘贺这个做了27天皇帝的倒霉蛋,既是汉武帝故事的一部分,也是霍光故事的一部分,他自己的故事其实乏善可陈,只是一不小心成为了历史事件中的一个道具,真相很清晰,并没有什么有疑惑的地方,更不存在考古新发现对历史的颠覆。这个事件中唯一惨烈的场景就200多个昌邑故臣被拖到街上处斩的时候,刘贺进了一次长安,带来的结果就是身边的人死亡殆尽,改封海昏侯守着那堆黄金死去,直到2000多年后被发现,故事和现实终于又合二为一了。

  《海昏侯刘贺》读后感(七):从作者说到学术

  我对作者及其许多理科思维色彩浓厚的观念并没有太多好感。 不过要承认的是,他的书读得是很好的,对读书的很多看法也是很好的。 更可贵的是,他在积淀了深厚的功底之后,能够喷涌出可读性强的历史作品。 实际上站在前沿叙述历史是极其需要功底的,可能有些学者发文无数,也写不好叙述史学。 但叙述才是史学本身啊。 我知道很多学者,对于丹只要畅销书作者抱着鄙夷的心态。 可问题在于,专业的人士究竟有没有能力去占据广阔的市场,掌握文化的话语权呢? 所以我倒希望中国的文史学界能有更多辛德勇这样的人站出来,真正去维护文化消费的阵地。 中国需要他们。 我们不需要那么多象牙塔里自娱自乐自以为是的喷子。 最后,作者的逻辑和文笔都是较好的。很多文史学者本身极其偏科,尤其是学历史的,说句不好听的,百无一用而后在中国古代史的领域死读书,缺乏基本的逻辑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我不太相信历史学研究真的就能这么“笨功夫”化。实际上优秀的史学家毫无例外都是罕见的天才。 有些学者,自己写都写不伸展,我不愿意相信他们能读懂别人尤其是古人的东西。 而后在现行体制下,劣币驱逐良币,学术就是这样被“勤勤恳恳”的学者败坏了的。 因此如果更多辛德勇这样的人能涌现出来,可以说将是制度环境的胜利。

  《海昏侯刘贺》读后感(八):海昏侯刘贺

  这是个做了27天天子的倒霉侯爷,生前不见得多风光,死后却因为保存完好的墓葬以及及其丰富的陪葬品走到大众眼前,从2011年海昏侯墓被发现,到2015年海昏侯考古被列为国家重点考古项目,叙述海昏侯生平的书也大量涌现。本书也应属于此类范畴吧,也是难为作者,27天的天子,史书上的记载相信也不多,要把这些不多的内容攥攒成书颇为不易。于是乎,书的前半部分详细的考证了汉武帝的宠妃,太子刘据的巫蛊案,霍光的专权,昭帝的继位等等,费了将近半本书的笔墨后终于迎来了本书的主角:刘贺。然后作者用一章31页的描写高度概括了刘贺这个悲催天子27天短暂的执政生涯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又开始介绍宣帝的登基与亲政了。当然,书的最后还是点题了,作者在对海昏侯墓的出土文物的来源,昌邑侯国封地的富饶程度,以及对所谓的考古大发现所表示的种种怀疑和不同看法后,本书就这么愉快的结束了。

  精彩的一本书,看完后对从武帝刘彻到宣帝刘询这段历史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当然如果书名能改一下,比如说什么汉朝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之海昏侯的爷爷和侄子,或者汉武大帝死后的遗留问题,或大权臣霍光的兴衰史什么的可能会更贴切点(你可以滚了

  有时候觉得历史是很神奇的事情,相同的史料不同的解读就能得出不同的结论,考古发现也是如此,一个不清晰的字引出的说法能天差地别,再没有新的佐证出现前,可能也只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至于信谁,个么随便你。

  《海昏侯刘贺》读后感(九):嘲弄与执拗

  在海昏侯墓发掘,媒体铺天盖地有关身份、财富诸项考证下,作者应景地推出该书。通读之后,深感作者古代史知识之精细,治史之求精。但同时对其在写作过程中表示出对其他史学家的嘲讽和捍卫所谓传世典籍如《汉书》不容置疑态度的惊异。

