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典藏版)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4-02 15:17: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典藏版)读后感100字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典藏版)》是一本由吴晓波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蓝狮子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典藏版)》读后感(一):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囫囵吞枣的看了一本正经书,也是第一次看吴晓波老师的作品,感觉很好。在历代经济变革中探讨得失,是经济与历史的交融,大量引用历史学家的研究,相互印证。撇开经济不谈,历史是很有意思的,但是自己却不怎么喜欢读史,尤其以一个上帝视角来读,在大的时间跨度上,真是每读一点便要以手抚膺坐长叹。不过不论古代多辉煌,近代多黑暗彷徨,而今俱往矣,祖国虽有问题但已强盛。额,其实吧,不想写的这么正能量的,但是。。姑且这般吧。好书,推荐给大家,不喜勿喷。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典藏版)》读后感(二):随便写写

  这是一本名字看着很大部头,实则薄薄小小很易读的书。从历史中寻找经济的逻辑,看看对看清当下的经济形势有没有帮助。我们的经济逻辑从本质上就跟西方经济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从来都是管制的,管制才能带来效率,如要究其根源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既然必须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那么就了解和适应吧。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典藏版)》读后感(三):一本高分的科普文

  结论:这是一本很特别的历史书,没有流水账式的时间戳,没有晦涩难懂的学术名词,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很好的科普读物。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这个书名大的吓人,用尽一生去研究这个问题都不见得可以弄清楚,吴晓波以中央、地方、有产、无产四种势力为研究框架,国家稳定则需要稳住这四种势力,国家发展最终会造成四种势力的不平衡,由此循环。从书中内容上看似理论十分严谨,但是遗漏真实历史中张居正的白银改革,这次改革不亚于商鞅、桑弘羊、王安石等人,也许是为了完美的理论结构吧。

  最后国进民退这个问题,目前,国家确实是处于快速发展中,可是民主的获得感、幸福感真的很低,我想真正退的不是顶级富豪(毕竟有钱人的快乐是我等屌丝无法想象的),也不是底层人民,而是基数巨大的各位中产,像源源不断的燃料被投进房地产这个国家发展的巨大引擎中。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典藏版)》读后感(四):科普小读物

  从一个报道者的角度大致梳理了下经济史,没有明确观点,论据不深入,浅尝辄止,看完《中国是部金融史》再看这个很没味道。

  历史的选择总是有很多边界条件,例如当时的政治势力角逐,周边政治军事环境,书里边介绍的太少。

  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凑不够140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典藏版)》读后感(五):吴晓波的独特经济史

  作者通过研究历代经济政策的变革,来解释当前中国及未来经济走向的趋势。在历史中去寻找答案。作者创造性的提出四大利益集团博弈法和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从经济学角度来解释从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到近代洋务运动甚至是新中国以来的经济变革合理性! 作者认为历代经济改革始终都在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利分配矛盾,无产者与有产者之间的利益分配矛盾。从而历代统治阶级都在致力于让四大利益集团得到稳定合理的收益。围绕土地、国有经济、金融业以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来发现中央集权下郡县制度、尊儒制度、科举考试、国有专营制度之间的共性,并且也是历代经济变革者改革经济的重要且唯一的手段!中国从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之后的盐铁专营、“四民分业”思想、郡县制度、户籍制度、爵位制度等等都是一脉相承。哪怕是21世纪的今天,每一次为改革者都在对前人的思想措施做修整和调整,也为当今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做预期和假设。 但是本书也具有一些小小的遗憾。对于明清制度研究一以贯之,没有分具体分析明代经济与清代经济的区别,对于明代张居正改革的意义没有做具体分析实在是可惜。或许作者认为张居正改革作为明代禁止商业的大背景下犹如昙花一现,不足以影响整体环境也不可而知。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典藏版)》读后感(六):更恰当的书名应该是《历代中央集权及与民争利得失》

  这本书名为《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乍一看似乎是一部中国经济史著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检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经济制度变革。但读完才发现,本书更恰当的书名应该是《历代中央集权及与民争利得失》才对,书中的内容远远达不到书名中所应该涵盖的范围,属于严重的文不对题。

  作者通过中央与地方、政府与民间、富人与穷人这几组利益群体构建出本书的分析框架,着重分析了几次“国进民退”的经济改革,论证了中国特色的中央集权与自由市场之前的冲突,和作者在《激荡三十年》等书中的观点一致,主旨在于提倡给民营经济松绑。整本书更像是在历史上寻找线索来为这个倡议背书,完全属于“六经注我”。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典藏版)》读后感(七):发展和稳定是永恒的主题

  历代经济变革中最基本的衍变逻辑是什么?著名的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一书中用一副对联进行了说明:上联“发展是硬道理”,下联“稳定压倒一切”。历史从未走出这副对联。发展经济必须放活民间,实现繁荣。当繁荣日久,地方势力就会坐大,商人就会骄纵,中央权威就会受到挑战。此时,就需要进行集权式的变革,加强中央权威和控制力。然而,这必将导致削弱地方,侵蚀民间,造成生产力的下降,最终导致政权新一轮的不稳定。对于历朝历代的每位统治者而言,始终都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是任由矛盾激化,还是再度放权让利,促使经济复苏?

