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想听数学课,想听听数学课是怎么上的。因为觉得数学课每次的内容都很明确,整堂课上都是百变不离其中,都是围绕这个内容去突破的。是一课一得的最好学习资源。
想用数学课堂中的思维,为自己的语文课堂减负,精简一下自己的课堂语言,让自己的课堂干净一点。
这不,今天就听了三堂数学课。四年级的《加法的运算律》,三年级的《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五年级的《可能性》。三个老师的课堂各有自己的特色,或朴实,或童趣,或风趣,但都有一个共同点:
故事导入引出问题(学习内容),然后解决问题,观察总结规律,用练习去验证,整理规律,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其他的问题。作为一个门外汉我都觉得,这个主线特别的清晰,学习内容教学目标达到了一致,是在同一个磁场共振的。
回想起自己的课堂,貌似千丝万缕,这也想讲,那也想传授,生怕学生不知道,生怕自己没有讲清楚,学生听不懂。
一个知识点,掰碎了掰碎了再讲,反反复复,倒腾来倒腾去的。觉得时间上是花了大力气,按道理应该是有成效的。
终归还是课堂上不放心,不敢舍弃。尽管每次备课都是看准了单元要素和奔着语文要素去的,可是走着走着,就偏离轨道,放飞自我了。
讲到这个词语,觉得要带上它的近反义词。讲到这个诗人,感觉他写的那些别的相题材的诗句也要拿出来读一读。讲到这个作家的名号,就情不自禁地把与之同时代的作家提出来了解了解。讲到这个句子结构,就忍不住再花时间把这种句型的转变认认真真的讲一遍。
……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应该这样子的课堂碎的不行吧!而且每堂课都如此的话,只不过是把昨天的课型复制一遍,有时学生提不起兴趣来,也是情有可原的。
说的不好听点,课堂上成了老师炫富(丰富的知识储备)的舞台,学生吸收的也是些没有营养的过滤品,生成的少之又少。和散文的形散神聚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哪哪都散。
得痛定思痛,强忍泪水,砍掉课堂上的那些细碎的枝枝叶叶,就留着主干。就围绕着自己的中心主问题,发散出去,让学生自己在教材中去找,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教材中寻找。
原则就是,我尽量少讲,能不讲就不讲。还自己一个干净精炼的语文课堂,锤炼自己的语言。还学生一个学习任务清晰明确的语文课堂,在实践中求知。还教材一个纯粹的教材意图,不背锅被学生埋怨。
倘若我真能循序渐进的做到的话,我这门外汉,这数学课也没白听,也是有大大的收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