  晋傅瓒认为“太子诛江充以除谗贼,而事不见明……”董仲舒说:“有其功无其意为之戾…..”唐人颜师古随后信而从之……清人周寿昌则大胆揣测汉宣帝所定谥号……作者评判上述诸学人说:按照自己对相关史事的错误理解,自以为是地做出凑合己意的解释,如傅瓒胡乱讲什么。宋人朱翌甚至还称车千秋为‘一妄男子’,此等文士肤廓之谈,自是疏于稽考。说《南齐书》著者萧子显颇以驰骋论说自嬉,所谓自嬉就是自己闹着玩。作者对持不同见解的异己予以嘲讽,用词甚为刻薄。这些被嘲弄的人早已作古,嘲弄一下没啥,形不成纠纷。不久,作者开始对现当代史家动手:“有许多学者在论及……都有一番看似‘很深刻’的研究”在讲述刘贺身世及相关政治背景时,作者认为《史记》与《汉书》资料记载已经很丰富了,但是很多现代的史学著作连基本的面貌都表述的模糊不清,他得出结论说,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研究者未尝用心读书。作者认为如《汉书》、《史记》等传世基本文献,是考证历史的主要依据。不能因为考古发掘出来一些东西,动辄想用考古新发现来颠覆传世文献。书中尚有多出对现代史学家的指责,阅读时没有着重划线,也不一一列举。

  其实传世文献也是史学家史事加个人观点的大集成,不可避免地掺杂主观意识,如果作者一味地奉为圭臬,将后世史学考证材料视为无关主旨的细枝末节,别妄想颠覆传世文献,只在那几本传世文献里反复折腾臆想,试图分析考证出新的发现来,我觉得尤为失之偏颇与执拗。

  《海昏侯刘贺》读后感(十):正确书名应该是围绕海昏侯我的一些思考为好

  1. 辛徳勇出书太快,一个人的底子总有撑不住的时候。

  2. 辛徳勇的文笔不好,读起来很拗。

  3. 单纯介绍刘贺显然无法撑起一本书,他拉拉扯扯的讲了很多杂七杂八的事,然后很生硬的说明一下这些杂七杂八的事情和刘贺的关系。

  4. 辛似乎想要证明一个观点是错误的,就是,刘贺其实也没有像史书上说的那样不堪,很多材料都是后面的修历史的抹黑。辛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觉得霍光确实是个权臣,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刘贺自己也神智不清,做了很多蠢事。辛想要表述这样一个观点,其实没有什么问题,我也认同他的观点,但是采用的方式攻击性很强,反而使自己的破绽露出来。比如在刘贺短短上京的这段时间不可能干出这么多令人发指的是事情,这个可能是出于捏造,或者是夸大其词,但是辛一定觉得确实是干的,我觉得很牵强。可能的情况是,刘贺过早的想要干掉霍光,霍光先行干掉了刘贺,找了些胡扯的理由。

  5. 围绕海昏侯,辛用了大段的篇幅,说明王子今的关于海昏是侮辱性的称呼不对,是一个地名。这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他攻击王的关于梁武帝封萧宝卷为东昏侯也不是侮辱性称呼就有问题。可能在汉朝,海昏确实是地名,但是到了南朝,梁武帝就错误的以为海昏侯是给刘贺的侮辱性称谓,因此也就取了东昏侯。后一个证明为否,辛说了一大通,前后的经过,有些自说自话。

  6. 刘贺原先封地在昌邑,辛围绕昌邑像写侦探小说一样扯到论证古书上,比如史记中关于战略要道,午道的辨伪问题来,扯的很远。

  7. 辛写了制造汉武帝,以及汉代年号的书,在这本书里,还继续就一些争议性的问题辩解。

  8. 辛骨子里还是和他老师黄永年一样,窝在陕西师范大学里太久了,而自视很高。不能平心静气的讨论一些问题。其实学问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如果遇到事情就是去抓别人的小辫子,一定要证别人为否,可能自己的学术道路也会越走越窄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海昏侯刘贺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