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林1:战争阴云下的年轻人》读后感(一):战争是那一代年轻人的梦魇,也是他们的激情分泌处
因为十几年的战争,他们流离失所,他们朝不夕保。
他们的讲述,让我们看到了种种不可思议的生活细节。
与纯粹的老兵口述相比,这部口述更为丰富,更有传奇性。
好期待这个“述林”系列,毕竟是中国最牛的口述团队做的书,肯定是相当专业。而且他们手上该有多少好故事!赶紧挖出来吧。
《述林1:战争阴云下的年轻人》读后感(二):口述史打卡
——我之前很少读口述史,若非小羊组织的共读活动,估计也不会接触到《述林》。
不是很喜欢这些相对琐碎、缺乏文学性的述写。也可能是在转化为文字时,缺失了音频、视频甚至亲身采访的那种震撼后,显得相对平淡,就令我无法做到直观的联想与感受。
论非虚构文学,阿列克谢耶维奇高踞我心中的神龛
《述林1:战争阴云下的年轻人》读后感(三):有些人是历史,有些人是历史的承载者
《述林1:战争阴云下的年轻人》读后感(四):战争年代的最后一批人
战争是恐怖的、血腥的,只要有战争就一定有牺牲。对于出生在战争年代的那些人,他们没有选择,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他们愿意付出一切。在那样的年代,也有着一群年轻人,他们看着身边亲人与陌生人的去世,每天生活在炮声中很难想像这会留给他们什么。然而当他们老了之后,再去叙述这些历史的时候,反而更加平淡了。我们平时在历史书上了解的都是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但是这本书中讲述的经历来自平民大众,也正是这种真正默默无闻的地域才真正能够体现出战争的残酷。这种淡定大都体现在一些老兵身上,通过他们的眼睛,带领我们再一次回到战争年代,这种震撼虽然过了近百年,却依然有力量。别看几十年过去了,这些年近百岁的老人依然能够对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对于那些名字、事件和时间等,大都能准确道述出。到底是什么能够让一个人对一段记忆如此深刻,我想只有战争当时的那种残酷了。在他们面前死去的敌人和战友简直太多了,常人是很难承受得住的,而他们没有办法,虽然内心在强忍着不适感,依然要打胜一场仗。历史存在着无数细节,我们不可能对于所有细节都一一把握,在这些亲身经历战场的人身上更多的是了解到这些细节。不光是对于这些故事的讲述,还有他们内心的看法,这些看法更加能够深入我的内心。每个老兵所讲述的主要历史事件都不同,他们选择的大都是对他们有着重大影响的事件,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打太多场仗,哪怕是再怎么强也抵不住暗处飞来的一刻子弹。他们都受过伤,可以看出他们对于死亡的无所畏惧,如今回忆的时候又十分稳重。
《述林1:战争阴云下的年轻人》读后感(五):历史的细节
一直以来都存在一个疑问,历史是什么?
相信不只我自己,很多人都把历史“简化”成了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谈起抗战,我知道卢沟桥事变,知道淞沪会战,知道南京大屠杀,知道日本人惨无人道、烧杀抢掠——这些,都是历史课本教给我的,也都是历史考试让我们记住的——背景、起因、经过、结局、意义。在这些正统到没有任何情感色彩的语句里,我们感觉不到历史的温度,它就是冷冰冰的,在那里,有或者没有,好像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转念一想,如果我们生活在抗战时期,自己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相信,这时候我们看所有的历史资料、抗战题材的电视剧,都会有另外一种感觉。这一切就是因为这件事和我们切身相关。《述林》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就是让我们觉得抗战不再仅仅是“历史”,而是和我们切身相关的事情;不再是刻板的、毫无感情的总结陈述,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段段足以改变他们一生的经历。
跟其他类似图书不一样的是,这里面没有多少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场面。这种场面出现的太多,以致我会对很多人的讲述产生怀疑——毫无疑问,人总是会不经意地美化自己。在这部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琐碎生活中,我们看到了战争对人的影响——不只是亲人分离、四处奔波、九死一生、斗志昂扬,还有多这个人性格的影响、命运的影响。