  在当前市场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吴晓波认为:如果不研究历代经济的变革,其实无法真正理解当前的中国。研究历史,就是为了更好地照亮未来。通读吴晓波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我们可以看到贯穿历代经济发展变革的历史,就是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史。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典藏版)》读后感(八):纪念发朋友圈被迫删

  心悦诚服5星。一直舍不得读完,2013年成书,很多观点现在正在发生,或者,即将发生。再一次印证历史往复循环。

  1.两千多年时间中国一直保持着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所以,中国对集权的容忍度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这就是很多外国佬研究中国时,最想不通的问题的答案。因为这种国家治理逻辑,显然与西方在工业革命以后形成的自由贸易和市场经济原理,存在内在的冲突性。

  2.两个永恒性的主题:分权与均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没变。地方依赖土地收益就是中央与地方经济矛盾激化结果。四大利益集团(中央、地方、有产、无产)唯有获得均衡性的收益,才可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及进步。

  3.两千年来,70年稳定期必定重获重大繁荣的兴盛规律。还有“先开放,后闭关”的规律。

  4.国有经济、土地和金融业。中国是国有企业的故乡,98年后国企通过资源垄断实现暴利的过程,纵观两千年历史,一点都不意外。国企的改革不是如何消灭,而是如何管理和分享利益所得。土改不可能立即私有化,而是分为几个层面的任务:房产税、设立中央和省两级“土地银行”、土地所有制改革试验。民营企业在金融业的历史舞台再度归来可期。

  5.四股前所未有的新势力:互联网、非政府组织、企业家和自由知识分子。

  6.朱镕基观看话剧《商鞅》,因其被车裂而死“为剧情所动,潸然泪下”。

  7.“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想马上找吴敬琏来看。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典藏版)》读后感(九):不好总结的经济得失

  看了钱老的政治得失,相关推送买了这一本。嗯,都是讲义式的解读,相比政治得失,经济得失给我的知识点启发点感觉还是少了一些。只将书中印象深刻的句子摘录如下: 1.一般而言,集权者用以鼓噪民心的理由大抵有四个:抵御外国侵略、防止地方割据、反贪反腐、反对贫富不均。 2.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思想大解放时期,一是春秋战国,二是魏晋南北朝,三是二十世纪初的民国初期,其共同的特征是,全数出现在中央集权瓦解或丧失的时期。 3.中国很多朝代在开国之初,实行的都是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可是随着时日推衍,各种赋税便叠床架屋地增加起来,人们归之于统治者的贪婪或挥霍。其实,根本原因是行政成本的增加,最刚性者,一为养官成本,二为养兵成本。 4.若在某一时期,出现奢侈品消费剧增、文物价格上涨以及土地房产购买热潮,并不代表经济的复苏,而更可能是资本从实业溢出的恶兆。 5.不应当笼统地把改革定义为分权,而应当区分性质不同的权力,行政性权力需要适当集中,经济性权力则应充分下放。 6.任何制度如同胚胎,一旦形成便会惯性生长,具有自我实现的能力,若没有良好的制衡性机制,其最终的形态甚至会超出设计者的初衷和预期。 7.中国经济治理的经典性困境:国有经济被认定为中央集权和政权稳定的经历、政治保证,而民营经济则承担提高生产效率和创造就业的职责,两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始终无法得到合理的调配,最终造成资源配置和财富分配的不合理,从而导致经济成长的畸形化。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典藏版)》读后感(十):阳光底下无新事:经济制度的历史烙印

  读完此书,回望中国历代经济变革,深知阳光底下无新事,已经施行过的以及正在施行的经济制度,在历史上都可以找到自己最初渊源与烙印。

  国有企业制度:国有企业自齐国管仲变法便开始实行,历经汉武帝时期、1927年之后时期乃至当今,都是在主要盈利颇丰的行业,由国营企业垄断经营。儒生曾经为此制度与桑弘羊进行过激烈辩论,桑弘羊之问流传至今,成为维护国有企业专营最早发声。桑弘羊说,如果不进行国营,哪里来的钱抵御外辱,哪里来的钱统一境内?如果从中国历史的线性历史找答案,桑弘羊之问确实震耳发聩,但是如果从当代社会的横向对比,是否能找到迎刃而解的办法?

  土地所有权改革:土地改革的核心就是所有权的归属,更直白一点,就是是否允许土地私有。土地公有,从秦国商鞅的井田制、汉代王莽改革等都曾经实施,各自历史时期发挥重要作用。土地公有的核心依据一方面是土地集中管理,集中力量,实现国富;另一方面是抑制土地兼并,避免豪强掠夺,保障社会公平。

  地方权力分配:地方权力的分配在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多轮循环反复,地方分权的制度代表分封制、藩镇、清末地方军事集团、北洋军阀割据等,集权制度代表有郡县制、推恩令。

  吴晓波厉害之处,是能化繁为简,单就所熟知的领域博古通今,将一个个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形成脉络,相互呼应。

  吴晓波曾梳理出历代改革要处理的四个问题:中央和地方关系、社会与政府、人才选拔制度及文化思想指导制度。我认为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关系,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典藏版)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