在这些历史的细节中,我们可以知道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真实的故事,我们也可以了解战争对人性的影响,甚至可以洞察在相似的历史时刻人类的选择。21个人的故事,充满了喜怒哀乐,他们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本书是抗战时期全中国人的缩影。
《述林1:战争阴云下的年轻人》读后感(六):看那么多抗战神剧,不如看这一部口述抗战史 ——读《述林1:战争阴云下的年轻人》
文/岸晓风
对于抗日战争,作为现在的年轻人,在大家的头脑里会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这里不好用“回忆”,不好用“画面”,这几个词,毕竟,我们不是亲历者,我们没有见过那个时候的淋漓的鲜血和残酷的国破家亡。
说到这种感觉,我想很多人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书本,包括历史课本、课外书、图书馆的汗牛充栋的资料;另一个就是影视。不过说到影视,我们就会有点“来气”,电影还好,比如《血战台儿庄》、《南京!南京!》等,电视剧好的就不多了。当我们打开电视,我敢说,无一例外,都能找到抗日神剧的影子。要知道,作为青少年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抗日神剧不仅加不了分,相反还毒害了年轻人对于抗日战争的认知。甚至有人还由此发出了“日本人坚持八年真不容易”的调侃。
可以说,当初看到这本书,我就有一种必须阅读的冲动。为什么?就好像在一个地方待久了,急着要出去的那种感觉。因为,口述抗战史,这对于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非常有兴趣的。了解一段真正的历史,当我们听到当年的亲历者的叙述的时候,才有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才会感受到若干的历史细节,才能真正与当时那段悲壮的历史在感情上“同频共振”。
因为口述历史的采访和整理都是非常庞大的工程,本书收录了21位当时的年轻人讲述自己在那段历史中的亲身经历。正如书中所说,当兵、求学、逃难、出国,这些年轻人在硝烟弥漫的中国土地上艰难地展开着自己的生活;沦陷区、游击区、解放区、大后方,不同属性的土地上都有年轻的中国人顽强成长;仇恨、恐惧、愤怒、喜悦、难过,人类的种种情感更不会因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消磨殆尽。
当然,最后还要特别提到的是,虽然那个年代不堪回首,但是在那个历史洪流中的年轻人都是勇敢的、能吃苦的、积极向上、充满了担当的。因此,我们看到在书中贯穿的是一股不屈的昂扬之气。因此,即使是最胆小的女孩子,看这本书也只会感到力量,而不会有害怕和恐惧。(转载请联系:anxiaofeng998@126.com)
《述林1:战争阴云下的年轻人》读后感(七):那些属于历史的回忆
记得有位拍摄口述历史的导演说过,“口述历史和纪录片,就如同家庭相册一样,有了它们,我们就可以时不时翻出来看一看,感怀一下”。口述历史所承载的历史,或许真的就如同这种家庭相册与博物馆里的展品的区别。
每一个年轻人都携带着他们所处时代的特性,在不同的年代里面对不同的命运。时代会带给他们一些共同点,但个体生存时又有着许多不同的的选择。生活在1931到1945年的二十一位年轻人,在战争阴云下所做的选择也不同,他们有学生、军人、演艺人员、随军家属……每个人为我们讲述了他们所接触到的不同环境,以及他们在当时条件下面对生活的真实选择。有属于战争年代的集体记忆,也有专属他们各自己的回忆。时间的久远,加之被采访者的高龄,在这些口述内容被整理传播的同时,涉及的具体历史事件都经过了仔细的较对,所以每一篇都附有“校注手记”。在远征缅甸的一篇校注手记里有这样的解释——“我们之所以要仔细辩明口述者的身份和位置,就是因为:离得越远,级别越低,听到的信息可信度越低”。这句话似乎也可以解释这本书在选材上对21位老人身份的取舍。
“这么困难,有怨言吗?没有怨言。唯一的目的就赶紧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倒,赶紧把日本人赶出去,别的好像也不想。那时候的人比较简单,想法也简单,大家都很困难,觉得自己的困难也可以克服(p161)”。二十一位口述人之一的谢雪萍老人所说的这一句话,似乎概括了那时大家的普遍想法。每个人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共同面对战争带来的伤害。
口述历史带着很浓厚的个人色彩,里面充满了真实的生活细节。只能吃苞谷饭时,苞谷皮上的白衣粘在喉咙里,漱不下来,咽不下去,只能每次饭后蹲在水稻田里咳咳咳;狗也是“汉奸”,游击队每到一村先打狗的无奈;满身虱子抓不尽烧不完的卫生环境……所有种种,都是如今的年轻人所无法想像的生活方式。这些老人的亲身经历也渐渐都变成传奇,口述历史就像一代代传下来的故事,在姥姥摇着蒲扇哄睡的歌谣里。
正如扉面所记载,“2002年始,我们一直和时间赛跑”,时间一步步往前,当年的年轻人都已成老人,并逐渐离去。他们留下的关于战争的回忆,成为我们珍贵的资料,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将从这里寻找关于历史的答案。
《述林1:战争阴云下的年轻人》读后感(八):年轻人的故事
这本书讲的都是战争时期年轻人的故事。虽然每个时候都有年轻人,所有人也都年轻过,可是大多数时候掌管大局,运筹帷幄的并不是他们。也就是说,年轻人们暂时还处于一个比较平凡的地位,无论他们以后会名满天下还是继续平庸。处于这样一种地位的年轻人们的故事,就是大多数普通人的故事,就是波澜壮阔的划时代的重大事件下面那些无穷无尽的细节。历史是由无数细节组成的,不了解细节也就无从真正了解历史。
编者想抹去这些特定的人的标签去了解那些所有相似的年轻人的故事,可是这其实很难,能在那个艰难的年代生存下来本身就是一件难事。这些看似普通的年轻人里,有后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共和国高级干部,有海外华侨,有国民党军队中层骨干,有处于上升期的演员,这些人无论是天赋还是社会关系,其实远非一般人。所有想在历史里追寻普通人足迹的人都会遇到同样的悖论,即能在历史里留下印记的人就不是普通人。
不过即使是这样,这本书还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角度介绍了那段难忘的岁月的一些点滴。
原来挖地道,交通沟,老百姓也不是十分热情高涨,除非他们身在解放区要为逃跑作准备。
原来国民党政府如此重视教育,国立中学可以免除学费,军阀也会善待学生。军校里最出色的学生甚至不用上前线。
原来飞驼峰航线有机会走私黄金,一次次危险的往返和壮烈的牺牲,个人的私欲并不有丝毫的收敛。
原来那个年代的学生求学意志如此坚定,离家千里只为找到学校,放弃稳定工作只想读完高中,半夜两三点的高考也能脱颖而出。
还有很很多多的原来如此。我并不算对哪怕这一段历史有过细致深入的研究,也为之深深入迷。编者有句话说得非常好,“人性从来都是接近历史真相最好的工具”,这样生动鲜活的历史来得比所有教科书都令人信服。其实不需要煽动性的言辞和冲击力极强的图片,只需要某个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亲口说出一个故事,叹一口气,任何人对这段历史便刻骨铭心。
今天已不是战争年代,今日的年轻人也不再是那些成长在阴云下的年轻人。可前辈的经历和故事,当铭记于心。我们终将有一天会接过国家的重担和培养下一代年轻人,不能越做越差。
《述林1:战争阴云下的年轻人》读后感(九):凿开丰碑,见证历史
自司马迁著成《史记》便有了通史家风,对历史的记载便成了对一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佐证。即使是当下人们对于历史的研究,亦是以编年史的方式,用年代为经,事件为纬,如此记录和学习人类过往的历史。
口述历史则以当事的人角度参与其中,令我们跟随着他们回到当年,向我们所展示的不仅仅是某个人的名字,某个事件的缘起,其中更重要的是其丰厚的情感色彩。同时又结合时代背景下的起落沉浮,而令这些历史变得立体而生动。
《述林:战争阴云下的年轻人》所讲述的是1931-1945年间的一些历史片段,这是一些人的回忆,同时又是这些人的人生,正是这些回忆见证了一个时代,丰富了只有时间与事件的历史。书中记述了二十一位老人的战时生活,有始于童蒙的求学经历、弱冠之年的避难体验、成人之后与敌周旋。他们经历了对于同胞深陷苦难而产生的悲情,有对敌热血慷慨的赴义热情,与敌人战斗和苦困周旋,在恶劣的环境中苦中作乐,在绝望的时代中希冀探索着一条希望的道路。
《述林》这本书向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去窥视历史的片面风景。这其中没有悲情色彩的控述,有的只是真情实意。书中采访团队所记录的内容,以当事人的身份向人铺展开一个时代的点滴,对于这些亲身经历的当事人而言,这是永远无法忘却的记忆,其中的苦困与悲欢离合,唯有当局者自己才能深刻铭记。但因年岁的丰沛他们因饱受生活的洗礼而饱而让叙述变得生动而有精彩。
这些战争阴影下的年青人,他们克服着重重的困难,他们坚信祖国、民族终会有重现光明的一天。他们以种种角色参与其中,或举足轻重,或默默无闻。但他们都活在那一个时代,他们真真切切的一路走来,这些真实的事件让他们不需要用修饰的词汇去表达,他们本色的讲述,在那个时代,那一段历史,他们是如何缓缓走出来。
采访团队严谨的求证,对于老人口误的补充也见证了他们的良苦用心,他们真诚的,负责的、尽力的为这一段历史填充色彩。
以战争为背景的历史是黑暗的,但生命却依旧充满光芒。在书中不论是当年求学道路上的坎坷,逃亡路上的九死一生,亦或国难当头的责任,还是敌后的英勇而富有智慧的周旋,通过这些老一辈人口中讲述的都是一种生命的力量。
对敌人的仇恨并非代表着我们失去判断善恶的理智,而是在每一个当下都需要我们去思考怎样去拥有和守护和平。回顾历史的目的并非要记住仇恨,记住历史只是让我们不要忘记生命需要坚强,需要勇敢的前行,即使是在最绝望的黑暗之中,我们依然要怀抱着希望去寻找光明。历史,它用种种黑暗去见证了光明,它用种种不幸去让人明白幸福的意义,它用种种挫折让我们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它用生死去让人生命的可贵,它用羞辱让我们明白了人格的重要。
时代在变迁,纵观人类活动却是在此消彼长的战争中不断轮回,不论科技怎样进步,依然无法改变人类内在的劣根性。历史,便是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当以史为鉴,慎勿重蹈覆辙,如此便是读《述林》的意义所在。
《述林1:战争阴云下的年轻人》读后感(十):口述历史,这一切都是有意义的
再后来,大众传媒上小崔好像销声匿迹了。除了偶尔蹦出个和方舟子的骂战,或者是自费去调查转基因食品。在节目这块,近些年来我知道他做了一个《电影传奇》。
《述林》这本书,又把那个小崔拉回到读者们的视野里——哦,原来这些年,小崔也没有闲着,依旧还是在电视行业里打拼,他还做了这样的一件事啊。
从事电视行业的人都知晓,电视虽然也有保存史料的功能,而且兼具画面、声像,更为生动和直观,但是电视访谈却永远做不到文字保存史料般的丰富和深入。而且,《口述历史》不是一个固定栏目,团队所做的工作直接和公众对接的可能性很低,除了一部分做成纪录片和电视节目的,其他更多的口述史,大多都尘封在硬盘和卡带里。这也是这本《述林》书籍的由来,这部分历史值得被重视,当然,一切从它们能走进公众视野开始,它们也值得被阅读,同样值得被书写。
《述林1》里精选了21位在1931年到1945年青春正当年的老人的青春往事,与我们所不同的是,他们的青春,是在战火纷飞、国破家亡的背景下度过的。大多数他们的选择带有宿命的无奈,和当时的大多数人一样,他们经历着奔逃、惶恐,也和那个时代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抱有爱国热情,投身战场。
读老人们的口述历史,我突然想起了阿历克谢耶维奇的白描式写作,关于她写战争,我只读过一本《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访谈,粗粝直白地记录,能让人回到战争的现场,甚至会让人窒息。这残酷的战争改变了一切,只能吃苞谷饭时,苞谷皮上的白衣粘在喉咙里,漱不下来,咽不下去,只能每次饭后蹲在水稻田里咳……那些细节,让我想起了我的同事曾经采访过的一位90多岁抗战老兵,抗战胜利后,老人不能吃韭菜也不能闻味,家人觉得他矫情,殊不知在战争年代,断炊的时间就靠吃野韭菜活过来了,但是这个生活细节却无法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儿孙交流,只能老泪纵横地说给记者听,留在影像中……或许,这也是,卫道然先生罹患抑郁症的原因吧,毕竟,这些经历过战争的人们,他们曾经被逼无奈地“凝视过深渊,与恶龙缠斗(尼采语)”。也许我们能理解他们后来的所思所想,一些行为,但是却永远也无法真正地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至于他们真的经历过什么,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2002年始,我们一直和时间赛跑”,时间一步步往前,当年的年轻人都已成老人,并逐渐离去。他们留下的关于战争的回忆,成为我们珍贵的资料,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将从这里寻找关于历史的答案。”